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原位淋洗技术是土壤砷污染修复领域的热点,但含砷淋洗液的处理仍然是一个难题。试验研究了铁粉、氧化铁、活性炭、膨润土及其混合物共8种材料对含砷淋洗液中砷的吸附效果和吸水特性,以期筛选出最佳除砷材料。结果表明:氧化铁和氧化铁+活性炭(1:1)两种材料对砷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100%;氧化铁+活性炭(1∶2)、活性炭、膨润土+活性炭(1∶1)、铁粉等4种材料去除砷也有较好效果,去除率分别为78.9%、73.3%、36.5%、27.2%;膨润土、铁粉+膨润土两种材料对淋洗液中的砷无去除效果。综合考虑认为,氧化铁+活性炭(1:1)材料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是吸附砷污染废液中砷的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2.
砷在棕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砷在棕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以及砷在不同污染负荷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砷在土壤中的吸附,利用该方程计算出砷在棕壤中的最大吸附量为250.0 mg/kg。砷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Lagergren二级速度方程对砷吸附的拟合效果最好,但是对解吸的拟合效果最差,双常数方程对砷解吸的拟合效果最好。通过外源向土壤中添加砷后,随着砷添加量的增加,活性砷占总砷的百分比相应提高,稳定态砷占总砷的百分比下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自然氧化法、接触氧化法、生物法3种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并提出了当前除铁除锰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桑树杆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利用氧化和共沉淀法制备桑树杆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吸附剂(MBFMA),考察p H值、离子强度、共存离子对吸附剂除As(Ⅴ)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MBFMA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复合吸附剂的最佳工艺为:KMn O4浓度40 g·L-1、Fe Cl2浓度40 g·L-1、浸渍时间24 h,煅烧温度400℃,煅烧时间3 h。在p H范围为2.0~7.0时,吸附剂对As(Ⅴ)的吸附效果最佳;硝酸根、硫酸根、碳酸根和磷酸根溶液对除砷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磷酸盐的影响最大,离子强度对除砷效果影响不大;与Freundlich相比,Langmuir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MBFMA对As(Ⅴ)的吸附行为,25℃下最大吸附量为4.87 mg·g-1。能谱分析表明吸附As(Ⅴ)的MBFMA含有0.34%的砷,FTIR定性分析表明羟基、羧基、内酯基是MBFMA表面的主要特征官能团,XPS分析表明铁、锰和表面含碳官能团参与了吸附反应,MBFMA对As(Ⅴ)的吸附是专性吸附。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消落区紫色土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典的批培养法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区紫色土中砷的吸附一解吸特征。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紫色土对砷的吸附一解吸等温曲线相似,等温吸附均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三种紫色土对砷的最大吸附量(Qm)依次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对砷的固定和缓冲能力均强于石灰性紫色土;三种紫色土吸附砷的解吸量分别与相应的吸附量(q)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9051~0.9142之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砷的吸附行为及其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研究了土壤中砷的吸附行为,影响砷吸附的主要因素,以及砷的吸附行为对土壤中的形态分布,有效性,迁移性和缓冲性的影响,为降低土壤中砷的有效性和减轻砷对植物毒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砷的形态及其连续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连续提取法(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SEP)是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等元素赋存状态的重要手段,对土壤环境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与其他重金属明显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形态土壤重金属的连续提取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土壤中不同形态砷的提取。本文综述了土壤砷的化学提取形态、土壤砷形态连续提取方法中的提取剂、土壤砷形态连续提取方法及发展过程,并分析和总结了Wenzel法、Shiowatana法、Keon法和Drahota法等多种常用提取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土壤中砷形态仪器分析技术与土壤砷形态连续提取方法的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通过浸渍-共沉淀法,在SiMCM-41分子筛表面负载氧化铈,制备出对水体中氟离子具有特效选择吸附作用的新型除氟材料。研究了表面负载量、溶液的pH值和温度等对氟离子在除氟剂表面吸附的影响。并就氟离子在除氟剂表面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邢辰  梁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64-13067
含苯并三唑的地下水很难用常规的水污染处理方法去除,因此迫切需要探讨它在地下水-土系统中有效的去除方法。详细介绍了吸附法、光激发氧化法和生物法,并且针对这些方法应用到地下水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吸附法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并会发生缓慢的解析过程,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光激发氧化法去除效果较好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需改善耗费较多人力、物力、财力的缺点。目前的生物法很难对苯并三唑进行降解,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砷污染土壤原位钝化材料修复效果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钝化材料的原位修复是砷污染土壤的一种重要修复技术。本文综合分析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原位钝化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磷基材料、含铁材料、生物炭及其他材料对砷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的效果和机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总体而言,含铁材料治理砷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效果,而磷基材料和生物炭材料对砷的原位钝化修复效果存在争议,不同研究得到的修复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其中,磷基材料多用于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不同材料钝化砷的机制各不相同,主要是吸附、共沉淀和氧化还原机制等。针对当前应用钝化材料原位修复砷污染土壤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应加强砷污染土壤原位复合钝化材料和联合修复技术的研发,并加深修复机制以及钝化效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砷是环境中以低浓度广泛天然存在的一种非金属元素,与其它元素形成无机和有机的复合物。