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TAK免疫增强剂对奶牛乳房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临床症状及应用亚临床乳房炎快速诊断试验检出试验用奶牛。将确诊的泌乳期临床乳房炎奶牛 10头设为 A组 ,干奶期临床乳房炎奶牛 8头设为 B组 ,泌乳期隐性乳房炎奶牛 18头设为 C组 ,C组中另设肌肉注射组 (肌注组 6头 )、乳房注射组 (乳注组 6头 )及对照组 (6头 )。用 TAK免疫增强剂进行治疗试验 ,A,B组的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 ,每次每头 10 m L / d;C组肌注组给药方法同 A,B组 ,乳注组在每个患病奶牛乳区注射 ,剂量为每乳每区 10 m L / d。临床乳房炎治愈效果以患病奶牛临床症状消失作为主要指标 ,隐性乳房炎奶牛采用称量法测定每头奶牛不同时期的日均泌乳量 ,并用 BMT诊断液检测治疗效果。治疗试验结果表明 ,TAK免疫增强剂对临床乳房炎特别是泌乳期临床乳房炎奶牛治愈率达 80 % ,对干奶期奶牛治愈率为 37.5 % ,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也有较好的疗效 ,尤其可使肌注组奶牛产奶量明显增加 ,且肌注组和乳注组乳头阳性率分别比治疗前下降了 2 1.6 %和16 .7%。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房炎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奶牛乳腺组织,导致乳腺组织感染,引发一种传染病,主要采用肌肉或者静脉给药、奶牛乳房中注入药物、患病局敷法和外科疗法4种方法对奶牛乳房炎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奶牛乳房炎预防和治疗工作刻不容缓。本文简单综述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降低奶牛乳房炎的感染率,提高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验证"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奶牛乳房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青、链霉素作为对照药,以"复方蒲公英注射液"为治疗组,肌肉注射,在宣化县某个体奶牛场试用,治疗组共治疗临床型乳房炎病牛30头次,74个乳区.青、链霉素对照组共治疗临床乳房炎病牛25头次,45个乳区;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83.9%,总有效率98.6%,对照组治愈率为46.7%,总有效率84.4%.结论 结果表明,用复方蒲公英注射液治疗奶牛乳房炎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莫西林纳米粒(AMX-NP)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及其临床分离株、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标准株ATCC25922及其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方法】制备AMX-NP,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细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于AMX-NP PAE期的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其在0.5×MIC、1×MIC、2×MIC和4×MIC时的体外PAE。【结果】当AMX-NP质量浓度分别为0.5×MIC、1×MIC、2×MIC和4×MIC时,其对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均产生一定的PAE,PAE值与AMX-NP质量浓度(0.5×MIC~4×MIC)呈剂量依赖性,且该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产生的PAE值均较大肠杆菌长。【结论】临床应用AMX-NP防治奶牛乳房炎时,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和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对于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宜缩短给药间隔或持续给药。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房炎是指乳房实质、间质出现的炎症症状,机械性刺激、病原微生物浸入感染、化学物理性损伤、环境管理不当等均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临床可将奶牛乳房炎分为纤维素性卡他乳房炎、浆液性乳房炎、出血性乳房炎、化脓性乳房炎、坏疽性乳房炎、隐性乳房炎等。奶牛乳房炎不仅影响奶牛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奶牛乳房炎的研究,不断提升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是当前兽医学中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丹参酮乳房注入剂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制约着奶牛业的发展。对乳房炎的发病原因、防治现状进行了介绍,对中兽医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胡燕玲 《现代农业》2013,(12):92-92
一、奶牛乳房炎抗菌素疗法 乳房炎治疗原则为杀灭侵入的病原菌和消除炎症。西医观点认为乳房炎由病原菌引起故无论临床还是隐性型均可采用抗生素疗法,杀灭侵入的病原菌并消除炎性症状。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霉、氯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及喹诺酮类药等。常规的方法是全身疗法和乳房灌注。  相似文献   

9.
