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城区暴雨雨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西安站电子信息化分钟雨量资料,利用年最大值法编制的西安城区暴雨强度公式,采用芝加哥雨型法,对西安城区短历时降水的雨型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得出各短历时暴雨的雨峰位置系数介于0.317 31 ~0.496 79,综合雨峰位置系数r=0.354 81,短历时降水雨峰位置偏前,短历时强降雨较为集中;西安城区24h暴雨雨型分布以单峰型居多,占52年的51.9%,主副型的其次,占17.3%;24h暴雨雨峰位置出现在接近于居中稍微偏前位置;西安城区24h极端降水过程逐小时雨量分布不均匀,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城市防涝规划、积涝预报预警、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建设等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对吉首市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吉首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 534.3 mm,年最大降水年份为2014年,降水量为2 209.4 mm,占10年内总降水量的14%;月平均降水量最大值为260.0 mm,出现在6月,最小值为35.9 mm,出现在1月。通过模糊识别法以及PC法对吉首市短历时暴雨进行分析,发现吉首市暴雨类型主要为单峰型,且中部单峰型雨型的比例最大。其中,模糊识别法发现中部单峰型雨型的比例最大,占比为37.04%;PC法发现短历时暴雨在第13个时段出现的降水量最高,占总降水量比值为5.71%。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3—2017年湖北省夏季(6—8月)74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小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20、≥30、≥50 mm/h的3类小时雨强频次年际和日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具有双峰型结构特征,分别出现在17:00—20:00和8:00,其中傍晚前后的连续性峰值现象形成了一个持续性活跃强降水时段。湖北省小时强降水多发生在鄂东,随着小时雨强增大,高频次站点随之向西部扩展。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或涡旋是造成小时强降水极大频次站点的重要因素。不同持续时间强降水事件频次日变化显示,下午到傍晚是短历时强降水事件的高发期,蕴涵众多的局地短时强降水,而长历时强降水事件具有“夜发性”,对应于系统性强降水过程;年频次周期性特征显著,短历时存在准12年、准6年和准2年的3个主振荡模态,长历时存在1个准6年主振荡模态。长历时强降水高频次站点多集中于鄂东地区,与湖北省夏季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方向有关,短历时分布范围更广,与夏季局地短时强降水的形成多样有关;极大频次站点分布与湖北省的马蹄状地形有重要关系,多位于湖北省东、西、北三面近山区域。  相似文献   

4.
川渝盆地主汛期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1980-2012年主汛期(5-9月)基本站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短时强降水事件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峰值位相和空间分布特征,事件极值降水日变化和持续时间等分布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川渝盆地短时强降水事件开始时间的日变化上(01:00-24:00时,北京时间,下同),表现为"V"型结构下典型夜间峰值位相特征;结束时间的日变化上,表现为多个峰值型结构分布.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的日变化上,频次和降水量均呈双峰型结构,频次极大峰值出现在3h,而强度上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开始时间空间分布上,极大频次和极大降水量出现在20:00-01:00时内,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日峰值频次结束时间主要发生在20:00-01:00时和08:00-13:00时两个时段内,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3)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的日变化上,降水量和频次呈现单峰型结构,白天多为短时间(2~4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而傍晚开始至第二天清晨,持续2~10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均有发生;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持续时间日变化,1~24h内呈单峰型结构,峰值出现在2h.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3—2016年南通地区7个基本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天气分析资料,分析南通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天气型、不同历时的事件特征。结果表明:近14年南通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事件发生累计次数以南通站最多,沿海地区明显少于内陆地区。南通地区强降水事件主要以20~30 mm雨强的强降水事件为主;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50 mm以上雨强的强降水事件发生概率比较小。强降水事件的增加由于长持续强降水事件的增加而引起,多发生在夏季,且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静止锋、副热带高压、台风是造成强降水事件的主要天气型。短持续强降水事件中一般以20~30 mm/h极端雨强为主,而长持续强降水事件中则容易出现超过40 mm/h的较大极端雨强。  相似文献   

