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鉴定枣软腐病的致病病原,为有针对性的开展病害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病原菌常规分离技术获取疑似病原物,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回接验证对病原进行鉴定;利用PCR技术获取病原菌的ITS基因的序列片段,通过与Gen Bank中已有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构建遗传进化树,结合形态学鉴定和致病性实验验证,鉴定病原。【结果】新疆枣软腐病病原的形态学特征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相似。枣软腐病的病原与Gen Bank中已知的米根霉菌株的ITS序列显示99%~100%的相似性,在遗传进化树分析中并聚在同一组。【结论】基于形态学特征、致病性试验以及分子鉴定结果,新疆枣软腐病病原被鉴定为Rhizopus oryzae。  相似文献   

2.
从江苏盐城地区种植的蓖麻上采集分离到1株编号为YDJ08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PDA培养基上,真菌菌落形态为圆形,菌落初期为白色,后转变为黑色,分生孢子呈梭形、薄壁、外壁光滑、无色;病原菌在蓖麻植株上接种后表现为木质部变黑;ITS和β-tubulin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Gen Bank中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序列相似性分别高达100%和99%。综合形态学和序列比对分析推断该菌株为葡萄座腔菌。这是首次报道侵染蓖麻的葡萄座腔菌,该菌株的ITS和β-tubulin序列的Gen Bank登录号为KJ530706、KJ530707。  相似文献   

3.
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分离纯化在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腐烂猕猴桃中共分离出5株致病菌,对ITS区序列测序结果经GenBank数据库BLAST比对,A的ITS序列与Trichothecium roseum(EU552162.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B的ITS序列与Fusarium tricinctum(AB587078.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C的ITS序列与Penicillium expansum(AF330635.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D的ITS序列与Colletotrichum boninense(KF819619.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E的ITS序列与Botrytis elliptica(KJ638600.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由形态学及ITS区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鉴定A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B为镰刀菌属(Fusarium tricinctum),C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D为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E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5种病原真菌中灰葡萄孢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在黑龙江省内采集病植物标本,对爬地柏枯梢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形态学初步鉴定爬地柏枯梢病病原物为微色二孢属(Microdiplodia sp.)。通过对该病原菌r 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得出该序列与Gen Bank中微色二孢属的同源性为99%。从爬地柏枯梢病症状、病原菌、病菌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4个方面描述爬地柏枯梢病,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甘蔗叶中分离出内生真菌并对其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从不同季节和不同叶片部位的甘蔗叶中共分离到172株内生真菌,通过菌落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鉴定这些内生真菌分属为8属10种;从夏季的叶片中分离到6属8种,冬季的叶片中分离到7属9种;从老叶中分离到全部的8属10种,幼叶中分离到5属6种。主要优势种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两者占总菌株分离数的85%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民权县花园镇棉花枯萎病病株为材料,采用连续稀释法和单孢分离法得到枯萎菌单孢菌株,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和显微形态学分析。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所分离的菌株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PCR扩增得到544 bp大小的片段(Gen Bank登录号为FJ715505),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其他枯萎菌的ITS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该ITS序列与Gen Bank中搜索到的同源性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商丘地区棉花枯萎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该分离棉花枯萎菌菌株进一步进行致病力生物学鉴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从浙江省温州市南麂岛近海海域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抗大黄鱼病原菌活性的真菌NJ0104的分类地位,在标准培养条件下,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结合ITS-5.8S rDNA片段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建立系统发育树。形态学特征显示菌丝呈树枝状分支,分支较多,无核,有隔膜,瓶体式产孢;ITS序列进行测序全长为1 027 bp。结合形态学特征和GenBank中核酸数据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菌株NJ0104与节菱孢属亲缘关系较近,具有98%以上的相似性,因此将其鉴定为节菱孢属(Arthrinium sp.)。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江西奉新县猕猴桃一种新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对采集的病叶样品进行了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作了致病性测定。共分离得到32个真菌菌株,其在人工接种实验中均具有致病性。各菌株的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相同,均符合文献中对多主棒孢的描述。随机选取3个菌株,测定了其r DNA-ITS序列,3个菌株的序列相同,且与Gen Bank中的多主棒孢的对应序列具有100%的同源性。据此认为,奉新猕猴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半知菌类棒孢属中的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9.
对河南商丘地区的毛白杨白粉病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显微观察该病原菌无性和有性世代特征,初步鉴定为杨球针壳白粉菌(Phyllactinia populi);对该病原菌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该序列与Gen Bank中杨球针壳白粉菌的同源性为99%。  相似文献   

