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通过对玉米纹枯病病原菌进行人工接种、田间病害调查,应用植物病害流行学理论,对2017-2018年铁岭地区两年间玉米纹枯病发生及流行动态进行细致研究。研究发现,该病害始发期(0~0.05)为7月4~7日相继持续3 d;盛发期(0.05~0.95)为7月7日至8月23日,持续天数为47 d;衰退期(0.95~)为8月23日至玉米生育后期。该病的指数生长期(始发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控时期。2017年和2018年生长季流行的各个阶段的天数以及该生长季最大病情指数虽然有所差异,但与建立的Logistic模型推导相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防治鹤岗地区玉米病虫害,于2014年对该区玉米主要叶斑类病害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鹤岗地区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7月8日开始出现,至8月19日发病率达到100%;整个发病率呈"慢-快-慢"的"S"曲线动态,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7月1日之前病情指数为0,到9月16日玉米成熟时达到最高,为47.2;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的整个发病率也呈"S"曲线状,病害明显症状从6月29日开始出现,至8月12日达到100%,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6月21日之前病情指数为0,到9月16日玉米成熟时达到最高,为22.90;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7月8日开始出现,至8月26日发病率达到最大值94.6%,病情指数随时间推移而升高,7月1日之前为0,到9月2日玉米成熟前达到最高,为11.58。根据Logistic模型分析,在鹤岗地区从始见病斑至7月22日以前是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的指数增长期,7月22日至9月13日是Logistic增长期,衰退期是9月13日以后;弯孢菌叶斑病病情指数的指数增长期是出苗期为7月10日前,Logistic增长期是7月10日至8月5日,衰退期是8月5日以后;灰斑病病情指数的指数增长期是出苗期到7月29日,Logistic增长期是7月29日至8月12日,衰退期是8月12日以后。  相似文献   

3.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考察二比空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24小时定点监测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二比空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0.8℃,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5℃,日平均湿度分别低3.4%和8.2%。二比空栽培模式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模式低11.4,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低16.0。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3种栽培模式温湿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且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差异显著。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应用SPSS11.5软件对通过计算机所调查的3种栽培模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最适用于描述二比空栽培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可知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的始发期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常规模式长于二比空栽培模式和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脉冲Logistic模型模拟玉米灰斑病流行过程。[方法]在不同品种玉米上接种玉米灰斑病菌并观察记录发病情况,采用脉冲Logistic模型对该病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并与实际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人工接种验证结果表明,脉冲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玉米灰斑病病害时间动态。推导得到,玉米灰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每年7月上旬,逻辑斯蒂期从7月上旬到8月下旬,衰退期从9月上旬到玉米生育期结束。[结论]由模型推导的结果符合玉米灰斑病发展的生物学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避雨栽培模式下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病程度的影响,为一年两收葡萄冬季防治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17和2018年葡萄冬果采收期前,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调查避雨栽培模式下14个葡萄品种/株系的白粉病发病情况,结合2017和2018年两年9月1日至12月31日的气象监测数据进行气象因子与葡萄白粉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在2017年葡萄冬果采收期,有11个葡萄品种/株系的白粉病发病率低于2018年,有9个葡萄品种/株系的白粉病病情指数小于2018年。2017年9月1日至12月31日的降水量和降雨天数均大于2018年同期;2017年处于白粉病适宜发病温度区间(20.0~27.0℃)的天数少于2018年;2017年总积温略高于2018年;2017年的日照时数多于2018年;2017和2018年两年的日均相对湿度均适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结论】降水量、降雨天数和日照时数少及日均温(20.0~27.0℃)适宜白粉病发生的天数多是2018年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重于2017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药次数人为造成田间不同病情梯度,建立病情指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模型,制定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同样条件下,以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推算不同抗性玉米品种科学用药时期和次数,制定鲜食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玉米大斑病全部叶片病情指数与种植天数的回归方程。玉米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大斑病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玉米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在用药次数依次为1,2,3和4次条件下,基于全部叶病情指数乳熟期(R3)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分别是14.63,17.88,18.72和22.06,基于功能叶病情指数分别是7.74,10.43,12.24和16.80。基于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济阈值及玉米籽粒建成期(R2)功能叶病情指数(DI),建议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为:DI≤15为抗病(R),15<DI≤30为中抗(MR),30<DI≤45为中感(MS),DI>45为感病(S)。【结论】建立了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理论模型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制定了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和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吉林农业科学》2017,(4):36-38
为充分了解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动态及危害情况,2016年选择在黑龙江8个地级市50个地点对玉米大斑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0个不同地理区域玉米大斑病均有发生,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庆市让胡路区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为1.48,哈尔滨市双城区周家镇发病最重,病情指数为60.37,但8个地级市之间玉米大斑病发生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说,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不同地理区域病害发生不均衡,田间病原物的数量丰富,预测2017年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地区玉米大斑病有严重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斑病病情发展及病斑扩展时间动态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调查2004年沈阳地区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并通过不同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OG ISTIC模型能反映沈单14和沈农1号玉米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情况;玉米大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初,衰退期从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在指数增长期,两品种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增长速度均为0.06 d-1,逻辑斯蒂期分别为1.58 d-1和1.70 d-1;沈单14的最高增长速度为1.93 d-1,沈农1号为2.78 d-1。指数增长期,沈单14单个病斑面积增长速度为5.6 mm2.d-1,沈农1号为4.6 mm2.d-1,在逻辑斯蒂期沈单14为79.5 mm2.d-1,沈农1号为68.0 mm2.d-1;沈单14最高增长速度为170 mm2.d-1,沈农1号为143 mm2.d-1。该病最佳防治时间为玉米出苗到6月中旬,此时病斑长约21.7 mm,宽3.0 mm。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斑病病斑扩展LOGISTIC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调查显示,沈单12、沈单14、辽单120、铁单17、新铁单10、沈农1号、丹玉90等7个品种严重感染玉米大斑病,而辽单37、铁单16、掖单2等品种几乎未感染玉米大斑病,感病情况有明显差异;在感病品种上,病斑扩展模拟结果表明,LOG ISTIC模型能够反映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动态情况,模型随品种不同而差异;病斑扩展速率在0.1196~0.1640之间,扩展情况没有明显差异。玉米大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初,衰退期从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  相似文献   

