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在人多地少等多种因素下,农业自身无法吸纳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能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利用福建省三明市的12个村84户农民的样本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76.2%。随着林农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林农对身份转变的认识显著提高,非农就业意愿明显增强。家庭人数越多,小孩越少,劳动力流动率就越高。人均林地面积越丰富,林业对劳动力的粘性就越强,林农外出务工的意愿下降。务农收入和农村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户决定其成员是否流动所参考的重要依据。重视微观层次的户主禀赋、家庭特征、林地禀赋和收入差异,对于促进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关键在于提高拟转移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重点在于加强对拟转农民就业前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论农机技术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应充分发挥农机技术培训的职能和作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刘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21-224,228
根据2001—2013年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正显著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产生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增加对转移成本的承受能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转移就业空间;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转移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5.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扩大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我区农民就业的发展趋势看,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非农就业现实可行,效益突出,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从近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践看,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缺乏渠道、信息、技能和经验,而给予农民必要的扶持,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稳定性。一、开拓就业空间,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模型中分析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是受农产品价格和小型农机具的影响,但结合我国的国情,本文得出,农业内部就业不利于农民收入的长久提高,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达到3.99亿人;另一方面,“缺技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技术就当然成为农业职业技能开发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从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辐射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渠道,而且在农业、非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农村为基础的不同经济单位之间实现了多重的经济辐射,从而有利于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世界转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农民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有所减慢.在对各种转移障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据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改革土地制度;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村就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0-2011年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江苏农民收入及农村就业结构变化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就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及构成的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成为决定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就业主导型结构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甚微.因此,江苏要在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必然更加顺畅,将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随着现代农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但也面临着农业、农村空壳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必然更加顺畅,将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随着现代农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但也面临着农业、农村空壳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地震灾区5个县23个村的问卷调查,建立Probit模型深入探析了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和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降低了灾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文化程度越高者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且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和培训经历、社会关系网络发达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通常选择外出务工;此外,家庭劳动力越多、非农收入比重越高、实际经营农地面积越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村劳动力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切实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夏音 《现代农业》2009,(11):110-110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但很多地方只注重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98-5299
从5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拓展农业就业规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则增加农村地区当地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关键;同时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要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村现代化必须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是当前研究农村经济的最主要的课题。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通过调查发现,未来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许多障碍。 ——劳动力自身的障碍。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层次偏低,主要是由劳动力素质偏低造成的。劳动力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低。如淄博市张店区2002年劳动力总人数中…  相似文献   

18.
龙方  卜蓓 《现代农业科学》2009,(3):199-200,222
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滞后,说明中国仍存在大量的农业就业人口,必然会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这将导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同时说明农业内部的就业压力在不断积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愈来愈强烈。基于这种原因,笔者从分析农业就业份额演变滞后存在的原因入手,提出了促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以降低农业就业份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非农就业对天津市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天津市农民收入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农村非农就业规模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对非农就业规模变动高度敏感。增加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天津市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江苏省射阳县的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非农就业逐年增多,但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弹性不大,非农产业增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教育,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