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5个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设4月25日(Ⅰ)、5月10日(Ⅱ)、5月25日(Ⅲ)、6月9日(Ⅳ)、6月24日(Ⅴ)5个播期,探讨了豫南地区粳稻适宜播种期及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供试5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垩白度、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大小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在不同播种期下的变异较小;各品种的胶稠度在不同播种期下基本上是以第Ⅱ期或第Ⅲ期的最大;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在不同播种期下虽然差异较大,但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模糊概率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品种稻米品质的综合表现均是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表现出提升的趋势,均是以第Ⅳ期或第Ⅴ期的模糊概率最高,说明在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稻米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2.
2009—2010年,以粳稻品种龙粳20为供试材料,采取裂区设计,研究氮、镁耦合对寒地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单独施用时,增施氮肥使垩白率提高,施氮量与整精米率呈单峰曲线,施镁量与垩白率及整精米率均呈单峰曲线;氮镁耦合时,副处理镁对籽粒垩白率、整精米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主处理氮水平下,施镁225.0~337.5 kg/hm2范围内稻米的垩白率、整精米率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对14个粳稻品种(系)叶面分别喷施0.5、1、1.5、2、2.5g/667m2的亚硒酸钠,以清水作为对照,研究了叶面施硒对粳稻产量和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对供试粳稻品种有增产效应,施硒量在1.5~2g/667m2时,供试品种(系)的平均单产达到最高值;施硒对供试品种的外观品质有改良效应,施硒量为1g/667m2时,14个供试品种(系)平均的垩白度下降1.47个百分点,垩白粒率下降3.23个百分点,达到最低值;施硒对供试品种的外观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浙粳165和扬家粳7972在施用叶面肥之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升高,其他各个品种在1g/667m2硒处理下垩白粒率平均下降4.10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下降1.89个百分点,其中常粳167施硒后垩白粒率平均下降17.87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下降5.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筛选出新疆优质粳稻品种(系)。【方法】 以新疆近年来筛选出的16份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粳稻品种(系)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结果】 供试16个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1.5%~140.0%,其中糙米率变异系数最小为1.5%,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为140.0%。垩白度与垩白率,糙米率与精米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稻56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高为2.233 7,新稻50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低为-1.716 5。第Ⅲ类粳稻品种(系)品质较优,第Ⅱ类次之,第I类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较大。【结论】 16个粳稻品种(系)中新稻56号品质最好,新稻50号品质最差,降低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率可以作为新疆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粳稻品种南粳35和籼稻品种N22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为研究材料,于不同年份对控制水稻垩白粒率的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BIL群体中,垩白粒率在不同年份均为偏向高垩白亲本的连续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利用Win QTLcart 2.5软件共检测到6个控制垩白粒率的QTL,分别位于第2、2、3、6、8和12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介于8.96%~12.51%,加性效应值介于8.38%~14.36%,除qPGWC-6增加垩白粒率的基因来自N22外,其余QTL增效基因均来自南粳35。利用QTLNetwork 2.0软件2a共检测到3个QTL,分别位于第5、6和8染色体上,其中qPGWC-6和qPGWC-8与Win QTLcart2.5检测的位点相同,没有检测到上位性QTL对垩白粒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 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水稻品质现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20个水稻新品种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辽宁省主栽品种中,品质性状能够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占总数的20%,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30%,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25%,未能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的占25%。在参试水稻品种米质性状中,垩白性状变化最大,是目前在水稻生产上米质不能达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而最为稳定的是糙米率和精米率。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率为影响目前辽宁省粳稻品种品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品种多栽培因素试验 ,分析了攀西地区稻米垩白性状的变异特征 ,结果表明 :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均大于粳稻 ,籼稻中杂交稻又大于常规稻 ,而各垩白性状的变异系数则相反 ;同品种垩白的大小因栽培地点和海拔高度而异 ,高海拔地区籼稻品种的垩白大于低海拔地区 ,而粳稻品种则有相反趋势 ;栽培措施对稻米垩白有显著影响 ,影响的大小因品种和措施而异  相似文献   

