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施肥类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在稻鳖共生体系中,研究不同施肥类型(纯无机肥、无机和有机肥配施、纯有机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类型条件下,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与稻田不养鳖相比,稻鳖共生精米率总体升高0.6%、垩白度降低10%、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降低12.3%,稻鳖共生体系中施用有机肥可以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施用有机肥处理较施用无机肥处理精米率分别升高了0.2%和1.3%、垩白度降低了15.4%和23.3%、水稻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降低了8.9%和12.8%,对黏滞性(RVA)影响表现为稻鳖共生体系中施用有机肥会明显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和糊化温度;稻鳖共生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稻鳖共生体中不同施肥类型对产量和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影响,完全施用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均可提高水稻产量,稻鳖共生体系中施有机肥、无机有机肥配施较稻田不养鳖施无机肥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22.0%和14.9%,主要是通过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为试材,研究了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比施用对露地番茄产量、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番茄产量,以6∶4配施比例产量较高。施用无机肥处理的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溶性酸含量较高,施用有机肥处理的VC含量最高且番茄果实的营养品质和口感最佳。施用有机肥处理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明显低于无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亚硝酸盐含量则以无机肥和高无机肥配施量处理的含量较低。各试验处理番茄果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均远低于蔬菜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的小麦水肥管理模式,为该地区的小麦生产提供理论支撑,设置不灌水,灌底墒水,灌底墒水和拔节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4种灌水方式;不施肥,施有机肥,施有机肥与无机复合肥和施无机复合肥4种施肥方式,研究水肥耦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肥料价格的情况下:(1)灌3次水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最高,可以提高叶面积持续期.(2)无机复合肥和拔节水有助于小麦株高的增加.(3)无机复合肥和灌拔节水可以减少小麦受到的胁迫,且旗叶的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脯氨酸含量在各处理中均为最低.(4)灌3次水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并且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由此确定,在考虑肥料价格的情况下,灌3次水,施无机复合肥更适合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种植,有利于促进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稻田氮素形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湘南丘陵区红壤稻田上进行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田间氮素动态、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及增产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既能快速提高稻田有效氮含量,又能长久保持土壤氮素含量,提高氮素利用率。早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产量要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也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但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晚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早、晚稻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3.50%、22.88%;单施有机肥处理早晚稻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1.04%、32.40%;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早晚稻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0.07%、3.5.60%。  相似文献   

5.
增施有机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田间采用微区试验,研究了番茄生产过程中单施无机肥(CF)以及在无机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CF+M)后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增施有机肥处理促进了番茄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植株的干物质量、氮素累积量以及改善了番茄品质,Vc含量显著提高;增施有机肥比单施无机肥增产15.7%左右;增施有机肥处理在0~6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高于单施无机肥处理,在60~20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低于单施无机肥处理。研究表明,无机肥和有机肥结合施用有利于促进番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6.
有机肥养分在农田中的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肥养分在农田中的生态效应,阐明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有机肥在持续农业中的作用。证明有机肥是土壤钾的重要来源,施用有机肥对于缓解氮磷钾比例失衡有重要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有机氮的利用率,有机氮的利用率可达1808%~1936%,减少损失率达1420%~1571%;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有机肥或单施化肥玉米产量都高。  相似文献   

7.
