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敏  张芬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3):218-218
皖麦21号为弱春性品种,株高85cm左右,大穗、长芒、白壳、白粒、粉质—半角质,千粒重约40g,熟期早,成穗率高。产量水平400kg左右,品质性状优良,面粉质量超过国家一等馒头粉标准。抗三锈,中抗赤霉,轻感白粉。适应在沿淮淮北地区中等以上肥力水平田块种植,合理密度为每亩15~18万基本苗,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10月25日。  相似文献   

2.
试验表明,南粳9108机插密度高,基本苗多,茎蘖发生多,干物质积累多,每亩穗数越多,产量越高,大面积生产上南粳9108机插密度应在1.7万穴以上,基本苗在7.5万~8.5万/亩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亩产600kg配套技术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提出了冬小麦亩产600kg配套技术体系的土、肥、水管理指标及产量结构指标。经过几年的高产攻关实践,验证了高产技术指标的实用性和产量指标的重演性。早茬(精播),小播量,每亩基本苗9万,肥水前重后轻,形成小密度大株型结构;中茬(中播),中播量,每亩基本苗13万,肥水适中,形成中密度中株型结构;晚播(独秆),大播量,每亩基本苗45万,肥水前轻后重,形成大密度小株型结构。最终使各种类型都达到群体合理,穗数、粒数、千粒重“三高点”得到统一,实现亩产600kg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麦宽幅匀播在淮南地区的适应性。[方法]以扬麦19为材料,利用不同的密度(225万、300万、375万/hm~2)和行距(15、20、25 cm)组合,通过测定各处理从开花期到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探索适合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最佳密度行距组合。[结果]各处理从开花期到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单峰曲线,在灌浆1期时叶绿素含量到达高峰,并且此时基本苗为300万/hm~2,行距为25 cm的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各处理的产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最佳基本苗为300万/hm~2,最佳行距为25 cm。产量和旗叶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灌浆1期的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11月初播种的小麦采用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技术时,以基本苗300万/hm~2、行距20~25 cm为最佳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5.
GS豫麦21号播期与播量最优组合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4年,采用二因素最优回归设计,对豫麦21号的播期与播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最佳播量为每亩基本苗13.5万。最优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为:每亩41.47万穗,穗粒数35.27粒,千粒重42.97g。同时对播期和播量单因素效应及互作效应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及氮肥运筹对宁麦8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麦8号在高沙土地区作高产栽培,以基本苗每亩10~12万,冬前苗40万左右,最高茎蘖50万左右的群体产量最高。其产量结构为每亩29~30万重穗,每穗43~45粒,千粒重33g左右。相应的肥料运筹在亩总施氮量18kg前提下,以基苗肥占60%~70%,拔节孕穗肥占30%~40%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徐州23号属弱春性品种。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早熟,耐瘠,但耐肥抗倒性一般。中感纹枯病,抗寒性较差。适合于淮北地区中晚茬种植。最适播期为10月15-25日,种密度弹性较大,以每亩10-25万基本苗为宜。生产上应严格掌握化肥氮用量,防止施氮量过多。在亩产350kg的田块,化肥纯氮用量约为10-12kg。要控制施用返青肥,普施拔节肥。重视纹枯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刘云 《现代农业》2014,(5):52-53
<正>一、产量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1.产量指标700千克每亩。2.产量构成因素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15万~18万基本苗,冬前每亩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4~2.6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倍左右,每亩穗数35万~40万;每穗粒数45~52粒,千粒重45~50克;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形品种每亩基本苗10万~12万,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0倍,每亩穗数50万~55万;每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5克左右。二、土壤条件选择保肥水能力强的黑土或粘土地,土层深度  相似文献   

