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威宁县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土壤的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威宁县沙河小流域坡耕地本底资料,为草海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全氮(0.06 g/kg)、水解氮(17.90 mg/kg)、全磷(0.02 g/kg)均处于国家六级水平;全钾(20.53 g/kg)、有效钾(512.96 mg/kg)分别处于国家二级和一级水平;有机质含量表现下部(23.32 g/kg)>中部(17.93 g/kg)>上部(14.41 g/kg),差异显著;氮、磷、钾及有机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养分含量低,水土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2.
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地下孔(裂)隙下,喀斯特区坡耕地表和地下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规律,为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控制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喀斯特区坡度为15°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形态和地下孔(裂)隙特征,设置不同雨强(30、50、70、90 mm·h-1)和地下孔(裂)隙度(1%、3%、5%)交叉试验共36场降雨,探索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和地下养分流失特征。【结果】(1)雨强对喀斯特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影响显著(P<0.05),地表、地下产流产沙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其产流产沙从地下过渡到地上的临界雨强可能在30—50 mm·h-1;随地下孔(裂)隙度增大,地下产流产沙量增加,地表呈相反的规律。(2)喀斯特坡耕地径流养分主要通过地表流失,小雨强下通过地下孔(裂)隙流失;径流中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流失量和流失模数均随雨强增大而上升,雨强对各径流养分流失浓度影响不明显。地表养分流失量和流失模数随地下孔(裂)隙度增加而下降,地下反之。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加使地下径流养分流失占比逐渐增加。(3)养分会通过附着于泥沙流失,其中以地表泥沙流失为主。地表、地下各泥沙养分平均流失浓度、流失量和流失模数均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加,其中TK流失平均浓度和流失量在不同雨强下显著高于TN和TP。同雨强下,地表泥沙各养分平均流失浓度、流失量和流失模数随孔(裂)隙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地下反之,但流失量从地表为主到地表与地下二者并重。(4)相关性分析表明,降雨强度与径流和泥沙流失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雨强对各养分径流的影响高于泥沙,地表径流受雨强影响最大。地下孔(裂)隙度对泥沙养分流失量的影响高于径流,而泥沙养分中地下泥沙养分流失量受其影响较大。【结论】喀斯特坡耕地养分主要通过地表流失,但地下孔(裂)隙对养分流失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坡耕地养分流失防治上,地表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和添加枯落物等方式减缓坡耕地产流产沙量,地下通过植被根系固定土壤,防止养分通过孔(裂)隙向地下渗漏进而达到减少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3.
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对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油菜-玉米轮作模式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本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坡耕地顺坡垄作(CK)、横坡垄作(T1)、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2)、顺坡垄作+秸秆覆盖(T3)4个处理模式连续2 a对坡耕地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量与氮磷流失总量均呈现出CK>T3>T1>T2,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其中T2处理对控制地表径流及氮磷损失的效果最好,较其他处理分别降低地表径流量、氮和磷流失总量24.46%~74.90%、39.60%~86.37%和36.84%~79.66%;坡耕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为主,不同处理下径流液中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对减少坡耕地土壤氮、磷素损失效果最好,观测期内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9.42%和21.98%。研究表明,在南方红壤坡耕地上推广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降低氮磷径流损失风险、提高红壤坡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的防治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6°~7°的坡耕地上,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I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并分别探讨保护性耕作对每种间作方式的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增大了土壤的容重,提高了表土的饱和导水率,使土壤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水分易于入渗。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结论]保护性耕作是控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董丽 《吉林农业》2011,(9):12-12
坡耕地是指地表自然坡度大于2°且能够种植农作物的自然土地。坡耕地的坡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块或多块组合在一起的坡耕地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它是表示坡耕地表面(地表)形态倾斜程度的一种数量指标,也是衡量和测定坡耕地质量、利用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方向等最为明显的指标,对坡耕地的合理利用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耕地坡度分级调查的最终目的,是准确掌握坡耕地的数量、质量、权属及其空间分布等利用状况,分析研究坡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提出坡耕地开发利用的目标、任务和建议、措施,为坡耕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坡耕地新修梯田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2007年、2008年、2009年3年期间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修梯田增墒保水能力较强,0~200 cm的土壤储水量(本次土壤水分测定,选3个样点,样点面积1 m×1 m,土壤储水量按公式W=10×H[土层厚度(cm)×ρ(容重g/cm3)×b(土壤含水量%)计算],干旱年份比坡耕地少1.5 mm,平水年、丰水年比坡耕地多22.7~39.5 mm,不论是(平水年、丰水年、干旱年)阴坡新修梯田储水量均高于阳坡,切土部分高于填土部位。坡耕地修成梯田后,小麦产量比坡耕地增产31%,马铃薯增产57%,每1 mm水分增产粮食0.22 kg。  相似文献   

7.