6.
盘锦市“6·7”局部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Micaps数据资料和盘锦常规观测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对2014年6月7日盘锦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从04时开始持续到21时,全市平均降雨量66.7 mm,其中大洼站出现100.2 mm大暴雨天气,雨强最大值达到28.9 mm。高空冷涡和地面低压倒槽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在盘锦东侧堆积形成地形冷池,地形冷池对午后对流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此次强降水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融水观测站1988—2017年的逐分钟降雨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挑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min共11个短历时最大降雨量的统计样本,采用P-Ⅲ型分布曲线、指数分布曲线、耿贝尔分布曲线3种理论频率曲线进行拟合,通过最小二乘法和高斯牛顿法推算暴雨强度公式,并进行精度检验,得出广西融水县暴雨强度公式。  相似文献   

8.
为黔中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实测降雨资料,选取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雨强3个指标,采用快速聚类、判别聚类和分位数取值相结合的方法,将侵蚀性次降雨划分为A、B、C 3类雨型,研究黔中地区侵蚀性次降雨特征。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年均降雨量913.52mm、年均侵蚀性降雨量493.17mm,平均次侵蚀性降雨量26.42mm。2)侵蚀性降雨量在每年5月和9月最稳定,在7月达最大值。3)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趋势。降雨量在夏季年际间波动小,在春季和秋季年际间波动大。4)3类雨型的侵蚀能力呈A雨型(大雨量,长历时,大雨强,低频次)C雨型(小雨量,短历时,中雨强,高频次)B雨型(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中频次)。5)各雨型降雨侵蚀力与平均雨强、最大30分钟雨强、最大60分钟雨强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黔中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实测降雨资料,选取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雨强3个指标,采用快速聚类、判别聚类和分位数取值相结合的方法,将侵蚀性次降雨划分为A、B、C3类雨型,研究黔中地区侵蚀性次降雨特征.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年均降雨量913.52 mm、年均侵蚀性降雨量493.17 mm,平均次侵蚀性降雨量26.42 mm.2)侵蚀性降雨量在每年5月和9月最稳定,在7月达最大值.3)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趋势.降雨量在夏季年际间波动小,在春季和秋季年际间波动大.4)3类雨型的侵蚀能力呈A雨型(大雨量,长历时,大雨强,低频次)>C雨型(小雨量,短历时,中雨强,高频次)>B雨型(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中频次).5)各雨型降雨侵蚀力与平均雨强、最大30分钟雨强、最大60分钟雨强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20年6月21日,冷涡系统影响下,青海中东部海南南部、黄南南部出现了局地性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雨强22.6mm/h。本文利用常规探空资料,10min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此次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降水时间分布呈单峰型,生命史约1小时,持续时间短;局地强降水是在高空冷涡背景下,高空槽底冷空气南下引发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辐合中心)是直接影响系统;降水过程中具有典型的雷暴云过境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雷达回波中心值达50dBz的对流单体经过贵南、泽库等地,与强降水时段有很好的配合。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2015年自动站降水资料,研究了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历时强降水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有:纬向环流、鄂海阻高、贝湖高压;地面主要影响系统有:高压后部、蒙古气旋、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台风。高空影响个例最多的为鄂海阻高,地面影响个例最多的为蒙古气旋。长历时降水存在3个大值年,分别为2010年5次,2012年8次,2013年7次,长历时降水高发时期为6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历时降水午后发生较多,14—17时为1个上升趋势,午后频数的增加可能是午后对流明显,强降水易发。辽宁省长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和东部地区,小时雨强最大为丹东五龙背站90.6mm;长历时降水明显呈东多西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贵州31年暴雨雨强统计和贵阳市1年周期内小时降水量统计,对该区域暴雨及特大暴雨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设计加工针管式降雨设备对贵阳市降水进行室内模拟。结果表明,当集水管水头高度在30-70mm之间时,雨强为27.6—49.7mm/h的大雨;在80~130mm之间时,雨强为60.4~96.3mm/h的暴雨;在140~180mm之间时,雨强为102.6—125.5mm/h大暴雨。改进后的针管式降雨设备可以满足西南喀斯特地区暴雨雨强的降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8日和10日鲁南地区接连出现的2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是接连产生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在地面风场上体现为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对应强降水中心;强盛发展的低空急流预示着强降水的出现,通过判断低空急流和承载层风向风速可大致估计强回波移动的路径和速度,为预测短时暴雨的持续时间和落区提供依据。相对较高降水效率的强回波持续生成合并并缓慢经过某地,产生暴雨天气;雷达风廓线产品有助于了解暴雨天气的环境场,为预测短时暴雨的雨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袁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46-5549
[目的]分析自贡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自贡市1961~2010年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计距平法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自贡市年、季、月降水总量与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自贡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28.0 mm/10a。年雨日明显减少,且雨日的减少比降水量的减少明显得多,其变化倾向率为-5.6 d/10a,雨日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小雨日数的减少。夏、秋、冬季降水量均呈负趋势,且四季的雨日都呈负趋势,其中,秋季的雨量和雨日减少最明显也最多。逐月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逐月降水日数呈双峰型分布。自贡各地年内出现的各级雨日数几乎一致,且不同强度雨日随量级的增加而减少。年降水量和雨日数的同步减少是自贡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结论]总的来说,自贡市自然降水资源正趋于减少,秋干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更稳定、更精确的海南秋季暴雨定量降水估测产品,利用2017—2018年9—11月海口多普勒雷达体扫复合仰角资料和自动气象雨量计资料,采用传统配对法、概率配对法、窗口概率配对法和窗口相关配对法,分别得到不同区域的气候Z-R关系,并对小时雨强和面雨量估测降水误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配对法均存在对弱降水事件估测偏大,强降水事件估测偏小的倾向;估测降水的效果随雷达探测距离的增大而下降;PMM法优于其他3种方法,小时雨强的平均绝对误差在4 mm·h?1以下,面雨量偏差最低仅为2.1%。  相似文献   

