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为明确川滇蔷薇种内的表型变异程度以及基于形态的种下分类系统是否真实反映了其遗传变异,用2个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 GS)和43个形态特征对川滇蔷薇(来自横断山地区的38个居群及来自安徽的1个居群)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同时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和表型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川滇蔷薇是横断山地区的特有种,安徽没有川滇蔷薇分布。分子和形态聚类中川滇蔷薇的居群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地理距离或4个变种的种下分类系统进行聚类,说明川滇蔷薇的变种不是独立的演化单元,而是对横断山地区复杂多变的生境条件的表型可塑性反应。27个直接数量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6.36%,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为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珠子参的小叶数、茎色、叶形、叶缘等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均有明显变异;7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也存在广泛变异,居群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28%~69.18%,其中茎粗和复叶柄长在居群间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9.18%和57.49%;12个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居群是香格里拉普达措(PDC1)为53.61%,变异系数最小的居群是尾木尼村(WMN)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珠子参居群的叶长、复叶柄长与纬度和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小叶柄长与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叶长、小叶柄长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可分为4类,但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结论】珠子参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与分布生境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核桃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变异来源,分析了2个群体251份核桃种质资源的9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分化系数及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7.45%、1.86;群体间大多性状及群体内全部性状的F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4个性状的群体间F值较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9.15%,而种群内则为90.85%;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与干周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9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分别表征叶片大小、叶柄、小叶数及叶片形状。核桃叶片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可作为群体划分依据,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会影响树体营养物质的累积,进而影响干周加粗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六枝特区樱桃资源的保护利用、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以该地区5个樱桃居群47个单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其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樱桃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5.60%~26.82%,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8.46%~22.59%;BSZ居群平均变异系数较高,为21.10%;DY居群平均变异系数较低,为14.27%。叶长、叶宽和单果质量等7个表型性状可归成3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总和为5.190,累计贡献率为74.142%,可以反映所有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47个单株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将47个樱桃单株划分为3类。果肉质量、单果质量、叶宽、叶长、果柄长是影响樱桃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5个樱桃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广泛变异,可为樱桃良种选育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川西变叶海棠的表型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西部炉霍5个典型天然居群的变叶海棠为试材,调查了株高、胸径、冠幅、单果质量、叶面积等10项表型指标,分析了变叶海棠不同居群的表型变异幅度和变异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各项表型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古比、玉麦比和然柳3个居群的株高、胸径、冠幅性状,格鲁居群的叶片性状,以及玉麦比居群的果实性状相对较为优良;各项指标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较大变异,除了冠幅和叶片宽,其他指标都呈居群间变异大于居群内变异;株高、胸径、叶面积、叶片长、叶片宽、单果质量、果实横轴、果实纵轴都与纬度呈负相关,果实、叶片性状与经度呈正相关,冠幅、叶片和果实性状与海拔呈显著的负相关。采取UPGMA法,以4.34为阈值用欧式距离把5个居群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位于陕西境内秦岭地区的‘凤丹’牡丹居群果期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变异,对8个居群的叶、果的8个质量性状和14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凤丹’牡丹株形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均存在变异,而分枝类型、新枝颜色、叶形、果实颜色等仅在居群间存在明显变异,居群内趋于一致性;数量性状上,除单果荚长度外其他均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显著差异。8个居群间不同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坐果量、单果内种子数、单果荚长度变异较大,单果荚宽度、种子径长变异较小。分析环境因素与所选性状的相关性可知,‘凤丹’牡丹的单果内种子数对纬度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年均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山东地区3个不同地理居群(泰山居群、仰天山居群、昆嵛山居群)以及胡桃楸原生地吉林地区长白山居群的胡桃楸果实6个数量指标,开展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并进行部分材料的ITS序列比对,旨在探究其表型性状及遗传背景差异程度。