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考察二比空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24小时定点监测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二比空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0.8℃,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5℃,日平均湿度分别低3.4%和8.2%。二比空栽培模式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模式低11.4,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低16.0。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3种栽培模式温湿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且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差异显著。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应用SPSS11.5软件对通过计算机所调查的3种栽培模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最适用于描述二比空栽培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可知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的始发期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常规模式长于二比空栽培模式和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纹枯病与大斑病流行动态影响及灾变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新型栽培模式下玉米纹枯病与大斑病流行动态影响和灾变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明确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纹枯病与大斑病的影响,采取科学化种植管理措施,提高玉米纹枯病与大斑病防治的有效性,以取得理想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3.
三空栽培技术对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玉米生产中籽粒水分高的问题,对玉米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籽粒含水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玉米乳熟期及蜡熟期,玉米三空栽培模式与对照处理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2015年在完熟期玉米三空栽培模式下玉米籽粒含水量为22.43%,对照处理籽粒含水量为31.18%。2016在完熟期玉米三空栽培模式下玉米籽粒含水量为22.64%,对照处理籽粒含水量为33.41%。玉米三空栽培模式下能有效降低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籽粒含水量,果穗基部含水量降低最显著,2015年降低12.54百分点,2016年降低15.21百分点。三空模式不仅能够降低倒伏率和增加玉米产量,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加快脱水速度。玉米三空栽培模式是适宜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4.
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药次数人为造成田间不同病情梯度,建立病情指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模型,制定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同样条件下,以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推算不同抗性玉米品种科学用药时期和次数,制定鲜食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玉米大斑病全部叶片病情指数与种植天数的回归方程。玉米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大斑病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玉米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在用药次数依次为1,2,3和4次条件下,基于全部叶病情指数乳熟期(R3)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分别是14.63,17.88,18.72和22.06,基于功能叶病情指数分别是7.74,10.43,12.24和16.80。基于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济阈值及玉米籽粒建成期(R2)功能叶病情指数(DI),建议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为:DI≤15为抗病(R),15<DI≤30为中抗(MR),30<DI≤45为中感(MS),DI>45为感病(S)。【结论】建立了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理论模型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制定了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和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吉林农业科学》2017,(4):36-38
为充分了解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动态及危害情况,2016年选择在黑龙江8个地级市50个地点对玉米大斑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0个不同地理区域玉米大斑病均有发生,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庆市让胡路区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为1.48,哈尔滨市双城区周家镇发病最重,病情指数为60.37,但8个地级市之间玉米大斑病发生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说,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不同地理区域病害发生不均衡,田间病原物的数量丰富,预测2017年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地区玉米大斑病有严重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大斑病作为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玉米栽培区。玉米大斑病会严重的影响产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发生减半的后果,因此,对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关键技术的探讨具有现实研究意义。本文针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防治关键技术展开了探讨和研究,综合分析了大斑病的发生病症和原因,提出了有效的玉米大斑病防治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2017~2018年铁岭地区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2017年和2018年,试验小区日平均温度为25℃和26.3℃,平均湿度分别为74.9%和60.5%,病情指数为53.1和44.5。2017年相比2018年病情指数高8.6,根据玉米大斑流行特点,这说明气候对玉米大斑病的扩展起到一定作用。应用SPSS 20.0中回归分析的曲线估计程序将两年的病情指数进行拟合,Logistic模型最适用于描述铁岭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同时推导了病害流行阶段:始发期(0~0.05),这一时期7月7日至7月15日持续8 d,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理论时间。盛发期(0.05~0.95)为7月15日至9月4日,持续天数为51 d。衰退期(0.95~)为9月4日至玉米生育后期。该病的指数生长期也是为最佳药剂防治时间。2017年和2018年生长季流行阶段天数以及季节最大病情指数虽然各有差异,但与Logistic模型推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栽培密度对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以郑单958、先玉335、铁研388为供试玉米品种,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同一栽培密度下铁研388对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的抗性较先玉335和郑单958强,且同一品种病害严重程度与玉米栽培密度成正相关,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玉米主要病害病情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玉米和马铃薯间作种植对玉米病害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和马铃薯多样性种植对玉米主要病害的控病效果,对玉米和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的控病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马铃薯间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2.15%~20.1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达10.93%~21.12%;试验还证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产量均高于单作玉米或马铃薯,其土地当量比在1.19~1.28.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受品种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近两年来,山河农场玉米种植面积激增,大斑病时有发生,对粮食产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通过防治药剂的选择与喷施,大斑病危害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本文从2016年山河农场防治大斑病的药剂、时机与方式三方面入手,探讨防治效果,为今后种植玉米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玉米种植新区主栽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特性及产量潜力,以黑龙江省讷河市为玉米新区代表,对该地区推广的16个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特性及产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显著差异,病情指数变化范围为4.81~36.30。玉米抗大斑病表现好的品种(病指≤15)为众单1号、齐山2号、龙单39等;中等抗病表现的品种(15病指≤30)为德美亚2号和龙单29;抗性表现较差的品种(病指30)为绥玉19;不同玉米品种按产量大致可分三个等级,即高产品种为齐山2号、海玉11号和甘玉2号等;中产品种为克单14、众单1号和哈丰3号等;低产品种为德美亚2号和绥玉13。从抗大斑病和产量水平综合分析,供试的16个玉米品种中齐山2号、海玉11和甘玉2号3个品种表现最佳,德美亚2号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别对1997年和2001年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大斑病叶标样分离、鉴定,结果显示1997年只有位于哈尔滨市的省农科院试验地存在有玉米大斑病2号生理小种,2001年2号生理小种已普遍存在。说明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3.
