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总结了茶园行间开展免耕覆盖农作物秸秆的生态效应,包括: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水肥条件,协调茶园土壤养分供应,调节茶园生态小气候,有效防控茶树病虫害等内容,可以作为发展山区茶叶经济的重要栽培措施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对林-茶-草立体生态茶园的营建模式及其效应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技术,介绍了生态茶园配置植物的种类、栽植方法,并综述了生态茶园复合栽培对茶园气温和土壤温度、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及茶园光照强度的影响。表明立体生态茶园具有改良土壤、建立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效等效果,指出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茶树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钱江源国家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景观区生态功能的差异,选择林地、茶园、水田和旱地等4类土地利用景观,分别采集了代表性表层和土壤剖面分层土样,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组分、酸碱度、主要养分元素及渗透性和蓄水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由表层向下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贮量和活性有机质占有机质的比例均是林地>茶园>水田>旱地,土壤C/N比为林地>茶园>水田、旱地;土壤pH值为水田>旱地>林地>茶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茶园>水田、旱地>林地.林地表层土壤具有较低的容重,其透水性和蓄水能力明显高于茶园和旱地,并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量和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研究认为,从土壤固碳与保水2个方面考虑,钱江源国家公园内林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强于其他景观用地,旱地的生态功能最弱.因此,加强林地建设和逐渐减小旱地面积有助于强化园区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南岳林场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南岳林场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南岳林场茶园的生态条件、茶园周围的植物、茶园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害及天敌的群落结构,研究了综合防治措施在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中的应用与作用,阐明了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斜背高山茶的品质特征和独特风味与产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斜背茶的品质、化学成分以及茶区土壤、空气、水质等进行调查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斜背茶水浸出物和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均较高,香气高爽、有栗香;茶区空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优;茶园土壤有机质偏低,土壤酸化比较明显,养分低。由此说明,茶园应适时适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增施石灰改变土壤酸化情况。采用仿生态茶园模式应注意:一是茶园开垦时,种植茶树以外的地块生态不作任何破坏,以保持原有的生态为原则;二是茶园采取双行稀植,行距1.5 m,株距1.5~2.0 m;三是生态茶园水土保持以生物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7.
研究西双版纳州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并应用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茶园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茶园土壤中各个重金属的平均含量与《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相比均未超标;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ir)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Hg(51.93)Cd(43.55)As(8.32)Pb(5.15)Ni(1.83)Cr(1.23)Cu(0.04),只有Hg,Cd存在中等水平潜在生态风险,其他重金属均属于轻微生态风险;7种重金属综合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12.05,西双版纳州茶园土壤整体上存在轻微生态风险。表明在今后茶园管理中要做到科学施肥施药,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二次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生态茶园的关键技术是对茶树栽培的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主要是针对目前茶园生产中存在问题提出。生态茶园的关键技术能够突破生态茶园建设问题,使得生态茶园的技术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以外,还能够将茶园周边的地区建设带动起来。大大提高茶农们的收入,促进茶产业可持续的发展。本篇文章主要从茶产业土壤的管理技术、现状、病虫的防治等方面总结生态茶园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太华山区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生态良好,适宜建设生态茶园。笔者阐述了生态茶园的类型,并对太华山区生态茶园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茶园坡改梯配套技术及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地茶园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新植茶园.提高茶园土壤覆盖度是减少茶园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重庆地区山地茶园实行坡改梯后,再配套绿肥等复合种植技术及开沟集中深度施入速效追肥技术,提高茶园覆盖度,可显著提高坡地茶园持续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其土壤年侵蚀量仅为64.3~174.2 kg/667 m2,是降低山地茶园土壤侵蚀,形成山地茶园生态栽培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1.
桕茶间作立体经营模式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连续3a的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桕茶间作茶园内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小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林分结构较纯茶园复杂完善,表现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呈垂直上的成层性和水平上的交错和镶嵌性。因此,对环境好源的利用上,间作茶园较纯茶园充分。间作茶园中茶树的净光合速率较纯茶园高,呼吸速率较纯茶园低,茶树的蒸腾强度也较纯茶园低。因此,间作茶园中茶叶产量和品质具备了优于纯茶园的生理学基础。上述结果表明,桕茶间作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茶树品种结构、茶园生态环境与建设、茶叶采摘、土壤肥料及病虫害防治等制约因素对我国茶叶自然品质的影响,并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1)选用良种,合理采摘,适时轻修剪;(2)全面推行无公害茶叶标准,提高茶叶卫生质量;(3)建设茶林复合生态茶园,提高茶叶自然品质;(4)优选茶园土壤,增施有机肥,发展优质有机茶;(5)加...  相似文献   

13.
