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集约化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剧,促使形成单一化农业景观、丧失生物多样性,易引起害虫大暴发。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布局与要求,对农业绿色安全生产和食品环境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环境友好、绿色高效的害虫管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天敌昆虫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淹没式释放天敌的方式存在成本高、时效性和持效性较差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增殖保护田间天敌昆虫,提高天敌控害效率一直是生物防治的关键。储蓄植物系统(banker plant system)又称载体植物系统,其具有预防性引入天敌、并有助于天敌种群维持,实现可持续控害等优点,是较为成功的保护型生物防治技术,被越来越多用于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改善天敌生存条件,发挥对其的涵养和增殖作用。近年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在比利时、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形成了商品产业化,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但由于地理气候和农业设施等方面差异,国外已报道或构建的储蓄植物系统并不适于直接在我国应用。目前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到了快速发展期,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概况,就实现捕食性天敌储蓄植物系统最佳控害功能进行探讨,提出要认真筛选组成因素,明确储蓄植物、替代食物和有益生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优化各个因素的水平,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应用策略,重视田间应用效果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储蓄植物系统技术。此外,还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国内害虫防治的捕食性天敌储蓄植物系统,必将推动捕食性天敌产品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保护地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保护地蔬菜害虫为害日益严重,鉴于化学农药防治易造成污染,生物防治必将成为保护地蔬菜害虫防治的优选。对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和方法,包括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杀虫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及新兴生物技术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简要概述,为保护地蔬菜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新型生物防治方法逐渐替代了预防性差、持效性短的传统生物防治,它包括以延长天敌寿命、延长控害时间为目的的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利用信息化合物调控害虫、天敌的行为与传统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等。笔者从植物支持系统和化学生态调控粉虱、天敌两个方面综述了粉虱的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植食性昆虫和天敌均会遇到多种气味物质,这些也是粉虱和天敌进行食物定位、寄主或猎物定位所依赖的主要通讯工具。通过查阅近20年来粉虱及其天敌的化学生态学相关研究,整理对粉虱在寄主植物定位、天敌定位粉虱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及利它素。期望能在农业生产上将化学信息物质与植物支持系统联合使用,调控粉虱和天敌的行为,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危害,延长天敌寿命,增强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生物防治在番茄潜叶蛾防控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旨在为该害虫在我国的高效、可持续防控提供参考。番茄潜叶蛾的天敌昆虫资源丰富,其中赤眼蜂科、姬小蜂科和茧蜂科等寄生蜂,以及盲蝽科的捕食性蝽等对该害虫的控害能力较强。近年,相关研究报道了部分天敌昆虫的大规模饲养与释放技术,为其田间应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暖突赤眼蜂Trichogramma achaeae、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等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于番茄潜叶蛾的田间防治,并取得良好成效。此外,病原微生物,如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等,及植物源提取物,如印楝Azadirachta indica、麻疯树Jatropha curcus种子的提取物等,对该害虫有较强的杀虫活性,且相对于化学农药更为安全。再者,RNAi等新兴生物技术在针对番茄潜叶蛾防治的研究也已逐渐开展。  相似文献   

5.
1基本概况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寄生物、捕食者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或其自然产物来控制害虫的先进技术。具体来讲,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天敌昆虫(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蜘蛛、螨类)、捕食性动物、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昆虫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昆虫不育和遗传防治(包括物理不育、化学不育和遗传不育)、昆虫激素和昆虫行为、抗性品种等。  相似文献   

6.
生物防治是通过改变生物数量平衡,即人为的增加某种天敌的数量,而压低害虫的数量。因此,加快繁殖大量饲养天敌——一些捕食性昆虫是生物防治的基本技术。捕食性瓢虫是多种蚜虫和一些其他害虫的重要天敌。故现将复旦大学生物系昆虫教研组编写的《关于瓢虫的人工饲料饲养问题》一文刊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茶园害虫天敌昆虫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长沙、益阳、岳阳、安化、古丈、凤凰、怀化、大庸、黔阳、洞口、平江等地茶树害虫天敌昆虫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3749号。经鉴定属于茶园害虫寄生、捕食性天敌昆虫138种,分属7目32科。其中寄生咀嚼式食叶害虫的天敌昆虫29种,寄生刺吸式食叶害虫的17种,寄生钻蛀性害虫的7种,有害天敌昆虫和重害生蜂7种,捕食性天敌昆虫78种。同时,明确了湖南省主要茶树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田间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8.
