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9篇
  13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原粮食高产区藁城市种植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藁城市农业总体结构和种植结构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藁城市的农业生产已经改变单纯依靠种植业的不合理局面,而逐步趋势向农牧结合;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畜牧业的比重趋势于上升态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应突出饲料作物,形成粮食作物-饲料作物-蔬菜瓜果三元结构;最后对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低温下玉米幼苗叶片某些细胞器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冷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在4~5℃低温处理 0、24、48、72小时后,三叶期幼苗叶片各细胞器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抗冷自交系各细胞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凝胶电泳有新蛋白质带出现;抗冷自交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不显著,仅有细胞质部分出现一条新带.蛋白酶活性在低温处理初期降低,24小时后升高,且不抗冷自交系比抗冷自交系升高的速度快.试验证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是鉴定植物抗冷性的重要指标,并发现有新蛋白质的适应谱带,是抗冷蛋白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滨海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与小麦生产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促进滨海区域粮食生产,以盐渍化麦田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土壤(0~20 cm)基本性质及小麦产量、生物量基础上,分析土壤肥力特征与小麦生产能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与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关系符合三次函数方程。若以4 500 kg hm-2作为最低目标产量,土壤含盐量应在3.1 g kg-1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小麦产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能够降低盐渍化程度,促进小麦生产。将直接相连的下层(10~20 cm)与上(表)层(0~10 cm)土壤含盐量比值作为抑盐效率(E),来评价有机质的抑盐作用,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E符合二次函数方程,有机质含量超过19.1 g kg-1时,抑盐效果显著,可以作为土壤肥力培育目标值。此外,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对小麦生产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域及相似地区进行土壤肥力培育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指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与标准的选择应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将社会经济指标及资源环境指标有机结合,以客观评价农业环境资源承载力及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并科学管理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试述农业气象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施蔬菜种植是目前我国反季节蔬菜种植中的主要形式,为我国广大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设施蔬菜种植对于气象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就需要做好农业气象服务来为设施蔬菜种植创造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气象服务对于我国的设施蔬菜种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及时为农业种植户提供必要的气象信息,从而更好地为设施蔬菜种植调整必要的设施环境因素。从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作用的相关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6.
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08年,共设置秸秆还田翻耕(CT+)、无秸秆翻耕(CT-)、秸秆还田免耕(NT+)和无秸秆免耕(NT-)四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土壤DOC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规律基本一致,从当年小麦出苗到越冬土壤CO2排放量下降,第二年小麦返青后,土壤CO2排放量开始上升,到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直至小麦成熟。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年度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CT+246.44、273.94 mg·m-2·h-1,CT-183.54、212.57 mg·m-2·h-1,NT+188.41、200.06 mg·m-2·h-1,NT-179.66、179.10 mg·m-2·h-1。土壤DOC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度年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CT+0.601、0.467 g·kg-1;CT-0.530、0.377 g·kg-1;NT+0.621、0.544 g·kg-1;NT-0.528、0.402 g·kg-1。方差分析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CO2排放、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翻耕能增加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免耕减少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无显著影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2排放与DOC含量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O2排放总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正相关,DOC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环渤海平原区粮食产出潜力与技术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布局提供依据,基于山东环渤海平原区目前耕地资源、种植制度及其生产力现状,估算了该区域内30个县(市、区)的粮食产出潜力。结果表明:通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新增粮食4.034 1×109 kg的潜力,具体技术途径为:①调整种植制度,通过将一年1熟种植棉花调整为小麦/玉米一年2熟种植粮食作物,可增加粮食产出2.364 7×109 kg;②开发利用耕地资源,通过改造治理盐碱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可增加粮食产出7.755 5×108 kg;③实施均衡增产措施,通过提高现有粮田单产水平可增加粮食产出8.938 5×108 kg。无论是扩大种植面积,还是提高单产,增粮增产潜力较大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核心技术措施是进行洗盐排盐抑制耕层土壤返盐,改土培肥提高中低田地力,筛选配置耐盐作物品种、优化耕作制度,实施适度规模集中连片标准化技术。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农业集约化进程的加快及生产条件的改善,耕地生产力得到不断提高,就目前生产条件下,粮食生产仍然具有增产的潜力,但是却面临困境与矛盾,主要表现在:(1)持续高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2)持续高产与资源环境负担的矛盾;(3)优势产品缺乏和产业化开发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持续发展的5条原则: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持续稳产,适应市场经济,保障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发挥比较优势,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依靠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坚持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灌溉面积变化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灌溉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采用中国不同区域2006-2019年实际灌溉用水量,对4个气候模式(GFDL-ESM2M,Had GEM2-ES,IPSL-CAM5-LR,MIROC5)驱动下的3种作物模型(GEPIC、PEPIC和LPJml)的灌溉用水量进行评估,优选模拟结果较好的前5个模式组合,分析RCP2.6和RCP6.0情景下,2021-2050年中国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产量变化,评估灌溉面积扩张的增产效应。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下,2021-2050年降水量的增加使得中国水稻和大豆以及北方地区玉米和小麦产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东北80%左右的地区和西北70%左右的地区玉米产量将提高0.2~0.8 t/hm~2,东北85%左右的地区水稻和大豆增产幅度分别超过1.0、0.5 t/hm~2,东北90%左右的地区和西北75%左右的地区小麦产量增幅分别介于1.0~2.0、0.5~1.0 t/hm~2之间。降水量的减少使得西南南部地区的玉米和小麦产量均下降0.2 t/hm~2左右。不同区域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差异明显,由于北部地区光热条件较差、小麦基础产量较低,使得小麦灌溉增产潜力(1%~11%)以及增产效率((0.12±0.06)kg/m~3)均较高,北部地区小麦的灌溉面积扩张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灌溉模式对不同密度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密度小麦群体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期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万.hm-2(D1)、300万.hm-2(D2)、450万.hm-2(D3)3种密度的二因素试验,研究了灌溉模式对不同密度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溉拔节水的基础上增加灌溉显著提高了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和成穗率,三个指标基本上均表现为W3〉W2〉W1j〉W1b〉W0。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低表现为W2〉W1j〉W1b〉W3〉W0。产量则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多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表现为W2〉W3〉W1b〉W1j〉W0。密度从D1增加到D3,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则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因此在春季降雨较少的条件下,灌溉模式W2即灌拔节水和孕穗水,就可以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群体合理构建和高产的需要,其适宜密度为30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