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的果实多为8个纵脊,具长尖;山东地区胡桃楸果实表面纹饰均较浅,变化相对丰富,而吉林地区材料表面纹饰均较深,差异较小;不同居群间果实表型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居群内则以泰山居群单株间的果实表型性状变异最为丰富。(2)表型性状的遗传力均在0.93及以上,说明表型性状受较强的遗传特性控制,居群间差异相对稳定;不同地区间胡桃楸材料的欧式距离相对较小,推测居群间存在着基因交流。(3)不同材料的ITS区域序列碱基位点变异无明显规律,呈现随机变化,且居群间遗传距离较小;供试群体总遗传变异中有41.99%发生在居群内,58.01%发生在居群间;4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665,基因流Nm为1.93,存在着基因交流。遗传分析结果与果实表型性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个体的表型性状与遗传背景存在明显相关性,但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单叶蔷薇为蔷薇属唯一的单叶物种,是月季育种中的重要材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区,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和环境的改变导致其面临濒危灭绝的风险。本研究通过分析单叶蔷薇表型多样性,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单叶蔷薇种质资源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以9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中270个单株为研究材料,对其19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收集,利用巢式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与多样性水平。【结果】(1)9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水平较高,19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5.90%和2.031;9个居群的表型变异系数在10.32%(P4)~13.19%(P8),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变异,香农多样性指数在1.274(P5)~1.825(P8)之间,其中P8居群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2)19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居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23%,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3)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单叶蔷薇花径与叶面积、花瓣面积与花斑百分比等部分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对红河橙野生居群进行调查,研究红河橙栽培和野生居群叶表型多样性,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红河橙13个叶表型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栽培居群有8个叶表型平均值大于野生居群居群,而野生居群有5个叶表型平均值稍大于栽培居群;居群内各个叶表型的变异程度不同,同一表型在不同居群间的变异程度也不同;翼叶长/叶总长在2个居群中的变异均最小;除翼叶宽度这个表型外,其余12个表型的变异系数均是栽培居群大于野生居群;大部分叶表型在居群间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仅翼叶长/翼叶宽、本叶长/本叶宽、本叶宽/翼叶宽3个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采集自四川、西藏、甘肃、新疆、青海和内蒙古6个省(区)的29份垂穗披碱草的14项穗部性状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4项穗部形态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7.34%,显示垂穗披碱草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居群总多样性指数H′为1.947,居群平均H′为1.424,则居群间H′为0.523。可见垂穗披碱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73.14%),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小(26.86%)。聚类分析,可分为种子大、较大、较小、小4种类型,较大居多。经主成分分析,其分布能解释总变异的86.63%,其中外稃长、第一颖芒长、穗宽、内稃长、小穗数、穗长等性状是影响较大的因素,这6个性状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征向量值,基本可以揭示垂穗披碱草形态总体变异的趋势。垂穗披碱草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内蒙古中部地区的7个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天然居群共207个植株进行了形态学性状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在形态学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2.129 6).在遗传多样性分布上,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为16.3%,但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为83.7%,是小叶锦鸡儿形态变异的主要来源;小叶锦鸡儿各个居群遗传多样性程度不同.依次为西乌旗居群(H'=1.8442)>正镶白旗居群(H'=1.828 5)>四子王旗居群(H'=1.801 9)>察哈尔右翼后旗居群(H'=1.7911)>镶黄旗居群(H'=1.763 1)>化德居群(H'=1.725 0)>多伦居群(H'=1.723 6);将多样性指数与遗传丰富度权衡比较,能够较好地衡量小叶锦鸡儿的遗传变异状况;同时提出了小叶锦鸡儿的保护措施,以期为北方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疆野扁桃果实与种子形态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野扁桃不同居群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特点,为野扁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居群生物学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对野扁桃4个自然居群的果实和种子形态进行观测.[结果]在调查的11个表型性状中,不同性状在居群间变异系数从0.245(种子质量,SW)到0.078(果核长度,FL),果核长度(FL)最为稳定.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居群间果核宽、果核与种子长宽比等(FB、FL/FD、SL/SD、SW/FW)差异显著,果核与种子质量等(FT、FW、SD、ST、SW)5项的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显示,4个居群可划分为2类,在巩留和塔城居群间(TX与TW)已发生较大变异.[结论]野扁桃果实和种子形态具有丰富的变异,在其优良种源的选育中应重视环境造成的差异以便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4.