经济植物篱主要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耕地资源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迫切需要,耕地中坡耕地问题最多,潜力也最大.本文介绍了经济植物篱(埂)技术的属性、定义、主要品种、应用模式及生态经济效益.该技术在坡耕地的利用和保护中,具有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梁山岩溶区坡耕地土壤侵蚀137Cs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37Cs法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区坡耕地进行了土壤侵蚀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样地顶部侵蚀速率都大于10000t/(km^2&#183;a),是坡耕地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坡耕地上部侵蚀速率为3000-4000t/(km^2&#183;a)左右,而在耕地下部土壤出现堆积.样地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分别为2765,3202t/(km^2&#183;a),其均值相当云贵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40.3%,三峡库区的39.9%,嘉陵江流域的54.1%,黄土高原的39.1%.土壤侵蚀绝对量不大、相对侵蚀强烈是岩溶山区的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紫色土坡耕地具有高生产力和强侵蚀性的特点,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耕地资源,分析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参数确定、耕层质量调控和坡耕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耕层样本,定量化分析坡耕地耕层质量障碍特征。 【方法】 采用障碍度模型及聚类分析研究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耕层质量变化特征。 【结果】 (1)不同地力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属性差异显著,随地力等级降低,地块田面坡度显著变大、有效土层厚度显著变小,当田面坡度由5.1°变为21.7°,农作物产量可下降45%,五级坡耕地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而土壤肥力属性未表现明显差异,一至四级坡耕地同一地力等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阳离子交换量总体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五级坡耕地耕作层与底土层之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2)一、二级坡耕地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均在0.434-0.528之间,同一地力等级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物理属性对低产坡耕地土壤质量影响更为显著,五级坡耕地田面坡度指标障碍度为一级坡耕地的80.73倍。(3)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可分为3类,即Ⅲ土壤养分限制型、Ⅳ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Ⅴ田面坡度限制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障碍特征时,耕层构型疏松,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农作物产量较土壤养分限制型坡耕地低25%。 【结论】 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偏低,障碍耕层包含土壤养分限制型、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田面坡度限制型3种类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限制因素,田面坡度偏大,有效土层厚度浅薄化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缓坡林地产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三峡库区重庆市缙云山为研究地,以坡耕地为对照在当地布设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和坡耕地五种植被结构的标准径流小区,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对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降雨强度、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持续时间五个特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种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开始出现时间差异显著,其出现时间早晚依次为:坡耕地、阔叶林、灌木林、毛竹林地、混交林;地表径流持续的时间差异不显著,径流持续时间依次为:混交林、毛竹林、灌木林、坡耕地、阔叶林。