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为阐明矿区工程复垦后,农业措施对复垦土壤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以原平露天矿区复垦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人工农业措施干预下的复垦地和自然恢复的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尤其是有机肥施用相对自然恢复可以显著提高复垦土壤有机质含量;方差分析表明,在种植相同作物情况下,有机肥+无机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提高复垦土地生产力;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平朔安家岭矿为例,在对矿区地貌、植被、土壤等景观要素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破坏阶段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扰动因子,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及土地占用的时空顺序、数量、类型及程度,为矿区的生态重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永德县小送归铅锌矿为例,从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出发,根据矿区的地质、土壤及气候条件制定出一套矿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措施。结果表明,矿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既可增加生态效益又可增加经济效益,矿区环境的恢复促进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有色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湖南有色金属矿产的大规模开采,越来越多的重金属随尾矿砂进入矿区周边土壤,造成大面积的面源樗染。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时有发生.在综合评价湖南省主要有色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区周边优势植物物种进行现场实地筛选和研究,论述了利用累积和超累积植物修复矿区重金属樗染土壤的可行性.从而为矿区土壤重金属樗染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沙河市石英岩矿区复垦土壤的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复垦土壤各项物理指标接近当地普通农田水平,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地农作物生长需要,且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说明复垦在石英岩矿区是切实可行的土地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6.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特别是土壤改良已成为生态修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矿区废弃物堆场等复垦土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较差,土壤改良成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本文概述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矿区土壤改良现状,结合我国矿区复垦地土壤特征,深入分析矿区土壤改良原理及技术,并根据矿区土壤改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区生态修复的绿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提出我国矿区土壤改良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DTM建立矿区数字复垦土壤特性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任俊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099-3100
系统分析了DTM的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用DTM建立数字复垦土壤模型的方法,提出了利用Morton码组织土壤特性数据的新方法,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矿区土地复垦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复垦技术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矿业开发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改良和利用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概述了微生物复垦技术在矿区土壤结构改善、养分增加和酶活性提高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该技术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及重金属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兰坪铅锌矿区中开采矿区、矿山废弃地、冶炼厂周边农田、纰江河周边农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氮磷含量及重金属元素,对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污染程度.结果表明:矿区30年废弃地土壤表层Cu、Cd、Pb含量分别为490.88、414.79、2564.72 mg/kg,高于其他地区,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分别高出标准490%、41479%、733%;开采矿区中土壤Pb含量为188.44~738.74 mg/kg,其中开采矿区中农耕废弃地土壤Pb含量高达738.74 mg/kg,说明在矿区废弃地及废弃农田中土壤重金属风险较高.种植作物不会造成土壤Cu、Cd、Pb明显差异,波动范围分别为16.48~19.14、9.98~61.68、59.74~84.91 mg/kg;矿山废弃地土壤全磷最低,农田有效磷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Cu-Cd、Cu-Pb、Cd-Pb、Cd-Zn之间关联性较强,说明土壤中重金属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以平顶山矿区丘陵坡地土壤为供试材料,通过采样、测试,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重金属铜、锌、铬、镍、铅在不同海拔与矿区下风向不同距离处的含量,并采用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对该研究区土壤健康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平顶山矿区丘陵坡地土壤的综合健康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壤肥力,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较小;土壤健康质量沿坡面随海拔下降而变好,并在近坡顶附近、矿区及以下坡面、近坡底附近形成3个高值区,土壤健康质量较好,这与采矿活动中粉煤灰空气传输及坡面水蚀、风蚀迁移所造成的养分积累有关;矿区下风向土壤健康质量随距离变化无明显变化;坡下的土壤健康质量高于坡上,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健康质量无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帆  侯恩科  荆秀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17-9218,9264
[目的]研究锦界矿区的生态敏感性。[方法]以锦界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GIS技术,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法,从土壤侵蚀、沙漠化、地质灾害等方面对锦界矿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锦界矿区基本为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3.35%,中敏感区(19.50%)、低敏感区(0.96%)和非敏感区(6.19%)仅占很小一部分;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将会对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结论]该研究为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铜绿山矿区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方法]对矿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进行实地采样,并对Cu、Pb、Cd、Zn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风险。[结果]矿区农业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Zn、Pb、Cd;重金属区域污染差异较大,局部区域污染严重;矿区农业土壤中Cu、Pb、Zn和Cd 4种重金属综合的潜在危害程度均为"轻微",Cu是潜在生态危害最大的因子。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Pb、Zn、Cd;Pb和Zn有很大相关性,说明Pb和Zn可能属于同源污染物。[结论]该研究可为矿区农业用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采煤塌陷对土壤水分、养分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将兖州采煤塌陷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等方法。[结果]采煤塌陷不仅促使土壤水分由坡顶到塌陷中心点迁移,而且导致垂直剖面上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在垂直剖面上,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增大。受采煤塌陷和地下潜水的影响,60 cm深度之下含水量迅速增加。采煤塌陷还导致土壤养分从塌陷地坡顶到塌陷中心点发生迁移流失,并且在塌陷中心点发生富集。土壤养分在0~20 cm深度含量达到最大,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养分含量降低。此外,由于受塌陷等因素的影响,塌陷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结论]应对采煤塌陷加以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郝翠晔  刘慧  武文一  梁继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78-13680
以GIS和RS为平台,通过对青海省鱼卡煤矿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植被、土壤及土壤侵蚀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揭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研究表明,作为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区域地带性景观为荒漠景观,区域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加上长期煤矿开采的扰动,使得该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区域土壤侵蚀严重,土壤贫瘠,生物生产力低,植被一旦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最后针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特点,探讨了该区域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可作为区域生态综合整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我国采煤塌陷的现状、类型、形态,以及采煤塌陷对植被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采煤塌陷直接导致植被景观被破坏,导致地表变形而产生地下水位改变、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间接阻碍植被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破坏植被生长.采煤塌陷对植被产生的影响严重而深远,因此矿区植被的修复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豆科植物在生态恢复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科植物适生范围广、抗逆性强,在此对其在生态恢复方面从矿区植被恢复、石质边坡生态复绿、保持水土和土地持久生产力恢复等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出适应矿区生长的抗多元重金属植物。[方法]将采集的样品干燥、研磨,采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Cu、Pb和Zn的含量,计算出转移系数与富集系数,从而挑选出抗性强与转运效果佳的植物。[结果]柿竹园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高,植被覆盖率低。三棱草和木贼对Cu、Zn、Pb都有较好的富集能力和较强的转运能力,适合作为修复植物。葛根、蛇葡萄对Cu、Zn、Pb有很好的耐性,适合作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及提升植被覆盖率的植物。[结论]该研究可为矿区重金属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的潞安矿区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和可持续发展模型法,对潞安矿区2005年土地利用实施可持续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潞安矿区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3533hm2/人,而人均承载力为0.5978hm2/人;②生态赤字为1.7553hm2/人;③生态压力指数等级为3级;生态占用指数等级为3级;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等级为1级;可持续发展指数等级为2级。表明潞安矿区是在生态赤字的前提下发展的,是一种弱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煤炭开采导致的矿区植被破坏现状、土壤污染现状,以及植物修复技术在矿区生态恢复和建设中的作用,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