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实地观测研究洋浦经济开发区城市森林对降温增湿遮荫的作用,以便评价洋浦城市森林的合适程度和树种与结构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洋浦城市森林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与遮荫作用,各观测点的平均降温为0.8℃,平均增湿为5%,平均遮荫为94%。但各观测点所代表的树种和结构组成在降温增湿和遮荫方面的效应不一,最热时段的12:00~13:30和13:30~15:00降温最好的是马占相思与椰子混合林;增湿方面最好的是马占相思与椰子混合林、双排椰子林;遮荫最好的是短穗鱼尾葵。洋浦城市森林的降温效果在午间最好,增湿效应则在午前与傍晚最好,遮荫作用在午间最好。相比之下,洋浦城市森林的降温与增湿效应与三亚城市森林的有相当差距,说明洋浦城市森林在面积、行道树林宽度、密度、树种选择与搭配等尚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选择福州典型的河流廊道绿带——闽江及闽江公园南园4种不同内部结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样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分析亚热带城市河流廊道绿地不同内部结构与温湿效应的关系,为河流廊道绿带建设提供合理的依据。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草坪的降温增湿效果不显著,乔—草、灌—草和乔—灌—草型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2015年春、夏、秋季选择大庆市区4块不同位置(距城市中心距离)的湖泊湿地及周边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分析位置特征对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4块不同位置湖泊湿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结果显示:春、夏、秋季均具有增湿降温效应。其中,夏季的增湿降温效应最强,春季其次,秋节最差。在春、夏、秋季中,不同位置对湿地的降温增湿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中心湖泊湿地近郊区湿地2(距城市中心8.6 hm)近郊区湿地1(距城市中心40.4 hm)远郊区湿地。在三个季节中,温湿度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弱,中午强,受环境温度影响比较大。春、秋季12:00~14: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时段,而夏季14:00~16: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段。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6种下垫面不同季节温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北京市玉渊潭公园6种不同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下垫面四季温湿效益的研究。每天8:00-18:00,每2h分别对6种下垫面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1次,春、夏、秋、冬各季分别连续测定7d。结果表明:城市中的绿地和水体具有明显的微气候效应。绿地夏季的降温增湿效果最明显,其次为春、秋季,冬季的温湿效益最小。在春、夏、秋季,绿地具有降温作用,在冬季,绿地具有保温作用。夏季,水体下垫面的降温作用比较明显,仅次于乔灌草下垫面,其降温值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下垫面。夏季绿地比铺装温度低0.8~4.1℃。不同类型下垫面春、夏、冬季的相对湿度高低趋势一致,均为:水体>乔灌草>灌草>草坪>铺装>建筑,秋季为:灌草>乔灌草>水体>草坪>铺装>建筑。夏季水体比建筑的相对湿度高10.2%~15.4%。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东校区3种主要的校园绿化树种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新疆杨(Populusbolleana Lauche.)、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在晴天树木阴影中心原位测定地面温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用来研究不同树种的降温增湿效应。结果表明:(1)行道树下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与对照点相似,呈倒"U"字型;但大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呈"U"字型;(2)与对照(附近水泥路面)相比,3种主要行道树都具有明显的降温和增湿效应,尤其是1天的中午时段。尤其是1天中的中午的降温效应更为明显。与对照水泥地相比,3种行道树降低大气温度的平均降温率为4.3%~5.1%,降低地表温度的平均降温率为34.9%~42.9%,平均增湿率为29.5%~34.5%;(3)从降温增湿的综合效应来看,垂柳和油松又大于新疆杨,而油松在降低地表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的效应又要大于新疆杨。这除了与不同树种树冠的几何形状、叶面积指数以及树木长势等的不同有关,可能还与不同树种的枝下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城市森林小气候状况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哈尔滨城市森林3种不同林型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定点观测,用温湿指数(IT,H)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评价了不同林型对人们户外活动舒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夏,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清晨最低1,4:00达到最高值;相对湿度的变化呈U型,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3种不同林型对周围环境均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白桦林的平均降温率(6.69℃)最大,而且降温效应以午后14:00前后最为显著;蒙古栎林的平均增湿率(44.78%)最高,且也以午后14:00前后增湿最为明显;在一日中对人体舒适度感觉最好和感觉舒适时间最长的是白桦林(22.13%1,2 h)和樟子松林(22.17%,10 h)。  相似文献   

7.
