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弘犬8号进行6种不同宽窄行和5种密度的组合试验.探讨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下弘大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最佳种植密度分布79 500~91 500株/hm2之间;同一密度不同的宽窄行处理,弘大8号的产量不同,宽行80 cm窄行40 cm的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实行宽窄行种植可增产.弘大8号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组合是:宽行80 cm窄行40 cm,密度79 500株/hm2,产量为9 950 kg/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3.
采取裂区设计法,在宁蒗县高寒海拔山区进行了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会单7号采用宽窄行40 cm+80 cm种植优于等行距60 cm+60 cm种植,种植密度以6.0万株/hm2最佳,其次是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苏玉20产量的影响,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需要。[方法]以苏玉20为供试品种,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开展种植密度和行距试验。采用裂区设计,2个种植密度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为主处理,5个行距配置50、60、70、80、80+40 cm为副处理。通过对10个处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结果]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6.0万株/hm2密度处理,7.5万株/hm2密度处理苏玉20的单产比6.0万株/hm2密度处理增产达1 404.9kg/hm2。60和7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明显。行距处理显著影响植株的倒伏率,极显著影响植株的空秆率;在等行距处理中,随着行距的增大,植株的空秆率和倒伏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增加苏玉20的种植密度到7.5万株/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采用60~70 cm等行距种植,既可实现该品种的高产,又能保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密植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不同行距配置下高密夏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形成对群体光环境变化的响应,本试验在75 000(D1)和90 000(D2)株/hm2 2个种植密度下,研究了3个行距配置(等行距S1:60cm+60cm;大宽窄行S2:80cm+40cm;小宽窄行S3:60cm+45cm)对夏玉米(郑单958)群体光分布、全株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群体上层光截获显著增加,下层光截获显著降低。与等行距相比,大宽窄行处理中下层透光率增加,但群体光总截获降低。小宽窄行处理显著增加了穗位层的光截获。2)全株叶片SPAD值、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同一光照水平下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随冠层垂直深入呈现出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穗位层;随密度增加全株叶片SPAD值、Fv/Fm和Pn呈现降低趋势,下部叶片降低显著,行距配置之间全株叶片光合生理活性总体上表现为小宽窄行大宽窄行等行距。叶片Pn与冠层内光照强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光照强度是限制玉米冠层中下部叶片Pn的主要原因。3)密度增大后产量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同一密度处理下,小宽窄行处理产量显著增加。随着密度增加,宽窄行增产效应增加。总体表明,密植条件下,小宽窄行处理下玉米冠层内光分布比较合理,群体穗位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较多,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增强,更有利于夏玉米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复播油葵同化物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复播油葵LAI、同化物运转及产量的影响效应,确定其最佳种植密度和模式.[方法]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复播油葵不同生育期取样,研究高(11.25 ×104株/hm2)、中(9×104株/hm2)、低(6.75×104株/hm2)3种种植密度、2种株行距(60 cm等行距和60 cm+ 30 cm宽窄行)配置下复播油葵的LAI、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变化.[结果] 种植密度对复播油葵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灌浆期中密度处理有利于花前干物质向花盘转移,同时提高花后转移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宽窄行配置产量均高于等行距配置.[结论]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免耕复播油葵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种植密度9×104株/hm2宽窄行种植是复播油葵的适宜种植模式,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究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2个密度(D1:4.5×104株/hm~2、D2:6.75×104株/hm~2)和5个行距配置方式(100、80、60 cm等行距和150 cm+50 cm、110 cm+50 cm宽窄行),研究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的互作效应显著。低密度显著提高了玉米花前、花后物质转运量、穗粒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与D2相比,D1分别提高了24.77%、22.73%、25.13%、26.72%和23.21%,且等行距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宽窄行,玉米产量以60 cm等行距配置产量最高。高密度显著提高了玉米群体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与D1相比,D2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平均提高18.40%和21.74%,且宽窄行显著提高了花后物质积累量和玉米产量,玉米产量以110 cm+50 cm的宽窄行配置产量最高。【结论】川中丘区4.5×10~4株/hm~2密度下采用等行距配置可改善玉米植株个体物质积累分配,进而促进单株干物质生产提高产量,而6.75×10~4株/hm~2密度下宽窄行配置(110 cm+50 cm)能有效缓解密植个体竞争,提高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探讨黄淮海夏玉米适宜种植行距,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密度对先玉335灌浆速率、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先玉335灌浆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同密度条件下行距越大灌浆速率呈下降趋势.在60 000株/hm2条件下,改变行距设置对该品种穗粒数影响不大,在75 000株/hm2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该品种穗粒数下降;在同行距条件下,75 000株/hm2产量高于60 000株/hm2产量,且在50 cm和宽窄行(40+80)条件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构建四川盆地直播油菜适宜机收的高产群体结构。【方法】于2013/2014、2014/2015年选用中熟杂交油菜品种川油36,在成都平原区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5×104~60×104株/hm2)及行距配置(20 cm、30 cm、40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有重要影响,增密处理(30~60万株/hm2)可提高主序角果所占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加大(15~60万株/hm2),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密度在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继续增加密度,籽粒产量则显著降低。种植密度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相同密度(30~36万株/hm2)下,不同行距配置(20 cm、30 cm、40 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较宽的行距配置(30 cm、40 cm)的主序角果数和产量均高于窄行距(20 cm),籽粒含油率则显著高于窄行距(20 cm)。【结论】在充足施肥条件下,直播油菜适宜机收和高产的种植密度为30~36万株/hm2,行距配置以等行距30~40 cm为宜,或采用宽窄行40 cm+20 cm。