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云刚 《农业展望》2012,8(6):26-27,32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增约600万,能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和新农村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着手,在调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展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景锐  赵财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4):198-200
通过对甘肃省2000—2009年农村劳动力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严重滞后于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速度,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主要还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就业行业看,虽然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但第三产业仍然是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农业比较利益和农业份额的下降,就业份额与产值份额相匹配的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如果在农业产值下降的情况下,农业就业的人数不相应减少,就会产生"三农"问题。在以户籍制度为主的歧视性政策阻挠下,向大中城市的转移越来越行不通,且向国外转移的新思路也只不过是一种尝试而已,始终不是长远之计,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将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农业纺织原料棉、麻、毛、茧等产量变化情况,说明农业纺织原料对纺织业贡献份额的演变过程和面临的困境,结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特征,讨论农业纺织原料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未来趋势,探讨实现农业纺织原料稳定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马强  王道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601-7604
描述了内蒙古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下降以及农业产值份额下降与劳动力份额下降不对称的现象,重点揭示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包含内蒙古经济结构演进中一系列结构性、制度性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是"两个不对称",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称、就业结构与城镇化进程不对称;"双重滞后"即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工业化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市镇人口比重的提高速度;"三个阻断"即工业比重的提高与人均收入水平变动之间的关联被阻断;主导产业变化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联被阻断;劳动力在产业结构演进中与在产业空间布局转移中的变化之间的关联被阻断。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相对减少,依靠传统作业的农民被剥离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以河南省鹿邑县柏木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情况为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调查发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就业岗位不足、人力资本素质低、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小等现实问题。对症下药,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城乡对接;加强技能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等是合理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汤福霞  徐惠 《农业考古》2007,(6):354-357
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过大,加上我国城市化滞后,农村中非农产业受阻,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现行的制度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其现状,并提出了转移的途径: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拓宽劳动力国外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严重的兼业化现象。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性,一方面导致兼业农户对农业粗放经营,效率低下,以及专业农户的土地难以集中,无法形成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它对吸纳剩余劳动力从事产业发展也很不利。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彻底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转出劳动力的就业缺乏保障。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大量工人下岗,已经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也纷纷失业,但是我国还有上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已经成为其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通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实施"创业工程"、"户籍与土地的联动机制"等配套工作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与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阿荣旗复兴镇天台岭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接踵而来,急需妥善解决。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通过调查,从年龄、教育程度、性别比例、从事工种等角度分析天台岭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天台岭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提出完善培训管理机制、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建议,以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1.
马爱艳  蒋志辉  王香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93-6894,6896
比较了新疆与全国农民收入差异,从地理、观念和经济3个方面讨论了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增收的深层困境,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并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增收的路径:强化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非农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转移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既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 收入偏低的现状。基于国家统计局2013-2017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从供求角度对农村 剩余劳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低、随迁儿 童上学难、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最后,分别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就业技能、提高农业部门内部消化能力与非农部门 吸纳能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消除户口壁垒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余心乐  钟悦之  刘影  莫晓宇  涂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60-1156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基于江西省国民总收入、农业总收入、社会劳动力总量、农业劳动力总量因素,引用并改进劳动力转移模型,拟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总体上不断上升,各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4.
刘荣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84-468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不利于本地转移,城市就业形势严峻阻碍了异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限制了就业范围,制度性因素则制约了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凉山州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人口构成及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状况,指出了凉山州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就业信息不对称和城镇化发展缓慢等阻碍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凉山州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陕西省为例,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既要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还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西安咸阳城市圈建设,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殊的城市化阶段,其主要目标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和产业发展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解决城市建设问题。也就是说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改变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力资 本,而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及劳动技能最重要的来源便是教育。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开 展职业技能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及实践能力,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本 文通过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分析职业技能培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及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3):207-210,22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我国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这个历史转变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改变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含量,也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转移的层次和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效应,现行城乡隔离的教育资源分配和就业机制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利影响,以及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