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合盐城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选用了吡蚜酮、噻嗪酮、乙虫腈、艾美乐等药剂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0艾美乐WG、25噻嗪酮WP、100乙虫腈SC这3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药效发挥较慢,施药后14d内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下,防治效果较差,未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危害;20吡蚜酮WP防治褐飞虱的药效发挥亦较慢,但最终防治效果较好,是防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褐飞虱的发生危害严重威胁淮阴区水稻的安全生产,为了更好地掌握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技术,制订科学的防治方案,对吡蚜酮、噻嗪酮、吡虫啉3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较好,且持效期较长,但速效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利用市场上常见的几种药剂品种,采用不同的用量对水稻褐飞虱进行防治试验,综合防治效果、环境保护与农药价格等因素,对比结果表明,25%噻嗪酮对褐飞虱有效控制期达20d以上,仍是当前防治褐飞虱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4.
选用70%吡虫啉WG等8种药剂对晚稻褐飞虱进行了药效示范,结果表明,20%呋虫胺、25%吡蚜酮·醚菊酯2种药剂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持效期达20d以上;25%噻嗪酮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差.大面积防治时,可以选用除噻嗪酮外的其他7种药剂用于防治褐飞虱,并且注意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对吡虫啉与噻嗪酮的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永斌  蔡美艳  李程巧 《农技服务》2010,27(2):227-227,251
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水稻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吡虫啉与噻嗪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抗药性为极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杭州地区水稻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噻嗪酮和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水平为敏感性降低,对吡虫啉为极高水平抗性。并根据褐飞虱抗药性现状对其抗性治理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经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9%辛硫.氟虫腈乳油对褐飞虱3龄若虫具较高的生物活性,其LC50为4.0 mg/L,该药剂的共毒系数为139.35,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对水稻褐飞虱具有速效好,持效期长(药后3 d,29%辛硫.氟虫腈乳油80~120 m l/667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为85.67%~97.98%,优于对照药剂氟虫腈和噻嗪酮;药后14 d,29%辛硫.氟虫腈乳油100~120 m l/667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为85.90%~95.12%,与对照药剂氟虫腈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相仿,明显好于对照药剂噻嗪酮);推荐29%辛硫.氟虫腈乳油的施用剂量为100 m l/667m2,防治适期宜在褐飞虱若虫高峰期,兑水量不低于50 kg/667m2,喷药时力求均匀、全面。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通过对和县地区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等8种药剂的抗药性系统监测和检测,明确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水平,分析了抗性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用药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理清稻田常用农药对灰飞虱的毒力和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进而为科学防治灰飞虱提供依据,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14种农药单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以及10种混剂对2种飞虱的联合作用效果。通过观察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化和灰飞虱的繁殖能力,测定了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噻嗪酮+毒死蜱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和速灭威等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毒死蜱、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和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配组合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除吡虫啉+毒死蜱组合对2种飞虱的毒力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混配组合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远大于对成虫的毒力。毒死蜱、三唑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灰飞虱成虫的繁殖能力,水稻后期使用毒死蜱、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后,增加了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加了来年迁入水稻秧田的灰飞虱数量。可见,在稻田使用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速灭威等杀虫剂单剂和吡虫啉+辛硫磷、吡虫啉+速灭威、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吡虫啉、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剂时,用能够控剂褐飞虱的农药剂量难以有效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稻田使用三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将增加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秧田期使用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灰飞虱成虫,不仅不能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还将促进灰飞虱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4种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试验表明,在褐飞虱大发生年,以低龄幼虫期为主施药,每667 m2施用10%哌虫啶悬浮剂40 mL和40%毒死蜱乳油100 mL+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2 g,均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危害。相比吡蚜酮,哌虫啶对褐飞虱的速效性虽无明显差异,但其最高防效、持效性以及对低龄若虫防效均优于吡蚜酮。每667 m2施用8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1.25 g,防治褐飞虱的速效性和持效性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4种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种群的毒力。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吡虫啉>叶蝉散;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褐飞虱雌成虫的毒力(LD50值)大小顺序为噻虫嗪>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叶蝉散;浸苗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叶蝉散>吡虫啉;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九龙江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叶蝉散>毒死蜱>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噻嗪酮。由此可见,目前氟虫腈、噻虫嗪和吡蚜酮药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毒力较高,毒死蜱、噻嗪酮毒力次之,吡虫啉和叶蝉散毒力较低,但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叶蝉散表现出较高毒力,噻嗪酮毒力最小。  相似文献   

12.
