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毕赤酵母CBS 6054(Scheffersomyces stipitis)为试验菌株,用葡萄糖和半乳糖2种六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2种五碳糖分别作为惟一碳源进行发酵试验,测定毕赤酵母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糖消耗情况、产物乙醇生成情况,由此研究该菌株发酵不同单糖的能力以及对应的产乙醇的潜力。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葡萄糖和木糖的发酵能力较强,且两者发酵情况相当;发酵半乳糖的能力居中;发酵阿拉伯糖的能力较弱。乙醇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机碳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土壤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小兴安岭地区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及各组分含量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趋势表现为前期迅速,后期缓慢,并且土壤腐殖质层(A)大于淀积层(B);在4种阔叶红松林中,云冷杉红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最大,枫桦红松林最小;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碳及土壤的C/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在土壤A层和B层,4种阔叶红松林的活性碳分别占总有机碳的0.89%-1.78%和1.91%-2.87%,平均驻留时间为12-35 d和27-58 d.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2.58%-28.44%和23.87%-42.63%,平均驻留时间为4-19 a和18-37 a.惰性碳占总有机碳的69.98%-76.24%和54.50%-74.22%,平均驻留时间为173 a;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及驻留时间的大小顺序均为: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  相似文献   

3.
青椒对外源糖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含有14 C标记的外源糖 (葡萄糖和蔗糖 )点滴青椒叶片 ,示踪试验表明 :外源糖被叶片吸收后可运转到植株的各个部位 ,但集中向果实 ,幼嫩的茎、叶等生长比较旺盛的库性器官分配 ,其分配量与器官干重无关 ;青椒对外源葡萄糖的吸收率高于蔗糖  相似文献   

4.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7a定位试验不同氮肥处理玉米根茬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分别为0、120和240 kg N/hm2 处理玉米根茬(分别用R0、R120、R240表示)在15-20 cm和45-5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碳矿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根茬C/N为R0>R240>R120。培养条件下,R120和R240根茬的碳矿化速率高于R0根茬,R120与R240根茬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根茬C/N与其培养过程中碳素累积表观矿化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种施氮量处理的玉米根茬在培养过程中有机碳矿化率、潜在碳矿化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添加R120根茬的处理最高,R240次之,R0最低。添加R120和R240根茬显著提高了培养起始时土壤矿质态氮含量。R0、R120和R240根茬在15-20 cm土层土壤中的碳矿化率分别比其在45-50 cm土层土壤中高51.70%、26.41% 和27.84%。在评价根茬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氮等养分循环的作用时,应同时考虑施肥对根茬分解和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 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6.
以"红香栗"、"黄狼"、"蜜本"南瓜为试材,对花后果实1~8周期间己糖、蔗糖、β-胡萝卜素、淀粉及五碳糖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生长,蔗糖、β-胡萝卜素、淀粉含量均增加,但不同阶段各品种增加幅度不同;己糖总量下降,但在果实成熟前又稍有上升;部分营养成分含量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状况与大气CO2含量密切相关。综述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变化的因素,着重介绍土地利用方式、环境因子及添加有机物料等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提出今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朽木来源纤维素分解细菌·真菌混合秸秆纤维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朽木生态小环境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农业废弃秸秆的再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分离的几株来源于云贵高原地区次生林朽木中具有较高纤维素分解活性的细菌(B2、Q1)、真菌(W9)与放线菌(H1)分别和混合发酵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滤纸等底物,研究碳源种类、培养时间对纤维素分解酶活的影响。[结果]分离的4株菌及混合菌在4种碳源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B2和H1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培养72h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为61.9U和57.7U;混合菌在各种碳源中发酵活力均较低;混合发酵较不同菌株单独发酵产生还原糖总量略有降低;在以玉米秸秆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各种菌的纤维素分解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结论]混合菌的纤维素分解活性均低于各种菌单独发酵。  相似文献   