以成都市沙河植物廊道广泛应用的8种绿化植物为材料,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进行了光合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并对其固碳释氧与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节同类植物各季节的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和 降温增湿能力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为桂花、垂柳、香樟、黄葛树、山杜英、银杏、天竺桂、水杉,年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为垂柳、香樟、黄葛树、银杏、桂花、天竺桂、水杉、山杜英,日降温增湿效果由强到弱为垂柳、山杜英、水杉、天竺桂、黄葛树、香樟、银杏、桂花.据估算,整个沙河植物群落中乔木树种年总固碳量约为5.87×104 t,总释氧量约为4.27×104 t.根据对主要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的分析表明,在树种配置时,垂柳、桂花、山杜英、香樟为优选乔木树种,而银杏的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较弱,可作为长寿树种和观赏树种适量引种,不宜大面积绿化.  相似文献   

8.
以长沙市13种常用灌木树种为对象,对灌木树种蒸腾作用速率进行测定,研究灌木树种降温增湿效应。结果表明:同种灌木树种降温增湿量表现出6月较大的有7种,表现出8月较大的有5种,表现出10月较大的仅1种。不同灌木树种在同一月份的降温增湿量,4月以小叶女贞最强,6月、8月和10月均以紫荆最强。灌木树种单位叶面积年平均降温增湿效应表现为紫荆>红叶石楠>小叶女贞>海桐>木槿>火棘>红继木>石榴>杜鹃>腊梅>山茶>大叶黄杨>四季桂。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得出灌木树种降温增湿效应最好的是红叶石楠、小叶女贞、紫荆,其次是海桐、木槿、火棘、红继木、石榴,再次是大叶黄杨、山茶、四季桂、腊梅、杜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群落气象因子的监测,对比分析二者总体降温增湿效应差异及规律,揭示与评价前期研究的热岛改善关键技术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区域热岛效应的改善情况.[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同步对比监测,利用Kestre14500手持式气象仪和Fluke-63红外测温仪测定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对比分析二者及研究区内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结果]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呈现降温增湿效应,其中夏季最强,秋季次之,春季较弱,冬季则呈现保温干燥效应.春季、夏季和秋季不同结构类型绿地整体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坪.研究区绿地年均降低气温0.9℃,降低地温9.7℃,增加相对湿度3.6%.研究区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温增湿效应,冬季保温干燥效应,年均降温增湿效应三个方面均强于普通对照,尤其在夏季和秋季降低气温、夏季增加相对湿度、年均降低地温三方面显著强于普通对照(P<0.05).[结论]进一步验证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缓解区域热岛效应,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好的服务及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居住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绿地的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面积1hm2的北京居住区绿地夏季昼平均降温1.43℃,昼平均增湿3.49%,并伴随绿地规模的增大,降温增湿作用增强;2)夏季不同结构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和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型绿地乔-草型绿地草地≈裸地的特征;3)在9m的垂直高度,14:00~16:00为居住区绿地每日高温低湿时段,5:00~6:00为低温高湿时段;伴随着高度的升高,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绿地的日均和高温低湿时段空气温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草坪和裸地变化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11.
以郑州市中州大道金水路至郑汴路段两侧道路带状绿地为观测对象,探析不同绿地空间结构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根据带状绿地宽度、周边建筑环境、植物配置模式、空间类型等指标选取6段样地进行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结果表明:带状绿地有降温增湿的效果,最大降温幅度2.19℃~3.87℃,最大增湿幅度6.95%~11.25%;4种空间结构类型带状绿地降温增湿方面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乔灌草>乔木广场>草坪>硬化广场;绿地内4种空间类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舒适度,且一天中相对最佳舒适度会在不同绿地空间中出现。结果可作为城市带状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的参考,为城市带状绿地的设计、改造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取实地监测法研究城市滨水绿地的郁闭度以及平均树高对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2019年春季(4月),对宝鸡市渭河公园和渭河生态园的9种滨水绿地和1个空地对照进行微气候指标监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人体舒适度采用温湿指数来评价。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各样地的温度先增长后下降,在12:00-14:00期间出现最大值;风速则出现多个峰值。具有中郁闭度配置的滨水绿地的温度值和风速值较高,其中具有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温度最高,为14.7℃;具有中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风速最高,为2.8 m·s-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增长,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配置的滨水绿地的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为61.6%。各样地的人体舒适度均在上午时段出现明显的增长,随后趋于平稳。显著性分析发现具有中郁闭度及中、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产生的降温、增湿以及防风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他配置的滨水绿地,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降温、增湿以及削减风速的作用最显著,效率分别为12.19%、39.58%、20.40%,全天的人体舒适度评级为“冷”。综上,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可以更高效地改善微环境,更适宜春季居民的日常游憩。  相似文献   

13.
