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既有专门知识、又有全面素质的人,地学教育则承担着基础而关键的作用。本文以地学通识课为例,分析地学教育之“面”———地学教育历史发展与外部环境,探求地学教育之“里”———地学通识的基本内涵与理论结构。通过研究认为:通识化是地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社会、科技条件也从外部推动了这一进程;地学通识教育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串联、融合地质“学科群” 下的隶属学科,通过训练受教育者的地学思维,而实现整体化地球观的主观构建。作为地学教育的支撑体———地学通识课,应当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在广度、深度与“知识重度” 上的分布,从而实现知识组织方式的最优化以及知识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使这一项目能真正遵循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应以爱为基础,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并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对学生的礼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使学生自由发挥个人潜质;关注学生心理,使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3.
我国通识教育实施中的误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考察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把通识教育界定为一种广义的教育理念,一种“全人”教育理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应该用通识教育理念统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通识教育这一理想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之化作一种精神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多渠道走向这一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涉农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需要立足于新农科的建设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一方面,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三农”特色,构建学生的“三农”知识体系,并与耕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地方农业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明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797-8800
调查了广州某农业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结果表明,学生希望通过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对通识教育教师的满意度不高,仅有22.4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高,最受欢迎的通识课程为日语、影视鉴赏、法语、普通心理学和瑜伽;大部分学生认可通识课程选修制度,但是认可度不高;通识教育的实施程度及选修强度较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针对该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即地方农业院校要为开展通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规划设计的实效性,营造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的氛围,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教育和校园环境建设,拓展通识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人”的目标,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现代高职教育,不仅要以人为出发点,而且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通识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立足于全面发展、坚持独立、真理、正义与自由精神培养的和谐教育。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J.D.教育是一种本科后的初级法律学历教育。从教育层次上看,它是研究生层次教育;从教育性质上看,它是以律师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J.D.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包括法律知识能力、职业思维能力和驾驭法律信息资源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外语专业教学中的人文通识教育逐渐为学者所重视与研究。改变传统专业课程教育理念,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能力、品格的培养,是加强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信息化翻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人文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探讨该模式下人文通识教育面临的机遇与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明确教育培养目标、加强教学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共同文化内容的教育,也是对文化共同体的塑造.社会思潮的发展使得多元化时代到来,多元化在技术方面表现为超链接的特征,多元化和超链接对通识教育产生的是消解作用.克服个体多元化和超链接对通识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凸显通识教育对文化共同体的塑造与建构作用,需要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开展对话激发思想火花和重视将传统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等方式推进通识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徐艳玲 《现代农业》2009,(2):100-101
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为“探究知识”,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更加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学生,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与此同时,通识教育是目前大学教育改革引入的新型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养成。因此通识教育理念的方向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目标一致,且二者的结合有其必要性。故提出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进行内容通识化、方法多样化、灵活考核方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等改革措施,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普通教育·通识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对普通教育、通识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几个在教育研究献中被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笔认为,为了与中小学实施的普通教育相区别,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比较全面、丰富、有深刻的基础性教育,应该用通识教育概念来表述;至于通才教育,则是属于教育目标范畴的概念,通识教育是实施通才教育的途径之一;而素质教育则是一种教育观,它渗透在通识教育中,并且指导着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承载着育人与育才的双重任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以未来为导向,明晰新时代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和完善通识教育。文章结合通识教育发展理念,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基于学生视角对N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大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总体是满意的,在今后的改革与实践中,应将整合性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挖掘农业院校自身特色,完善问题引导下的“实践+课堂”二元教学模式应是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以推动高等农业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基于通识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析,通识教育应是一种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其宗旨是"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境是:通识教育目标难以测量,不同院校之间的通识教育优劣无法比较,服务学习活动的实施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5.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机械类本科学生一门必修的工艺性技术基础课和工程实践课,本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专业基础大平台课程,也是对工科大学生进行现代制造技术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既不同于基础课程,又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更接近操作技能的理论化.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感到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学习的难度非常大,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知难而退,放弃并拒绝学习.  相似文献   

16.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般要考虑社会发展、教师自身发展、教育科学发展等方面的需求.针对当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资源供给有限、课程内容滞后、课程评价标准单一以及通识课程比重低等共性问题,提出扩大课程资源,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优化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双方互评机制的建立;适应学生未来发展,努力开设通识课程等改进之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是在学习与借鉴英美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还处在通识教育发展的初步阶段,与英美通识教育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或者说缺失,即本应有的内容和特征还未形成和表现出来。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审视和分析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得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的实施、通识教育的评价、通识教育的效果五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或缺失,最后从理念升华、制度创新、模式整合三方面构建开展通识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农业类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力与问题,该文分析了农业类院校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具体成因,并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探索通识教育改革的对策,为通识教育在农业类院校落地生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略.  相似文献   

19.
该文将中药药理学与前沿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中药药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对高校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文化融入以及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设置的中药药理学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强调学生的语言实践和知识内化,充分发挥中药药理学教学的特点及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政策问题.在总结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高职通识教育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以求完善学生人格,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受到专业课程过度设置和相关因素影响,中国高职院校尚未有效开展通识教育.在化解开展通识教育阻力中,中国高职院校既需要将培养应用型全人作为通识教育目标,又需要将精选的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手段,以及开展在课堂外职业通识教育和加强通识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