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彭良  郝艳玲  杨洁  骆耀  任正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91-13993
[目的]描述四川小麦育种的概括和今后四川小麦育种走向,并为小麦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选定1999~2007年由四川农业大学任正隆课题组选育的17个优质小麦品种进行相关的产量和抗病性分析。[结果]"川农号"系列小麦大多属于早中熟春性品种,产量介于5 000~5 500 kg/hm2,增产幅度较为明显,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其有效穗和穗粒数变异系数是11.11%和11.47%,在保持原有产量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是今后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结论]证明了四川地区培育高产优质小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四川近年育成小麦品种的系谱来源、育种方式和性状演变特点,为给今后小麦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统计分析了2013—2022年四川省育成的112个小麦新品种的系谱来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四川近年年均审定小麦新品种数量相对稳定,10个左右。科研院所仍然是四川小麦育种的主要力量。品种选育方式以有性杂交育种为主,占比98.2%。直接育成品种数≥3的亲本共有20个。其中,川麦42/99-1572、川重组104/川麦104作为直接亲本分别育成了16个、11个新品种,遗传贡献率分别为7.25、5.50,为四川近年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表型性状演变分析表明,育成品种年际间增产41.663 kg/hm2,有效穗提高2.944×104穗/hm2,千粒重提高0.274 g,穗粒数降低0.128粒,株高年均增加0.574 cm,生育期年均缩短0.701 d。抗病性分析发现,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取得显著成效,全部品种均为中抗以上水平,部分品种兼抗白粉病或(和)赤霉病,但培育的抗白粉病、抗赤霉病新品种在每年审定品种...  相似文献   

3.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并对性状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植株总体偏高,有效穗数多数在10个以下,小穗数平均为20.4,部分品种穗粒数较多、大于70粒,但千粒重和单株产量较低,平均值分别为27.5和11.2 g。筛选出一些单一或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单株产量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都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向直接影响较大。多元回归方程:Y=-21.96 1.54X2 0.18X3 0.42X5解释了单株产量变异的97.09%。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川麦39(川00062)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从CIMMYT引进的优质抗病种质资源材料Milan选系“墨444”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而成,品质达到国家GB/T17320-1998《专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规定的强筋小麦类型指标,高抗条锈病,产量水平和适应性符合四川省和国家品种审定标准,是中国南方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强筋小麦品种。本文对川麦39的产量水平及其在不同年度和地域间的适应性、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抗病性和品质特点进行评价,提出了生产应用的技术要点和进一步育种改良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川麦42(99.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CD768(Altar 84/Aegilops tauschii 188)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增产46.50%和16.3%,平均产量达5.86t/hm^2,最高产量达7.53t/hm^2。川麦42不仅创造了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最高新纪录(6.13t/hm^2),连续2年省区试产量超过6t/hm^2。该品种对条锈病高抗一免疫,品质达到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综合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是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和品质表现俱佳的突破性穗数穗重并重型品种。  相似文献   

6.
对从斯里兰卡引进的65个籼稻品种(90系列14个、At系列20个、Bg系列18个、Bw系列2个、IR系列3个、SN系列5个、其他系列3个)进行了农艺性状、加工及外观品质性状分析,并对29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加工及外观品质各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受品种影响,各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7~189 d,株高为82.1~139.7 cm,穗长为20.6~32.6 cm,有效穗数为5.9~17.3,千粒重为11.6~29.5 g,产量为0.3~1.0 kg/m2,多数品种加工与外观品质达到优质标准;多数品种属迟熟类型,株高相对较高,分蘖能力强,穗偏中大,结实率较高,但千粒重和产量偏低;主成分分析表明,粒数因子对稻米影响最大(贡献率为69.936%);聚类分析将65个品种归为3类,第I类具有较好的产量性状,但外观品质较差;第II类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但产量性状较差;第III类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7.