旱农区施用有机肥的保水培肥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旱地施用有机肥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和培肥效果,对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有机肥配施无机氮磷肥料后可明显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与等氮纯无机肥施用区相比,小麦增产17.9%~26.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喀斯特地区黑麦草的最佳施肥模式,为其优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在施用等量氮水平下,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施无机肥、无机肥+有机肥、施有机肥和施2倍有机肥)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施有机肥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在80%以上,显著高于不施肥、施无机肥和2倍有机肥处理但与无机肥+有机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栽培32d和45d后,黑麦草的株高有机肥处理和无机肥+有机肥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2倍有机肥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栽培45d后各施肥处理的叶宽和表观叶面积显著增加,以施有机肥的效果最明显,栽培80d后施有机肥和有机肥+无机肥黑麦草的叶宽和表观叶面积显著增加;施肥能够显著增加黑麦草的总分蘖数,以施无机肥的效果最明显;施有机肥与无机肥能够显著增加黑麦草的茎宽,以施用有机肥效果最明显,有机肥+无机肥与不施肥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适量施用有机肥和有机肥+无机肥能够明显促进黑麦草生长,过量施用则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有机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选择典型稻田,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置了尿素分次施用处理(U)以及尿素配合有机肥基施处理(MU)和单一有机肥基施处理(M),分析水稻生长、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比,MU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基本持平,但单一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与尿素分次施用处理相比,MU处理在产量构成上无显著差异,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可以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氮素需求。然而,M处理前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蘖能力显著降低,造成有效穗数显著减少,导致减产。综合分析,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减少施肥次数和人力投入同时保证稳产,并且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提高稻田土壤肥力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壤果园培肥盆栽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两年的盆栽试验,在红壤果园上以“花生-绿豆-豌豆”模式种植培肥作物,采取“无机促有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及秸秆还田”措施,结果显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作物产量明显比单施无机肥增产,每盆施50g、100g、150g有机肥比不施有机肥秸秆产量增加分别为53.71%、79.14%、102.56%。随着有机肥施用的增加,土壤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都明显提高,尤其施用量45000kg/hm^2时,速效P比基础样提高了约20倍。有机肥施用量达30000kg/hm^2以上,无机肥600kg/hm^2时,两年可使有机质翻倍,达到快速培肥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绿肥还田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绿洲灌区小麦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为建立基于绿肥与化学氮肥减量配施的小麦绿色生产模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8—2020年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裂区试验,主区设置单作小麦(W)和麦后复种毛叶苕子(W-G)2种种植模式;副区为5种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肥(N0)、55%氮肥(N1)、70%氮肥(N2)、85%氮肥(N3)、100%氮肥(N4),其中100%氮肥为农户传统春小麦施氮水平180 kg·hm-2。测定小麦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速率以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期为该区优化小麦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提供依据。【结果】麦后复种毛叶苕子(W-G)较单作小麦(W)显著提高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和光合势(LAD),提高幅度分别为9.5%—19.7%和9.7%—21.0%;适量减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MLAI和LAD,以N3最突出,W-G-N3处理较W-N3和W-N4处理MLAI分别提高4.1%—15.4%和8.8%—17.5%,总光合势分别提高4.6%—9.2%和16.8%—18.8%。麦后复种毛叶苕子降低了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净同化率(MNAR),较单作小麦降低幅度为17.7%—17.8%;W-G-N3处理较W-N3和W-N4处理降低MNAR,幅度分别为16.4%—17.5%和26.5%—40.1%。麦后种植翻压毛叶苕子和适量减施氮肥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W-G-N3处理较W-N3及W-N4处理分别增产6.9%—16.7%和7.9%—13.6%。灰色关联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表明,麦后复种毛叶苕子且搭配适宜施氮量使作物高产主要是因为平均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协同提高。【结论】麦后复种毛叶苕子配施85%氮肥促进了营养器官生长,有利于籽粒库的建成、扩大和充实,从而获得高产。因此,W-G-N3处理是绿洲灌区优化小麦产量性能指标而获得高产的理想种植模式及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陇棉3号为试材,采用田间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研究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棉花生育期、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重、叶面积指数、花铃期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延长了棉花生育期2~6 d,且用生物有机肥替代40%化肥的情况延长生育期的时间最长。