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野生稻转育后代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07份栽培稻/野生稻高世代品系及86个药用野生稻栽培稻回交F1再生苗进行了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对64个品系进行了孕穗期抗性鉴定,并初步了野生稻转育后代的苗期拒虫性及孕穗期抗生性等。结果表明,野生稻抗虫基因已导入某些杂交品系B5,B2,B3,B6,B10,B11,B12,B13,B14,B15,B7,B8在苗期表现高抗,在孕穗期表现中抗,抗性水平比对照抗性品种IR36高;B2F3-52,B2F3-  相似文献   
3.
Cu2+、Ag+在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水稻种子以10μmol/L CuSO4或10μmol/L AgNO3溶液浸种均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幼苗在含2μmol/L Cu^2+或者Ag^+的水稻液中生长一天,叶绿素b的含量降低,其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增强,而当Cu^2+或Ag^+浓度达到20μmol/L时,过氧化物同工酶(POD)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虫害之一,培育和种植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是控制褐飞虱的有效途径。WD15515是一份高抗褐飞虱的籼稻种质资源。利用9311与WD15515杂交培育了F_2群体,对F_2代100个植株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测定植株上褐飞虱的蜜露分泌量、虫体增重量和增重比,作为抗虫性指标。通过QTL IciMapping3.0进行作图分析,在第2、第4、第9染色体上共检测到4个抗褐飞虱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QTL,以蜜露分泌量检测到的qBph2-1位于SSR标记RM71-RM6911之间,LOD值为3.68,表型贡献率为11.08%;以虫体增重量和增重比检测到的qBph2-2位于标记RM6911-RM521之间,LOD值分别为3.31、4.05,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81%、9.38%。以蜜露分泌量、虫体增重量和增重比为指标,在第4染色体上检测到qBph4,定位于标记RM16996-RM17075之间,LOD值分别为11.11、13.81、15.41,表型贡献率达到44.38%、45.24%、52.40%。同样,以蜜露分泌量、虫体增重量和增重比在第9染色体上检测到qBph9,定位于标记RM219-RM6444之间,LOD值分别为2.59、4.04、3.63,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0.91%、12.39%、10.01%。上述结果表明,qBph4是一个抗褐飞虱主效基因。本项研究结果为抗褐飞虱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5.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对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与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远缘杂种二倍体(AG)及四倍体(AAGG)进行鉴定。通过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减数分裂的比较和分析,探讨染色体加倍对杂种的影响、明确杂种不育的原因及其利用潜力。GISH检测结果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杂种细胞中来自疣粒野生稻的染色体有红色杂交信号,而来自栽培稻的染色体上无杂交信号。杂种四倍体的株高、剑叶长、穗颖花数、颖壳长/宽等与二倍体相比明显增加,显示出明显的多倍体优势。二者的减数分裂也存在很大差异,杂种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紊乱,杂种四倍体减数分裂过程则基本正常。染色体加倍明显改善了杂种的减数分裂,但杂种四倍体仍不能结实,推测杂种的不育性很可能与核质亲和性有关。但杂种在新品种(系)或育种中间材料选育上仍具有改造和利用的潜力,无芒特性使其在芒的遗传研究及多倍体水稻芒的改造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生物型1、2、3为研究对象,从昆虫外观形态及在不同寄主品种上的栖息率、产卵量、若虫存活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生物型1、2、3在外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在对寄主水稻品种的偏好性(栖息率、产卵量和若虫存活率)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为进一步的遗传差异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磊  荆胜利  何光存  江磊  李刚  刘虹  覃瑞 《植物保护》2014,40(2):103-108
采用L16(4 5)正交试验设计,对褐飞虱SRAP PCR反应体系中的Mg2+、dNTPs、TaqDNA聚合酶、引物浓度和DNA模板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确立了褐飞虱SRAP PCR最佳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褐飞虱SRAP-PCR最佳反应体系为:总体积10 μL,Mg2+浓度3 mmol/L、dNTPs为150 μmol/L、TaqDNA聚合酶2 U、正反向引物各0.3 μmol/L、DNA用量25 ng以及1×PCR Buffer。使用生物型1雌虫与生物型2雄虫单对杂交F2群体对优化后的褐飞虱SRAP-PCR反应体系进行验证,获得了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图谱,并发现共显性条带,表明确定的反应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栽培稻和野生稻亲缘关系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8个ISSR引物共扩增133个多态性条带,每个引物平均扩增多态性条带7.4个,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0.1-3.0kb之间。而AA荆垢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遗传关系密切,而与非AA型野生稻有一定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明显分为5组,第1组为AA类型的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第2组为疣粒野生稻,第3、4组分别为CC,CCDD染色体组野生稻,第5组为O.Rhychoryza。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体现了地妥由普通野生稻分化而来,而普通野生稻是从南向北逐渐分化的。本研究还讨论了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进货关系。  相似文献   
9.
硝酸银诱导雌性黄瓜产生两性花的效应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硝酸银对雌性黄瓜产生两性花的诱导效应,对其在育种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硝酸银质量浓度高于100mg/L时,两性花和雄花的数量没有明显差异,诱导雌性株产生两性花的适宜质量浓度为硝酸银质量浓度为200 ̄250mg/L,在3 ̄4叶期处理黄瓜植株能在较低节位有效地诱导两性花,利于留种;硝酸银诱导的两性花及其果实皆明显小于单雌花及其果实,两性花隔离后不进行人工辅助摇授粉的座果率为67%  相似文献   
10.
前已报道,水稻的耐冷性,各品种间有广泛的差异,品种的耐冷水平与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是长期适应特定生态环境形成的遗传特性。日本乌山国士等和朝鲜G.S.chung对水稻在孕期期、苗期的耐冷性遗传都曾作过研究,但水稻在芽期和抽穗期耐冷性的遗传,则尚未见报道。本文对7个品种及其所配组合的后代在人工低温条件下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试图对水稻芽期和抽穗期耐冷性的遗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