一、害虫与天敌 害虫与天敌的组合按其来源可分为(1)当地害虫—当地天敌;(2)当地害虫—引进天敌;(3)侵入害虫—当地天敌;(4)侵入害虫—引进天敌四种。但是,在农业害虫生物防治中成功的实例,几乎仅限于(4)这一种组合。 在叶螨的天敌——捕食螨中有些种,由于同捕食对象生活史一致,并有出色的捕食力和增殖力,因此被人视为有效的天敌而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日本叶螨的捕食性螨类大  相似文献   

9.
对双鸭山地区果园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双鸭山地区果园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隶属7目9科21种。同时分析了该地区果园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控制作用。利用生物天敌防治果园害虫,有利于该地区果园的无公害、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设施蔬菜害虫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张帆  李姝  肖达  赵静  王然  郭晓军  王甦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463-3476
设施蔬菜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设施蔬菜的发展不仅使蔬菜生产的品种和产量得到快速增长,也为有机蔬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设施蔬菜种植条件也给害虫提供了适宜生长、繁殖和危害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成为制约设施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而治理化学农药污染不仅要求逐步减少其使用量,更需要寻求优化升级与替代传统防治方法的技术。天敌昆虫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设施蔬菜虫(螨)害,保证其产量和品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绿色农业的发展,以天敌昆虫释放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害虫综合治理(IPM)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的种类相当有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在设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及应用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天敌昆虫资源和应用基础、技术研发和配套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概述了设施蔬菜害虫的主要发生种类及其危害特点、主要害虫天敌资源及其生物防治的技术途径等,重点介绍了蚜虫、粉虱、叶螨、蓟马等几种重大害虫的生物防治实例,并分析了中国天敌昆虫人工繁殖(人工饲料、规模化生产)的研究进展。此外,还综述了中国温室蔬菜害虫的天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从天敌昆虫保护利用、释放技术、控害效果评价、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对设施蔬菜应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界本身存在的天敌等措施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防控技术措施,生物防治发展前景广阔。总结了生物防治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利用其他动物治虫等内容,以期为设施蔬菜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绿色防控模式对叶菜害虫的控制作用及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的综合控害效果和应用效益,比较了2种不同防控模式下害虫种群动态、菜田昆虫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用环境经济学方法评价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实际效果,并与化学防治为主的常规防控区的综合效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绿色防控模式下菜田优势害虫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常规防控区;对田间昆虫群落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物种分布的均匀性等方面,尤其对优势害虫、捕食性天敌等影响更为明显;通过综合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化学农药的用量减少,菜田主要害虫优势集中性指数降低,天敌数量和作用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大;绿色防控区采用生态控制的方法,每667 m2每季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别为2 9791,8063,1 0429元,明显优于常规防控区。因此,科学应用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增强天敌对优势害虫的控制能力,这在菜田害虫生态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混合种植不同诱集植物,分析天敌昆虫的多样性特征及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通过筛选和贮存诱集植物上的优势天敌,并构建储蓄植物系统,应用于温室黄瓜中,评价其对目标害虫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2012、2013和2015年分别在河北廊坊和湖北黄冈两试验基地混合种植5种诱集植物:玉米、紫花苜蓿、向日葵、小麦和大豆。通过调查天敌昆虫类群,计算2012和2015年的天敌群落特征参数,并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天敌群落结构与诱集植物种类、调查时间和植物花期的关系;2013年通过收集并贮存诱集植物中的优势天敌瓢虫,构建出小麦-麦蚜-瓢虫的储蓄植物系统,并在系统中接种不同密度瓢虫后应用于温室黄瓜中防治蚜虫,比较各瓢虫密度下的储蓄植物系统对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诱集植物上天敌昆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总体上随着调查时间的变化呈现显著差异;通过对天敌的等级划分,蚜茧蜂和龟纹瓢虫为优势类群,二者的个体数量均占所有诱集天敌数量的10%以上;RDA分析结果表明,诱集植物种类、调查时间和植物花期对天敌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三者总和对2012和2015年天敌多样性信息的总变异可分别解释26.02%和17.20%;2012和2015年的RDA排序图均表明,小花蝽和中华草蛉与植物花期相关性较高;将小麦-麦蚜-瓢虫的储蓄植物系统应用于温室后的第2周,接种200头瓢虫的处理,蚜虫密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防治效果为69.4%。【结论】采用协调天敌诱集和助增策略,通过混合种植不同诱集植物,诱集到了多种自然天敌类群,并将筛选出的优势天敌构建成储蓄植物系统,应用于温室黄瓜中,其中,接种高密度瓢虫的储蓄植物系统对蚜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以天敌昆虫诱集、保护、筛选和利用为一体的害虫生物防治思路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主要害虫生态防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稻虫害频繁发生,在防治上随着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日渐增大和用药次数增多,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为探索和推广水稻害虫的生态防控技术,简要介绍了生态防控技术的发展历程、稻田中主要害虫变化趋势、自然天敌特性、稻田主要害虫生态防控措施和防控效果,大量实践证明稻田害虫生态防控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15.
