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8年重新配制非抗性亲本阿夫×台湾小麦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7a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相当于苏麦3号或较之更强的小麦新品系,验证了60年代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通过该组合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品种苏麦3号及其姐妹系的育种过程,并对小麦赤霉病超亲抗性的选择效应、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正反交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小麦抗赤霉病性超亲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配制了感染赤霉病的意大利小麦品种阿夫与我国台湾小麦的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过9年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超亲的品系,其抗病性相当于或超过苏麦3号,其中88-102等3个品系兼抗白粉病。对小麦抗赤霉病性的选择效应、正反交的遗传差异、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前人的工作已证明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频率和变异幅度比其他育种方法创造的变异要大要广。在小麦抗赤霉病性方面,无性系的变异规律,正在开始研究。余毓君等提出(崇阳红麦×鄂恩一号)幼胚培养F_2R_2代的抗赤霉病性遗传特点表现在:R_2代较F_2代更具有发病慢、病情轻、抗性增强、株系间差异显著等特点。本试验进一步选用多种材料,从基因型间、株间、穗间的差异进行无性系R_2代变异特点的研究,以加深对无性系抗赤霉病性变异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  相似文献   

5.
细胞工程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建立和完善了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抗DON毒素细胞突变体筛选,小麦花药培养及野生抗赤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等实用技术体系,并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开展小麦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5年来,选育出高抗小麦抗赤霉病品系14个,其中“894037”,“894013”已用作抗源,育成中抗或中抗偏强的品系23个,其中“895004”,“92P28”已通过审定,在省内外大面积示范试种,还有一批高产,中抗以上的品系,正在  相似文献   

6.
关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们自1975年起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研究,其结果为:⑴大量的选种材料在病圃采用土表接菌法进行初筛,高代品系在病圃保湿条件下采用滴菌或注射接菌法进行复筛,优良高代抗赤霉病品系在流行地区进行多点鉴定。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定赤霉病抗性的强弱和稳定性。⑵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试验结果指出,望水白、苏麦3号及其衍生品种宁7840对赤霉病抗性表现强而稳定,呈显性、配合力较好。抗赤霉病遗传似是由2-3对基因所支配。除主效基因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微效修饰基因。⑶苏麦3号是最好的抗赤霉病品种之一,其抗性容易传给后代。一些品系具有高抗赤霉病和其它病害的能力,农艺性状较好,是苏麦3号与具有1B/1R染色体易位系阿芙乐尔杂交的后代。⑷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目标在于选育兼抗其它病害、高产和广泛适应性。因此,需要采用复合杂交,例如多亲本连续杂交以及各代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单株连续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系)的抗赤霉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2000年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6份小麦品种(系)中,没有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多数品种不抗赤霉病,只有JYP-1抗赤霉病性比苏麦3号强、92R149、92R178、毕麦10号、小白冬、80(107)、黔麦14、黔麦早2号和JYP-3的抗赤霉病性与苏麦3号近似。  相似文献   

8.
宁7840系江苏省农科院1975年开始进行抗赤霉病小麦育种首批选配的抗病组合之一.杂交组合是:(阿芙乐尔×安徽11号)F_2×苏麦3号.阿芙乐尔是从苏联引进的抗锈、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穗较大,但冬性强,对光照反应敏感,晚熟.根据性状互补的原则,与安徽11号杂交后,在其F_2代中选择优良单株,再与抗赤亲本苏麦3号进行杂交,经昆明夏繁加代,多次鉴定选择,在1979年获得了F_7代稳定的抗赤霉病兼抗秆、叶、条锈和白粉病的多抗品系.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是潮湿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了解小麦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规律,以便有效地进行抗街育种工作,但由于抗赤毒病性鉴定和遗传学知识的应用等方面的困难,早期的研究工作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小麦赤霉病菌是腐生性强的兼性寄生菌,在小麦品种资源中,抗赤霉病性有明显差异,但至今尚未发现免疫抗源。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2条技术路线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麦抗赤霉病(抗赤)育种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抗源抗赤性与丰产性矛盾、抗赤类型及遗传基础复杂以及抗赤性鉴定方法局限等原因,至今尚未育成既大面积丰产又抗赤的品种。扬麦158等中抗丰产品种的育成,有效地扼制了长江中下游赤霉病的为害。从亲本选用、后代选择及鉴定观点与方法等方面,分析了2条抗赤育种技术路线的特点和取得突破的关键。第1条路线是选用抗赤性好、丰产性差的亲本与丰产亲本配组,后代在高选择压条件下,侧重抗赤性选择,兼顾丰产性选择;第2条路线是选用综合丰产性好、赤霉病轻的亲本间配组,对其后代注重综合丰产性好,兼顾以抗赤霉病为主的抗病、抗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1975年开始,我们将抗赤霉病作为小麦育种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工作伊始,基础薄弱,在育种的原理、材料、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搜集和鉴定抗赤霉病种质,向高产材料和早熟材料转育抗性抗病亲本是抗赤霉育种的基础材料.九年中共选用43个亲本,其中有的是经过接种鉴定,证明具有抗性而后选用的;有的虽经文献介绍是抗病材料,但后来经鉴定并不抗病而停止使用的.九年来共配制杂交组合3287个,其中抗赤霉病组合1758个,约占一半.  相似文献   

