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内蒙古33个典型牧业旗县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对近70年的内蒙古典型牧业旗县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及总体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产业经济学中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及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重点对1993—2015年内蒙古典型牧业旗县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演进相对滞后,牧区产业政策是影响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力量。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特征表现为:第一产业结构素质较低,第二产业原有竞争优势减弱,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第一产业超出了产业所需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很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鉴于独一无二的草原生态经济价值和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从"二三一"模式调整为"三一二"模式。政府作为牧区政策的强力引导者,需要制定符合草原牧区特殊性和草原生态系统特点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并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指标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格局、增强劳动力素质能有效提高福建省经济水平和就业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1952~2010年新疆统计数据,对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就业弹性系数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52~2010年新疆GDP和总就业人数在不断的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也表现为一定的变化规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以1992年为分界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相对应,但以1979年以后趋势明显;就业弹性系数分析得到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差异明显;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中,仅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景锐  赵财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4):198-200
通过对甘肃省2000—2009年农村劳动力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严重滞后于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速度,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主要还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就业行业看,虽然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但第三产业仍然是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与中国同属于金砖国家,历史背景与国情现状相似.印度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迟缓;转移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凝滞状态进行分析,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类型、就业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对中国新时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都必须面临的难题。在社会经济转型中,印度政府通过综合运用立法、开发职业培训计划等对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了积极探索,但农村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现象依然凸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迟缓,转移后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呈现不均衡态势。印度与中国同属金砖国家,历史背景与国情相似,因此,中国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可以充分借鉴印度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流动推动着产业结构演进,进而影响生产率的增长.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分析广东省各个时间段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要素结构变化以及劳动生产率和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偏离-份额法分析广东产业结构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并对广东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化”统筹视阈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现代化要求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发展,"三化"统筹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目前三者的发展偏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不利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三化"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0-2008年相关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对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相关指标进行计算,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匹配程度.认为三峡库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但就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现象.为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提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发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传统第三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以及发展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SSM的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转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渐高、二三产业转移为主、以亲属介绍外出为主、以向东中部地区转移为主以及向地级市转移为主的特点;农村从业人员分行业就业中,农业虽然基础比重较大,但普遍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虽基础就业人数不多,但竞争力较强,具体到河南省各地市的部门优势不甚明显,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转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渐高、二三产业转移为主、以亲属介绍外出为主、以向东中部地区转移为主以及向地级市转移为主的特点;农村从业人员分行业就业中,农业虽然基础比重较大,但普遍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虽基础就业人数不多,但竞争力较强,具体到河南省各地市的部门优势不甚明显,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在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源于工业化,政府干预起助推作用,最终导致农业的衰退;美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工业化、集中式的城市化互为推动;韩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结构、空间集中的城市发展战略、发达的教育使其成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印度落后的农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滞后的农村教育造就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迟缓;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转移过程中,农民职业转移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分散式的小城镇构成转移的主要载体。通过比较各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从中得出启示: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基础和保证;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化路径的选择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果;农村劳动力的再续转移应坚持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3.
影响宁夏农业劳动力转移经济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宁夏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经济因素方面所呈现的特点,研究发现,宁夏的经济增长没有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巨大"拉力";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不发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仍需大幅提高;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惠农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解决宁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应在加速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进行,实施积极的农业政策等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亚辉  祝凤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21-19824
根据1978~2008年有关甘肃省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在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方法综述的基础上,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第一、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小,而第二产业较大;产业结构偏差系数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对称;朝阳产业比重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三次产业竞争力都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王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9-19741
通过阐述二元经济理论的三阶段特性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并将"刘易斯拐点"的重要评判标准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外在干预的结果,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这些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相违背,从而证实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状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的结果。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必须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消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较大也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转移特征对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将常用于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劳动力结构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特点,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呈现传统农业大省的典型特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基础优势逐渐削弱,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强,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以重庆市1998-2009年以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直辖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剖析,运用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理论,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不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等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且就业比例过低,这既是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深层根源,也是劳动力不能顺畅转移的症结所在.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转移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1995—2015年29省的省域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工业化发展是否通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工业化水平增加1%,农村劳动力价格将上涨0.19%。工业化发展对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劳动力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工业化后期开始,其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化发展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弱。  相似文献   

20.
江苏农村就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0-2011年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江苏农民收入及农村就业结构变化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就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及构成的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成为决定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就业主导型结构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甚微.因此,江苏要在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