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豹纹鳃棘鲈致病性哈维氏弧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养殖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因,从患病豹纹鳃棘鲈血液及内脏、体表溃疡处分离到2株优势菌,其中编号为1031的菌株经人工感染证实能够引起被感染鱼的死亡,为引起该豹纹鳃棘鲈溃疡病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031与弧菌属的基本特征相符,分别基于16SrDNA序列及热激蛋白60基因(hsp60)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菌株1031与哈维氏弧菌聚为一支,置信度均为97%,以1031为模板特异性扩增哈维氏弧菌toxR基因,也得到了预期382bp的核酸片段。综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此次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原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120μg)、菌必治敏感,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阿奇霉素、强力霉素等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豹纹鳃棘鲈商品鱼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市场存在供不应求的现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成活率,从而提高单位水体的产量,必须做好豹纹鳃棘鲈养殖中的病害防治工作。本文就海南省豹纹鳃棘鲈商品鱼养殖中的常见病害进行介绍,并对相应的病害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东星斑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海南省豹纹鳃棘鲈商品鱼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弧菌病、淀粉卵鞭虫病、车轮虫病、鱼蛭病等进行介绍,并对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豹纹鳃棘鲈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4.
以刀鲚的鳃和头肾组织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秋水仙素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采用石蜡组织切片以确定每尾刀鲚的性别。结果显示,刀鲚雌雄染色体存在差异,雌性 染色体数目为2n=47,雄性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意)=2X=47t(SAT)、2n()=2X=48t(SAT);最长的一 对染色体上存在随体,次缢痕;且刀鲚存在性染色体,其性染色体型为ZZ-ZO 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豹纹鳃棘鲈幼鱼由盐度为30向低盐(盐度为25、20、15)及向高盐(盐度为35)突变过程中其耗氧率、排氨率、代谢率、排泄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改变后,豹纹鳃棘鲈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升高趋势,突变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突变范围的增大,变化趋势更为明显。O:N比无论向低盐度或高盐度突变均降低。在各突变盐度水平下,豹纹鳃棘鲈基础代谢消耗的底物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糖类为辅。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温度为15、20、25、30、35℃时豹纹鳃棘鲈幼鱼的代谢情况,并分析了幼鱼利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作为能源物质的供能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各试验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出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在15~30℃范围内,各试验组呼吸熵、氨熵、代谢率和排泄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35℃时均下降。根据氧氮比的分析结果可知,豹纹鳃棘鲈幼鱼主要利用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Q10的变化规律反映出豹纹鳃棘鲈幼鱼的适温范围为15~30℃,且温度显著影响豹纹鳃棘鲈幼鱼的代谢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活体注射植物血球凝聚素,取鱼体肾细胞,经空气干燥后制样观察美国杂交太阳鲈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为2n=48,核型公式为2m 2sm 16st 28t。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法进行酶谱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杂交太阳鲈肝脏组织乳酸脱氢酶和肌肉组织酯酶两种同工酶分别为3条带和4条带。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pH值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 LacSpSde)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各环境因子条件下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适宜温度为24~30℃,最适温度为26~28℃;受精卵孵化适宜盐度为25~45,最适盐度为25~30;受精卵孵化适宜pH值为6.0~8.5,最适pH值为7.0~8.5。由仔鱼不投饵系数可知,豹纹鳃棘鲈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生存的温度为20~26℃;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生存的盐度为20~35;仔鱼生存的适宜pH值为5.5~8.5,最适生存的pH值为7.0~8.5。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和仔鱼对温度、盐度和pH值3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的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气干燥和胰酶消化法,对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Pallisentis(Neosentis)celatus]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棘头虫由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其中X染色体和1号、3号都为中着丝粒染色体,2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5m+2sm+1t;性别决定模式为XX-XY;每对染色体都有特定的G-带带型.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盐度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影响的试验。试验设5个盐度(15、20、25、30和35)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各随机放12尾体质量为(25.63±1.36)g的试验鱼,饲养试验在室内有循环设备的水槽(800 mm×500 mm×450 mm,水体为140L)中进行,日饱食投喂商品饲料两次(8:00、16:00),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将豹纹鳃棘鲈幼鱼从盐度为30的海水中直接移入盐度为15、20、25、35的水中时,在各个盐度下96 h后的存活率均为100%;经盐度驯化后饲养42 d的各组鱼的成活率平均为96.7%;饲养试验结束时,盐度为15的组豹纹鳃棘鲈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均最高,盐度为30的组幼鱼各项摄食生长指标均最低;盐度为15和30的组幼鱼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但这两组幼鱼的粗脂肪含量较低,各试验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豹纹鳃棘鲈幼鱼在盐度为15时摄食生长最快,肌肉品质也最好。  相似文献   