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湘康玉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康玉1号湖南省作物研究所以自选自交系临1为母本,自选自交系冀丰51—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单交种。湘康玉1号综合性状优良,品质优,全籽粒含蛋白质11.98%;产量高,2007~2008年参加湖南省杂交玉米区试,平均产量529.9kg,667m2,比CK临奥1号增产9.88%;抗病,抗性鉴定大斑病(3级)抗,小斑病(1级)高抗,茎腐病(病株率4.4%)抗,纹枯病(3级)抗;株型半紧凑,抗倒伏、倒折。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西南高原生态区玉米地方品种的抗病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0份玉米地方品种进行大斑病、小斑病和锈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具有丰富的抗病资源,高抗锈病的有5份,高抗小斑病的有13份,抗大斑病的有26份,兼抗(含高抗、抗和中抗)3种病害的有32份。可见,西南玉米地方品种有大量抗病种质资源,值得进一步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抗除草剂两系杂交早稻香125S/Bar68-1为材料,比较了直播、抛秧、机插3种轻简栽培模式与草胺膦除草、常规除草两种除草方式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大于除草方式;直播栽培模式下稻飞虱发生明显较轻,抛秧栽培模式下纹枯病始发期较机插、直播早;各处理采取的防治方案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显著,对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曲病等的防效也明显,但对二化螟的防效不佳;建议施药时间以二化螟达到防治指标为开始时间,一般在5月26~28日第1次施药,约2周后第2次施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宁盾”在新疆加工番茄田间应用效果。【方法】在5个不同加工番茄产区,田间采用滴灌和喷雾方式施用不同剂量复合微生物菌剂。【结果】田间滴灌复合微生物菌剂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加工番茄成熟果实的番茄红素、总酸、水解后还原糖和VC等指标高于常规管理;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加工番茄折合单产较常规管理增产7.32%~27.02%;叶面喷雾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番茄早疫病和细菌性斑点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较常规管理无显著差异,其中昌吉试验点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加工番茄溃疡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2.3%和9.96,显著低于常规管理;5个试验点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较常规管理增收263.6~569.1元/667 m2【结论】加工番茄田间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宁盾”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加工番茄品质和产量,有效防治加工番茄叶部病害,显著提高加工番茄经济效益。复合微生物菌剂“宁盾”适宜在新疆干旱环境加工番茄田间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选用黑龙江省常用的350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进行了大斑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对玉米大斑病有抗性的材料只占供试材料的38.57%,感病材料占61.43%,说明黑龙江省现在常用的自交系对大斑病抗性较差,今后应加强抗病自交系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茎腐病、玉米大斑病2006年和2007年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玉米品种中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和玉米大斑病这两年都属轻度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年度间存在差异,玉米瘤黑粉病两年的发生无差异;玉米茎腐病年度间差异较大,2007年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19.
强化栽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化栽培单季稻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及使用农药防治靶标病虫时对非靶标病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方式下褐飞虱种群数量较常规栽培方式增加了21.47%,白背飞虱增加了27.19%,稻纵卷叶螟增加了57.95%,二化螟增加了200.0%,纹枯病病情指数增加了29.10%。防治病虫靶标对非靶标病虫种群发展的影响以稻飞虱最为突出,用杀虫双、茚虫威、井冈霉素和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靶标病虫时,均会刺激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殖,其增殖幅度较常规栽培方式提高了26%~60%。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育对病虫草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rice-duck mutualism on weeds and insects pes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paddy field.[Method]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weeds,sheath blight and insects pest under rice-duck mutualism,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and control treatment,th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3 treatments.[Result] Average occurrence of weeds in rice-duck mutualism group decreased by 2.33 and 52.08 ind/m2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and control treatment;the control rate of mutualism was up to 75% against rice hopper,but just between 25%-60% against rice leaf roller and Chilo suppressalis.The rates of diseased plant and diseased holl against rice sheath blight were higher and disease indices were lower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yield of mutualism group was identical with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which wa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results suggested an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and lower cost benefit ratio for rice-duck mutualism treatment.[Conclusion] Rice-duck mutualism gives birth to a positive effect to control the diseases,insect pests and weeds,as well as to economic benefits,providing basis on extension of rice-duck mutualism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