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从苗期到花铃期上升,花铃期升至最大,随后在吐絮期下降。在花铃期和吐絮期,6个处理中T5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施用有机肥对棉花花铃期的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普通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获得与常规施肥相应的产量。而生物有机肥替代40%化肥显著增加了绒长、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结论】棉花生产过程中可以用生物有机肥来替代化肥,达到减用化肥、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麦田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产量及经济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有机肥替代是在维持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化学氮肥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小麦产量效应、环境代价和经济效益的复杂联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量化了有机肥替代的农学、环境和经济效应,旨在为有机肥替代技术在我国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利用文献调研方法,对2019年12月前经同行评议发表的涉及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文献通过Meta分析,从农学、环境和经济角度评估有机肥替代的综合效益。【结果】有机肥替代处理在化学氮肥用量平均减少43%的条件下,未降低小麦产量。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小麦产量有巨大影响。在替代化肥比例<15%和15%—30%时,有机肥替代处理分别增产8%和5%,而在替代化肥比例>30%时,未显著增产。小麦生产的净经济效益受替代比例和替代有机肥类型影响。当有机肥替代比例<30%时,净经济效益无显著性差异;而当替代比例>45%时,牛粪和商品有机肥作为替代有机肥时,净经济效益减少18%和68%。有机肥替代使小麦生长季的NH3挥发减少24%、小麦收获期的土壤硝酸盐残留量减少16%,但使小麦生长季的N2O排放量增加了32%。进一步分析可知,土壤性质、有机肥类型、气候条件、试验持续年限、产量和施肥水平均可调控有机肥替代的小麦产量效应。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替代处理在SOM>15 g·kg -1时显著增产4%,而在SOM≤15 g·kg -1时无增产效应,在土壤pH<7时增产8%、而在土壤pH>7时无增产效应。当鸡粪、猪粪和商品有机肥作为替代有机肥时,有机肥替代处理分别增产6%、6%和4%,而牛粪作为替代有机肥时无增产效应。有机肥替代处理在年降雨量>600 mm区域显著增产4%,而在≤600 mm区域无增产效应。在年平均气温>15℃区域增产5%,而在年平均气温<15℃区域无增产效应。有机肥持续应用>10年增产6%,而在<10年无增产效应;在高施氮量条件下有机肥替代使小麦产量显著增加4%,而在中、低施氮量条件下无增产效应。在低产水平下有机肥替代使小麦产量显著增加9%,而在中、高产下有机肥替代无增产效应。【结论】有机肥替代处理在化学氮肥用量平均减少43%的条件下,未降低小麦产量,在维持小麦产量的同时有大幅减少化学氮肥用量和氮损失的潜力,但未增加净经济效益。应用合理的化学氮肥替代量、有机肥类型在降水充足和高温区域更易发挥有机肥替代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著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高产高效夏玉米的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研究高产高效夏玉米的冠层结构特性,探讨高产高效形成的生理机制,为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播种方式、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时期及用量和收获时间等综合农艺管理措施的合理优化,设置综合生产管理(MT)和施氮量试验(NT),研究探讨高产高效夏玉米的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施氮量试验中,施氮184.5 kg•hm-2(N2)时,产量、穗位及底层透光率达到最高,超过这一水平,产量、透光率和净光合速率均有所降低。综合生产管理中,再高产高效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从大喇叭口期(V12)到抽雄后6周(6WAT)始终维持在4.4以上,生育后期下降缓慢;穗位及底层透光率以及茎粗、穗位茎节长、株高和穗位高等植株性状整齐度相对较高,获得了10.91 t•hm-2的产量和54.97 kg•kg-1的氮素利用效率。【结论】单一增施氮肥,产量没有持续增加,冠层透光率有所下降;将栽培方式与肥料运筹结合,再高产高效处理的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时间较长,穗位叶层透光率、植株性状整齐度和净光合速率较高,实现了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的栽培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研究3种不同施肥水平处理下(F0:空白,对照;F1:种肥磷酸二铵5 kg/667 m2,无追肥;F2:种肥磷酸二铵5 kg/667 m2+追肥磷酸二铵10 kg/667 m2和油渣26 kg/667 m2)新大豆1号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结果]F2处理下的小区产量与F1、F0存在显著差异.在F2施肥处理下,新大豆1号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总量均最大;净同化率的2次高峰在开花盛期和鼓粒期.[结论]在F2施肥处理下,新大豆1号高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是3.85,总光合势达264.82×105 (m2·d)/hm2;净同化率的2次高峰在开花盛期和鼓粒期,分别为5.87和5.15 g/(m2·d);干物质积累总量为11 330.9 kg/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不同类型畜禽有机肥氮素在组分和有效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以化肥氮为参考标准,明晰不同畜禽有机肥氮素相对化肥氮的有效性,可为有机肥合理施用及有机无机科学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腐熟风干基猪粪、鸡粪、牛粪及化肥为材料,施氮(N)量均设置6个水平(0、40、80、120、160、200 mg·kg-1干土),采用田间土柱栽培试验,分析不同肥料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利用作物吸氮量或产量与化肥施氮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估算3种畜禽有机肥氮素对化肥氮的相对替代当量。【结果】(1)化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的小麦籽粒和地上部生物量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40—120 mg·kg-1干土施氮水平下,化肥和猪粪处理对籽粒和生物产量的提升幅度高于鸡粪和牛粪;在160—200mg·kg-1干土施氮水平下,化肥、猪粪和鸡粪的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牛粪处理。