9.
高温分解纤维素的易变糖丝菌菌株筛选及其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陈年堆积的畜粪堆中筛选出一个耐高温能高效分解纤维素等有机物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属于糖丝菌属易变糖丝菌种中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至少可耐80℃高温,在40~50℃下能够有效地分解纤维素,在20-30℃下分解纤维素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分解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商品有机肥、油菜饼肥和秸秆堆肥三种不同种类有机肥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壤呼吸瓶装置进行实验室培养以模拟土壤施肥效应,测定三种肥料的有机碳分解动态变化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条件下三种有机肥的分解特性差异极大,油菜饼肥与秸秆堆肥在培养前25 d分解速率呈现快速升高后又快速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C/N最低的油菜饼肥更加明显,而C/N最高的商品有机肥分解速率很低;三种有机肥料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大小顺序依次为油菜饼肥处理>秸秆堆肥处理>商品有机肥处理;培养结果运用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获得商品有机肥、油菜饼肥和秸秆堆肥的易分解比F分别为0.22、0.57和0.47及其一级动力学常数K1=0.019、K2=0.97×10-3、Ks=0.80×10-3(d-1);比对实验测定数据与模型模拟数据表明,当商品有机肥与含氮量最高的油菜饼肥混合比例为2:1时,就能极显著提高商品有机肥的分解率(P<0.01);而秸秆堆肥与油菜饼肥1∶1混合时,亦能极显著提高秸秆堆肥的分解率(P<0.01).  相似文献   

11.
用 H_2SO_4-H_2O_2快速消煮法与常规的 H_2SO_4-H_2O_2消煮法联合测定植物氮、磷、钾的比较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试验证明,H_2SO_4-H_2O_2快速消煮法可以代替常规 H_2SO_4-H_2O_2消煮法用以联合测定植物氮、磷、钾。本快速消煮法的优点是大大缩短消煮时间,节约电能,提高样品前处理的工作效率1-2倍。  相似文献   

12.
用五种浸提剂提取红壤、黄褐土、砂姜黑土和灰潮土的有效态Mn,结果表明:其提取能力为1N NH_4OAc+0.2%对苯二酚>0.05MH_2SO_4+0.05MHCl>DTPA>HOAc+NH_4OAc、Mg(NO_3)_2,以1N HOAc+NH_4OAc浸提的土壤有效态Mn与作物体内Mn~(2+)浓度、摄锰量的相关性最好,对4种性质不同的土壤均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正> 红壤的改良利用是当前全国科研的重要课题之一。红壤肥力的生态特点之一是磷的固定严重。目前化学方法测定土壤速效磷已经广泛用于探索土壤磷素的供应能力,并为作物施用磷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国外测定土壤速效磷的方法多达(?),但各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有限,不同土壤应采用不同的浸提剂,所以各地采用的方法也不可能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植物标本制片工艺中的一种新的快速整体染色法。供试的材料经不同梯度脱水剂(乙醇—正丁醇)处理7~9h后,直接用正丁醇配制的番红—固绿混合染色液于40~42℃下恒温浸染24h左右,然后通过乙醇—正乙醇脱水3~4h。浸蜡过程相应作些改进。结果表明,所用的染料能一次性地同时进行双重染色,各组织着色均匀一致,红绿鲜明,分色效果好。该制片法,除染色时间外,自材料的洗涤到浸蜡完成,只需25~30h,提高了制片的效率,并能节省大量的药剂。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复合菌系GF-20在不同尿素含量培养条件下的菌种组成及功能差异,提高复合菌系的应用性及适用性,以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其菌种组成及代谢通路丰度。结果表明:不同尿素含量培养条件下复合菌系菌种组成较为相似,主要由纤维素弧菌属、黄杆菌属、纤维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无色杆菌属等功能菌组成,但其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在N2条件下,复合菌系的alpha多样性指数较其他处理高,其物种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不同处理复合菌均注释到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对N1(硫酸铵氮源)和N6(尿素氮源)处理间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注释丰度差异比较发现,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磷酸戊糖途径、半乳糖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和抗坏血酸盐和藻酸盐代谢等代谢通路丰度呈N1显著高于N6。综上所述,复合菌系GF-20在不同尿素含量培养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菌种组成及功能稳定性,可适用于原位秸秆还田实践,促进北方高寒地区玉米秸秆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不同氮、磷、钾无机肥类型、不同无机肥用量及无机肥不同配比对生物复混肥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铵、磷酸二氢铵和硫酸钾较适合作为生物复混肥的无机肥源;单加硫酸铵可显著降低肥料中的活菌数,添加w=2%的纯氮时对活菌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单加磷酸二氢铵对活菌数的影响较复杂,以添加w分别2%、4%的P2O5为宜;单加硫酸钾可显著增加肥料中的活菌数,以添加w=6%的K2O为宜;同时添加无机氮、磷、钾肥可显著降低生物复混肥中的活菌数,无机氮、磷、钾较适宜的添加配比(w)为4%N 4%P2O5 4%K2O.  相似文献   

