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园艺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观面对直播稻的迅速发展 研究掌握直播稻的稳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我国水稻种植方式演变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就当前江苏省直播稻不推自广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对策探讨。我国水稻育苗移栽始见于东汉,普及于唐宋以后;育苗移栽取代水稻直播,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杂草为害,而且增加了复种,缓解了稻麦两熟季节紧的矛盾,并一直成为主流的植稻方式;但是直播稻并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在人少地多或劳力缺乏的情况下,直播仍是首选方式。近年来江苏省直播稻迅速扩大,这与农村劳动力不足、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以及种稻效益低下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除草剂应用突破和直播稻栽培技术的进步等促进作用。麦后直播水稻(简化了育秧程序,播种期推迟)安全生长期缩短,因此对江苏省里下河麦稻两熟热量资源偏紧地区则必须对水稻品种类型的调整和适宜直播稻品种的选用以及最迟播期等都须进行深入研究和严格界定;对淮北地区一定要引导农民服从自然规律并迅速从盲目扩种直播稻的误区中走出来,若该类地区劳力资源不足且机插条件又不许可,则可适度推行抛秧稻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选育及其栽培特性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采用两系方法以培矮 6 4S作母本 ,9311作父本 ,培育的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 ,作一季中稻栽培 ,在掌握栽培特性和肥水良好的条件下 ,大面积实收产量达 9.5~ 11.0t·ha-1,且不易倒伏。米质达国标优质米级 ,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高产群体指标为每公顷栽插 2 2 .5~ 2 7.0万穴。单株栽插 ,基本苗 75~ 12 0万个·ha-1,最高茎蘖数345 .0~ 375 .0万个·ha-1,有效穗 2 2 5 .0~ 2 5 5 .0万穗·ha-1,每穗总颖花 2 0 0个左右 ,结实率 83%~ 88% ,千粒重 2 6~2 7g。栽培技术为适时早播 ,早施分蘖肥 ,达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基面肥、分蘖肥与后期施氮量各占总施氮量的70 %和 30 % ,每公顷总用纯氮量 2 2 5~ 2 5 5kg。宜重视磷钾肥的施用 ,后期切忌早断水 ,应切实防治稻曲病。  相似文献   
3.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108为材料,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三元二次肥料效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两优108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与氮、磷和钾用量呈曲线或直线相关,一定范围内施用氮、磷、钾肥能显著提高光合速率,效应大小为磷>氮>钾;磷的影响最显著,磷、钾肥对光合速率具有正效的互作效应;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N、P2O5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190.2~240.6 kg/hm2、50.8~83.6 kg/hm2和238.2~363.0 kg/hm2时,两优108剑叶光合速率能达到20.5 μmol/(m2·s).  相似文献   
6.
4个席草品种比较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席草品种从产量、分蘖、草茎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冈山3号产量高,优质长草茎比率大,草茎加工利用价值高,应成为主栽品种。同冈山3号相比,车坊1号在分蘖、抗倒及抗逆性方面均较强,易栽培,但优质长草茎的产量和比率均显著低于冈山3号,草茎的利用价值也远低于冈山3号,只能作搭配品种。大花草和大黄皮两个地方品种分蘖力、产量潜力都显著低于冈山3号和车坊1号,而且植株矮,特别是优质长草茎比例,大花草和大黄皮分别是冈山3号的1/6和1/5,优质长草茎产量仅为冈山3号1/7左右,草茎经济利用价值低,种植效益不高。  相似文献   
7.
日本蔺草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蔺草自1978年引进我省苏州地区试种,现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日本蔺草同我国席草相比,茎长要高出30cm,质软,上下粗细均匀,产量增25%以上,适宜编织出口榻榻咪、提花席、印花席等高档草制品,经济效益是本地席草的3倍.一、生长特性(一)分蘖特性日本蔺草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分蘖力极强,其根茎各节都能发生2芽,生产上靠根茎萌发的实生苗分植进行无性繁殖.蔺草分蘖的起点温度为2.8℃,最适温度为16.2℃,适宜温度(2个以上分蘖/穴/日)为11~21℃,29℃以上基本停止分蘖,表明日本蔺草分蘖具有冬怕寒、夏怕热、喜温暖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以两系杂交稻新组合“65396”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纯N 0 kg·hm-2、120kg·hm-2、240kg·hm-2、360 kg·hm-2)和栽插密度(21×104穴·hm-2、27 ×104穴·hm-2、33×104穴·hm-2)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对65396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且在(21~33)×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氮肥用量对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水平在360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显著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土壤中,施纯N240kg·hm-2,栽插密度在27×104穴·hm-2左右均有利于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发展,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看,每一种植稻方式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稻作实践中为适应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群需求而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因此,各植稻方式均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传统育秧手栽方式能延长水稻生育时间获得高产,并有利于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但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不相适应。所以,告别手栽稻只是时间问题。抛秧稻在机插稻种植技术没有普及的情况下,是替代手栽稻、直播稻的一种好的播栽方式。但抛秧稻和直播稻因种植粗放,带来植株分布无序且不均匀,根系浅生易倒等问题。尤其是直播稻在稻麦两熟热量资源偏紧地区存在问题更为突出。因麦后直播简化了育秧,推迟播种,使水稻有效生长时间过度缩短,这不仅限制了生育期长的高产品种应用,而且也给水稻稳产带来了风险。机插稻不仅可以把农民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发展稻作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延长水稻生长时间和提高栽插质量来增加产量。从省力栽培和稳定稻作产量看,机插秧是中国稻麦两熟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一定要大力发展。只有通过机插替代直播,才能真正提高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劳动时间和单位成本的农业生产效率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以割梢时间为主区,留苗高度为裂区,分析3次割梢时间(4月25日、5月5日和5月15日)和5种留苗高度[15 cm、25 cm、35 cm、45 cm和不割梢(70 cm左右)]处理对蔺草有效草茎产量、群体草茎数量、优质长草茎产量及百支草茎干重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仪征地区蔺草割梢时间以4月底至5月初为宜,即在最长草芽出生前15~25 d;割梢后留苗高度掌握在45 cm为佳.4月25日和5月5日割梢,留苗高度在45 cm时,蔺草的经济产量、优质长草茎产量和草茎干重比不割梢处理分别增加13.24%、45.89%和10.49%.表明在4月底至5月初割梢和留苗高度在45 cm时,不仅不会降低有效草茎产量,而且可以明显提高优质长草茎产量和草茎干重等品质性状,且能较好协调蔺草产量与品质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