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Bph14和Bph15基因)为供体亲本,水稻优良恢复系R1005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Bph14和Bph15基因同时导入到R1005中,经过农艺性状选择和褐飞虱抗性鉴定,选育出3个携带Bph14和Bph15基因的纯合株系CY11711-14、CY11712-5和CY11714-100。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个株系对褐飞虱表现高抗水平,田间生育期观察、主要农艺性状考查及稻米品质分析表明,株系CY11712-5和CY11714-100与受体亲本R1005没有显著差异,可以代替R1005用于抗褐飞虱恢复系使用。以3个育成株系为父本与3个不育系Q2A、天丰A和川农1A配制杂交组合进行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显示Bph14、Bph15基因在杂合状态下表现不抗褐飞虱。结果表明Bph14和Bph15基因在本试验中不表现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育抗褐飞虱水稻两系不育系。[方法]以B5为供体材料,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B5所含的Bph14和Bph15基因导入两系不育系1892S,获得符合两用核不育系标准的株系S136、S179、S192。[结果]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3个株系分别携带Bph14+Bph15;人工接虫鉴定结果显示,3个两系不育系都高抗褐飞虱。[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选育抗褐飞虱杂交稻组合提供了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3.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研究目的】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三大病虫害之一,利用品种自身的抗性是目前防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了选育抗虫品种,【方法】本研究以携带有抗褐飞虱主效基因Bph14和Bph15的抗虫品系B5为抗源,以优良杂交稻亲本9311和1826为受体材料,通过复交和回交,分别利用与Bph14和Bph15紧密连锁的SSR标记MRG2329和MS5在分离群体中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最终获得一系列目标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优良的稳定株系。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技术,对其中的38份重要材料进行了抗虫鉴定,在26份Bph14单基因纯合株系中,92.31%的材料抗性水平在中抗以上,6份Bph15单基因纯合株系全为抗或高抗,聚合有Bph14和Bph15双基因的6份株系抗性都达到了高抗水平。【结论】说明在育种进程中利用与Bph14和Bph1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展抗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5个水稻材料对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兼抗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选用9311(不含抗褐飞虱基因)、Mudgo(含Bph1基因)、Rathu Heenati(含Bph3基因)、Swarnalata(含Bph6基因)和Pokkali(含Bph9基因)等5个常规水稻材料,分别采用苗期集团法和磷营养胁迫下人工剪叶接种法进行水稻材料对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的抗性评价.[结果]含抗褐飞虱基因的水稻材料Pokkali、Swarnalata、Rathu Heenati和Mudgo在40 mg/L磷营养胁迫下对白叶枯病表现出中抗水平,而在0.25 mg/L磷营养胁迫下则表现较高的抗性水平,其中,Pokkali在常规褐飞虱抗性鉴定和磷营养胁迫下白叶枯病抗性鉴定中均表现出较高的抗性水平.[结论]低磷营养胁迫可作为增强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水稻材料Pokkali对褐飞虱和白叶枯病均具有较高的抗性,可作为选育兼抗型水稻新品种的亲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5个水稻材料对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兼抗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选用9311(不含抗褐飞虱基因)、Mudgo(含Bph1基因)、Rathu Heenati(含Bph3基因)、Swarnalata(含Bph6基因)和Pokkali(含Bph9基因)等5个常规水稻材料,分别采用苗期集团法和磷营养胁迫下人工剪叶接种法进行水稻材料对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的抗性评价.[结果]含抗褐飞虱基因的水稻材料Pokkali、Swarnalata、Rathu Heenati和Mudgo在40 mg/L磷营养胁迫下对白叶枯病表现出中抗水平,而在0.25 mg/L磷营养胁迫下则表现较高的抗性水平,其中,Pokkali在常规褐飞虱抗性鉴定和磷营养胁迫下白叶枯病抗性鉴定中均表现出较高的抗性水平.[结论]低磷营养胁迫可作为增强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水稻材料Pokkali对褐飞虱和白叶枯病均具有较高的抗性,可作为选育兼抗型水稻新品种的亲源.  相似文献   

6.