17.
以2种作物,12个质地、有机质、全氮及碳氮比不同的土壤进行的盆栽和培养试验表明,利用土壤氮素矿化势计算得出作物生长期间的矿化氮量与作物吸收氮量有密切关系,且两者间有稳定比值。根据土壤氮素矿化势计算作物生长期间可利用的氮素有较为合理的依据,值得重视。用KCl煮沸法所浸取的氮素与短期培养所矿化的氮素是高度正相关,且回归系数接近1,说明二者在表示土壤供氮能力方面有同样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对南板蓝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南板蓝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对南板蓝的氮、磷、钾素的含量及氮、磷、钾素总量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钾肥仅对南板蓝的钾素含量及氮、钾素总量和产量有显著影响,有机肥仅对南板蓝的氮、磷素含量及氮素总量和产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多重比较确定了氮、磷、钾及有机肥的合理施肥量分别是48g/株的尿素、14~21g/株的普钙、3g/株的硫酸钾及80g/株的有机肥。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浓度对茴香植株生长发育、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氮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精油累积的影响特性及其内在关系。【方法】采用水培方法,以日本园试配方中氮含量为标准1N,设计1/8N、1/4N、1/2N、1N和2N处理,研究不同氮浓度对茴香生长发育、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结果】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升高,茴香株高、分枝数、花序数、节数、地上部鲜重、全株鲜重、全株干重和单株精油产量等指标均表现为先不断增高,然后降低的规律,并且最高值均为1N处理;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茴香全氮含量、蛋白氮含量和色素含量呈不断增高趋势,全碳含量、可溶性糖、C/N比、精油含量呈不断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全氮含量与蛋白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全碳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碳氮比彼此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含量和蛋白氮含量与全碳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碳氮比彼此呈极显著负相关;精油含量与全碳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单株精油产量分别与全氮含量、蛋白氮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精油共鉴定出23种成分,不同氮浓度处理的茴香精油成分种类没有差别,但其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油第一主要成分反式-茴香脑含量为63.89%-79.28%,第二主要成分柠檬烯含量为5.65%-18.28%,第三主要成分莳萝芹菜脑相对含量2.26%-12.61%。【结论】不同氮浓度不但影响茴香的生长发育,还影响茴香次生代谢产物精油的含量、产量和成分组成比例;适宜的氮浓度(1N)可以实现茴香初生代谢产物累积(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精油产量)均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43,自引:3,他引:140  
本文提出了一个适用于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新体系。它的特点是将石灰性土壤中的磷酸钙盐分成三种类型:⑴磷酸二钙型;⑵磷酸八钙型;⑶磷灰石型。并用混合浸提剂浸提磷酸铁盐。磷酸铝盐和闭蓄态磷酸盐的浸提方法与张守敬的土壤磷的分级体系同。新体系的三级磷酸钙盐之和相当于张的分级体系的NH#-4Cl和H#-2SO#-4溶性磷,非闭蓄态磷酸铁盐与闭蓄态磷酸盐之和,在这两个体系中也基本相当。但在张的体系中,磷酸钙盐绝大部分都进入H#-2SO#-4浸提液一级,而非闭蓄态的磷酸铁盐大多被混入闭蓄态磷酸盐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