1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间流行动态分析及产量损失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流行中,病情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用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随接种后天数的变化情况则可用直线模型来描述。同时,该病害产量损失研究表明,该病对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有影响,百粒重损失率明显高于穗粒数损失率,为穗粒数损失率2~3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明确重庆地区气象因子对高粱炭疽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7—2018年对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自然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高粱炭疽病病情流行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构建病害发生预测模型。【结果】重庆地区2017—2018年高粱炭疽病病情指数(Y)与日均气温(X_1)和调查前7 d平均气温(X_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前7 d累积日照时数(X_8)呈显著正相关,与日均相对湿度(X_3)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气象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124.668+5.847X_5。模型拟合情况显示,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发生流行时间动态,其动态方程为:Y=1/[0.017+89.222exp(-0.139t)],决定系数R~2=0.991。推导出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流行阶段分别为:高粱炭疽病的指数增长期为每年的6月初至6月中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为病害衰退期。高粱炭疽病表观侵染速率与日均气温、前7 d平均气温以及前7 d累积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前7 d累计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结合相关性较高的气象因子和病程流行阶段进行病害的发生预测,对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调查2004年沈阳地区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并通过不同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能反映沈单14和沈农1号玉米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情况;玉米大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初,衰退期从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在指数增长期,两品种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增长速度均为0.06 d-1,逻辑斯蒂期分别为1.58 d-1和1.70 d-1;沈单14的最高增长速度为1.93 d-1,沈农1号为2.78 d-1.指数增长期,沈单14单个病斑面积增长速度为5.6 mm2·d-1,沈农1号为4.6 mm2·d-1,在逻辑斯蒂期沈单14为79.5 mm2·d-1,沈农1号为68.0 mm2·d-1;沈单14最高增长速度为170 mm2·d-1,沈农1号为143 mm2·d-1.该病最佳防治时间为玉米出苗到6月中旬,此时病斑长约21.7 mm,宽3.0 mm.  相似文献   

13.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8℃,日平均湿度低4%。通过对比分析,Logistic模型最适用于描述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常规模式长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糯玉米大斑病及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关系,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15个糯玉米组合和晋单(糯)41为试材,对糯玉米鲜穗产量与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和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性状与糯玉米鲜穗产量之间的关联度顺序为大斑病病情指数穗粗鲜百粒重穗长行粒数秃尖长度穗行数鲜出籽率穗位高生育天数株高。由此可见,大斑病抗性以及穗粗、鲜百粒重、穗长和行粒数等农艺性状是影响糯玉米鲜穗产量的主要因素,株高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花椒锈病发生规律与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西省凤县十里店和白石铺2地的花椒叶锈病分别进行了流行规律和化学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花椒锈病在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份进入普发期,病情日增长速度(r)最高值达0.08,9月中旬发病达到最高峰,病情指数最大值达74.5,9月下旬至10月初,树冠病情指数明显下降,该锈病流行的时间动态Gompertz增长模型;花椒锈病病害流行程度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夏末初秋高湿度、18~22 ℃气温有利于锈病流行。田间化学防治试验表明,15%三唑酮、43%戊唑醇2种药剂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8.9和76.82,对控制花椒锈病流行均起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兰浩特市玉米播种面积1万hm2,2006年玉米大斑病大发生,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其发生面积之大、流行时间之长、为害程度之重,均属历年罕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更好地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为害,乌兰浩特市植保植检站做好技术应对措施,筛选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受品种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近两年来,山河农场玉米种植面积激增,大斑病时有发生,对粮食产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通过防治药剂的选择与喷施,大斑病危害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本文从2016年山河农场防治大斑病的药剂、时机与方式三方面入手,探讨防治效果,为今后种植玉米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的流行时期、有效用药种类及防治指标,以蜜汁、红乳、左优红3个葡萄品种为试材,选用5种化学药剂、4种生物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应用SPSS20.0软件对3个品种的调查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并构建病害流行动态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经Logistic模型推导,葡萄霜霉病指数增长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葡萄生育后期,不同品种流行时期略有差异。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化学药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2 500倍液和2 000倍液的防效显著,分别为87.43%和87.37%,生物药剂寡雄腐霉4 000倍液的防效最高,为78.15%;5种化学药剂中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200 g/L吲唑磺菌胺悬浮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的各个浓度处理防效均80%,生物药剂10%宁南霉素和3%氨基寡糖素的各浓度处理以及2%武夷菌素250倍液的防效均 60%。根据经济阈值模型进行危害损失允许水平(EIL)的计算可知,当葡萄霜霉病药剂防效达到87%时,霜霉病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3.34%,防治指标为4.08,即当病情指数达4.08时,开展第1次防治,此时为最佳防治时间。  相似文献   

19.
2010、2012和2014年,玉米大斑病在北京市延庆县重发生,其中尤以2012年发生普遍,发病面积达90%以上。监测结果表明,先玉335等高感玉米品种的连年种植是玉米大斑病重发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8月上旬降雨偏多,中温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控制该病害必须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情测报、适时喷药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