新疆近年中晚熟冬小麦新品系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疆近年来中晚熟冬小麦新品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关系.[方法]以2005~2007年新疆北疆冬麦区试参试品系为材料,研究产量和品质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近阶段新疆小麦新育品系增产显著;适度提高穗粒数,同时兼顾其它产量性状间的协调,可能是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参试材料品质类型比较单一,优质中筋专用类型占参试品系的15.4;,无强筋和弱筋专用优质小麦类型.产量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容重与延伸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主穗粒重与湿面筋显著正相关;成穗数与湿面筋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湿面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今后新疆冬小麦品种改良的重点是:保留适宜穗数的同时选择穗粒数、容重和千粒重较高的品系,既有利于减小成穗数对湿面筋的负向效应,又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的含量,使优质和高产达到较高水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以高产小麦品种为对照,对优质面包小麦品种的产量,产量结构,茎秆质量,叶面积变化,籽粒溉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面包小麦品种穗粒数或千粒重偏低,产量结构不合理是产量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植株高机械组织弱,叶片后期功能差,抗病性差等综合农艺性状差是导致产量结构不合理的内在因素。并根据此项研究结果,指出了今后优质高产育种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源于文献资料、审定公告和区试总结中的相关数据,将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的系谱、产量特征和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结果】川麦44在9个衍生品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率为47. 22%,细胞质遗传贡献率为55. 55%,衍生品种除有来源于川麦44的簇毛麦、硬粒小麦血缘外,还有来自黑麦、人工合成小麦等的遗传背景,衍生品种原始亲本数远多于直接亲本,遗传构成来源复杂。产量比较分析显示,衍生品种区试平均产量达5852. 59 kg·hm~(-2),比川麦44区试平均产量增产15. 11%(768. 34 kg),衍生品种的产量水平提升明显。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品质指标达中强筋类型,衍生品种为中筋或弱筋类型;弱筋类型中含优质弱筋小麦2个,膨化专用弱筋小麦1个。【结论】川麦44在衍生品种中的育种遗传贡献大。实践证明,在四川省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利用川麦44为亲本,能够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是育种利用的优异亲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m~2。与过去10年相比,单产从5 024.10 kg/hm~2增加到5 559.20 kg/hm~2,增加了10.6%,年均增加0.9%。穗粒数从40.0粒上升到43.5粒,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从43.6 g上升到45.5 g,差异显著;有效穗差异不显著。【结论】产量的增加主要源自穗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千粒重的提高。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在产量提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播期提前对四川盆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播期提前对四川盆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证明选育适应四川盆地稻麦两制的早播早熟型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可行性和确定弱春性小麦新品系J210达到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方法]在2006~2007年度,研究了播期不同程度提前(10月18、20、22、24、26、28、30日,11月1、3、5日)对小麦新品系J210产量及其构成和籽粒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10月18~30日内播种,J210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而粒重和产量随播期提前而增加;播期晚于10月30日后,J210穗数和穗粒数减少明显,粒重反而有所增高,但产量减少明显;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产量比11月5日提高29.92%。各播期下J210的品质性状较稳定,但早播条件下的J210各品质性状略优于迟播。[结论]在四川盆地气候生态条件栽培制度下,如能通过更加深入的育种和栽培研究,将小麦的播期提前10月20日左右,就能同时达到提高产量潜力和优质的目的;而在J210的推广应用中,建议将其播种期提前到10月25日左右,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佳的品质,又能有效地避开抽穗开花期的"倒春寒"天气,以达到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麦亲本材料SW3243(组合为1426/4/IR68-77/YAA//ALD‘S’/3/YAZ//ST2022/983)的育种利用价值。[方法]对SW3243的选育、农艺特性、部分品质相关遗传性状、1BL/1RS易位系及育种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SW3243具有如下特点:SW3243高抗条中29、30,对抗性基因不具有抑制作用;具有矮杆、多花、大穗、高产、迟播早熟等显著特点;SW3243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1,7+8,2+12,含有232bp片段的PPO等位基因,Waxy蛋白亚基没有缺失,籽粒含有少量迟熟α-淀粉酶;SW3243含1BL/1RS易位系,但与供试易位系具有明显不同;利用SW3243的优良农艺特性育成了一批高产新品系,其中有42个衍生系参加了国家和四川省区试,育成国家、省级审定小麦新品种10个(次);SW3243及其衍生品种已累计推广433万hm2以上。[结论]麦材料SW3243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是四川小麦育种的重要亲本,研究结果将为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高产育种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豫北地区小麦种质资源现状。[方法]调查豫北新乡、安阳、焦作和鹤壁4市的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以及新旧小麦品种在市场所占比例。[结果]豫北4市小麦种质资源丰富,矮抗58、周麦22、周麦16、新麦26等为主要的种植品种,其中矮抗58的种植面积最广,但这些品种多是杂交育种和系统育种,针对性不强,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育种较缺乏,需要在此方面加强研究。[结论]该研究为豫北地区今后选育小麦新品种和进行相关生理生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皖北地区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性状,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好的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了皖北地区65个小麦栽培品种(系),对这些小麦品种的籽粒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千粒重以及面团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比较各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以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小麦加工品质性状方面,各品种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范围;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与面团品质性状的4个指标(除了峰值高度)呈显著或极显著地正相关,而千粒重与面团品质性状的4个指标呈负相关(除了峰值高度)。[结论]在小麦育种早代,可以通过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改良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15.