12.
小麦地方品种望水白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常规分析法研究了抗病品种望水白与感病品种中国春正反交F_1代赤霉病病小穗率的差异,用联合尺度测验分析了该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世代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模式及基因效应,估算了抗赤霉病性的基因数目。并用单体分析对望水白的抗扩展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全部抗性鉴定的材料采用田间剪颖滴菌接种,鉴定其抗赤霉病性,单体分析的F_2代还用了离体水培单花注射接种法。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是受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有5-6对基因控制望水自的抗扩展性,分别定位在4A、5A、7A、7B和4D5条染色体上。2D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望水白与苏麦3号属于不同的赤霉病抗源。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 ,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 ,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 ,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性基因 ,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 ,选出抗病的品种 ,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 ,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 ,亦可以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和新抗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10a来对2179份选育材料作赤霉病抗性鉴定,筛选到29份新抗源,抗性水平超过苏麦3号,年度间抗性稳定,抗赤遗传背景较丰富。部分新抗源的穗部性状和籽粒外观品质有较大改善,但植株仍偏 高。本试验鉴定出部分中抗品系的农艺丰产性已达到生产上的应用。抗性鉴定和评价左右着材料的取舍,把握抗赤鉴定尺度,妥善处理抗性与其他农艺性 的关系,需要育种和鉴定工作者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苏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高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阿夫与中感赤霉病品种台湾小麦杂交,通过精心选择,于70年代初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的高抗品种苏麦3号。20多年来,该品种表现抗病性强而稳定,综合性状较好,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被广泛用作抗赤霉病育种亲本和遗传研究材  相似文献   

16.
影响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成效的限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勇  程顺和  张伯桥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375-375,395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是世界性的难题 ,至今未能育成既丰产又高抗的品种 ,究其原因 ,主要存在如下限制因素 :①抗源尚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 ;②在抗性类型划分和抗性鉴定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 ;③对抗性遗传机制的理解还很有限 ;④育种技术路线不科学。解决赤霉病为害必须采用以抗赤育种为主 ,配合栽培、生物防治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抗性表现与鉴定方法、遗传机理,表型性状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抗、感赤霉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标记,以及标记辅助选择在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进展,并对赤霉病抗性育种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小麦耕作制度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化,小麦面临着各种病害的侵袭,赤霉病就是其中危害最大、最难防控的病害。虽然我国小麦赤霉病抗性资源丰富且来源广泛,理论研究成果显著,但选育出的抗病品种较少,且遗传背景较单一,近10余年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并没有取得显著进步。笔者回顾了我国抗赤霉病遗传资源的发掘和鉴定成果,分析了2010-2020年国审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遗传背景,综述了我国抗赤霉病资源应用于新品种的现状与进展,针对目前小麦抗赤霉病资源利用与育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分子育种成果转化、加强抗性资源应用、逐步提高国审小麦抗病要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小麦新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苏省2004-2009年小麦区试和预试品种(系)共415份进行了赤霉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415份品种中,对赤霉病表现抗的有52份,占12.53%;中抗的136份,占32.77%;中感的97份,占23.37%;感病的130份,占31.33%.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淮南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较好,117份品种(系)中,对赤霉病表现抗的占33.33%,中抗的占48.72%;迟播品种抗和中抗的分别占16.92%和38.46%;淮北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表现较差,233份鉴定材料中,感病和中感的占75%.淮南品种在丰产性和赤霉病抗性同步改良上成效显著,育成品种多高产中抗赤霉病,而淮北近几年来抗赤霉病育种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可能是2010年江苏省淮北和沿淮麦区赤霉病偏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地区的小麦由于历年遭受赤霉病的危害,所以在育种工作上较早地注意到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选育。十多年来,通过杂交和系统选择,先后选育出了望麦17、望麦19、苏麦一号、苏麦二号和选209等新品种。这些品种历年来表现赤霉病轻,丰产性能比较稳定,其中特别是选209,抗病性强。在不同地区示范应用,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 对于抗病育种,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