以B5为褐飞虱抗性供体亲本,以粳稻品种(品系)嘉隆17B和嘉58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标记选择,获得Bph14-嘉隆17B、Bph15-嘉隆17B、Bph14/Bph15-嘉隆17B及Bph14-嘉58、Bph15-嘉58、Bph14/Bph15-嘉58导入系。苗期和抽穗期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在苗期Bph14/Bph15-嘉隆17B或Bph14/Bph15-嘉58的抗性级别为1.0级(高抗),Bph14-嘉隆17B或Bph14-嘉58、Bph15-嘉隆17B或Bph15-嘉58抗性为3.0~7.0级(抗、中抗、中感),双基因导入系抗性显著高于单基因导入系;同时发现Bph14-嘉隆17B抗性水平(4.56级)低于Bph14-嘉58(2.50级),Bph15-嘉隆17B抗性水平(3.80级)高于Bph15-嘉58(5.86级);抽穗期的抗性水平与苗期表现一致或接近。说明Bph14、Bph15在粳稻背景中能够表达,但表达水平因背景不同而有差异,水稻苗期的抗性可作为抗性品种选育的参考依据,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育抗褐飞虱粳稻品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兼抗褐飞虱和稻瘟病的水稻新恢复系,为杂交水稻抗病虫害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方法】利用常规回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虫鉴定相结合的手段,将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9导入携带抗稻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的优良恢复系桂恢1561中。【结果】在BC_2F_3中检测到17个株系聚合了Bph14、Bph15和Pi9的纯合基因,其中GH18-1、GH18-7、GH18-10和GH18-18等4个株系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桂恢1561相似,褐飞虱及稻瘟病抗性均达到抗级水平。【结论】通过常规的回交选育、分子标记和抗性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筛选获得4份聚合了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Bph15)和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抗性水稻中间材料,为选育新的双抗病虫害水稻恢复系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常规籼稻品种'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的褐飞虱抗性,采用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分别导入到'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的遗传背景中,选育出了具有'黄华占'和'五山丝苗'遗传背景,同时携带纯合Bph14和Bph15基因的新株系各2个.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选出的新株系均表现为抗褐飞虱.产量比较试验、性状考查和米质分析结果表明,新株系的产量、主要性状和稻米品质指标都与受体亲本相似,因此可以作为'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的抗褐飞虱新品系进一步进行多点试验和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常规籼稻品种‘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的褐飞虱抗性,采用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分别导入到‘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的遗传背景中,选育出了具有‘黄华占’和‘五山丝苗’遗传背景,同时携带纯合Bph14和Bph15基因的新株系各2个。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选出的新株系均表现为抗褐飞虱。产量比较试验、性状考查和米质分析结果表明,新株系的产量、主要性状和稻米品质指标都与受体亲本相似,因此可以作为‘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的抗褐飞虱新品系进一步进行多点试验和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掘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为抗褐飞虱品种培育提供有用的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印尼抗褐飞虱籼稻品种‘BP360e’与感虫品种‘02428’分别构建F2∶3和BC2F2∶3分离群体,采用苗期集团法进行抗褐飞虱表型鉴定。利用151对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的多态性标记,选取F2∶3群体中的极端个体进行初连锁分析,构建具有连锁迹象的染色体连锁图谱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检测。再利用BC2F2∶3群体验证F2∶3群体检测到QTL的可靠性。[结果]在第4染色体标记RM16382与INDEL4-5之间,约15.3 c M的区间内检测到1个抗褐飞虱主效QTL,LOD值为14.4,贡献率为56%,将其命名为QBph4。用BC2F2∶3群体重复检测到该QTL。该区间包含已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序列分析表明,QBph4可能为Bph3的一种新的等位基因。[结论]‘BP360e’高抗褐飞虱,其抗性受1对主效QTL控制,该抗性基因的发掘为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阐明及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携带有bph2NBph3的水稻品系ME1为抗褐飞虱供体亲本,以保持系盟B、先B、天B,不育系RT300、RT181和恢复系R29等6个常用的杂交稻亲本为轮回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bph2和Bph3基因导入到各杂交稻亲本中。结果6个回交组合在BC2F1代共获得13株双基因杂合株系;结合成型株农艺性状,选取其中6份的BC2F1代自交种子播种进行苗期抗虫鉴定,结果显示,各株系对褐飞虱均表现中抗水平;标记全部309个抗性植株的基因型,共获得21个聚合两个抗性基因的纯合株系。