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筛选当前对葡萄灰霉病有明显防治效果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分别测定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咪鲜胺、咯菌腈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分别为0.120 4、0.139 6、0.183 8μg/m L;嘧菌环胺、啶酰菌胺、啶菌唑、咯菌腈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分别为0.201 7、0.326 6、0.459 2、0.558 5μg/m 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葡萄安全无药害,是适合推广应用于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杀菌剂品种。  相似文献   

2.
旨在明确新型杀菌剂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生物活性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向日葵核盘菌菌丝、孢子和菌核为试材,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菌核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的核盘菌菌丝生长速率受到抑制,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0.2152 μg/mL。随杀菌剂浓度的升高,核盘菌菌丝生长量明显下降,浓度为16.667 μg/mL时,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数量的抑制率达到84.62%,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总干重的抑制率达到61.07%。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子囊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其抑制子囊孢子萌发的EC50为0.056 μg/mL。在浓度为0.267 μg/mL时,孢子芽管伸长抑制率达到78.15%。啶酰菌胺不仅对核盘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还可以降低子囊孢子的侵入、阻止子囊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在植物组织的继续侵染,有效降低田间土壤中菌核残留量。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前景十分广阔,可以作为田间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防治灰霉病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密封盘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山东省73株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苯并噻唑的敏感性,并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表现型菌株(多菌灵抗性和敏感菌株:Car~R,Car~S;腐霉利抗性和敏感菌株:Prc~R,Prc~S;嘧霉胺抗性和敏感菌株:Pyr~R,Pyr~S;啶酰菌胺抗性和敏感菌株:Bos~R,Bos~S)间的敏感性差异;测定苯并噻唑与多菌灵、啶酰菌胺室内混用对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离体黄瓜叶片接种试验验证苯并噻唑对黄瓜灰霉病的保护、治疗效果以及不同熏蒸剂量和时间对灰霉病菌致病力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苯并噻唑对灰霉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苯并噻唑对灰霉病菌菌丝的EC50范围为0.38—1.08μL·L~(-1),均值为0.62μL·L~(-1),不同地区之间无敏感性差异;山东地区多菌灵、腐霉利、嘧霉胺、啶酰菌胺抗性和敏感灰霉病菌对苯并噻唑均比较敏感,说明这4种杀菌剂与苯并噻唑无交互抗性;在苯并噻唑0.1—3μL·L~(-1)范围内,菌丝比孢子对其更敏感;2μL·L~(-1)苯并噻唑对菌丝的抑制率高达86.12%,对芽管伸长的抑制率为55.15%,而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仅为19.30%。可见,病菌不同生长阶段对此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苯并噻唑与多菌灵混用防治黄瓜灰霉病无增效或相加作用,两者混用时哪种药剂发挥主要抑菌作用与各组分在混用中使用的浓度和比例有关;苯并噻唑与啶酰菌胺混用有显著增效作用,其田间实际应用方式、效果以及增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离体叶片试验表明,苯并噻唑对黄瓜灰霉病兼具保护和治疗防效,2μL·L~(-1)的治疗防效为91.01%,高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300 mg·L~(-1)(78.90%),并显著高于48.25%的保护防效。苯并噻唑能够显著降低灰霉病菌菌丝的致病力,受抑制程度与苯并噻唑浓度呈正相关。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苯并噻唑能够使菌丝形态异常,菌丝干瘪,分枝增多,表面凹陷。【结论】苯并噻唑对山东省不同地区的灰霉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适合作为防治灰霉病的熏蒸剂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咪鲜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啶酰菌胺、腈菌唑、吡唑萘菌胺和甲基硫菌灵等7种杀菌剂对藜麦链格孢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室内毒力及其分生孢子的形态毒理学,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A. alternata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同时用悬滴法测定并观察7种杀菌剂对A. alternata分生孢子萌发的室内毒力和萌发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A. alternata菌丝生长与分生孢子萌发的室内毒力不同,对菌丝生长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啶酰菌胺>腈菌唑>吡唑萘菌胺>甲基硫菌灵,EC50值的范围为0.19~245.45μg/mL,其中,在最高质量浓度下,咪鲜胺(2.5μg/mL)、苯醚甲环唑(2.5μg/mL)、丙环唑(10.0μg/mL)对A. alternata菌丝生长的抑菌效果均最好,抑菌率分别为78.9%、81.4%和79.7%,EC50值分别为0.19、0.26、0.47μg/mL。7种杀菌剂对A. alternata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吡唑萘菌胺>啶酰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室内毒力,为甘蔗黑穗病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冬孢子萌发抑制法、担孢子增殖抑制法及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对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EC50分别为0.0117、0.0234、0.0636、0.1238、0.1441、13.7620和25.9300 μg/mL,而丙环唑的活性较低,EC50为155.5000 μg/mL.啶酰菌胺对甘蔗黑穗病菌担孢子增殖没有抑制作用,除嘧菌酯对“+”、“-”两种担孢子增殖的EC50分别为4.3250和5.3040 μg/mL外,其余药剂的EC50均小于1.0000μg/mL.对甘蔗黑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好的药剂依次为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EC50分别为0.0145、0.0643、0.1291、0.1689、0.2535、0.6767和4.8610 μg/mL,嘧菌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稍差,EC50为94.5000 μg/mL.[结论]供试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不同生长时期均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可进一步开展这些杀菌剂的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6.
