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本文采用复合指标法来评价山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利用GIS的空间表达功能来分析山西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呈现出集聚现象,北部为大同、朔州城镇群,中部太原城市群,南部运城、临汾城镇群,东南部长治、晋城城镇群,整体呈现"大"字形格局。通过四大城镇群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太原城镇群与北部城镇群相比,在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指标上表现出相对优势;东南部城镇群人口城镇化指标较低,但在生态环境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城镇群;南部城镇群除生态环境方面略高于太原城镇群以外,其余方面都表现较弱。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畜牧业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研究以畜牧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利用2008—2017年黑龙江省66个县(市、区)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法测度出黑龙江省畜牧业产业集聚情况,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实证检验畜牧业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区、半牧区和非牧区畜牧业产业集聚度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产业集聚度平均值分别为3.27、2.49和1.54;2)整体回归显示,畜牧业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不同产区分样本回归证实了畜牧业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U”型关系;3)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信息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规上企业能力、县域财政收入、交通设施建设、基础教育水平等对县域经济增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出合理规划畜牧主产区范围、鼓励推进畜牧业产业集聚、强化畜牧业补贴政策、因地制宜指导畜牧业发展、加大资源配置投入力度、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娟 《河南农业》2012,(1):55-56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河南省目前有108个县(市),全省84%的人口和91%的土地分布在县(市),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8.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1%因此,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发展壮大,对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  相似文献   

4.
采用地理集中度、耦合度等模型对泸州市各县(区)的人口、经济集聚度及人口、经济集聚的匹配模式进行了测算,并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间消费水平两个维度探讨了不同集聚模式与人们生活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不同集聚模式的引导下,泸州市城乡之间及城市间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发展能够获得集群效应,贵州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增速一直位居前列,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指数对贵州省产业的集聚度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当前贵州省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均比较低,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创建产城融合机制以及坚持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探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和Tobit模型,选用2005、201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和统计数据分析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8年山西省县域耦合协调度水平显著提升,耦合协调变化由不合理转向合理.(2)2005—2018年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水平地域分异特征明显,整体呈现出"东西低,中部高;平原高,山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水平县域在平原区小规模集聚,低水平县域在山地区大范围集中.(4)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是国家宏观管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155-157
浙江省县域经济存在着要素难集聚、资源浪费、分工不协调、空间组织效率低等问题,浙江应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向以中心都市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转型,以规划建设为主,逐步推进都市区与周边县市在人口流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的全面对接,最终达到中心城市和各县域之间的相互分工,协调统筹,互利共赢的城乡空间结构单元。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专题地图,利用县城经济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县城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城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福建省1994-2005年期间县域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农业集聚度时空变动态势,实证检验了农业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85—2011年我国农业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呈现波浪型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主要农作物整体的集聚度呈现波浪型上升变化,表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程度在提升。但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空间集聚变动存在明显差异;农作物空间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农业产业集聚的提高带来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区县为单元的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县域交通可达性相对较高,区县之间差距较大,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可达性值由东向西逐渐降低;②重庆市县域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空间集聚效益较强,高多维贫困度和较高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低多维贫困度和较低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和主城区;③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水平分为低度耦合、中度耦合、高度耦合、极度耦合4种等级,重庆市县域耦合度整体较高,片区之间耦合水平具有差异,主城区和都市圈耦合水平相对较高,属于低贫困程度的高耦合水平,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耦合水平相对较低,属于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的低耦合水平;④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类型分为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多维贫困滞后型、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三大型,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区县较分散,多维贫困滞后型区县集中在重庆市西部地区,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区县则分布在市域西南和东北两端.  相似文献   

11.
河南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的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峰  刘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71-9773
传统的度量指标基尼系数、Ellison-Glaser指数等没有考虑到相邻经济体的相互影响。基于此,采用空间自相关衡量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的演化,并构造包含地理溢出效应的增长回归模型,分析空间集聚的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中存在较强的地理溢出效应,同时国内投资和工业化等因素对空间集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一、发展县域经济作用巨大,影响深远(一)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01,(1)
为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和加强日常户口管理,加快县城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2000年,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和浙江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浙江城市化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结合磐安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一、加强出生人口登记。根据随父随母自愿的原则,对出生小孩(包括超计划生育的、非婚生育的以及被遗弃的婴儿),监护人必须按照户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凭出生证明及监护人的合法有效身  相似文献   

14.
谭秋  李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3):159-162
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测算2003—2018年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识别制约县域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03—2018年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呈上升态势;(2)在空间上,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现"北低南高"的特征;(3)劳动力数量、城镇化率、政府规模对山西省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发展具有显著正效应,一产占比对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负效应,三产占比对耦合协调水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利用1997—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效率进行考察,并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农业碳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及其与农业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碳效率稳步增长,但受"梯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农业碳效率具有以东部为高值"极核"区和以西部为低值"外围"区的分布结构特征。同时,区域内省份间农业碳效率的依赖性明显。而对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效率关系初探后,发现二者之间整体上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特征,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农业碳效率呈现出先得到改善后不断恶化的变化趋势。同时,处于不同集聚度下的群组情况各异,其中农业高集聚度区(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碳效率随农业产业集聚度提高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曲线特征,而在农业低集聚度区(东部经济发达区),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对农业碳效率的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曾光  丁玉超 《世界农业》2021,(3):120-130
产业空间集聚外部性形成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给集聚区内企业带来递增规模报酬的同时,其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影响邻近区域产业的增长。论文基于湖北省101个县(市、区)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微观数据,对两种外部化经济与县域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Moran指数和LISA图都表明两种外部化经济在湖北省县域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对本地以及相邻县域产业增长影响显著;地方化经济对县域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0.287),除本地直接效应外(-0.286),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0.001)也强化了这种负向关系;与之相对,本地城市化经济显著地促进县域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0.749),相邻县域也存在正向溢出效应(0.002),两种效应共同促进了县域产业增长(0.752);表征Porter外部性的变量显著为负,意味着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对县域产业产生负向影响;此外,企业资本投入、政府产业政策与市场潜能等因素也都显著地促进县域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最后,通过采用不同的权重矩阵以及变换核心解释变量,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国民层次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是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主体.林口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同时也是污染严重的县城,如何保持县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县域农业生产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基于县域视角,运用环渤海区域5省市县域农业生产数据,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空间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产空间集聚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邻近县域农业生产集聚对本县集聚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本地区集聚具有促进作用,邻近县域农业资本投入对本县具有抑制作用;第三,市场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对农业生产集聚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三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GWR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9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间截面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体上呈现出持续攀升态势,另外辽宁省在2个领域的综合水平明显高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常年处于一般协调阶段,但协调程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集聚特征逐渐突显,主要表现为南部地区的高-高集聚与北部地区的低-低集聚,且集聚区数目呈现“增加—减少—增加”曲折波动特征;产业结构、规模经济水平、收入水平及人力资源投入是影响东北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总体表现为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高发展时空差异明显,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二者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集聚与县域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是促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驱动要素,县域人力资本的集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前提。基于这种思路,对县域人力资本的集聚以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了广东省县域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并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