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7个小麦品种开花后不同天数的整穗发芽率,脱粒种子发芽率和切胚发芽率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抗生的差异主要是生理性抑制程度的不同,并且在开花20天之前,这种生理性抑制订存在于颖壳内,由此认为,可以在早期通过植物体的其他生理生化测定来判断不同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同时筛选出一份抗穗发芽的白粒改良品种。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α—淀粉知性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改进的凝胶扩散法对国内外57个春小麦品种(系)在灌浆后35d进行了穗发芽抗性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春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及α-淀粉知性存在显著差异。来自黑龙江的大部分主栽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中等,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普通白粒品种强,在白粒品种中也存在抗性极强的品种,穗发芽率与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α-淀粉酶活性可作为鉴定穗发芽抗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春小麦α-淀粉酶及抑制蛋白与穗发芽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降落值法和SDS-PAGE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31个春小麦品种的降落值和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麦的降落值与穗发芽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小麦α-淀粉酶活性的高低是造成穗发芽的主要原因。小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与α-淀粉酶及穗发芽率无相关性,它不能抑制小麦的α-淀粉酶活性,不能影响小麦的穗发芽抗性。  相似文献   

4.
春小麦α-淀粉酶活性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改进的凝胶扩散法对国内外57个春小麦品种(系)在灌浆后35 d进行了穗发芽抗性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春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及α-淀粉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来自黑龙江省的大部分主栽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中等,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普通白粒品种强,在白粒品种中也存在抗性极强的品种.穗发芽率与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α-淀粉酶活性可作为鉴定穗发芽抗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小麦穗发芽抗性与选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在小麦收获期,对124份材料进行了种子发芽和穗发芽抗性比较,筛选出抗性差异显著的材料196份;2006年在小麦生理成熟期,抗穗发芽鉴定了179个品种及上一年筛选的全部材料.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十分显著.不同材料的种子发芽率和穗发芽率在收获期的分布范围分别为20%~100%和18%~100%;在生理成熟期的分布范围均为0%~100%,其中两者均在10%以下的抗性品种占4%.红粒品种整体上的抗性高于白粒品种,但也存在白粒抗性品种.同一品种个体间的抗性差异较大,表明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抗穗发芽资源.种子休眠是抗穗发芽的重要因素,品种穗部特征对穗发芽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白粒、半冬性抗性新种质。[方法]利用田间延迟收获自然鉴定的方法对最新育成的65份新品系开展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同一区组内不同品种间发芽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即不同品种间田间抗穗发芽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经鉴定白粒穗发芽抗性显著优于对照品种济麦22的品种(系)有12个,平均发芽率为3.0%~9.2%,占所有参试品种数的16.9%,主要来源于7个不同组合。[结论]抗性种质的鉴定为下一步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河南主栽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主栽小麦35个品种的穗发芽和籽粒发芽试验表明,抗24h穗发芽品种占77.14%,抗性以穗部抗性为主。籽粒抗性为辅,仅占22.86%。抗48h以上穗发芽的品种较少,仅占2.86%,为穗部抗性。24h籽粒发芽率与以后时间的籽粒发芽率以及48h以后的穗发芽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穗发芽率与黑胚率无相关性,但与籽粒饱满度和外观达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从现有小麦品种中筛选抗穗发芽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四个穗发芽抗性有差异的品种(品系)的成熟期穗发芽抗性和种子休眠性进行四年连续混合选择。其中宜宾白麦子的选择群体穗发芽率和A7429-7的选择群体的种子发芽率均较未选择群体低,并且达到显著水平。四个品种(系)的穗发芽率和种子发芽率的变异度均较原始群体增大,从变异的分布范围看,主要是由于发芽率的低值降低引起,其中宜宾白麦子的种子发芽率与穗发芽率和A7429-7的种子发芽率的变异增加达显著水平。