12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对葡萄灰霉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离体叶片法分别测定1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生物制剂在离体叶片法预防作用试验中的毒力效果远好于治疗作用,可见该种制剂的保护作用更优,适于病前预防。化学药剂在试验中均表现出了较稳定且较强的毒力,尤其是咯菌腈、啶酰菌胺、啶菌恶唑、腐霉利及氟啶胺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药剂,可在生产中协调施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云南地区月季灰霉菌的致病力及对不同杀菌剂的抗药性,为生产上月季灰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从云南15个月季切花主产区灰霉病株上分离月季灰霉菌株,将灰霉菌株孢子悬浮液无创伤接种于月季品种粉红雪山完整花瓣上,通过测量花瓣病斑面积大小鉴定不同灰霉菌株的致病力;将灰霉菌株菌丝块接种于添加有不同杀菌剂的PSA培养基中,通过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抑菌率)鉴定月季灰霉菌对甲基硫菌灵、腐霉利、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和吡噻菌胺7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从云南地区15个月季主产区采集的灰霉病株中分离获得141株灰霉菌株,根据月季灰霉病田间症状、菌株形态特征及显微特征判定属于葡萄孢属(Botrytis spp.)真菌。不同灰霉菌株致病力差异明显,病斑面积为3.10~781.50 mm2,未检测到完全不致病的灰霉菌株,弱致病力灰霉菌株较少。来自不同切花产区的灰霉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明显。月季灰霉菌株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为:啶菌恶唑(吡啶恶唑啉类)>吡唑醚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环胺(苯胺嘧啶类)>啶酰菌胺(烟酰胺类)>腐霉利(二甲酰亚胺类)>吡噻菌胺(酰胺类)>甲基硫菌灵(苯并咪唑类),其中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对灰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5.49%、85.78%和77.70%;啶酰菌胺和腐霉利的效果次之,抑菌率为69.73%和64.37%;甲基硫菌灵和吡噻菌胺的效果最差,抑菌率仅为44.36%和56.16%。【结论】云南地区不同月季灰霉菌的致病力差异明显,月季灰霉菌株的致病力与菌株采集地区无关。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可作为目前云南地区月季切花生产中灰霉病防治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8.
6种杀菌剂对兰花枯萎病菌抑制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兰花枯萎病的有效药剂,采用菌落直径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并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兰花枯萎病菌的室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新型杀菌剂啶菌恶唑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高,同时对病菌孢子萌发也有较高活性;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较高,但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最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该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限,其EC90值明显低于啶菌恶唑和苯醚甲环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啶氧菌酯在离体条件下对菌丝的抑制活性较低,但其对孢子萌发有较高活性;有机硫杀菌剂代森锰锌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很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对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很低。试验结果可以为兰花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延缓番茄灰霉病菌的抗药性发展和保证番茄的质量安全,筛选高效防治番茄灰霉病菌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6种常用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的毒力作用由高到低排序为腐霉利>异菌脲>啶酰菌胺>百菌清>嘧霉胺>啶氧菌酯,其中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因此,建议实际生产轮换使用腐霉利、异菌脲和啶酰菌胺,以延缓和治理该病菌的抗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对甘蓝灰霉病具有良好防治作用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抑菌作用显著的杀菌剂及组合,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明:25.5%啶菌噁唑EC、50%啶酰菌胺WG、50%咯菌腈WP、10%苯醚甲环唑WG和75%百菌清WP对甘蓝灰霉病菌毒力较高,EC50分别为0.1356、0.2137、1.1332、5.8642、6.0204μg/mL.啶菌噁唑+咯菌腈(1∶3)、啶菌噁唑+苯醚甲环唑(1∶1)、啶酰菌胺+咯菌腈(1∶3)和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1∶1)对甘蓝灰霉病菌毒力增效作用显著.田间试验表明,上述4个复配药剂对甘蓝灰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86%以上,其中25.5%啶菌噁唑EC+50%咯菌腈WP的防效最高为95.32%.4个复配药剂可用于灰霉病的防治,实现农药的减量施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检测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的抗药性,明确中国不同葡萄产区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及抗性频率,为葡萄灰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中国葡萄主产区采集、分离纯化104个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嘧霉胺的抗药性。【结果】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性频率为22.22%—62.5%,且以高抗和中抗菌株为主,其中高抗菌株频率达44.23%;葡萄不同气候栽培区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抗药性不同。【结论】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较为普遍,且存在交互抗性,据此,在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中应限制嘧霉胺的使用次数,可与二甲酰亚胺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交替使用;引进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或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及其对白粉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及其菌落扩展的影响;利用生物电镜技术,观察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当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天名精内酯酮灌根和喷雾处理的保护效果与治疗效果分别为80.43%和88.03%与82.69%和88.05%,且2种施药方式处理的防治效果与150 mg/L三唑酮处理差异不显著。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菌落扩展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呈现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有效中浓度(EC50)为105.431 4 mg/L。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天名精内酯酮处理后,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形态均发生异常变化,表现为菌丝稀疏、表面皱缩和畸形。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天名精内酯酮处理后,细胞质发生紊乱;电子致密度明显增大,菌丝坏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解体,液泡明显增大,且出现空腔;线粒体肿胀,脊变短,部分脊消失。