范志业  吴春西  宋小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39-10640
[目的]了解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省级审定情况。[方法]结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2005年小麦新品种的审定情况,从审定品种数量、育种单位、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浅析。[结果]2001~2005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小麦新品种61个,53个适合水地种植,3个适合旱地种植,2个适合信阳麦区,3个适合南阳地区。科研院所育成品种有48个通过审定,公司、农场、农技站有13个品种通过审定。18个科研院所育成小麦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11个种业公司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29个半冬性品种和31个弱春性品种通过省级审定。通过省级审定的中筋、强筋、弱筋小麦品种分别为534、、4个。[结论]河南省不同小麦生态区均有审定品种,不同类型育种单位之间审定品种数量差异较大,审定品种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刘自成  杨虓  骆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74-15176
[目的]分析评价庆阳市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品种(系)的品质,确保庆阳市冬小麦快速健康发展.[方法]对陇东学院旱作小麦育种课题组新选育的10个陇育号小麦品种(系)的理化性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大部分品种(系)品质属于硬质;容重出粉率中上,灰分含量较低,湿面筋含量较高,吸水率高,沉降值相对较低,粗蛋白含量较低.面团流变学特性显示,绝大部分品种仅适合于加工馒头、面条等传统面食.针对陇育号小麦品质现状、资源优势及区域特性,提出今后在优质冬小麦育种中可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优质基因,有目标地改良这些品种为高筋和低筋优质专用品种;优质馒头和面条小麦品种应尽快建立专用生产基地,以大面积生产优质、绿色、专用馒头面条小麦品种,并实现产品加工外销,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品质改良及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及指明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刘莹  赵翠荣  王立峰  陈科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86-13987,13990
[目的]探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方法]对矮败小麦的创制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引入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想。[结果]矮败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又发挥了矮变1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是较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目前对矮败小麦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种质资源平台、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技术平台及利用矮败小麦作为新品种选育的生产平台。通过在已建立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引入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矮败小麦高效育种生物技术新体系。[结论]该研究为矮败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方法]对矮败小麦的创制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引入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想。[结果]矮败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又发挥了矮变1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是较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目前对矮败小麦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种质资源平台、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技术平台及利用矮败小麦作为新品种选育的生产平台。通过在已建立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引入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矮败小麦高效育种生物技术新体系。[结论]该研究为矮败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麦叶片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为培育高产、优质的冬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6个品种(品系)为试材,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小麦叶片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结果]小麦叶片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小麦旗叶长与小穗数、抽穗期、开花期呈极显著负相关(r=-0.674 5,r=-0.716 6,r=-0.700 7),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558 0);旗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3 8)。倒二叶长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7 7);倒二叶宽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r=0.500 7);倒二叶面积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512 6,r=0.561 8)。倒三叶宽与不孕小穗数、抽穗期、开花期呈显著正相关(r=0.565 6,r=0.502 5,r=0.501 9);倒三叶面积与抽穗期、开花期呈显著正相关(r=0.614 3,r=0.522 3);与产量负相关不显著(r=-0.466 9)。[结论]小麦植物体呈塔状长相,旗叶适当缩短,倒二叶长度适中,倒三叶适当加长,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