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鄱阳湖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鄱阳湖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及利用提供参考,以鄱阳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县域为例,依据江西省各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从耕地利用的2种形态(耕地利用空间形态转型、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区域内耕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并用GWR模型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效用,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整体呈一定的空间集聚性,耕地功能转型呈较明显的逐渐增强空间正相关效应。从局部看,县域空间转型的异质性较为明显,但各县域耕地功能转型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不高,空间分异规律不明显。每个影响因子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程度不一,影响耕地利用空间转型的主导因素是地均GDP,且随着地均GDP的增大空间转型明显加快;影响耕地功能形态转型的主导因素是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2.
挖掘农村居民点内部潜力是解决当前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河北省霸州市为研究区域,根据用地性质和人口分布状况,对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修正;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评价指标,将全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按照集约程度分为集约利用、一般集约利用和粗放利用三个等级;根据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计算农村居民点理论整理潜力;选择自然、经济、社会3类因素5项评价指标计算挖潜系数;分别以人均建设用地120 m2、150 m2为界线计算可实现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值.  相似文献   

3.
乡村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要求农村居民点用地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评价指标,以重庆潼南县崇龛镇16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挖掘潜力面积进行了初探.将16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按照集约程度分为集约利用、一般利用、粗放利用3个等级,根据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理论潜力,选择自然、经济、社会的7项评价指标测算潜力系数,并分别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50、190 m2为标准计算可实现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以期为缓解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点是城乡建设用地中重要的用地类型。农村居民点利用水平对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影响很大。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内涵、现状与意义;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的意义、评价指标与方法;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实现路径等方面。研究认为,应重视村庄层面和农户层面的农村居民点利用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农村居民点利用评价模型、驱动力模型、行为决策模型等,建立基于实际行为主体的居民点利用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5.
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徐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信息技术,综合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徐州市1995—2015年期间的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年间处于扩张状态,且扩张速度在加快;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多由耕地转入,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化类型多为城镇建设用地;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发现,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逐年减轻,2010年后平均斑块聚集性明显增加,各农村居民点斑块规模之间的差异愈发明显;分县(市、区)来看,仅徐州市辖区和新沂市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减少,除沛县外,其余县(市、区)农村居民点均趋向于聚集分布;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民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对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的影响较大。结果可为徐州市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北省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城市、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规模增加、比重上升;农村居民点占地比重虽大,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存在的问题主要:建设用地规模外延扩张过快,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城中村、空心村”改造成效不显著,农村居民点用地稳中有升;城市建设用地重外延扩大,轻内部挖潜;工业园区数量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率低;政府行为不规范,未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作用.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对策:充分发挥土地市场的效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河北省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指标体系;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模式;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地意识.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是乡村重构的重要依据,也是乡村地理学重点的研究内容之一。从规模、密度、形状的组合类型角度出发,利用几何平均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以五常市北部地区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综合考虑了单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和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呈西高东低,密度分布呈"大散居,小集聚"和"星团式",形状指数大小呈空间条带分布,主要受坡度、交通主干道、中心城镇影响作用。研究区内越是靠近水源、中心城镇、交通主干道的农村居民点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形状越是多变,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密度低,但形状较规则。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经济区位因素影响力大于自然因素,且任意两两因素具有显著非线性增强作用,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有助于保护耕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重庆市潼南区中渡村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土地宜耕性和生态主导功能入手,将村域空间划分为规模经营示范区、农业自耕经营区和生态功能区.根据各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将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分为四周环绕式、组团嵌套式和整合迁并式.研究表明:根据村域功能分区探索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有利于居民点集中布局以及后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将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农业经营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更契合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农户居住意愿,可以提高居民点空间优化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是乡村建设破除城乡分隔二元地域结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南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离散分布规律,以江西省鹰潭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鹰潭市1996年、2009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鹰潭市近二十年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6—2009年和2009—2018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83.35、204.14hm~2/a,鹰潭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仍处于增长阶段,但聚集程度降低,破碎化程度上升。2)1996、2009和2018年,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离散度均值分别为0.41、0.42和0.45,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级别为Ⅰ级的乡镇分别占乡镇总数的41.18%、35.29%和26.47%,级别为Ⅱ级的乡镇分别占乡镇总数的35.29%、44.12%和50.00%,级别为Ⅲ级的乡镇均占乡镇总数的23.53%。乡镇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整体上升,区域农村居民点离散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3)1996—2018年,地形位指数和人口密度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到城镇和公路距离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影响先减小后增大,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地形位指数、到公路距离和人口密度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主导因素,到城镇距离、到河流距离、地均GDP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重要因素,各主导因素在不同时期能增强其他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解释力。本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规划统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开展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高集约利用程度,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有限土地供给的矛盾,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以地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为例,建立了南通市地均GDP预测的灰色模型,并预测了2008~2020年南通市的地均GDP。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了南通市地均GDP受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建设用地非农产值、建设用地增量、建设用地面积影响的程度,并提出了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调整方向。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为今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对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