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现有的两种甘蔗糖分预测模型基础上,利用按质论价产生的糖分数据,从单个榨糖企业的角度,对甘蔗糖分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二次曲线模型、分段Log istic曲线模型提出了单纯的Log istic模型,针对糖分积累峰值段低于模型预测值的情况,进一步推导出复合Log istic模型。复合Log istic模型能够模拟多种情况,较适合在实际生产中对甘蔗糖分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甘蔗F1代群体6个糖分性状的遗传趋势,结果表明,丛含糖量的表型分布呈现偏向高端的近似正态分布,蔗汁蔗糖分,蔗法转光度,蔗法锤度,田间锤度和蔗法重力纯度的布呈现偏向低端的近似正态分布;丛含糖量的基因型变异系数为333.37-50.82%,基因型变异范围为0.053-0.298kg;蔗法蔗糖分的基因变异系数为4.60%-11.66%。基因型变异范围为8.94%-17.97%;6个糖分性状的广义遗  相似文献   

3.
果实糖分积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果实糖分积累与果实发育及其品质密切相关性,综述了果实中糖分的生理功能、果实糖分积累的基因型差异、糖分积累与果实发育的关系以及糖代谢相关酶在果实糖分积累中的作用,以期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甘蔗F_1代糖分性状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甘蔗F_1代群体6个糖分性状的遗传趋势。结果表明,丛含糖量的表型分布呈现偏向高端的近似正态分布,蔗汁蔗糖分、蔗汁转光度、蔗汁锤度、田间锤度和蔗汁重力纯度的表型分布呈现偏向低端的近似正态分布:丛含糖量的基因型变异系数为33.37%-50.82%。基因型变异范围为0.053-0.298kg;蔗汁蔗糖分的基因型变异系数为4.60%-11.66%,基因型变异范围为8.94%-17.97%;6个糖分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为69.61%-73.21%。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典型优势的杂交组合为材料,分析了甜菜块根分化形成期(苗期)不同叶龄期叶片中有关呼吸酶、糖分含量和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NAD-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糖分含量,因不同倍性品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杂种优势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早期鉴定和预测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在前期猕猴桃修剪技术及猕猴桃果实膨大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红阳猕猴桃果实糖分积累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红阳猕猴桃果实糖分积累规律和不同采收期的糖分变化规律,以作为猕猴桃采收和后期运输、保存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鲜蛋的糖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四种鲜蛋的全蛋、蛋清、蛋黄的蛋液分别进行分析测定,较详细地说明了各种鲜蛋及其在不同部位糖分的准确含量。本试验还对蒽酮法测定的较佳操作条件进行了探讨,可作为蛋和蛋制品以及高蛋白食品糖分测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目前甘蔗种植仍以制糖为主,附带生产酒精、造纸。为了取得单位面积较高的产糖量,就要求收获时甘蔗糖分和单位面积的产蔗量都较高。如果只求蔗茎产量高,而忽视了甘蔗糖分的含量,虽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产糖量,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因此,应充分认识和掌握甘蔗糖分累积规律,  相似文献   

9.
