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在农村,甘肃省是我国最贫困的省份,平凉农村则是甘肃省贫困重灾区,其贫困问题多,贫困程度深。通过对平凉贫困农村社会现象各个方面的阐述,探究了形成平凉农村贫困的原因。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结合甘肃省精准脱贫精神,提出了平凉农村精准脱贫致富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平凉农村实现脱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扶贫工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伟大社会工程,必须抓紧、抓好.本文从分析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入手,阐述了加强教育扶贫的必要性,以及对加强教育扶贫,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方面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4—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4轮农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选用教育、健康、资产和生活质量4个维度8个指标,计算中国农村家庭的多维贫困指数,并将总体多维贫困分解为慢性多维贫困和暂时性多维贫困,同时考察多维贫困动态性与家庭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整体多维贫困指数,贫困发生率和剥夺程度均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村家庭更多表现为暂时性多维贫困;暂时性多维贫困比重与户主年龄和家庭规模呈倒U型关系;与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慢性多维贫困比重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新疆的贫困问题不仅是一项经济社会课题,更是一项事关西北边疆安全与稳定的政治课题。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基于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采用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测算了1988-2012年新疆农村地区的FGT贫困指数,分析扶贫资金投入对新疆农村地区的减贫作用。结果表明,新疆农村地区贫困程度波动明显,2012年新疆农村贫困广度为13.9%、贫困深度为6.7%、贫困强度为7.4%;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仍然存在,贫困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疆农村Gini系数已达0.49,收入分配状况不容乐观;扶贫资金的投入对降低新疆农村地区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作用较为明显,而对贫困强度的改善作用比较微弱。今后扶贫工作中,更加注重精准扶贫和最贫困人口状况是提高扶贫资金减贫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天津农业科学》2017,(10):39-43
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我国农村扶贫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人力贫困和知识贫困的角度着手,研究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均衡效应,从而对我国农村扶贫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理论模型表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均产出受到金融教育的影响,其传导机制是金融教育促进了人力资本的提升,而人力资本又对人均产出产生影响;但金融教育的发展是否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其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临界点,需进一步分析。最后对未来我国农村扶贫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是要认清贫困农村现状以及贫困产生的原因。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之后提出了绿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开发式扶贫和政策扶贫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的农村孩子都能进入大学校园。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精准 教育扶贫,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农村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群 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高校精准扶贫优势理论进行概述,提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水平和自我思政 教育学习能力培养水平的对策,并据此提出优化大学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路线的方法论,为高校培养优秀农 村贫困大学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9.
精神贫困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阻碍我国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提升的显著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政治信仰缺位、思想封闭落后、教育观念陈旧,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地区民众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同时也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的整体提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地区精神贫困问题的根源进行探究,在明确农村地区精神贫困问题具体表现的基础之上,探讨精神扶贫的必要性,进而针对精神贫困问题提出相应的扶贫策略,希望为我国扶贫模式的优化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卫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731-8732,8736
在总结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和贫困问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学者关于农村低保制度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一方面,基于我国城市化加快与贫困程度加深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扶贫政策和低保制度有必要作出重大调整、转变;另一方面,指出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的真正衔接没有一套万能的经验可循,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该从管理、资金和政策上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机结合。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稀缺农业生产要素的争夺,这种争夺导致大量耕地被非农性占用,耕地面积大幅缩减;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中流失,使得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变得更加稀缺;政府对农村资金投入不够,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科学制定耕地占用的补偿标准,形成耕地占用成本调节机制;二是要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通过利益机制增加第一产业就业吸引力;三是在农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有实力的农户单个或联合进行承包地外的农业基础设施及大型农机具的投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严重。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将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进城务工或加入非农产业,从而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彭红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99-401,405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比较严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前提是要正确认识农村致贫因素。中国农村贫困是经济、环境、社会因素综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赵兰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61-22062,22065
介绍了心理贫困的定义及我国农村心理贫困的现状,心理贫困在我国农村表现为乡土主义观念严重;小农意识强;身份认同焦虑。分析了心理贫困影响农民行为模式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心理贫困影响农民改变现状;影响农村人口结构;影响农村正常秩序。提出了消除农村心理贫困的对策建议:一是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改善农民心理感受;二是协调城乡发展,增加农民社会认同度;三是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四是开放思想,鼓励劳动力的流出。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经历了解决生存性极端贫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驱动群体性减贫、规模化开发式扶贫、综合扶贫开发及精准扶贫五个阶段,总结出了党的领导、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聚焦重点、多方合作、激发动力等经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还需夯实脱贫攻坚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建立防止返贫工作机制,完善巩固脱贫成效保障措施,着力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政策成效,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等相关扶贫政策,巩固安徽省脱贫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卢江勇  陈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35-15938
概述了我国农村贫困的总体状况及地区差异,指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状况表现尤甚。结合前人研究,以农业GDP为因变量,以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存量、灌溉面积、化肥用量等为自变量,建立了反映水土流失对农村贫困影响的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劳动力、资本、灌溉、化肥等生产要素对农业GDP有正效应,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有显著的负效应;我国西部的全要素生产力最低,水土流失也最为严重。为走出水土流失与农村贫困的双重困境,必须改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走农业生态集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贫困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翠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611-7613
考察了有关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贫困关系的文献,根据1990~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方差分解实证,研究了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贫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均对农村贫困有显著的缓解效益,而迁移投资对农村贫困的缓解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在引起贫困波动的因素中,短期内,教育投资对贫困波动的影响大于健康投资,但在长期,健康投资对贫困波动的影响大于教育投资。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的力度,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力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农村贫困人口的培训和技术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18.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在战略、责任、政策、工作四个层面有效衔接,要重视战略部署和规划,坚持将“精准”思维同时贯穿两个战略,充分吸纳脱贫攻坚中具有实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上要做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扶贫减贫”与“惠农支农”的衔接;在工作上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农村198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检验并测算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效应及其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贫困缓减,并且在促进农村贫困缓减的过程中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并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1992年到2009年的数据,研究了三峡库区的就业结构偏差问题,发现三峡库区就业结构偏差呈扩大趋势,已严重影响了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并使库区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从制度、政策和人口素质等方面,探讨了就业结构偏差大的原因。从优化库区城镇体系、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城镇发展体制和资金瓶颈等方面,提出了加速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