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分析石河子莫索湾垦区气象观测站1981~2017年逐年平均气温资料,结果得出:莫索湾垦区近37年平均气温7.3℃,气候倾向率0.359℃/10a,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升高趋势;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以秋季增温最显著;以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近37年均呈明显升高,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57℃/10a、0.631℃/10a及2.859℃/10a、1.74℃/10a,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上升幅度较大。气候变暖对农业等影响较大,应做好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合理利用热量资源。  相似文献   

2.
近50年建昌县霜期设施农业生产中光热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忠  黄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69-9071
[目的]研究近50年建昌县霜期设施农业生产中光热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利用近50年建昌县气候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09年建昌县霜期光照、气温变化趋势。[结果]1960~2009年建昌县霜期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5.556 h/10 a、-2.39%/10 a,近50年分别减少了278 h和12%;1981、1982年发生了气候跃变,跃变前后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分别减少161 h和7%。霜期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86、0.392和0.567℃/10 a,近50年分别上升了1.93、1.96和2.84℃;1987、1988年发生气温跃变,跃变前后霜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升高了1.3、1.2和1.7℃。近50年来,建昌霜期光照资源减少,而热量资源增加,形成光热互补。[结论]该研究为当地霜期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取1981—2018年治多县气温、降水量等观测数据,分析当地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年平均气温-0.8℃,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0.615℃/10 a,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11、0.909℃/10 a,以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趋势最显著;年平均降水量419 mm,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185 mm/10 a。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对农牧业生产有利,但同时易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趋利避害做好气候变化应对。  相似文献   

4.
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83-17484,17488
[目的]研究近53年邢台地区气温和无霜期变化趋势。[方法]根据邢台市和南宫县1958~2010年的气候资料,对邢台地区的气温及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变化趋势进行一些统计分析,探讨近53年来该地区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规律。[结果]无论城市或农村,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邢台和南宫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0.2℃/10a,尤其自1996年以后,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约1.0℃/10a;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与年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大致相当,其中冬季平均气温增幅最大,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农村,体现出城市的热岛效应特征。无论城市或农村,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均呈现出相同趋势,即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日数明显延长;城市的初霜日晚于农村,终霜日则早于乡村,无霜期日数明显长于农村,间接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邢台地区热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潍坊市潍坊站1951—2019年的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数据,研究近69年来潍坊市气温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近69年来潍坊市最低气温呈线性增温的趋势,倾向率为0.52℃/10 a,但最高气温却呈线性降温的趋势,倾向率为-0.10℃/10 a,二者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变化特征,并且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大于最高气温的下降趋势,但最低气温的标准差比较大,具有较大的年际波动变化。潍坊市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皆有上升的变动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32和0.14℃/10 a,二者存在着不完全同步变化的特征。平均气温表现为逐年升高的变化特征,倾向率为0.27℃/10 a;4个季节的平均气温皆是逐年上升的变化特征,春季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最显著,其次为冬季,夏季和秋季最不显著。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皆在某些年份存在气温突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治多县1981-2018年近气温、降水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近30年治多县气候变化特征:年平均气温-0.8℃,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0.615℃/10a,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11℃/10a、0.909℃/10a,以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趋势最显著;年平均降水量419mm,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185mm/10a。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对农牧业生产有利,但同时易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趋利避害做好气候变化应对。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0年福建建阳(站号58734)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对比分析了气温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建阳市近50年的平均气温可用线性方程y=0.026x+17.821进行拟合,其气候倾向率为0.260℃/10a.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均呈现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但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较小,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较大.福建建阳的气候变暖以夜间的最低气温升温为主,白天的最高气温升温为辅,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呈现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德钦县气候变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德钦县气象站1971—2017年逐年气温观测资料,对近47年气温变化特点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德钦县近47年平均气温为5.8℃,气候倾向率为0.507℃/10年,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增温最显著,其次为春季,秋季增温相对较低;德钦县1—7月平均气温逐月上升,8—12月则逐月降低;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12.0、2.0℃,近47年均呈现明显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59、0.299℃/10年,年平均最高气温较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大。气候变暖对地方气候特点、工农业等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加强气温变化特征研究,趋利避害,合理利用热量资源,增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额济纳旗气象站1981—2015年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对额济纳旗近35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旗近35a平均气温9.5℃,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0.546℃/10a;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均趋于逐增加,秋季和春季增温幅度最显著,冬季增温幅度较小;额济纳旗极端最高/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86℃/10a和0.565℃/10a,均呈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宋佳颖  郭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034-3035
利用牟平区197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牟平区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牟平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9℃/10a,夏半年气温升高对牟平区气候变暖有显著贡献;年平均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次之,年平均气温最小,整体是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朝阳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趋势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隋景跃  张国林  梁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32-9734
[目的]分析掌握朝阳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一元线性拟合渐近线在Excel程序中解析出热量资源要素增加幅度。[结果]朝阳地区3个气候区变暖幅度存在差异,50年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1.9 ℃,≥10 ℃积温增加330 ℃ 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1.6 ℃,≥10 ℃积温增加210 ℃ 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0.8 ℃,≥10 ℃积温增加200 ℃。[结论]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对农业气象资源和灾害存在着不同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共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变化对全省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合理规划布局及充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前全球普遍升温的气候变化,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在Matlab和ArcGIS等技术支持下,分析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天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农业界限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辽宁省10 ℃农业界限温度初日气候倾向率为-0.445 d/10年,终日气候倾向率为1.757 d/10年,持续天数气候倾向率为2.202 d/10年,积温气候倾向率为53.73 ℃·d/10年;1960~2014年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天数增加、积温增加,变化幅度与纬度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从空间变化来看,农业界限温度初日由西南向东北推迟、终日由东北向西南延后、积温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结论]未来辽宁省种植趋势应以辽西山地丘陵区为核心,向中部平原区和辽东低山丘陵区扩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从而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气温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气候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FOST)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分析气温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在黑龙江省中部、东部和北部水稻种植区,气温增高趋势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作用最显著;松嫩平原西部热量资源丰富的齐齐哈尔、大庆和哈尔滨西部以及伊春地区北部的局部温凉区域,气温增高趋势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作用次之;仅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泰来县、泰康县和肇源县3县交界的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局部区域,微呈减少趋势。[结论]黑龙江省水稻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平均值为6.37%,气温增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辽西朝阳地区大枣农业气候资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鉴定大枣各生育期气候条件。[方法]根据大枣各个生育阶段的气象指标,分析当地气候资源的利弊程度。[结果]温度条件是朝阳地区种植大枣的主要限制因子。朝阳南部地区热量充足,各生育时段的热量条件较好地满足生理指标的要求,适宜栽植大枣;而北部地区大枣生育关键时段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指标,不适宜栽植大枣。朝阳地区水分条件基本满足大枣生长发育需求。朝阳地区大枣生产气候优势是光照充足和温度日较差大。[结论]朝阳南部地区是适宜生产优良品质大枣产区。  相似文献   