11.
豹纹鳃棘鲈池塘生态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泥池塘中利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和添加微藻建立稳定良好育苗水体生态,进行豹纹鳃棘鲈的人工育苗试验.5批次共购入豹纹鳃棘鲈鱼卵450万粒,放于浮箱中孵化,在水温25~28℃中受精卵经过24h左右孵出仔鱼,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88.9%,最高达93.3%.仔鱼经过26~33 d左右的发育,共培育出体长2.0~2.8 cm的稚鱼49.7万尾,成活率均为10%以上,平均达12.36%,最高达14.3%.通过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和添加微藻能够较好地控制和调节水泥池塘水质,提高豹纹鳃棘鲈育苗成活率,取得较稳定的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参照鮨科鱼类胚后发育时期划分的一般方法,结合豹纹鳃棘鲈的形态特征将其胚后发育时期划分为仔鱼期(分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并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记录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豹纹鳃棘鲈体型修长,幼鱼通体红色,在鱼体上有数列排列整齐的蓝色或黑色斑点;在早期发育阶段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绝对平均长度可达13.12mm和10.19mm,而臀鳍发育较慢,当腹鳍棘和第二背鳍棘开始回收时其臀鳍棘才开始长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方法]试验均设置对照组(持续投喂)、处理组S_1F_1(饥饿1 d、再投喂1 d)、S_1F_2(饥饿1 d、再投喂2 d)、S_2F_2(饥饿2 d、再投喂2 d),开展了2种规格豹纹鳃棘鲈幼鱼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生长试验。[结果]试验一S_1F_2、S_2F_2组和试验二S_1F_1、S_1F_2组试验结束时体质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一各处理组摄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_2F_2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S_1F_2组摄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二各处理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_1F_2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_1F_1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粗脂肪含量均略低于对照组,水分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试验一S_1F_2、S_2F_2组与试验二S_1F_1组、S_1F_2组均能够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其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来实现的,在饥饿过程中豹纹鳃棘鲈幼鱼可能首先消耗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4.
大西洋和费乌瑞它马铃薯品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大西洋和费乌瑞它马铃薯品种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采用去壁低渗法对两品种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西洋和费乌瑞它马铃薯品种都属四倍体,2n=48。2)大西洋的臂比值为(1.00±0.11)~(1.89±0.23),染色体相对长度为(5.07±0.79)%~(13.80±1.56)%,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2.32,属于1B核型,核型公式为2n=4x=48=7m+2sm+2M+st;费乌瑞它的臂比值为(1.43±0.17)~(2.12±0.56),染色体相对长度为(6.04±0.54)%~(12.90±0.79)%,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2.13,属于2B核型,核型公式为2n=4x=6m+5sm+t。  相似文献   

15.
利用闲置的鲍鱼养殖池进行豹纹鳃棘鲈工厂化养殖模式的研究。养殖池长宽高为9 m×3 m×2 m,有效水深约1.7 m,设3个进水口,采用下排上溢的排水方式,在距池底高20 cm处建3排6个进气管,管上打孔增氧。在池中放置一长宽高为6.0 m×3.0 m×1.5 m的网箱,将豹纹鳃棘鲈放在网箱中养殖,有效水体深1.2 m。养殖用水处理:海边沙滤井→沉淀池→三级过滤池→紫外线消毒池→活化珊瑚石过滤→养殖池(下排上溢)→上溢养殖废水用于东风螺或双壳贝类养殖,下排养殖废水进入污水沉淀处理池。在2011年7月放养9 000尾全长10 cm的优质豹纹鳃棘鲈苗种,经过约15个月的养殖,共养成每尾平均体重约742 g的商品鱼5 710 kg,养殖成活率达85.5%,单位产量达12.4 kg·m-3。  相似文献   

16.
以头肾组织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秋水仙素溶液腹腔注射和空气干燥制片法,对海南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野生三斑石斑鱼具有48条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n=48,48t,臂数NF=48。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基于目前已研究过的23种石斑鱼核型进行统计,推测2n=48,48t,NF=48可能为石斑鱼属的基本原始核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小鳞拟松鲷Datnioidespulcher生长、形态特性及细胞遗传背景,随机挑选10尾小鳞拟松鲷成鱼作为解剖样本,对其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选取2尾雄性成鱼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再选取50尾幼鱼进行生长特性试验,共养殖155 d.结果表明:小鳞拟松鲷体侧扁,侧面观近似橄榄形,体被细小鳞片,侧线完全;背鳍(D.)为Ⅺ~Ⅻ 15~17,胸鳍(P.)为16~18,腹鳍(V.)为Ⅱ 5~7,臀鳍(A.)为Ⅲ~Ⅳ 9~12,尾鳍(C.)为15~17;脊椎骨数量为22~24,左右两边各具4对鳃弓,第一条鳃弓外鳃耙16~19;小鳞拟松鲷在165日龄时,瞬时生长率最大,生长最快;在幼鱼阶段体质量(y)与体长(x)呈幂函数关系,即y=0.025 3x3.0251(R2 = 0.991 2),为异速生长;以小鳞拟松鲷肾细胞为试验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其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小鳞拟松鲷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 = 48 = 2m+2sm+20st+24t,臂数(NF)为52,且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核型符合高位类鱼类形态特征.本研究中对小鳞拟松鲷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染色体核型进行量化描述,可为其种质鉴定和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毛百合(2n=2x=24)×布鲁拉诺(2n=4x=48)杂交后代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后代MB70-48染色体数为2n=2x=24,而MB70-30、MB72-6、MB71-5染色体数为2n=3x=36。毛百合核型公式为2n=2x=24=2m+4sm+12st+6t,布鲁拉诺核型公式为2...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体内注射PHA、秋水仙素以及空气干燥和Gimsa染色法研究斑鳜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斑鳜染色体数目为2n=48,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m 10sm 4st 30t,臂数(NF)=62。  相似文献   

20.
为检测与鉴定感染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体表溃烂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从患病的豹纹鳃棘鲈中分离疑似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并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通过纸片琼脂扩散法对18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病原菌对氟苯尼考最敏感,对头孢唑啉、新霉素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羧苄西林、头孢氨苄等11种药物具有抗性. 通过二倍稀释法对4种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氟苯尼考抑菌效果最强,最小抑菌浓度为0.5200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