而蓬安白麦子和永川白麦子无论种子休眠和穗发芽抗性的选择平均效应及其变异度均与原始群体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稳定群体(品种和品系)中穗发芽抗性可以通过选择而得到改良,但这种选择改良不是对所有群体均有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春小麦品种穗发芽的机制,利用整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芒发芽率、籽粒+颖壳发芽率、籽粒+穗轴发芽率和籽粒+芒+颖壳+穗轴发芽率6个试验处理,探讨不同抗性春小麦品种穗发芽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整穗发芽率都明显低于籽粒发芽率;参试品种的籽粒发芽率显著高于籽粒+芒+颖壳+穗轴发芽率;籽粒发芽率与籽粒+芒发芽率、籽粒+颖壳发芽率、籽粒+穗轴发芽率,因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表明芒+颖壳+穗轴共同对籽粒发芽有抑制作用,芒、颖壳、穗轴单独对籽粒发芽的作用因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穗、颖壳+整粒、整粒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105个引自国内外普通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差异性较大,穗发芽率为0.72%~100%,平均发芽率为78.09%。从中鉴定出极抗品种1份(ONSY85),高抗品种2份(扬麦16和扬麦11),抗性品种4份(凤麦36、绵阳45、凤麦32、扬麦158),以上品种均为红粒。临麦15、凤麦34、小偃93166、靖麦12、周麦17、云麦29、X9610穗发芽率大于98%,穗易发芽。用K-均值聚类法分为5类。半粒发芽率与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颖壳加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整穗发芽率均差异显著且正相关,表明虽然种皮和颖壳水溶性物质对穗发芽有显著影响,但是籽粒的休眠性起主要作用。4种穗型的穗发芽率没有差异,表明穗型对穗发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南农大小麦品种圃中,采用人工高位叶鞘接菌法,鉴定了86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系)、材料对纹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明显。其中,病情指数低于10%的5个,10~30%者8个,30~50%者20个,50%以上者53个,但无完全免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对52份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24份四川推广品种作了收获前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四川 甘蓝型油菜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四川甘蓝型油莱品种间的休眠期差异达显著水平,抗收获前发芽 资源数量少;地方种与推广品种间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幅及分布差异达 0.05显著水平,四川甘蓝型油菜推广品种发芽指数的分布较地方种更集中于低和高的范围内;根据 材料发芽进程和发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推广品种聚为三类:第一类为第1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二 类为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三类为抗收获前发芽类型;地方种聚为四类,比推广品种多一种类 型: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鉴定筛选的四川甘蓝型油菜抗收获前发芽的宝贵资源及其休眠特性,将 为甘蓝型油菜的抗收获前发芽生理研究和育种提供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适宜河南省南阳地区种植的优异小麦种质资源。[方法]在隶属黄淮麦区的陕西杨凌种植296份小麦品种,对这些品种同时进行抗穗发芽性、抗倒性及早穗型鉴定。[结果]在对抗穗发芽方法进行优化的同时,对穗发芽抗性进行分级,找到适宜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的最佳阶段为6月20日之前,筛选出113份抗穗发芽材料,其中31份对穗发芽表现为高抗,82份为中抗。采用穗发芽标记Vp1B3对113份抗穗发芽材料进行检测,发现3.5%的材料含845 bp带型,69.0%的材料含569 bp带型,27.5%的材料含652 bp带型,进一步表明569 bp的带型为抗性条带;充分利用杨凌地区2014年4月中上旬自然大风进行抗倒性鉴定,筛选了203份抗倒伏材料;以周麦18为对照筛选出136份早穗型冬性材料,以偃展4110为对照筛选出35份早穗型春性材料;最终筛选出抗穗发芽、抗倒伏、早穗型的种质20份。[结论]该研究可为南阳地区抗穗发芽、抗倒伏及早穗型材料的引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参照农业部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行业标准(NY/T 1739-2009)对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2018-2019年度40份小麦新品系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 发现,黄淮南片广适组和抗赤霉病组等29份半冬性小麦品系穗发芽抗性均为感或高感,未鉴定出抗性品系,且品系间变异系数(11.23%和22.06%)明显低于长江上、中下游区试验组的11份品系(88.09%,45.45%),半冬性品系的穗发芽抗性区分度较低.因此,根据该行业标准,从2019-2020年度128份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参试品系中随机选取25份和18份试验材料,分别设置2、3和4d共3个发芽处理时间,研究不同发芽时间对穗发芽抗性鉴定的影响,并对穗发芽时间进行优化,以确定合适的穗发芽处理时间.结果 表明,和穗发芽3、4d相比(27.44%,13.84%),发芽2d的品系间穗发芽抗性差异明显(高感—高抗),变异系数较大(46.26%,54.89%).进一步对128份品系的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也发现发芽处理2d,各参试组穗发芽抗性变异较大,能够有效区分半冬性品系间抗性水平,与生产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5.