Studies on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soil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were mad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il fertilizer in the tea plantation. Geostatist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CEC in the tea plantation site on Mengding Mountain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on two sampling scales. It was found that, (1) on the small scale, the soil CEC was intensively spatially correlative, the rate of nugget to sill was 18.84% and the spatially dependent range was 1 818 m, and structural factors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soil CEC; (2) on the microscale, the soil CEC was also consumingly spatially dependent, and the rate of nugget to sill was 16.52%, the spatially dependent range was 311 m, 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were just the same as mentioned earlier. On the small scale, soil CEC had a stronger anisotropic structure on the slope aspect, and a weaker one on the lateral side. According to the ordinary Kriging method, the equivalence of soil CEC distributed along the lateral aspect of the slope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nd the soil CEC reduced as the elevation went down. On the microscale, the anisotropic structure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measured on the small scale. It had a stronger anisotropic structure on the aspect that was near the aspect of the slope, and a weaker one near the lateral aspect of the slope. The soil CEC distributed along the lateral aspect of the slope and some distributed in the form of plots.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of the slope, the soil CEC in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reduced, and finally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4.
茶园覆盖木屑与间作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茶园杂草生态防控和土壤培肥问题,初步研究了茶园覆盖木屑与间作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效应.调查发现,茶园原有杂草26科46种,主要恶性杂草为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L.)、小蓬草(Conyzacanadensi(L.)Cronq.)、双穗雀稗(Paspalumpaspaloides(Michx.)Scribn.)、野茼蒿(Crassocephalumcrepidioides(Benth.)S.Moore).通过茶园覆盖木屑,间作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Lamk.)、蚕豆(ViciafabaL.)、豌豆(Pisumsativum)和覆盖木屑+间作多花黑麦草形式,探讨对茶园杂草防控和土壤培肥的效果.结果表明,覆盖与间作处理都能够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但是覆盖比间作更能提高茶园土壤的含水量;覆盖与间作都能有效的降低土壤容重,但两者差异不显著;覆盖与间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土壤的pH,其中间作蚕豆对pH的影响较大,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覆盖与间作方式能有效的防控茶园杂草与培肥土壤,覆盖木屑+间作多花黑麦草对杂草的防控效果最好,间作蚕豆与豌豆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间作多花黑麦草、蚕豆、豌豆又能提高茶园的覆盖率,创造简单的立体复合栽培模式,优化茶园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和常规管理茶园中的病虫害开展了普查和系统调查,并对3种茶园中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综合防治。结果表明,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和常规管理茶园中病虫害组成和分布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和常规管理茶园中,昆虫分布趋势均为上层中层下层,昆虫数量为常规管理茶园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天敌所占数量百分比为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常规管理茶园。在云南茶区可用黄色粘虫纸诱杀假眼小绿叶蝉、茶蚜和其他叶蝉;针对不同茶园主要病虫害,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了爱禾0.3%印楝素、云菊、绿颖、武夷菌素和硫悬浮剂等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6.
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荒地植茶后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及科学评价其生态效益,以四川省名山县生态茶园为例,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并以相邻人工林地为对照,研究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获取土壤动物11 720只,隶属于5门15纲32目36类;蜱螨目、线虫纲和弹尾目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共有的优势类群;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密度-类群指数和群落复杂性指数均小于人工林,而群落个体数和优势度大于人工林;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波动大于人工林;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及均匀性在土层中分布均呈现一定的表聚性;茶园土壤动物群落仅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出层次间的显著差异,而人工林群落的类群数、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层次间的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茶园土壤有机质、自然含水量、速效氮和全氮与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相关关系,而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和速效磷与群落特征无显著偏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7.
有机茶标准化栽培的土壤管理及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持和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保证茶树所需营养元素的全面、正常和合理供给,必须从增加、补充营养,改良土壤性状和保护茶园生态平衡着手,关键是要施用茶树所需、能充分和有效吸收利用的优质有机肥料。本文介绍了有机茶生产中禁止的和允许使用的肥料,重点推出在现行有机茶生产中证实了的先进适用的土壤管理和施肥方面的成熟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8.
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弄清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以期反映退耕还茶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循环的影响,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退耕还林(茶)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撂荒地和桉树人工林为对照,就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1)茶园和对照撂荒地、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均集中于<0.25 mm团聚体中;(2)茶园及对照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则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其中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大值分布于5—2 mm团聚体中,茶园土壤除了<0.25 mm团聚体外,其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均高于撂荒地和桉树人工林同直径团聚体;(3)茶园及对照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其中茶园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最大值分布于5—2 mm团聚体中,其分布规律与微生物量碳、氮基本一致。【结论】与撂荒地、桉树人工林相比,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较为丰富,大团聚体中的含量尤为突出,表明退耕还茶是研究区一种较为理想的退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可以为茶园生态建设以及茶园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两个取样尺度下四川蒙顶山茶园土壤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1)小尺度下,茶园土壤CEC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为18.84%),相关距离高达1 818 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2)微尺度下,茶园土壤CEC仍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为16.52%),空间相关距离达311 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小尺度下土壤CEC在坡度方向变异明显,横坡方向变异最弱;普通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其在东北至西南方向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并在垂直方向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微尺度下土壤CEC的变异方向与小尺度下不同,在接近坡度的方向空间变异明显,接近横坡方向变异最弱;土壤CEC沿横坡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并伴随部分斑块状分布,从坡面至上而下,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连续五年的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纯茶园和间作茶园在小气候因子,林分结构,茶树生理特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间作茶园内茶叶品质较纯茶园内茶叶品质好,茶叶产量前者较后者高6.5%,此外,间作茶园内茶叶产量的高代与湿地松的遮荫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