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褐飞虱和灰飞虱对1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10种稻田后期常用复配剂在2种飞虱间的增效作用及毒力差异.结果表明氟虫腈、毒死蜱、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噻虫嗪杀虫剂对2种飞虱的毒力较高,LC50值为 0.11~1.51 mg/L;供试的吡虫啉和噻嗪酮系列复配剂对褐飞虱都有增效或相加作用,但相同配比下吡虫啉与仲丁威、噻嗪酮与毒死蜱、噻嗪酮与混灭威、噻嗪酮与甲萘威、噻嗪酮与速灭威复配,对灰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10个复配组合对灰飞虱的毒力均低于或显著低于褐飞虱.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褐飞虱和灰飞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效果,确定其最佳使用剂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研究了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中后期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持效时间和最佳使用剂量.[结果]在褐飞虱卵孵化高峰期使用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80 g/hm2或者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药后23 d防效可达90%以上,且对作物安全,对天敌影响较小.[结论]该2种供试药剂在水稻中后期防治3代褐飞虱有较好的持效性,可望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主要虫害防治药剂及使用技术 褐飞虱 噻嗪酮。推荐使用剂量:112.5-187.5克有效成分/公顷;使用技术要点:在褐飞虱卵孵高峰至1-2龄若虫期喷雾使用,施药时田间应保持水层;使用注意事项:该药对飞虱成虫无作用,一定要注意用药时期。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以不同生测方法测定了噻嗪酮对褐飞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对褐飞虱若虫的活性主要是触杀作用;噻嗪酮也具有一定的内吸作用,但难以由叶片渗透转移到叶鞘部位起杀虫作用。在田间试验中,噻嗪酮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以每亩2.5~5克有效成份的剂量在褐飞虱大发生代前一代的若虫中期施用,既有效控制了当代飞虱,又压低了大发生代飞虱的数量。在田间试验中,噻嗪酮对稻田蜘蛛的数量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肖满开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112-113
于2008年进行了35%噻嗪·毒死蜱Ec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5%噻嗪·毒死蜱Ec对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每667m。周35%噻嗪·毒死蜱EC80~120ml,药后1d,对褐飞虱的校正防效为64.09%~72.97%,表明噻嗪酮配以毒死蜱后,速效性显著提高;药后3d,对褐飞虱的校正防效为82.19%~89.51%,药后7d达84.28%~90.59%,优于噻嗪酮、毒死蜱单用的效果。对药后7d校正防效数据经反正弦转换后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药剂处理间F=16.81〉F0.01=5.64,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稻田褐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悬浮剂持效期长,对褐飞虱防效好;48%毒死蜱乳油、20%异丙威乳油对褐飞虱速效性好,但持效期短。建议防治水稻褐飞虱选用25%吡蚜酮悬浮剂300 mL/hm2,20%异丙威乳油3 750 mL/hm2,48%毒死蜱乳油1 500mL/hm2。  相似文献   

18.
2005~2006年对稻褐飞虱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韶关市稻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已产生极高抗性,但对扑虱灵、氟虫腈敏感;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稻褐飞虱防效较差,10%抑虫清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氟硅菊酯水乳剂能有效防治稻褐飞虱.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杀虫剂在褐飞虱和灰飞虱间的作用差异,在室内测定了噻嗪酮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速灭威、异丙威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同时比较了相同配比下噻嗪酮与速灭威、异丙威混配对两种飞虱的增效作用差异;并通过生化测定比较了杀虫剂单剂及组合对两种飞虱体内AChE和GSTs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噻嗪酮、速灭威和异丙威对灰飞虱1L若虫的LC50分别是褐飞虱的2.30、5.60、1.61倍.噻嗪酮与速灭威、异丙威分别按2∶1、1∶4比例混配,对褐飞虱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82.39和193.94,对灰飞虱的共毒系数仅为60.11和43.77.生化分析结果显示,杀虫剂单剂及组合在活体和离体条件下对褐飞虱的AChE的抑制率均高子灰飞虱,而GSTs的测定结果,未表现出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05-2008年连续4年的布点检测结果表明,浙江省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仍维持极高水平抗药性,在生产上应继续停止使用;褐飞虱对噻嗪酮仍较敏感,抗性增加缓慢,可在生产上继续使用;褐飞虱对氟虫腈抗药性增加较快,已测到高抗种群,在生产上应引起注意。在褐飞虱药剂防治上,要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做到药剂的合理混用和轮用,避免单一药剂的连续使用,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