分析研究了脐橙果实生长和成熟过程中汁泡、果实维管束和果皮内糖分含量与SPS活性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汁泡还是果实维管束和果皮,它们的还原糖含量高于蔗糖的含量;在果实细胞膨大初期,果皮中的总糖分含量高于汁泡;在果实细胞膨大后期和成熟前期,汁泡中的总糖分含量高于果皮,但是与维管束的总糖含量接近;而到成熟采收时,3个组织的总糖含量则相互接近,而且都以葡萄糖含量占优.SPS参与了脐橙果实蔗糖的贮藏和运输过程,汁泡中的SPS活性在果实成熟前变化较小,在果实的成熟和糖分的积累时期,其活性急骤上升,至成熟期,远高于其他两个组织中的SPS活性;而果皮中的SPS活性在果皮糖分含量增加时活性持续下降;维管束中的SPS活性则基本上随着果实成熟而缓慢下降,至成熟期,活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若羌地区气温、光照、水分等气象条件与若羌红枣生长关系的分析.指出若羌红枣的优良品质不仅与当地的土壤、地形有关.主要还是由当地特有的气象条件所造就的。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气象条件对武汉市春季鲜食甜玉米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本文开展了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春季鲜食甜玉米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播期推移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播期处理各生育阶段的气象要素敏感性,通过数据统计、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鲜食甜玉米产量及可溶性糖含量的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春季鲜食甜玉米生育期在100 d左右,全生育期随播期的推迟而缩短;甜玉米产量与平均气温、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均有关系,可溶性糖含量主要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江西省油茶油酸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关系模型,为江西省油茶品质气候评价及油茶品质气候区划等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利用6份油茶油酸含量检测数据(2018—2019年江西九江市柴桑区、丰城市和万安县油茶油酸含量检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2018—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影响江西油茶油酸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江西省油茶油酸含量气象评价模型,再利用10组油茶油酸含量检测数据(2018—2019年江西省10家油茶基地油茶油酸含量检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对评价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影响江西省油茶油酸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有10月下旬—11月下旬降水日数(X2)、3月极端最高气温(X6)、8月下旬—9月下旬气温日较差(X9)和10月下旬—11月下旬日照时数(X12),其中10月下旬—11月下旬降水日数对油茶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研究建立的油酸含量(Y)气象评价模型为Y=0.1777X2+0.1078X6+0.2320X9-0.0152X12+75.5950,模型决定系数R2=0.9871。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油茶油酸含量评价值与实测值之差在±5%以内,模型对油酸含量等级的评价结果准确率为70%。【结论】依据关键气象因子建立的江西省油茶油酸含量气象评价模型准确率较高,能较好地反映气象条件对油茶油酸含量的影响程度,可应用于江西省油茶气候品质评价,同时可为油茶品质气候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与预测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组件式GIS软件为开发平台,建立了北京地区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测预报系统。该系统包括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土壤墒情站信息管理、土壤墒情空间分布显示、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预报及土壤墒情信息输出等功能模块,可对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做出土壤墒情分布图、等值面图等,直观反映北京地区土壤墒情趋势。同时,系统还可利用增退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土壤墒情预测和预报。现该系统已有38个墒情固定站和120个墒情巡测站,并已投入使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解决了目前墒情固定站投资过高且数量不足的问题,能够满足北京市土壤墒情预测预报要求,可为北京地区防旱、抗旱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和含糖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8个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Ⅳ配制组合,研究了糯玉米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和含糖量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糖量性状除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外还受非加性基因控制;不同自交系之间,一般配合力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也存在显著差异;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之合的总配合力效应,可以较好地反映各个杂交组合的优势强弱.支链淀粉性状的总配合力效应值以组合N4×N5最高,其次大小为:N4×N7>N8×N27>N4×N23>N4×N8.含糖量性状的总配合力效应值以组合N5×N12最高,其次大小为:N5×N23>N4×N5>N4×N7>N23×N27.  相似文献   

15.