天然筇竹居群形态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昭通市8个县和四川省2个县的10个筇竹自然居群的11项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形态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各个性状存在较丰富变异,变异系数(CV值)为0.018~0.06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0项性状在居群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形态水平上揭示了筇竹遗传多样性,为筇竹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云南红河水系李仙江麦穗鱼不同地理居群的形态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李仙江流域江城、墨江和镇沅三个居群89尾麦穗鱼标本进行11个常规性状和16个框架结构性状的测量,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差异系数分析等3种方法比较李仙江3个地理居群间的形态差异。结果均支持镇沅居群较为独立。其中,主成分分析中PC1、PC2和PC3贡献率分别为55.094%,8.397%,6.988%,累积贡献率达70.469%,在PC1、PC2散点图中,镇沅居群个体基本独立分出。应用判别分析,从27个性状变量逐步筛选出对区分3个居群标本贡献较大的7个性状(P0.01),建立麦穗鱼三个地理居群的判别函数式,发现对镇沅居群的判别率高达100%,对江城、墨江居群的判别率均为96.7%。同样取起主要贡献作用的7个性状与体长的比值进行形态差异系数分析,发现江城居群与镇沅居群之间差异系数大于1.28的性状有3个,墨江居群与镇沅居群之间亦有3个。镇沅居群产生形态变异,除可能受来源、生境因素影响外,遗传因素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新疆杂草黑麦(Secale cereale esubsp,segetale)居群的形态学特征,为种质资源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依据,对采集自新疆的10个新疆杂草黑麦居群的株高、分蘖数、千粒重、单株小穗数、穗长、穗宽和穗下第1节长等性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杂草黑麦居群形态变异丰富,根据形态学数据描述值划分利用DIST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可将10份新疆杂草黑麦居群严格区分,并在遗传距离1.0处将参试材料分为3类,每类群中居群具有相应的形态学特点。研究还探讨了新疆杂草黑麦居群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昭通市8个县和四川省2个县的10个筇竹自然居群的11项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形态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各个性状存在较丰富变异,变异系数( CV 值)为0.018~0.06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0项性状在居群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形态水平上揭示了筇竹遗传多样性,为筇竹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湖北不同种源红椿天然居群种实变异特征、变异规律与地理区域的关系,利用单因素方差、变异系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不同分析方法,对湖北不同种源红椿8个天然居群的12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种实表型性状均呈极显著差异,果纵径和果型指数差异最显著;不同居群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4. 582%,居群内为8. 324%,居群间变异大于居群内;果纵径等多数性状表现出地理差异性。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湖北不同种源红椿种实表型多样性较高,地理变异趋势较为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果纵径、果大小指数、种大小指数、种纵径为变异主要性状,鄂东南种实表型性状与其他居群离散程度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鄂东南与鄂西南、鄂西北居群聚为2大类群,说明湖北不同种源红椿天然居群种实表型变异为显著地理隔离模式。因此,在种源苗期试验和造林试验工作中,应该注重优良种源和优良个体选择,为湖北红椿的种子资源保护、评价与利用提供科研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云南复伞房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的居群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云南的6个复伞房蔷薇(Rosa brunoniiLindl.)天然居群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复伞房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15个性状群体间的F值为2.29~7.71,除花瓣宽不显著外,其余14个表型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内的F值为1.21~11.04,除花萼长和宽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14%,群体内变异(31.27%)大于群体间变异(13.9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复伞房蔷薇的主要变异来源。复伞房蔷薇刺数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中部和顶端的小叶长与宽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叶柄长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6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依据研究结果,复伞房蔷薇的遗传改良策略应当是:适当地减少抽样居群数,增加居群内的家系数,即应重视群体内优良单株的选择。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应当是:尽量保护一个居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云南的6个复伞房蔷薇(Rosa brunonii Lindl.)天然居群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复伞房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15个性状群体间的F值为2.29~7.71,除花瓣宽不显著外,其余14个表型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内的F值为1.21~11.04,除花萼长和宽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14%,群体内变异(31.27%)大于群体间变异(13.9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复伞房蔷薇的主要变异来源。复伞房蔷薇刺数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中部和顶端的小叶长与宽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叶柄长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6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依据研究结果,复伞房蔷薇的遗传改良策略应当是:适当地减少抽样居群数,增加居群内的家系数,即应重视群体内优良单株的选择。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应当是:尽量保护一个居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