几种常见城市绿色廊道结构类型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结构城市绿色廊道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乔灌草结构绿色廊道的降温增湿效果最为显著,与单一草地结构比较,O.5 m层次日平均降温为2.8℃,日平均增湿达7.8个百分点;其次是两行行道树结构:最后是多行行道树结构.0.5 m层次与1.5 m层次比较,前者温度普遍高于后者,而相对湿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莫健彬  王丽勉  秦俊  黄娟  胡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06-9507,9510
对上海138种园林植物进行了蒸腾速率的测定,以此计算出其降温增湿能力。结果表明:气孔导度、叶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为影响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垂柳、悬铃木和泡桐等大乔木由于有较大的总叶面积,因而调节小气候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墙面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对绿化墙面进行连续测量,并以无绿化墙面作为对照,探讨温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墙面绿化后,绿化墙体比对照墙体室内平均温度降低0.66℃;绿化墙体内外墙面温差为1.08℃;绿化墙体外墙面比对照墙体外墙面平均温度降低0.79℃;温湿度日变化中,温度最高点出现在13∶00左右,14∶00温度有所下降,湿度最低值出现在13∶00左右,温湿度变化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墙面绿化一定程度上可降低THI指数,提高人体舒适度,缩小室内外温度差。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北疆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在生长季不同月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变化率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了北疆1998—2018年6—9月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北疆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空间上呈现降水较少、气温较高的中部和东部较低,海拔较高、降水较多且相对湿度较高的北部、西部和南部较高,由中部和东部向北部、西部和南部三面波动增加。北疆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在6、7、8和9月呈降低趋势,月平均值表现为6月>7月>9月>8月。北疆天然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7月为增加趋势,6、8和9月为减少趋势,整体上波动较小。6、7和8月北疆月平均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9月与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夏季热环境下建筑与植被对场地微气候的影响,可为密集型建筑景观及建筑周边绿地设计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3栋代表性建筑为例,结合样地实测以及Envi-met模拟,引入一致性指数、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偏差作为定量评价指标以验证软件模拟精度;选用06:00—18:00时间段数据,结合均值比较、相关性检验、一般线性模型等多种分析方法,探究建筑与植被对微气候的影响。  结果  植被和建筑均对微气候存在影响,且两者间存在一定交互作用。在无植被作用下,建筑方位对微气候有显著影响,建筑北侧、西侧降温增湿效果相对较好;距离建筑越近,样点降温增湿效果越好;在无建筑影响下,植被对微气候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降温增湿,使环境更为舒适。当综合考虑建筑与植被对温度的影响时,建筑与植被各因子间无显著交互作用;当综合考虑建筑与植被对湿度的影响时,建筑与植被各因子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当综合考虑建筑与植被对热环境综合评价指标(PMV)的影响时,样点与建筑相对方位与乔木覆盖率间有显著交互作用。在建筑和植被的共同作用下,样点与建筑的相对方位与场地湿度、PMV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植被三维绿量与PMV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结论  基于建筑北侧、西侧较为舒适的微气候条件,该处绿地更适于用作停留、休憩场所;建筑东侧、南侧在进行功能开发时,应通过配植适当植被,以提升其环境舒适度;建筑外部轮廓与地形、植被共同形成的围合空间内微气候舒适度更高。植被覆盖可有效改善微气候:随着绿量增加,样地人体热舒适度改善,不同植被类型相较于无绿化地面均表现出显著的降温增湿效应。   相似文献   

18.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不同类型绿地冬季微气候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绿地对城市风热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不同空间类型的校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广场类、休憩绿地类、建筑中庭类、道路类4种绿化空间的冬季微气候效益进行定量化研究。于2016年12月12-16日,每天8:00-16:00,每2 h 1次分别对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10处样地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绿地结构与建筑布局对校园冬季微气候影响最大,水体面积次之,下垫面材料的影响最小。对多数空间而言,在场地西北向或高层建筑下方布置乔-灌-草结构常绿植物构筑风障,东侧群植落叶乔木增加纳阳面积,对冬季微气候环境的改善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京不同绿地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益力  张静  鲁小珍  林荫 《安徽农业科学》2013,(7):3077-3078,3083
[目的]研究南京市不同绿地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绿地,以空旷的硬质地面为参照,探讨4个季度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并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不同绿地类型、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及空气清洁度分别表现为:乔灌草型密林地(有水体)>乔灌草型密林地>乔灌型疏林地>空旷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湿度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