16.
寇思聪  宋长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43-16845
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2010年8月26~29日本溪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具有降水时间长、强度大、不断出现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等特点,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产品资料等对此次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副高位置的变化对预报降水起止时间、降水加强时间及降水落区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河北省2005~2016年142个气象站小时降水数据,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REOF)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冀北山区、冀东平原、冀中地区和冀南平原4个研究区域。并对不同区域的累积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个区域夏季降水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冀北山区、冀中地区的累积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三者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冀北山区累积降水量峰值主要出现在20:00,冀中平原峰值出现在午夜;冀东平原累积降水量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冀南平原累积降水量峰值出现在前半夜,且与降水强度密切相关。河北省短历时降水事件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前半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深入了解南海季风槽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强降水形成的影响,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1°×1°)及海南岛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20年的5—9月20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及海南岛强降水(3站以上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季风槽位置按分为两类(Ⅰ、Ⅱ类),分别对其强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海南的季风槽过程年均出现10.3次,年均58.4 d,一次过程平均5.7 d,其中强降水占7.1%,主要发生在8月和9月,Ⅰ类季风槽在8月最活跃,9月最易产生强降水,Ⅱ类季风槽最活跃和强降水占比最高的月份均为9月,两类强降水的暴雨高频区分布差异较大,Ⅱ类更容易出现极端降水。(2)高层南亚高压的辐散作用、中低层强盛的季风和季风槽是发生强降水的前提,但季风槽位置不同导致影响降水的系统配置有区别。Ⅰ类强降水的发生与季风槽切变线位置、结构密切相关,季风将水汽和能量向槽区输送,季风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特征使低层的对流和上升运动得以建立和加强从而产生降水,暴雨高频区与切变线南侧、气旋式环流右侧辐合条件最强的区域对应;Ⅱ类则与季风槽北侧低空急流有关,低层水汽和能量通过低空急流向位于急流左前方的海南岛输送,并在海南岛产生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导致强降水发生。(3)降水强弱分布与海南岛钟状特殊地形结构也有紧密联系,两类季风槽暴雨高频区均与地形强作用区有很好的对应,但由于低层背景风不同,二者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林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5,(25):211-212
利用大英县2004 ~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大英近10年降水的实际变化特点、季节差异等进行简要阐述,并对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外出旅游以及交通运输等的暴雨进行了重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3年大英县年雨量和暴雨日数分布特征均呈单峰型,峰值均出现在7月;暴雨雨量、雨日与年降雨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夏季同月雨量差距巨大;初秋的9月出现暴雨的概率较大,月雨量、暴雨出现次数均为全年的次高值;大英县出现秋绵雨的概率达50%,集中出现在9、10月.  相似文献   

20.
2015年6月28日08时至29日08时,全州普降雷阵雨,舟曲局部地方出现暴雨,利用MICAPS资料做本次降水过程形势场分析,本次降水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系统是巴湖东移南下的低压槽与700百帕的暖湿气流,本次降水强度最大的柏林站最强降水出现于28日13-14时,小时降水量达到60mm,与降水落点符合较好的是700百帕切变线的位置,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抬升力条件,且短时强降水前期,700百帕偏南气流维持时间较长,全州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