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3—2018年成都平原城市群68个区县的"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并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城市群县域生产功能呈"一核、多级、两带"的增长趋势,东部生产功能增长速度高于西部。生活功能高值地区大多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且呈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域,其他地级市主城区为多级化区域,带动周边地区生活功能整体提升的空间特征。生态功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西边高、东边低的空间分布规律;从时序维度可以看出,北部以及西部地区生态功能呈连续上升的态势。成都平原城市群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之间的关联程度整体呈由拮抗到协调耦合的上升趋势,且表现为"从点到面"的空间增幅形态,"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处于波动增长状态,其中轻度失调型阶段增幅最大;"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的演变态势接近于"∩"形的成长曲线。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 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谭秋  李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3):159-162
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测算2003—2018年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识别制约县域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03—2018年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呈上升态势;(2)在空间上,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现"北低南高"的特征;(3)劳动力数量、城镇化率、政府规模对山西省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发展具有显著正效应,一产占比对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负效应,三产占比对耦合协调水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乡村"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和格局重构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以重庆市綦江区高庙村和团结村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生空间"转移矩阵、重心迁移、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18年"三生空间"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重构.结果表明:(1)从面积变化上来看,生产空间面积持续减少,生活空间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空间面积波动较大,主要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2)从重心迁移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整体由西向东迁移,生活空间由东北向西南迁移,生活空间迁移距离较远.(3)研究区"三生空间"总体处于"磨合—基本协调"的水平.(4)生产空间重构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优化产业结构;生活空间重构着重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传统单一的生活空间向"生活—生产"复合空间转变;生态空间重构以划定山水林田湖草边界为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利用黄河流域2003—2018年相关数据,结合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黄河流域三生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生空间耦合度逐年上升,经历了从拮抗时期向协调耦合时期的过渡;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近80%的地区由极度失调改善至轻度失调,但区域差异不明显;三生空间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但“生活-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小于“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和“生产-生态”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6.
对2008—2018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并结合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进行空间关联性和差异性分析,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确定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断提升,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2)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关联性较强;(3)除消费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为正向作用,其余影响因素的作用有正有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异明显。最后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可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投资、合理管控财政支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等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东北三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GWR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9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间截面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体上呈现出持续攀升态势,另外辽宁省在2个领域的综合水平明显高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常年处于一般协调阶段,但协调程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集聚特征逐渐突显,主要表现为南部地区的高-高集聚与北部地区的低-低集聚,且集聚区数目呈现“增加—减少—增加”曲折波动特征;产业结构、规模经济水平、收入水平及人力资源投入是影响东北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总体表现为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高发展时空差异明显,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二者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国土空间利用的要求出发,将国土空间划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从国土空间的现实状态以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保障作用和支撑能力等方面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2005—2014年苏南城市群国土三生空间利用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城市群的国土生产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均呈上升趋势,而国土生态空间利用质量呈整体下降趋势;国土空间利用综合质量及其协调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上国土三生空间利用质量耦合协调度不高,仅南京处于基本协调类型;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整体上呈现出南京苏州无锡与常州镇江两个不同质量水平的区域分异特征.各类利用质量相对较低区域,在保持其农业生产优势的同时,应进一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的生活质量,减少污染排放来提高国土空间利用的生态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AEE三维耦合发展系统,测算了长江经济带2000—2017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综合运用Moran’s I与Getis-Ord G指数评估了耦合协调度的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水平,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8—2022年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做出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11省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2)长江经济带AEE系统耦合协调类型以调和协调类和初级耦合协调类为主,处在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的过渡阶段;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分布格局,中上游与下游的差距在逐步缩小。3)在不同的矩阵模式下,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形成了以浙江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云南为核心的冷点区。4)预计未来5年(2018—2022年)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将会延续良性发展态势,但流域内各省份AEE系统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因此,依据各子系统特征及耦合关系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今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协调规律及空间关联特征,为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方法】基于2005—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耦合时空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间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和“北高南低”的空间非均衡化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均表现出全局空间正相关,其下存在局部空间分异,两者间为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低-低是主要空间集聚模式。【结论】应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区域关联性和空间异质性,加强临近地区间农业生产协作与交流,提升区域协同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给江苏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功效函数测度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6—2014年人口、土地及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从时空角度探讨其协调性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整体而言,土地城镇化水平高于人口、经济城镇化水平;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呈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块状聚类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建立水-能源-粮食(W-E-F)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其2006—2018年的WE-F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8年安徽省W-E-F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0.490 9上升到0.870 2,总体达到良好协调水平;但是各子系统的发展特征不同,水资源子系统变化波动比较大,能源子系统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粮食子系统发展较快,开发利用水平整体上高于水资源和能源;W-E-F系统协调水平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合肥、淮南和宣城三市的协调水平较高,各子系统的短板区域主要位于六安、马鞍山、淮北等地。大多数地区面临W-E-F内部发展日益失衡问题,其中粮食和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故需要颁布节水政策、提高节水灌溉效率,减轻粮食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198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率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追赶效应明显,其中,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和教育城镇化提升的首发动力,同时也与该区域耦合协调度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以内部结构优化为主,在巩固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消除城乡流动障碍,发挥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随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逐渐开始被人们重视。根据广西县研究区的特点,分别构建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程度进行分析,采纳物理容量概念与耦合计算模型,构建生态环境和县域贫困耦合关联评价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西109个县的耦合特征进行空间分异与形成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的贫困特征由广西南部、东南部及中部向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逐渐升高。(2)广西的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的耦合协调度Moran’s I指数为0.32,即两者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存在聚集现象,在广西的西北部出现低值聚集,南部、东南部出现高值聚集。(3)广西的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协调发展程度由北部向南部逐渐升高,耦合协调度跨越5个等级,总体上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中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轨迹相似,分别经历了由拮抗向协调以及中度失调向中度协调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以"核心-周边"形态由西南向东北层层递增的格局;乡村三生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最高、生产-生态最低.因此,山东省乡村空间优化应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用地空间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17.
原料乳生产过程中资源、产业、环境、市场与产能发展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促进原料乳生产协调发展,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各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稳定上升,在地理空间层面,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态势;(2)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3)在直接效应层面,对外开放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产业集聚度对本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支农未对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原料乳生产系统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水平差异角度探索乡村"人、地、业"3要素转型的耦合协调性.构建"人、地、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重庆市渝北区两镇2010年、 2013年和2017年的"人、地、业"转型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1)经济水平与耦合度呈正相关,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乡村"人、地、业"转型耦合度越呈高水平阶段波动且幅度较大,反之则越小;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存在一致性,经济水平高的区域耦合协调度高,并且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有序增长演进趋势;经济水平低的区域耦合协调度低,呈现由低到高跨越式波动的演进特征.(2)从整体可以发现,人口—产业转型耦合度高于人口—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产业耦合水平,并且经济水平高的区域人口—产业、土地利用—产业转型耦合度演进过程更为有序;人口—土地利用转型耦合度波动大,而经济水平低的区域则与之相反.明确乡村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配置有限的乡村资源,扶植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人口聚集、经济增长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化发展。基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视角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遵义市为研究对象,从利用强度、增长耗地、用地弹性三个子系统出发对其人口—经济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得出三个子系统的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并判断其耦合协调类型,运用GIS技术将评价成果空间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系统中,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呈现系统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化特征;遵义市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度,三个子系统都呈现区域差异化特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信息熵、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两者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提升潜力较大。2)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及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地区;2006—2017年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空间演变特征明显。本研究可为江苏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