(2)从水源涵养林角度出发,5种植被类型减少地表径流量存在显著差异,地表径流量依次为:坡耕地、混交林、毛竹林、灌木林、阔叶林。(3)建立了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四种林分和以坡耕地为对照共5种植被类型坡面产流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发现该模型因子具有很强的显著性和极高的拟合度,能准确的对坡面产流讲行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5种动物纤维的微观结构。[方法]以旱獭、青根貂、玛瑙、黄?、猸子为试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法比较其鳞片层结构特征。[结果]旱獭针毛翘角平均值为37.0°,鳞片高度平均值为7.76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43μm,绒毛翘角平均值为25.4°,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4.57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68μm;针毛鳞片高度平均值为4.58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22μm,绒毛翘角平均值为24.7°,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1.14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40μm;针毛翘角平均值为31.9°,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0.65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52μm,绒毛翘角平均值为24.8°,鳞片高度平均值为9.30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46μm;黄?针毛翘角平均值为37.8°,鳞片高度平均值为4.33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24μm,绒毛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3.88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65μm;猸子针毛鳞片高度平均值为8.66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36μm,绒毛翘角平均值为23.6°,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1.13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56μm。[结论]不同种的动物纤维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在内部超微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利用滨州市1971~2000年降水、气温、湿度等资料,解析滨州市(鲁北地区)干旱化趋势。结果表明,滨州市降水量每10年减少26mm。升温达0.03℃/a,夏秋季温度升高,其中20世纪90年代比70年代高出0.5℃以上,特别是冬季竟高出了1.4℃。这与全国乃至全球变暖趋势一致。通过对滨州1971~2000年观测资料中有关数据的计算,滨州市近30年气候变化已呈现出年降水量总体上持续降低、气温总体上持续升高,且当地水热平衡已明显呈现出新的关系和规律的状况。滨州市年湿润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干旱化。湿润指数平均10年减少0.057,主要原因是降水量逐年减少,气温逐年上升。受其影响,蒸散量平均每10年增加26.85 mm。滨州市这种干旱化趋势与副高综合指数、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与极涡中心平均纬度和平均经度的年代际变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在薄层干燥试验台上进行了不同处理、不同热风温度、热风速度和物料初始水分的单因素薄层干燥试验,建立了苜蓿干燥特性曲线。结果表明,苜蓿叶片的干燥速度最快,是未压扁茎的3.5倍,其次为压扁茎杆,压扁切段的干燥速度与叶片的干燥速度最接近;随着介质温度升高,干燥时间缩短,介质温度分别为100、140和180℃时,干燥时间分别为8、4.5和2.5 min,可见介质温度每提高40℃,干燥时间大致缩短一半;热风速度加大使干燥时间缩短,热风速度为0.15、0.4和0.65 m.s-1时的干燥时间分别为10、5和4 min,即热风速度在临界速度以下时,提高热风速度可以缩短干燥时间;物料初始水分为74.98%、50.03%和25.43%时,干燥时间分别为4、2和1 min,即物料初始水分越低,干燥时间越短,物料的初始水分每增加25%,干燥时间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以 1998~ 1999年毕节地区杂交玉米坡地组区试结果为材料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研究了玉米 19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黔西北山区旱坡地玉米的理想性状是生育期适中 ,全生育期 130~ 15 0d ,营养生长期相对较长 ,灌浆速度快 ,抽雄吐丝期短。果穗粗、粒大而深 ,千粒重高 ,硬粒或半硬粒 ,果穗较长 ,轴细 ,行粒数较多 ,秃顶小 ;株高、穗位适中 ,株型紧凑 ,茎秆粗壮坚韧 ,抗倒伏 ,抗纹枯病 ,丝黑穗病 ,大、小斑病和青枯病  相似文献   

15.