10.
在冬虫夏草真菌培养过程中,菌株SH-1菌丝产生粉红色变化的现象,粉红菌株ZH-1与正常菌株SH形态存在很大差异。菌株SH-1与粉红菌株ZH-1的ITS序列比对鉴定结果表明,11株SH-1和2株ZH-1都能扩增出条带,条带清晰且稳定,分布在500~750 bp范围内,13株菌株在Gen Bank中应用Blast比对都与Paecilomyces sp.Cs-4(EU328187)的相似性达到了100%。用3种方法对13株菌株ITS序列与分离自冬虫夏草的32株真菌ITS序列(下载自Gen Bank)构建系统进化树,3种方法都显示13株菌株与蝙蝠蛾拟青霉分为1支,可以确定粉红菌株ZH-1与正常菌株SH-1为同一个种,即蝙蝠蛾拟青霉。  相似文献   

11.
对油棕发生的一种严重叶部病害进行研究,对该病病原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经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茵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球形,浅褐色至深褐色;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合该茵生长,其次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CDA)和燕麦琼脂培养基(OMA);在10 ~30℃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 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 kb和570 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 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聚类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蟋蟀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eleusines)的18S rDNA同源关系最近,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的ITS同源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其为稻平脐蠕孢。  相似文献   

13.
分离油茶白朽病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ITS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 将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经B lastn搜索,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病原菌IT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同源性较低,最高仅为94%,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菌不与其他菌株聚类而是单独聚为1支。由于Genbank数据库有限,难以根据同源性来确定其属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PCR扩增福木假尾孢菌的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并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长度为581bp,相似性分析发现其与假尾孢属不同种之间的ITS序列相似度极高。进一步对相似度高的不同种、属菌的ITS序列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发现,试验菌株仅与同源性为100%的未知种名的假尾孢菌聚为一类。比较不同种的ITS碱基序列,结果表明,试验菌株与其它种之间的差异碱基分布于ITS1和ITS2区域,说明ITS能够体现假尾孢属的种间变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拮抗樱桃叶斑病菌的细菌菌株,为樱桃叶斑病防治提供生防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以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菌株对樱桃叶斑病菌杨柳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alici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ia)和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的拮抗效果,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靶标病原菌菌丝形态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选用樱桃离体叶片培养测定其对樱桃叶斑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结果】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660株细菌,有10株细菌对供试靶标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其中有4株细菌(QH-588、QH-668、QH-667和QH-664)的发酵液对靶标病原菌的抑制率超过50.00%,经鉴定,菌株QH-58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QH-664、QH-667和QH-668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可明显抑制靶标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生防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菌株QH-588发酵液在樱桃离体叶片上对靶标病原菌具有预防和防治作用。【结论】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具有防治樱桃叶斑病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贵州省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烟区的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为材料,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Koch's法则验证,使用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28S rRNA(LSU)、β-微管蛋白(...  相似文献   

17.
采用CTAB 法对采集于贺兰山地区的两株野生大型真菌子实体进行基因组DNA 提取,并利用真菌特 有引物ITS1F 和ITS4在PCR 基础上对其rDNA 的ITS 区段进行碱基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 数据库中已知的相关 序列进行Blast 比对,结果表明,两株野生大型真菌分别属于鳞伞属Pholiota sp.和球盖菇属Stropharia sp. GenBank 登录号分别为FJ596817.1 和JQ627593.1同时在UNITE Database(s)数据库中采用邻接法对两菌株进行系统 发育树的构建及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一菌株与Pholiota tuberculosa (Pers.) Kuyper & Tjall.-Beuk UDB015324另一菌株与Stropharia coronilla (Fr. ex Bull.) Qul. UDB015429 UDB015556)的遗传关系最近遗传 距离达到5.0。初步鉴定两株野生大型真菌为小瘤鳞伞和齿环球盖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广西贺州烟区一种烟草真菌性叶斑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为病害的及时防控和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从广西贺州烟区采集的具明显叶斑病症状的烟草叶片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ITS、LSU、TUB2、RPB2)序列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  相似文献   

19.
油茶根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油茶腐根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该菌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测定,与Genbank中经Blastn搜索获得的部分菌株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油茶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属李瑟组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还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是6.0~7.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NH4Cl.  相似文献   

20.
牡丹红斑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牡丹红斑病是危害牡丹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欲通过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法对牡丹红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利用Mega5软件对枝孢霉属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致病菌为牡丹枝孢霉,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为GQ395812.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大于99%.聚类分析发现,枝孢霉属可分为7个聚类组,样品菌株与牡丹枝孢霉为一类.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该研究为牡丹红斑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依据,并为枝孢属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