玉米茎秆糖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高的茎秆糖含量有助于提高青贮玉米的饲料品质和适口性,本研究选用7个茎秆糖含量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Ⅱ配置21个组合,对玉米茎秆糖含量性状的遗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自交系中,Y53-164、YXD053-646和98A-04糖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可以提高杂种后代的茎秆糖含量,但特殊配合力存在明显的组合差异。玉米茎秆糖含量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但以基因非加性效应为主,存在着显著的显性与上位性效应。控制茎秆糖含量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减效等位基因为显性。玉米茎秆糖含量的变异71.07%是由遗传控制的,但狭义遗传率不高(40.11%)。对茎秆糖含量的选择不宜早代进行,利用茎秆高糖自交系作为亲本并广泛测配有助于茎秆高糖杂交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甘蔗成熟期不同供水方式对甘蔗蔗糖分的影响。[方法]对8个甘蔗品系(种)在成熟期干旱、干旱后灌水和自然降雨3种水分处理的甘蔗蔗糖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大多数甘蔗品系蔗糖分积累变化规律表现为12月比11月大幅度提高,1月比12月缓慢提高;干旱后灌水条件下,大多数甘蔗品系在12月的甘蔗蔗糖分比11月低,1月虽有升高但不明显;干旱后灌水的处理与不灌水的相比,在11月和12月的甘蔗蔗糖分分别降低了0.12-1.54个百分点和1.38-3.16个百分点。[结论]在甘蔗成熟期蔗地灌水会导致甘蔗蔗糖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乔木是森林可燃物重要部分,乔木叶片含水率预测是森林火险预报和火行为预报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探究乔木叶片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对云南昆明3种典型乔木叶片的含水率变化进行研究。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分内设置样地,于2014年2月19至5月29日进行为期100d的连续野外含水率观测,并同步监测样地内气象因子,分析了昆明地区3种主要乔木叶片在防火期内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并建立了每种乔木可燃物类型的含水率变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防火期内3种乔木活可燃物的最低含水率都<130%,有发生树冠火的潜力。3种乔木的燃烧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云南松、华山松。2)日平均湿度、降雨量及前5日降雨量对3种乔木活可燃物含水率都有显著影响。3)3种乔木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及平均相对误差的范围分别为8.4%~15.9%、6.3%~10.3%。研究结果为我国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帽儿山地区典型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是林火预报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林火垂直蔓延的持续性及地下火发生的可能性,含水率变化主要是受天气状态和地形特征的影响,而我国关于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动态变化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较少,分析红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3层可燃物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对建立我国林火预报系统有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对帽儿山地区红松蒙古栎典型针阔混交林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进行每日监测,同步监测林分内气象数据,统计分析气象要素和3层可燃物含水率的相关性,选择气象要素回归法建立3层可燃物类型的含水率预测模型。结果在整个监测期内,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波动最大,最小值为10.99%,最大值为253.30%;半腐殖质次之,最小值为19.21%,最大值为238.07%;腐殖质含水率最稳定,最小值为48.45%,最大值为193.83%,波动最小。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变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最敏感,多与当日或前一日气象因子相关,半腐殖质次之,腐殖质含水率仅与空气温度相关;建立3种可燃物含水率气象要素回归预测模型,其中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的含水率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2.2%、23.5%、17.1%和7.1%、14.8%和23.4%,以MRE为15%为界限,细小可燃物和半腐殖质含水率预测模型精度均能达到林火预报精度,腐殖质含水率预测模型精度较差。结论综合分析可得,3层可燃物在防火期内有被引燃,进而发展为森林火灾的可能,在今后的林火预报工作中,还应该注意地下可燃物,包括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9.
HPLC-ELSD法测定植物可溶性糖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大等优点。为了了解甘薯品种的可溶性糖组分和糖化特点,对11份甘薯重要种质资源的生薯和熟薯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甘薯的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试验群体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41 mg·g-1和123.05 mg·g-1。在生薯可溶性糖中,蔗糖含量最高,占可溶性糖的45%左右,麦芽糖含量最低,仅占可溶性糖的10%左右。在熟薯可溶性糖中,麦芽糖含量最高,其中约90%来源于蒸熟过程中淀粉的转化,增量可占熟薯可溶性糖的50%以上。熟薯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主要来源于生薯可溶性糖,在甘薯蒸熟过程中变化较小。因此,甘薯的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是由麦芽糖含量决定的。浙薯13蒸熟糖化效果好,熟薯可溶性糖和麦芽糖含量分别为179.64 mg·g-1和138.44 mg·g-1,均显著高于其余10个品种。红皮白心是一个生薯高糖品种,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均居参试品种之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