遮荫对烟草叶片腺毛形态结构及分泌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显微和超微技术,对遮荫条件下及正常光照条件下烟草叶面腺毛密度及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正常光照条件下,腺毛密度大,腺毛细胞数目稳定,细胞内含物充盈,细胞轮廓模糊,叶绿素荧光较弱,细胞内黑色嗜锇颗粒数目多,体积大,细胞壁附近有黑色嗜锇物质沉淀;遮荫条件下,腺毛密度较小,细胞数目稳定,细胞质稀薄,腺毛细胞轮廓清晰,叶绿素荧光强烈,细胞内叶绿体结构完整,基粒类囊体片层结构清晰可见,黑色嗜锇颗粒较小、数量较少.对不同光照条件下烟草叶面浸提物进行GC/MS分析,遮荫条件下烟草腺毛主要分泌物-西柏三烯二醇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光照条件.表明光照度对烟草叶面腺毛的发育及分泌活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温度·时间·pH值对红茶有效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 ,研究了温度、时间、pH值 3因素对红茶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浸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3因素对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浸提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 ,对茶多酚浸提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温度 >pH值 >时间 ,最佳组合为 :温度 90℃ ,pH值 5 .5 ,浸提时间 15min ;对氨基酸浸提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pH值 >时间 >温度 ,最佳组合为 :温度 80℃ ,pH值 5 .5 ,浸提时间 15min ;对茶黄素浸提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温度 >pH值 >时间 ,最佳组合为 :温度 90℃ ,pH值 5 .5 ,浸提时间 5min ;对茶红素浸提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温度 >时间 >pH值 ,最佳组合为 :温度 80℃ ,pH值 5 .5 ,浸提时间 10min。  相似文献   

17.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每公顷增产1500kg以上。膜床应做成脊高10cm左右的弓形小垄。种植单秆大穗型品种,应采用宽行40cm,窄行30cm,穴距20cm,每穴留苗2~3株的种植方式;种植矮秆耐密型品种,宜采用宽行50cm,窄行20cm,穴距15cm,每穴留苗3株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GC)-石墨炉原子吸收(GFAAS)联用测定甲基汞的方法。[方法]用正已烷萃取土壤样品中氯化甲基汞(MMC),以OV-17毛细管柱分离,于500℃检测氯化甲基汞的含量。[结果]用温度传感器测定管内温度并以自制电路系统将转移线温度控制在(120.0±0.5)℃。正已烷的背景吸收小,萃取效果较好,且沸点较低,毒性较小。价格便宜,故选用正已烷作萃取剂。加入EDTA消除了金属离子的干扰。原子化温度为500℃。标准工作曲线的方程为y=0.0109+0.0024x。线性范围为8~50ng,相关系数为0.9972。MMC的检测限为0.6ng。污水处理池的淤泥中MMC的平均含量为28.7ng/g,其RSD与加标回收率分别为3.38%和90.8%。未从农田土壤样品中检测出MMC。[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土壤样品中有机汞的分离测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匍匐翦股颖的成坪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匍匐翦股颖A1+A4的混播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播种量、修剪频率和留茬高度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各因素对匍匐翦股颖果岭成坪时间的影响。[结果]播种量、修剪频率和留茬高度对匍匐翦股颖果岭的成坪时间都有显著影响,其中,播种量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修剪频率。播种量为10 g/m2时,成坪时间最短,效果最好;修剪频率为1次/d时,效果最好;留茬高度为5 mm时,效果最好。[结论]在不考虑3个因素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匍匐翦股颖的播种量为10g/m2、修剪频率为1次/d、留茬高度为5 mm时,其果岭的成坪时间最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选择改良苏湾群体的46个株系。收获前调查农艺性状,收获后考察穗部性状。[结果]在46个株系中,平均株高为249cm,最高为300cm,最低为195cm。穗位最高为124cm,最低为89cm,平均为108cm。叶片最多为22片,最少为18片,平均为20片。茎杆最粗为3.0cm,最细为1.6cm,平均粗度为1.9cm。穗长最长为19.2cm,最短为11.3cm,平均穗长15.6cm。穗行数最多为17行,最少为13行,平均穗行数为14.5。行粒数最多是38粒,最少是17粒,平均行粒数是30.5粒。最重穗重为190.8g,最轻为68.5g,平均穗重为143.2g。穗重变异系数最大,为19.8%。硬粒型占样本总数的89.1%,籽粒颜色以黄色和橙黄色为主。[结论]苏湾群体株系的多数性状符合育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