15.
梁群  张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94-13696
[目的]掌握朝阳地区热量及水资源变化趋势,为农业结构调整及趋利避害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一元线性拟合渐近线在Escel程序中解析出热量资源要素增加幅度。[结果]朝阳地区3个气候区变暖幅度存在差异,1960~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升高0.8~1.9℃,以冬季升温最明显;年降水量减少50mm左右,减少时间主要在夏季。[结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对农业气象资源和灾害存在着不同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共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枣适栽区精细选择指标体系。[方法]在GIS平台基础上,利用精细化模拟方法,利用农业气候要素指标法将各种地理信息数据与气象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决策辽宁省朝阳地区大枣适宜栽培区域。[结果]朝阳地区非常适合发展大枣栽植产业。大枣的最适宜栽植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内低海拔地区,该区域年平均气温在7.7℃以上,年降水量在460~530 mm,日照时数为2 790~2 850 h。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适宜栽植大枣,冬季大枣冻害几率低,产量高,品质好。[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朝阳地区大枣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能力及合理的布局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环境下朝阳北部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9,他引:1  
张国林  宗英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47-11648
[目的]在气候观测站周边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气候变暖的趋势和程度,为当地农业调整提供气候依据。[方法]应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一元线性拟合渐近线在Escel程序中解析出气温增减幅度。[结果]在没有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下,朝阳北部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增加1.3℃;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平稳;年平均气温增加0.6℃;日极端最高气温≥30℃的日数,在近年增加约50%。[结论]在朝阳北部地区,气候增暖的主体是最高气温,最大贡献在冬季。在最低气温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最高气温的提升,加大了日较差,也使热量资源增加。最低气温的不变,就存在霜期的相对稳定,所以在农业作物调整过程中要慎重使用增加的热量资源。  相似文献   

18.
蔡哲  谭桂容  孙力  曲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22-16825
[目的]研究吉林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利用1960~2000年吉林省45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松花江辽河流域56个水文站的逐月径流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41年来地表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松辽流域径流量在20世纪60~70年代径流量呈持续偏少状态,80年代开始年径流量缓慢增加,进入90年代,年径流量有明显的波动变化,但整体趋于减少;EOF分析表明,松辽流域径流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中心梯度较小,径流变化分布均匀;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80年代前和90年代后期松辽流域年径流量具有较大波动。吉林省地表径流量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较明显,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分析主要江河流域径流量与气象要素变化关系基础上,建立了流域地表径流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统计预测模型,得到的径流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较好,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可以对相应流域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进行预测评估。[结论]该研究为吉林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北京冬小麦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小麦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的初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冬前积温、冬季负积温等作为小麦不同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冬小麦种植区近50年的热量资源变化特点、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从冬前壮苗对冬前积温要求的平均状况来说,北京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为9月24~29日;返青期有提前趋势,停止生长期有推迟趋势;以冬季负积温作为越冬冻害标准来看,若低温发生期间无雪覆盖或冬前小麦抗寒锻炼不充分,近50年可能造成冻害的年份频率高达54%,但1988年以来气候变暖明显,冬季负积温不易发生冻害年的频率高达77%。[结论]分析北京冬小麦在热量资源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突变特征,为合理利用气候变暖条件下农业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侯亚红  路爽  张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6-9917,9992
[目的]分析辽宁省"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方法]采用辽宁省56个测站195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近59年"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结果]辽宁24个节气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呈准正态分布单峰型,大暑是全年最热的节气,小暑节气次之;小寒是全年最冷的节气,大寒节气次之。辽宁24个节气中的升温幅度最大的是清明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4.9℃,降温幅度最大是立冬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5.1℃。与气温关系密切的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处暑节气的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均呈先低后高的趋势。1951~1980年各节气平均气温与1981~2009年的相比,有22个节气平均气温上升,1个节气平均气温持平,仅有1个节气略有下降,节气平均气温升幅是0.66℃。[结论]该研究为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