在3千电子伏(Kev)能量和四种不同的注入时间下,用N离子注入四个陆地棉品种干种子内,以估计不同品种承受能力和不同剂量对棉花出苗率和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D系统的品种有较好的承受能力,而同一品种在四种剂量下的发芽率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小麦收获前穗发芽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1984-1986年两个生长季节,先后研究了41个小麦品种(系)收获前穗发芽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有显著的差异。穗上发芽率与α-淀粉酶活性、降落值、籽粒吸水6、12、24小时的电导率和呼吸强度、籽粒吸水速率等的相关较高,与内源ABA含量之间的相关较低,以上这些性状除内源ABA含量外,品种(系)间有显著的差异,穗发芽抗性较强的品种的α-淀粉酶活性、籽粒吸水后的电导率和呼吸强度及籽粒吸水初期的吸水速率均比穗发芽抗性较弱的品种低,降落值与此相反。浸湿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降落值、籽粒吸水24小时的电导率和吸吸强度、籽粒吸水0-75分钟的吸水速率等可作为穗发芽抗性的选择指标。鉴定穗发芽抗性时,最好在模拟雨湿条件下,既直接测定穗发芽情况,同时也采用多种选择指标,对穗发芽抗性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对不同日龄的棉铃用孢子液浸铃法接种铃疫病菌、黑果病菌和炭疽病菌。结果表明,不同日龄的棉铃抗病性表现了较大差异,其病铃率和病情指数以开花后 10 d 左右的棉铃最低,其次是 15 d 的棉铃,25 d 的棉铃表现也较低,而蕾、幼龄(5 d 左右)和高龄(35 d 以上)的棉铃接种后,病铃率和病情指数均较高。此外,铃疫病菌采用菌丝块贴铃法,黑果病菌和炭疽病菌采用孢子液浸铃法,在室内离体条件下对中棉 10、中棉 12、岱 15、盐棉 48、苏棉 1 号、泗棉 2 号、苏农 8201 等 7 个棉花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无免疫或高抗品种,但不同品种对这三种铃病的抗病性存在着较大差异。对铃疫病抗性较好的为泗棉 2 号,其次为盐棉 48、中棉 12。对黑果病抗性较好的有岱字棉 15、泗棉 2 号和中棉 12。对炭疽病、无伤接种时表现较好的为岱字棉 15,其次为中棉 12 和泗棉 2 号。  相似文献   

18.
棉花纤维发育过程中氧化酶活性与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棉种、品种间的 IAA 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花后25~40天时的氧化酶活性升高,会导致 IAA 等活性物质分解,抑制纤维素合成。花后15~20天是次生壁开始加厚的关键时期,此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有明显差别,除各棉种共有酶带外,海岛棉、陆地棉均具特有酶带。高强度陆地棉品种——徐州576结合了海岛棉与陆地棉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9.
48份萝卜品种(包括自交系和品系)在室内援种TuMV试验结果表明:萝卜对病毒病的抗性与潜育期呈显著正相关。抗病性不同的萝卜潜育期长短有明显差异,最长的达25天,最短的只有11天。室内鉴定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因此,潜育期长短也许可作为萝卜抗病毒病的一个指标。此外,萝卜的苗期抗性与成株期一致,室内鉴定结果可用来估价萝卜对病毒病的田间抗性。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和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选用致病力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S_2对55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三次苗期的抗性鉴定,供试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供试抗病品种健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3天和6天测定抗病品种的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感病品种却有所上升;无论抗、感病品种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下降,而抗病品种到后期才稍有下降。高抗品种杜勒的气孔孔隙比其它所有供试品种都小,但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与抗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