 每毫升 10 6菌落形成单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 1ml单侧乳房内接种 ,人工诱发奶山羊乳房炎。 15只泌乳期健康奶山羊 ,按给药途径随机分为 3组 ,采用交叉试验设计 ,分别进行静注、肌注和乳房灌注恩诺沙星 (2 .5mg·kg-1)对健康和人工感染乳房炎的奶山羊进行比较药动学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血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浓度 ,用统计矩原理处理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结果表明 ,实验性乳房炎可以使静注给药后恩诺沙星在奶山羊的消除缓慢 (P <0 .0 5 ) ,消除半衰期 (t1/ 2 β)由 1.32± 0 .2 6h增至 1.77± 0 .12h ;使肌注给药恩诺沙星的吸收、生物转化和代谢均发生显著变化 (P <0 .0 1) ,药 时曲线下面积 (AUC)由 3.0 4mg·h-1·L-1增至 4 .36mg·h-1·L-1,代谢率 (f)由 4 4 .0 6 %降至 2 4 .0 2 % ,环丙沙星的AUC由 1.2 9降至 1.0 1mg·h-1·L-1;使乳房灌注给药恩诺沙星的平均滞留时间 (MRT)由 1.86h增至 2 .2 9h(P <0 .0 5 ) ,f由 4 5 .73%降至 30 .0 6 % (P <0 .0 1)。  相似文献   

10.
绵羊乳房炎,是由于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刺激发生的一种炎性反应。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型四类,治疗上多采用乳孔内给药,全身疗法及封闭疗法,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或笨唑青霉素钠或硫酸庆大霉素等。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杭州乳房炎试验(简称H.M.T.)作为主要诊断指标,改良华沙氏试验(Modified Whiteside test)作为诊断参考指标,对三个奶牛场全部泌乳中期的生产奶牛215头,828个乳区进行隐性型乳房炎普查,并选取检查病变较剧的阳性牛22头,84个乳区,用C.G.N煎剂(栝蒌牛蒡汤加减)离子导入治疗,同时留取检查阳性等级相近的阳性牛22头,83个乳区,不进行治疗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经Ridit检验,u=6.518,P<0.01,差异极显著。初步证明本疗法对于控制奶牛隐性型乳房炎具有一定疗效,并提示它可能成为早期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rboGM-CSF(500μg/15mL)结合庆大霉素(15mL)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治疗试验。乳内同时灌注rboGM-CSF与庆大霉素,治疗期为8d。试验结果显示,单独使用rboGM-CSF对轻度隐性乳房炎有一定疗效,但对重度隐性乳房炎效果不佳;联合庆大霉素灌注后,能明显提高二者单独使用的治愈率。说明rboGM-CSF具有潜在的治疗轻度奶牛乳房炎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应用宫炎净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进行了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宫炎净治疗临床型乳房炎具有明显的效果,治愈率高达84.6%,高于青、链霉素的治疗效果(75.0%).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表明,宫炎净对乳房炎病原菌有显著的抑杀作用,对链球菌类病原菌效果更佳.对宫炎净治疗后的隐性乳房炎乳汁在停药后1d、3d进行分析,发现宫炎净可明显降低乳汁内的体细胞数、乳酸脱氢酶、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的活性和血清白蛋白的含量,提示了宫炎净治疗后乳腺损伤组织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是影响世界奶牛业发展的主要常见疾病之一。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临床和隐形乳房炎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及畜牧业的正常发展构成巨大安全隐患,全球每年因奶牛乳房炎导致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多组学时代,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奶牛乳房炎来说,传统的组织病理学筛查、体细胞计数、牛乳pH检测、牛乳电导率检测、酶活检验、红外热显影等诊断技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充分全面地阐明其发病机理,已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组学技术即Omics,主要包括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等。通过基因组学研究不仅能从转录层面上揭示奶牛乳房炎复杂性状的表型变异及遗传基础,还能从转录后调控(miRNAs、LncRNAs等)和表观遗传学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层面挖掘出相关的DNA和RNA变化及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奶牛乳腺组织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机制,筛选鉴定出乳房炎抗性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候选基因,从而提高基因组预测或选择的准确性。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对不同环境不同状态的牛乳及乳腺组织的蛋白质种类、表达丰度、蛋白互作、翻译后修饰等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过COG功能注释、数据库比对、GO和Pathway富集分析,可以从蛋白水平揭示乳房炎发生及防御过程中的复杂调控机制,同时还能发现乳房炎诊断的标记分子,进而为乳房炎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潜在的精准靶点。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谢组学研究,能够同时对机体在内、外环境等复杂因素作用下及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如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等)进行精准、高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阐明相关的代谢途径;其作为基因表达的最下游,能使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微小变化在代谢物水平上得到放大,进而可以更充分地反映细胞功能。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能够分析出差异代谢物、鉴定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而揭示奶牛乳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总之,将各组学技术及多组学整合关联分析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其病原防御机制,进而为乳房炎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就最近几年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奶牛健康及奶业安全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直流单味中药煎剂离子穴位导入治疗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的疗效观察结果,并对本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疗效的途径进行了讨论。同时,对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的兽医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奶牛乳腺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奶牛疾病,不仅危害奶牛健康,同时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传统治疗奶牛乳腺炎的药物主要是抗生素,极易造成抗生素耐药与滥用。开发替代抗生素的方法用于奶牛乳腺炎的防治具有现实意义。