绿叶挥发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总结了绿叶挥发物的释放规律、代谢途径和对不同生物群落的生态调控功能,包括能诱导植物生成相关防御基因和防御化合物,自身及其诱导生成的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和花外蜜露能够在植株间传递预警信号、吸引和驱避植食性昆虫、协同或抑制昆虫信息素、招引寄生蜂,还能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指出了在田间条件下天敌因受到背景气味、气象条件、害虫种群分布和数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理想的生物防治效果。因此仍需对植食性昆虫与天敌的化学遗传学和生态学、不同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重营养间的互作关系,以及不同植食性昆虫虫口密度对田间防效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虫害诱导挥发物中关键物质的多重生态功能,并确定虫害诱导挥发物的田间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为扁桃棉花间作模式下棉田害虫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目测法,调查2种扁桃棉花间作棉田和单作棉田棉花的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 扁桃棉花间作(南北向)有利于棉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的发生,扁桃棉花间作(东西向)则不利于其发生。扁桃棉花间作不利于棉田牧草盲蝽的发生;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棉蓟马和棉铃虫的发生无影响;不同类型棉田烟粉虱的发生与虫源地距离有关。扁桃棉花间作有利于棉田蜘蛛的发生。【结论】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依据综防理论,研究了江汉稻区水稻生育期病虫发生规律和抗耐害能力以及天敌、有益微生物、环境、耕作栽培等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组份全系统的调节作用。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积极保护天敌,充分发挥作物、天敌、环境的综合效应,将病虫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的水稻病虫综防规范化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南岳林场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南岳林场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南岳林场茶园的生态条件、茶园周围的植物、茶园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害及天敌的群落结构,研究了综合防治措施在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中的应用与作用,阐明了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has been widely promoted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but in many regions its adoption rates have been variable.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to ensure IPM adoption, the complexities of local agro-production systems and context-specific folk knowledge need to be appreciated. Our research explored the linkages between farmer knowledge, pest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ecological attributes of subsistence maize agriculture. We report a case study from four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highlands of southeast Honduras. Communities were typified by their agro-environments, IPM training history, and levels of infestation by a key maize pest, the fall armyworm (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 Although variable, infestation levels generally did not justify pest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onsequently, crop losses from this pest were considered of low importance and most farmers proceeded in a rational fashion by refraining from action in their fields. Farmers attributed the low degree of pest infestation predominantly to abiotic causal factors (rainfall, temperature). The role of natural enemies in controlling this pest (i.e., biological control) was deemed of low importance by farmers; nevertheless, a broad array of such organisms was mentioned by farmers as operating in their maize crop. Farmers’ knowledge of natural enemies only partially matche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of their respective field settings. Local knowledge about natural enemies was mainly restricted to abundant and easily observable predatory species. Farmers who were knowledgeable about biological control were also familiar with a larger variety of pest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than uninformed farmers. Management options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curative techniques, including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trol. Farmers who relied on insecticides to manage pest outbreaks knew less about biological control and pesticide alternatives. In contrast, farmers who received IPM training mentioned more types of natural enemies and were familiar with a broader range of alternative pest management tactics.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PM training modifies local knowledge to better fit its environmental context. This paper provides insights in the environmental context of local agro-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its linkage with pest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 It also constitutes a basis for modifying IPM extension programs to deliver locality-specific technologies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local knowledge base. Kris A. G. Wyckhuys is a Belgian bio-science engineer and entomologist currently employed as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For his PhD research at Purdue University he quantified social and ec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farmers’ adoption of insect pest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in Honduran subsistence maize. He has a keen interest in the ecological facets of IPM and biological control, as well a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mallholder production systems, ethno-entomology and traditional pest management. Robert J. O’Neil is a Professor of Entomology specializing in biological control, predator–prey dynamics, and implementing biological control in IPM systems. His current work focuses on th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soybean aphi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an invasive pest of soybeans in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20.
甘蔗螟虫主要优势天敌及其生物防治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蔗螟虫是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通、生产上较难防治的一类害虫,发展可持续甘蔗螟虫生物防治技术意义重大。文章简述了6种甘蔗螟虫优势天敌的生物防治特点、国内外应用概况及应用优势天敌防治甘蔗螟虫的应用前景,提出借鉴国外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成功经验,以促进发展我国的生物防治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