【结论】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有较高的防效,具有较优的内吸传导性能,兼具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作用主要是抑制菌丝的生长;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不同于常用杀菌剂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灰葡萄孢菌抗AbA(短梗霉素A)突变体的诱变方法与AbA对灰葡萄孢菌及其突变体细胞形态和致病力.[方法]以野生型灰葡萄孢菌为出发菌株,用不同浓度的EMS诱变和AbA筛选,获得抗AbA的突变菌株.[结果]AbA显著影响灰葡萄孢菌细胞形态,如孢子萌发延迟、芽管粗短、顶端分支增多、抑制菌丝生长,并且降低致病力.AbA对突变菌株细胞形态无影响,而对其致病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结论]确定了灰葡萄孢菌抗AbA突变体的诱变条件,证明了突变体能抵抗AbA对细胞形态和致病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药用植物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中筛选抗菌活性内生放线菌,对活性菌株的分类地位及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分离并鉴定候选菌株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抑菌活性,为农用杀菌剂的创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小檗叶片分离内生放线菌,16S rDNA法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管碟法测定发酵液对烟草青枯病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7种供试菌的抗细菌活性,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等7种植物致病菌的抗真菌活性;依次采用大孔树脂吸附、硅胶柱层析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分离纯化活性组分;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技术对分离到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等7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抑制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抗菌活性。【结果】分离到一株活性菌株H21,该菌株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sp.);除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外,H21菌株发酵液对烟草青枯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等多种病原细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H21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菌丝生长作用,对其他供试病原真菌无明显的抑菌活性;从H21菌株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N-乙酰基-2-(4-羟苯基)乙胺、环-(L-亮氨酸-L-精氨酸)和二硫吡咯类抗生素-全霉素;全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其对烟草青枯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56、0.313、0.078、0.313、0.156和0.313 µg·mL-1;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菌中浓度(IC50)分别为13.56和7.89 µg·mL-1。【结论】小檗内生菌放线菌H21可能是一种新的全霉素产生菌,其对植物致病细菌烟草青枯病菌和猕猴桃溃疡病菌有抗菌活性,全霉素对于开发针对致病细菌的农用杀菌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之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玉米大斑病的有效防治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利用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玉米大斑病菌,观测该抑制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U0126对玉米大斑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可以形成正常的菌丝、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萌发时间晚,芽管短,分生孢子萌发百分率和附着胞产生数目下降,玉米叶片的发病时间延迟2~3 d,发病率下降30%左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U0126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的抑制程度随着浓度增加而上升,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产生和对感病玉米叶片的致病能力受U0126抑制的MAPK信号转导途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生防利迪链霉菌A01菌株的活性代谢产物纳他霉素对甘蓝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为其下一步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带毒平皿法和凹玻片法测定活性产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导率法和美蓝染色法分别测定其对菌丝体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存活性的影响,借助电镜观察其对菌丝超微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纳他霉素对甘蓝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小于或等于31.92和41.04 μg•mL-1,抑制中浓度分别为8.69和3.06 μg•mL-1;30 μg•mL-1以上浓度的纳他霉素处理90 min后可使菌丝悬浮液电导率明显升高,其作用强度与纳他霉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处理后的菌丝生长异常或畸形,并出现细胞器解体、细胞液泡化等现象;10 μg•mL-1以上纳他霉素处理120 min后菌丝大部分可被美蓝染成蓝色。【结论】纳他霉素对甘蓝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增加病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菌丝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导致其丧失存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鄂西北产猫眼草对3种常见蔬菜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期为新型植物源杀菌剂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乙醇、甲醇、乙酸乙酯、氯仿4种有机溶剂依次对猫眼草全草进行浸提获得的提取物,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大白菜灰霉病菌和辣椒白绢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结果]除甲醇部对大白菜灰霉病菌、辣椒白绢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弱外,其他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均对3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且抑制作用均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氯仿部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EC5o为0.007 g/mL,乙酸乙酯部对大白菜灰霉病菌和辣椒白绢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08和0.011 g/mL.猫眼草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3种病原真菌孢子的抑制作用均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甲醇部对3种病原真菌孢子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乙酸乙酯部和氯仿部则明显较强,且氯仿部对黄瓜枯萎病菌孢子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5 g/mL,乙酸乙酯部对大白菜灰霉病菌和辣椒白绢病菌孢子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05和0.004 g/mL.[结论]猫眼草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3种蔬菜常见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生物杀菌剂开发的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