不同形式的砷通过化学的电子转移、甲基化和烷基化等复杂机制使不同形态的砷相互转化。砷转化机制的研究为砷污染的治理提供新的技术方法,但由于面临诸多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单一的修复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砷污染环境的治理。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环境中砷的来源和存在、生物转化和修复的机制进行综述,为砷污染的修复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生物体砷代谢解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砷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砷通过地下水饮用、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伤害。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控制砷进入动植物和人体的数量,改变砷在生物体内的赋存形态,从而降低砷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本文综述了砷在生物体内的基本代谢过程;砷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砷酸盐还原酶、亚砷酸甲基转移酶的结构及功能。通过调控砷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可改变砷在生物体内的形态配比和毒性,从而降低砷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砷污染地下水体的修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稻草秸秆作为吸附剂,研究稻秆长度、稻秆用量、pH值、干扰离子等因素对饮用水中五价砷去除的影响。[结果]当五价砷浓度为300μg/L,稻草秸秆长度为2 mm,秸秆用量为10.0 g/100 ml溶液,最佳pH值中性,吸附时间为24 h时,稻草秸秆对五价砷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结论]利用稻草秸秆去除饮用水中五价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砷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因其高毒性,世界卫生组织将砷污染列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科学家们在不断寻求科学有效的砷污染去除方法。人工湿地砷污染去除系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以来,因其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特性得到蓬勃发展,快速成为绿色环保修复技术之一。人工湿地被认为是理想的砷富集去除场所,其对砷污染的去除方式主要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及腐殖酸强化修复来实现。本文通过砷污染治理历史及技术发展、人工湿地的兴起及砷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赋存状态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砷污染去除三个方面综述了人工湿地砷污染去除的研究进展。通过大量文献综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人工湿地砷污染去除的后续研究工作中,应着重研究砷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扩散迁移及演变规律,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立体结构,并不断探索植物-微生物及腐殖酸强化修复对砷污染的协同阻滞及界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美霖  姜阳  曹红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53-10254,10342
环境中的As污染问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As通过地下水和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毒害作用。由于不同形态的As毒性差别很大,因此可以通过调控其存在形态减少其对人或其他生物造成的毒害;了解不同形态的As在生物体中的转化机理和影响因素,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促使其形态发生转化。在此对生物体代谢途径中不同形态As的转化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环保总署推荐使用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为基础,首次结合砷的形态,对云南汤池地热水中砷对人群产生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热水中总砷含量为0.165 5 mg/L,其中As3+和As5+分别占64%和36%。砷的非致癌总风险指数为75.73,致癌总风险为1.10×10-2,可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强的非致癌和致癌危害。饮用途径是产生风险的最主要的暴露途径,贡献量达90%以上。As3+产生的健康风险约为As5+的107倍,占总风险的99.1%。形态组成极大地影响着砷的健康风险。虽然,该研究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对将污染物形态组成纳入到健康风险评价中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台灣西南沿?貐^土壤中砷含量有偏高情形,砷含量過高會經由各種途徑對人體造成毒害。以X-射線繞射儀與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吸收光譜儀證明普魯士藍對三價砷的孯恍晕綑C制,再以普魯士藍修飾電極搭配流動注入系統來偵測土壤三價砷,並探討堆肥對三價砷在不同土壤中吸附與脫附的影響。試驗結果得知電化學分析技術可快速、簡便且準確地偵測土壤三價砷,且結果中也指出堆肥處理會增加秀水與後里土壤對三價砷的吸附。此外,三種土壤不論有無施用堆肥,脫附百分率的大小順序爲興大>秀水>後里,其中秀水土壤雖在施用堆肥後吸附力大小明顯增加,但脫附百分率下降的情形較不明顯,顯示黏土礦物種類與含量控制三價砷的脫附行爲。  相似文献   

18.
土壤中砷的迁移转化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鲁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150-8151
砷是一种有毒有害并致癌的化学元素.土壤砷污染是当前环境与健康问题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对土壤中环境中砷的来源、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以及砷对农作物的危害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土壤砷污染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报道了土壤砷背景值与砷存在形态、土壤砷污染与作物的关系、砷超累积植物与土壤砷污染的植物修复以及土壤砷污染的农业控制措施。砷对植物的危害不仅受砷浓度和形态的影响,还因作物的种类、积累部位而不一致。研究As超富集植物及其富集机理,利用其进行植物修复,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土壤有机质、磷肥、pH等都会影响植物对砷的吸收累积,可作为降低作物砷含量的农业调控措施。种植不富集As的作物,或可食部位As含量低的作物,可以减少As进入食物链。  相似文献   

20.
鱼台区域土壤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荣  庞绪贵  高宗军  成世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55-5757,5820
分析了鱼台区域表层土壤和2个典型剖面中砷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农作物类型和农田灌溉用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土壤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砷的主要来源是母岩,其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对砷的风化和土壤砷迁移具有重要影响;高砷农田灌溉和主要以水田为主加剧了土壤砷污染;高砷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造成了高砷区的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