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在区域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提出了一些新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WTO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后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粮食生产波动的短期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传导的。由于中国粮食生产的特点,从粮食价格下降直接推测粮食生产下降是失之偏颇的。从粮食生产波动原因,粮食贸易与粮食生产波动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研究了中国粮食生产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斐  严志强  韦燕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97-19199,19210
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广西的区域划分方案,将广西划分为桂东、桂西、桂南、桂北、桂中地区五大区域,并从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与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2个方面阐述了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依据《广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剖析了广西各区域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桂东和桂北地区综合优势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增加量较小,粮食生产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粮食生产重心正向桂中和桂南地区转移。为解决广西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各区域应该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期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分析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流域和东北三省三大粮食主产区1979—2003年间不同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单产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总结了五大粮食作物不同区域的优势表现。最后提出发挥中国粮食主产区比较优势,提高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2005年河南农垦粮食生产的总体思路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挥全省农垦的种粮,特别是良种繁育的优势,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单产和商品率,从而提高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农垦现代良种产业,为国家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系统总结江苏省“十二五”以来粮食生产情况,调研分析当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 难点,研究提出全省粮食生产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近几年金华、衢州两市粮食生产结构和购销、库存的概况,对早稻和小麦退出保护价后对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有关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1年是实施“十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进一步优化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重要的一年。粮食生产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粮食生产,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着力抓好粮食结构调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苏北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江苏省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实现了八连增,苏北五市是江苏粮食生产主产区,粮食总产228.5亿kg,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9.1%,处于全省的前5位,但单产排名靠后,因此,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粮食单产。为积累经验,建立起粮食生产工作长效机制,文章从粮食生产现状、单产潜力、粮食高产障碍因素几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提出发展苏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以产量和规模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安徽省六大粮食作物在各市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各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还针对结论和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霍灵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19-9120,9155
介绍了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概况,基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在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效率上与全国相比并无显著优势,但玉米、高梁、大豆等作物同全国相比具有规模优势。针对这一结论,对优化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未来粮食增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马铃薯及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效益分析方法测算了吉林省马铃薯及其主要农作物在全国农作物中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马铃薯、大豆、高粱、玉米在吉林省具有生产效率优势,高粱、玉米、大豆具有面积优势。通过对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效益分析得知水稻、玉米、马铃薯生产效益位于前三位,而玉米又以其位于黄金玉米带的得天独厚优势,在吉林省播种面积最大,成为吉林省第一大种植作物,水稻、马铃薯、大豆以其经济效益高在吉林省亦有较大的生产规模,成为吉林省种植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播种结构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3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变化趋势。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以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的相关数据,测定了河南省各地市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稻谷和薯类)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小麦和玉米具有比较优势,稻谷、谷子、大豆和薯类都不具有规模优势;小麦、谷子、薯类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稻谷、玉米、大豆具有较弱效率优势;小麦、玉米具有综合优势,稻谷、谷子、大豆、薯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结合当前河南省具体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面临的形式,并提出了调整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玉米生产县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吉林省玉米生产县域尺度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生产不同县域之间综合比较优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吉林省应当引导各县域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玉米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玉米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江苏水利现代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全国及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区位熵模型,研究了东北三省自1978年以来玉米生产的区位优势变异,运用ARIMA模型预测了2010-2015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变异趋势。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较全国总体水平均具有区位优势,区位熵排序为吉林第一,辽宁第二,黑龙江第三,但区位优势均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在不考虑外生变量影响的前提下,东北三省2010-2015年玉米产能均会小幅上升,辽宁和吉林的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弱化,而黑龙江将呈现出小幅度波动但总体更为平稳。为稳固东北三省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可从核心产区建设和内涵式增产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在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是本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加入WTO后,吉林省的玉米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阐述了吉林省发展苜蓿产业,不仅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地缘优势,而且还有较高的比较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苜蓿的种植与发展,是吉林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发展苜蓿产业,吉林省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藁城市为例,对华北平原城郊地区近如年种植结构特征及驱动因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该区域种植结构变化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是同步的,即逐步由发展高产作物转向发展高效作物、由传统多样化种植向单一化和专业化发展;生产条件改善、体制和需求变化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而比较优势是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在内在动力和趋势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及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玉米单产发展历程与提升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作为粮食主产省,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主力军。玉米是保障吉林省粮食安全的核心,而提升单产水平是玉米增产的必然途径。在梳理建国以来吉林省玉米单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良种对单产提升的贡献,并对吉林省玉米单产与国内外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当前制约吉林省玉米单产提升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吉林省玉米单产,提出应扎实开展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工作、强化种质扩增改良、开展区域性玉米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育种技术、加快重大自主新品种智能化精准选育、创新黑土地绿色丰产生产技术等发展建议,为加快提升玉米产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49~2003年吉林省各市(县)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借助滑动平均算法和GIS软件,以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粮食生产过程,揭示了近50年吉林省粮食产量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其人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格局变动明显,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而且区域差异显著,粮食产量两极比接近200∶1;②中偏西部年均粮食产量最高、中部次高、东部和西部最低,并体现出高产区年均增长率低、中低产区增长速度和潜力较大的态势;③影响粮食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的10个主要因素的灰色关联度为0.66~0.99之间,其中,粮食单产是首要影响因子.最后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优化其空间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