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桂单162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行距为副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4种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出籽率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结实长度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加大结实长度越短,不同密度与不同行距配置才能对结实长度起到最大的影响作用;种植密度对穗粗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穗粗随着种植密度加大而变小;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种植行距下4 000株/667m2产量最高,4个密度下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桂单162以4 500株/667m2,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烟241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处理比不灌水处理增产效果明显;灌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产量高于只灌拔节水的处理,且二者差异显著;灌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产量构成也优于灌拔节水的处理。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的千粒重、穗粒数均高于只灌拔节水的的处理,亩穗数二者差异不显著。增加灌水可明显改善小麦品质,烟2415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Yield maps reflect systematic and random sources of yield variation as well as numerous errors caused by the harvest and mapping procedures used.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processing of multi-year yield map data was developed. Steps included (1) raw data screening, (2) standardization, (3) interpolation, (4) classification of multi-year yield maps, (5) post-classification spatial filtering to create spatially contiguous yield classes, and (6)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he techniques developed allow more objective mapping of yield zones, which are an important data layer in algorithms for prescribing variable rates of production inputs.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施肥技术,在大田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产量有显著影响;[2]施氮量300.O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337.5kg/hm2处理产量次之,产量如果要获得10000kg/hm2以上生产水平,需施纯氮300.0~337.5kg/hm2;(3)在施氮量为300.0kg/hm2、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追氮时期在倒4叶至倒3叶期时,产量最高;(4)施氮量为300.0kg/hm2、基蘖肥和促花肥比例为7:3、氮磷钾比例在1:0.3:0.3~0.6时.有利于"皖稻68"高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低酚棉育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进展,着重讨论了有关低酚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育种问題。资料表明,随着遗传背景的不断改良,低酚棉与高酚棉的产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许多品种都已赶上甚至超过推广品种。本文提出了在主攻低酚棉产量时,应着重注意提高衣分,并注意单株铃数、铃重、烂铃率和单株结铃性的改良。提高衣分,应在确保较大籽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衣指来实现提高衣分育种目标。另外,本文还对低酚棉的几种育种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秦椹1号为果叶兼用品种,其桑椹大,形态奇特呈佛手状,平均单椹长4.5cm,粗2.5cm,重5.7g.成熟桑为紫黑色,汁液鲜红.春季发芽率88%,每米条长产椹量与春秋蚕期产叶量分别为0.27kg与0.044kg和0.1kg.每hm2产培19246kg和产籽615.9kg与春秋蚕期产叶量3132kg和7128kg.桑椹含糖量16%,春秋桑叶含粗蛋白24.56%~2253%,粗脂肪6.995%~7.65%,粗纤维10.35%~10.64%.  相似文献   

16.
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优10号、天优122、五丰优128、两优培九和玉香油占等5个超级稻品种(组合)在广州地区早、晚季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杂交稻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常规稻则每穗总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此外,超级稻早季每穗总粒数和晚季千粒重对产量有最大的正直接效应,因此早季重点增加每穗粒数、晚季注重提高粒重是增加超级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12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品种产量、生育后期生理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平均产量列前3位的沈农9418、沈稻2号、辽粳454各产量构成因素多数较高,其余正常,说明其产量构成因素间彼此协调。而任何一个产量构成因素明显偏低的品种,都影响其产量潜力的发挥。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成粒数的负相关极显,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光合作用的有关参数相关性不显,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应该在保证适宜的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前提下.增加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8.
孔令娟 《农学学报》2014,4(7):100-106
基于水稻苗情监测的相关数据,对促进水稻增产增效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有效推广应用措施,可实现水稻产量效益提高。通过监测结果的实证,提出水稻生产须要高度重视作物栽培等非物化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挖掘水稻等粮食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大棚鲜食蚕豆间作蔬菜不同方式的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鲜食蚕豆大棚覆盖条件下的产量表现,挖掘增产潜力,探索提高大棚耕地产出的有效途径,以莴苣、黑塌菜、豌豆3种蔬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方法对大棚鲜食蚕豆100 cm等行、130 cm+70 cm宽窄行和160 cm+40 cm宽窄行3种行距配置及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3种蔬菜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蚕豆纯作时,100 cm等行产量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160 cm+40 cm宽窄行分别减产9.25%和22.27%,差异显著;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后,160 cm+4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是增产9.72%、增产14.91%和减产16.98%;130 cm+7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6.27%、增产5.86%和减产18.41%;100 cm等行种植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10.86%、增产3.23%和减产24.07%;3种行距配置间作的3种蔬菜产量,均以160 cm+40 cm宽窄行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次之,100 cm等行种植最低。由此得出,行距配置对大棚鲜食蚕豆产量有着显著影响,蚕豆间作蔬菜时其产量表现与行距配置、蔬菜种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S.A.Eberhart和W.A.Russell回归分析法以及Tai、G、C、C稳定性参数法对1990年北方稻区水稻区试资料进行了分析,测定了各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稳定性,初步分析了稳产性和丰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探讨了影响品稳产性的主次因素,结果表明,京花101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控制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的基因是彼此独立的;提高品种的稳产性,应在保证适中亩穗数的基础上首先增加穗粒数,适当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