9.
富硒处理对籼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了一套籼稻微核心种质,对其中25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富硒处理并考察了外观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富硒处理对粒型基本没有影响,但能明显降低籼稻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但是不同品种的垩白性状对富硒处理的反应差异较大,在富硒处理条件下,垩白粒率与垩白度提高的品种有7个,降低的有17个。因此,在大面积生产富硒水稻时应先筛选在富硒条件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不提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以水稻品种吉粳809和吉粳88为材料,开展分期收获试验,测定稻米品质相关指标,研究分期收获对各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对各品种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均有影响。吉粳809在9月20日收获,其整精米率可以达到70%以上,垩白粒率较低。吉粳88在9月20日收获整精米率最高,为73.4%,晚收获5~10 d,垩白粒率增加,垩白度变化较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象牙香珍、天两优953、鄂中5号、天源粳036及泰优390等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稻虾共作系统中,研究不同播期(5月21日、6月6日和6月21日)对水稻的生育期、倒伏指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影响全生育期缩短的主要因素是播种至拔节时期的推迟,大部分水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逐渐增加;5个水稻品种中天源粳036、天两优953和泰优390的抗倒伏能力较好;随着播期推迟,5个水稻品种产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造成水稻产量升高的主要构成因子是单位面积有效穗和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呈升高的趋势,5个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日水稻品种剪叶对单株粒重和垩白粒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粳稻抽穗后功能叶受到损害的时间越早与受损叶片数的增加,对籽粒增重的影响就越大,垩白率也呈上升趋势,低垩白率的品种垩白增加率大于高垩白率品种。  相似文献   

13.
选择热粳优35(粳杂)、甬优1540(籼粳杂交)、扬两优6号(籼杂,对照品种)3种水稻,考察不同播种期对其秧苗素质、生育进程、产量的影响,比较粳稻和籼稻的差别,探索在京山县适宜种植的粳稻品种和最佳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定的3个高产播种期(4月25日、5月5日、5月15日)内,籼粳杂交品种甬优1540的产量高于对照品种籼杂扬两优6号和粳杂品种热粳优35。以产量为考察指标,适宜在京山县种植的粳稻品种为甬优1540(籼粳杂交),其适宜播种期为4月25日至5月15日。  相似文献   

14.
垩白影响稻米品质,也影响水稻品种推广应用.为了找到水稻垩白相关的QTL,将常规籼稻品种9311(母本)与籼稻品种农香32(父本)杂交获得F1代,再自交得到192株F2及其衍生的F2:3代株系;对这些株系进行群体表型考察,并通过分子标记定位,找到16个与水稻垩白形成相关的QTL,其中与腹白粒率相关QTL 5个,与心白粒率的相关QTL 5个,与背白粒率相关QTL 1个,与垩白粒率相关QTL 5个.研究结果对水稻品质改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垩白对粳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析了10个粳稻品种(组合)有垩白稻米和无垩白稻米的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及RVA测定值,并品尝鉴定了两类米的适口性,结果表明:垩白性状对稻米蒸煮理化指标和米饭食味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2015、2016年湖北省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区域试验33个籼稻参试品种的外观品质,2016年参试品种的平均垩白粒率和平均垩白度比2015年的分别增加了25.5个百分点和101.72%,说明2016年水稻灌浆期间的高温导致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明显增加。建议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非等位耐热性QTL以培育耐热品种,以及适当推迟中稻的播种期以确保水稻在适温条件下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17.
以4个不同品质粳稻为材料,对强、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变化及与子粒后期灌浆速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主要集中在抽穗后的5~15d和15~30d,其它时期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不同品质粳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差异较大;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集中在抽穗后的10~35d和35~40d,以后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但品质优的品种弱势粒在抽穗后35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品质差的在抽穗后40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不同品质的粳稻品种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最终垩白度形成期与子粒灌浆终止期是一致的,具有完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沈农系列超级稻品种高产和优质的结合,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130份粳稻新品系为试材,对粳稻粒型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粒型与加工、外观、营养和食味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粳稻新品系是研究粒型和品质性状的良好材料;相关分析表明,粒宽与各品质性状相关密切,而粒长与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适当加大粒宽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质和改良营养食味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随粒宽增加变多的趋势,影响外观品质,但供试材料中存在部分品系长宽比较小同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少。可见提高粒宽是提高沈农系列高产新品系粳稻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高原粳稻区生产上应用的41个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12个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在选取的6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72.51%;将供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聚为6大类,显示出大部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因此,在粳稻品质育种时,应注重外观品质(垩白和粒形性状)和碾米品质选择,同时要拓宽亲本遗传背景,加强亲本创新研究,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上海市松江区粳稻稻米品质特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3个粳稻品种(系)的12个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个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垩白度、透明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长宽比在品种(系)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63. 5%、45. 6%、39. 2%、28. 7%、20. 3%。共选出4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1. 069%。13个粳稻品种(系)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表现较好,多数粳稻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聚类分析将13个品种(系)归为5类,有76. 9%的品种(系)被归在第Ⅰ类和第Ⅱ类,显示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