蜂胶是西方蜜蜂采集植物树脂,混合自身上颚腺、蜡腺的分泌物形成的具有良好抗炎、抗菌活性的天然产物,对防治奶牛乳腺炎具有潜在开发利用价值。尽管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有关蜂胶防治乳腺炎方面的报道,但蜂胶如何影响乳血屏障功能,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利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诱导的小鼠急性乳腺炎模型,评估中国蜂胶乙醇提取物对小鼠急性乳腺炎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乳腺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后续利用蜂胶防治奶牛乳腺炎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HPLC-QqQ-MS/MS)对中国蜂胶乙醇提取物中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进行种类和含量测定。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中国蜂胶提取物试验组以及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ICR雌性小鼠连续灌胃中国蜂胶提取物或阳性对照药物7d后,模型组、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经第四、五对乳头管注射1 mg·kg-1体重 LPS,建立小鼠急性乳腺炎模型,24 h后处死,收集乳腺组织样本。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天狼星红染色法评估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炎症因子释放量;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小鼠乳腺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uadin-1ZO-1) mRNA的表达情况;最后利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小鼠乳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表达和分布情况,利用以上指标综合评判中国蜂胶乙醇提取物的抗乳腺炎活性及其对乳腺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结果】基于UHPLC-QqQ-MS/MS,建立了中国蜂胶乙醇提取物中主要的17种多酚类化合物的精确定量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含量最高的5种化合物及其含量分别为:高良姜素(12.88±0.57 μg·mg-1)、短叶松素3-乙酸酯(12.93±0.59 μg·mg-1)、松属素(8.56±0.27 μg·mg-1)和短叶松素(8.52±0.25 μg·mg-1)。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灌胃中国蜂胶提取物能够显著缓解LPS注射导致的乳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缓解乳腺腺泡结构损伤;同LPS组相比,中国蜂胶提取物灌胃处理可有效抑制LPS导致的小鼠乳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和IL-10)的释放,并可提高小鼠乳腺中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缓解LPS注射所导致的乳腺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结论】中国蜂胶提取物对脂多糖诱导小鼠乳腺炎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并可有效促进乳腺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维持乳腺中紧密连接结构完整性,保护血乳屏障,但蜂胶对紧密连接影响调控的分子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佳兰  茹彩霞  王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58+14259-14158,14259
[目的]分析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情况,为隐性乳房炎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个牛场2009年DHI报告的体细胞数大小来分析隐性乳房炎在不同牛场、泌乳阶段和胎次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牛场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存在差异,牛场1泌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2个场(P〈0.05)。随着泌乳时间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牛场3在第6、7、8和第12泌乳月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泌乳月。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牛场1在4胎以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与其他2个场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与泌乳阶段和胎次有关,与牛场自身的饲养管理有关。各个牛场应根据自身条件及DHI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及对治疗前的奶样进行DGGE追溯性分析,研究乳房炎奶样中微生物区系结构对乳房炎的治疗和复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克雷伯菌.通过对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奶样进行DGGE追溯性分析,发现乳房炎奶样中除大肠杆菌外,还有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链球菌、沙雷氏菌等其他的致病菌,并且奶样中微生物区系结构与奶牛乳房炎的治愈时间和乳房炎复发有着紧密的联系,区系结构越复杂,治愈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复发,引起后期乳房炎复发的病原菌包含在治疗前的奶样中.  相似文献   

20.
为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进行溯源,对乳房炎奶牛和正常奶牛的乳头擦拭子和牛奶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V4-V5高变区进行扩增和高通量测序,使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乳房炎奶牛乳头和牛奶中微生物组成呈现明显差异:在门的水平上,乳头丰度最高的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牛奶则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乳头样品均含有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而牛奶中几乎没有,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细菌仅存在于乳头中;在属的水平上,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仅在乳头上检测到,牛奶中丰度最高的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其仅存在于2个乳头样品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细菌在两类样品中都有,但乳头的含量高于牛奶。奶牛患乳房炎后乳头和牛奶的微生物群落与正常奶牛也有差异: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仅在乳房炎奶牛乳头中检测到,正常奶牛没有,乳房炎奶牛乳头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丰度高于正常奶牛,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仅在乳房炎奶牛牛奶中检测到,正常奶牛没有。奶牛乳头与牛奶中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极大,奶牛患乳房炎后乳房外和乳房内微生物组成都会发生变化,外源病原菌和内源病原菌都可能引起乳房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