9.
优质稻新品种泉珍10号高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优质稻新品种泉珍10号进行基本苗数、氮肥施用方法、纯氮施用量三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667m^2基本苗7万、基肥中氮肥占总施氮量70%、每667m^2施用纯氮12kg可实现较高的产量水平,与其它处理产量达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经试验、示范,研究出一套适合于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连作吨粮田栽培技术。小麦品种以博爱7422和西安8号为主,夏玉米以掖单12号、13号为主。单产350kg以上麦田,平均亩基本苗15~18万,冬前总茎蘖数65~80万,每亩穗数35.48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38.4g。单产620kg以上的夏玉米,平均密度4423株/亩,穗粒数510.3粒,千粒重297.7g。小麦-夏玉米连作吨粮田氮肥应偏施在夏玉米上,玉米田氮肥运筹以苗期施40%、大喇叭口期施50%、吐丝期施10%,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水稻每亩的栽插穴数和基本苗数,是构成水稻群体的基础。为了给生产上进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我们于1982~1983年进行了栽插密度与建立高光效群体结构关系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我院进行,以汕优3号工厂秧为材料,5月10日进行温室播种立苗,5月12日田间绿化炼苗,5月25~29日栽插。栽插密度分三个处理:Ⅰ.每亩2万穴,基本苗2.8万,叶龄3.4;Ⅱ.每亩1.5万穴,基本苗2.3万,叶龄4.0;Ⅲ.每亩1.2万穴,基本苗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衰老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种植密度 ,且叶面喷施GA3、PP333、6-BA ,通过测定叶绿素含量 ,研究不同处理因素在小麦旗叶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 :低密度 (基本苗 1 0 5万 /hm2 )处理有利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挥 ,其中PP333能显著延缓旗叶叶绿素含量的下降 ,减慢旗叶衰老的进程 ,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有利于籽粒灌浆 ,增加粒重 ,优化产量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3.
川西平原探索小麦高产途径是从调整群体降低基本苗,较多依靠分蘖成穗.试验品种选用"76-3"、川育五号、"凡六".每亩10万基本苗(低密度)、17万(中密度)、24万(高密度),播幅4寸、空行4寸的条播.小区面积0.05亩,11月10日播种.试验结果看出:1.三个类型的品种都以低密度的(10万基本苗)产量最高,亩产分别为842.0斤、749.6斤,690.8斤,比17万苗的分别增产9.0%、12.4%、8.2%;比24万苗的分别增产10.8%、20.5%.10.7%.2.低密度处理能够达到一定的穗数和较高的穗重,较好地统一了穗数和穗重的矛  相似文献   

14.
计算小麦的播种量,首先要根据地力和水肥条件确定目标产量,由目标产量确定每亩穗数;再由每亩穗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然后,根据基本苗数,品种的千粒重及发茅率、田间出苗率计算出适宜的播量。一般情况下,各类麦田适宜的基本苗为:精播高产田,成穗率高的品种每亩8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9,(10):16-18
为泰兴市小麦获得高产提供参考,设计品种、播期、播量3因素多个试验小区,调查不同条件下小麦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在适宜播期内,可适当增加密度,容易获得高产,泰兴市小麦最佳播期为11月5日左右,密度为16~24万基本苗(播量每亩为16~24斤)时,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产量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者的乘积构成。这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三者组成的产量结构随品种、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变化而异。由于每亩穗数的变幅一般要比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变幅大,因而每亩穗数就成为三者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产量构成起着主要作用。实践证明:这个构成产量的关键因素——每亩穗数虽然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但在一般生产条件下,每亩穗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苗数。特别是二季晚稻,基本苗数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因此,摸清基本苗对产量结构的影响及其和产量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弱筋小麦扬麦9号5个密度处理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光合产量存在着差异,以基本苗240万/hm2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群体LAI变化、群体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群体透光率垂直分布及旗叶、籽粒中合成的蔗糖含量等几个重要光合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且其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品质也符合国标弱筋小麦优质水平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弱筋小麦扬麦9号高产优质栽培应合理增加基本苗,科学运筹肥水,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高后期群体光合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是实现其高产优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与基本苗对机插超级稻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施氮量、三种基本苗对机插超级粳稻武粳15产量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基本苗,产量与各时期的干物重、LAI、茎蘖数、有效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产量与各时期的干物重、LAI、茎蘖数、有效穗随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20kg/667m2及6万苗/667m2、22kg/667m2及4万苗/667m2、22kg/667m2及6万苗/667m2处理产量较高,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穗粒数、成穗率、千粒重与之相反。可见,在适当降低氮肥用量的基础上增加基本苗或在较高施氮水平下减少基本苗,能够促进或控制群体总量的目的,增加有效分蘖的比例,建立合理协调的高光效群体,实现高产。综合来看,20kg/667m2及6万苗/667m2(A2B3)、22kg/667m2及4万苗/667m2(A3B2)、22kg/667m2及6万苗/667m2(A3B3)的处理,既促进了稻苗个体生长,又能协调群体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是较理想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为小麦新品种陕715和陕627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在生育后期对旗叶光合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播期播量处理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存在着差异。陕715在播种日期为10月15日时其各个播种量的光合速率都达到最大值,最佳播种量为16万基本苗。陕627在播种日期为10月9日,播种量为16万基本苗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在其最终产量上达到最大值是相同的,陕715和陕627都在播期为10月15日播量为20万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优质饼干小麦--宁麦9叼在沿海沙性粉土地区种植,产量表现二分突出,肥料报酬率也较高。栽培上以亩施12.5 ̄17.5kg纯氮,配以15 ̄20万基本苗的自理 效果最佳,籽粒优质性状也能得到较充分的表达。从而较好地协调了高产与优质的矛盾。本文还探讨了不同处理下,宁麦9号产量变化原因及其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