这些纯合材料将可用于组配抗褐飞虱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应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从烟草根际分离到的细菌进行烟草赤星病拮抗性鉴定,对其中对烟草赤星病菌拮抗性较高的一株细菌利用细菌16S rRNA通用鉴定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田间抗病性试验。[结果]共从烟草根际分离120份细菌,有6份对烟草赤星病病原菌具有一定拮抗作用,其中1份细菌拮抗作用明显,定名为BS06-1。将该细菌的16S rRNA测序结果登录NCBI网站进行Blastn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SD-2同源性达到96%,与枯草芽孢杆菌BCRC 14718同源性达到95%,证明该菌属于枯草芽孢杆菌。田间试验证明该菌株BS06-1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结论]BS06-1细菌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明显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肖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77-2379
[目的]明确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2007年秀山县水稻褐飞虱及其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并与1985~2006年的动态进行比较,研究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规律。[结果]2007年褐飞虱总虫量的动态趋势与1985~2006年一致,水稻前期虫量偏小,7月下旬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达高峰。2007年成虫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始盛期提早,虫量激增期增幅较大,高峰期持续时间延长,后期虫量下降缓慢。2007年若虫总体变化趋势与1985~2006年基本一致,若虫数量7月20日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虫量最高。稻飞虱天敌的优势种群是蜘蛛,其次是黑肩绿肓蝽。[结论]秀山县褐飞虱危害盛期是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性品种,并对各抗性鉴定方法进行评价,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和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水稻品种(组合)及2017年广西区试水稻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从田间直接采集、在室内用感虫品种TN1饲养的褐飞虱为虫源,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和取食选择性及发育历期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等综合鉴定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初步从供试水稻品种(组合)中筛选出表现为抗(R)的品种1份(R373),表现为中抗(MR)的品种2份(特优373和特优582).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和水稻次生物质含量测定结果与苗期群体鉴定结果一致,均表现为抗性材料的相关指标与感虫品种TN1差异显著(P<0.05),与抗虫品种RHT差异不显著(P>0.05).褐飞虱若虫的取食选择性、存活率及在不同品种上的发育历期测定结果与其抗虫表现存在差异,且结果之间无规律性.[结论]R373是性能稳定的抗性品种(组合),可作为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基础材料使用.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可作为水稻苗期抗褐飞虱性评价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快速将粳稻染色体片段渗入籼型两系不育系,获得稳定材料,便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对籼型两系不育系Bph68S与粳稻少孽粳杂交的F1,采用花药培养的方法,构建籼粳交DH系两系材料,并观察其杂种优势表现.[结果]对大田的种植株型进行鉴定,从242株绿苗中获得123个二倍体单株,其中41个单株具有两系不育系的特性;DH3S两系不育单株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与母本Bph68S相比,其有效穗降低(14.2±2.9)%,成穗率增加(21.5±5.8)%,株高降低(28.5±3.2)%.两系不育株DH3S与籼稻931 1组配杂交种F1的成穗率、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均高于Bph68S与9311组配的杂交组合.[结论]用籼稻两系不育亲本与粳稻杂交的F1花培构建DH两系不育材料,可快速获得两系不育系稳定中间材料,是快速获得籼粳交不育系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淮海区玉米青枯病的田间自然筛选及接种鉴定。[方法]采用试验室接种鉴定及大田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25份玉米自交系和61份群体材料对玉米青枯病的抗病表现。[结果]筛选出9份自交系及26份群体材料的抗病等级都在R(抗病)以上。多数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集中在3级和5级,为R(抗病)和MR(中抗)材料;未发现有9级(高感)材料。[结论]该研究为玉米青枯病在黄淮海区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褐飞虱Kruppel homolog-1(Nlkr-h1)基因的锌指结构特点以及对FAMeT和JHE表达的影响,了解Nlkr-h1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MEGA5.0分析Nlkr-h1的功能功域每个锌指结构的进化树,并采用qPCR技术测定Nlkr-h1干扰后FAMeT和JHE的表达情况。[结果]Nlkr-h1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8个锌指结构,其中Zn1和Zn8的保守性相对较低。在褐飞虱Nlkr-h1基因被敲除的褐飞虱中,发现保幼激素合成酶基因FAMeT和代谢酶基因JHE表达量升高。[结论]为了解保幼激素信号通路分子机理以及褐飞虱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