(2)等氮条件下,化肥处理对小麦籽粒/地上部氮吸收量的提升幅度高于有机肥处理;3种有机肥相比,小麦地上部氮吸收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猪粪、鸡粪、牛粪;有机肥处理的氮素回收率随施氮水平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化肥处理呈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18.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has been applied to rice cultivation to save labor costs and ease labor shortages in Asian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China.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onomic performance when comparing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IHR) and inbred japonica rice (IJR) under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method. In 2013 and 2014,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IHR (Yongyou 2640) and IJR (Wuyunjing 24) under two cultivation patterns, that is, pot seedlings mechanically transplanted (PS) and carpet seedlings mechanically transplanted (CS). Grain yield, yield components, leaf area index (LAI), leaf area duration (LAD), aboveground biomass, crop growth rate (CGR), nitrogen (N) uptake, and N accum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When compared with CS, PS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grain yield for both varieties because the larger sink size allowed higher N accumulation from panicle initiation to maturity. Moreover,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under 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at under CS; that is, higher photosynthetic productivity resulted from a greater LAI and higher LAD during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Higher N absorption capacit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period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otal N uptake under PS. When compared with IJR for both treatments, IHR generated 75.2% more grain yield.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creating high yield of IHR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IJR. Greater aboveground biomass production as well as higher N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created higher grain yield in IHR than in IJR. These results suggest higher yield could be achieved using PS with IHR, attributing to exploit both yield superiority and productive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9.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棉花生育特性及土壤含氮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无机N肥配施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土壤全N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肥能促进各生育时期棉株和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增加LAI,极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铃数和棉花产量;在施用等量N、P、K的条件下,绿肥+沼肥+化肥配施的综合效果较好,绿肥+化肥配施次之,单施无机N肥效果较差;有机无机氮肥配施能提高土壤全N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棉花水氮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河西走廊棉区合理利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2021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充分灌溉(W1)和亏缺灌溉(W2);副区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25%有机肥+75%化肥(OF1)、50%有机肥+50%化肥(OF2)和75%有机肥+25%化肥(OF3),分析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对棉花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阶段耗水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分配、水氮利用效率、籽棉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棉花籽棉产量和水氮利用特征受不同水肥处理及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亏缺灌溉下棉田土壤含水量、总耗水量、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籽棉产量显著下降,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适宜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能够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棉花苗期和蕾期耗水,增加花铃期耗水量,提高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并促进其向生殖器官中分配。充分灌溉条件下,25%有机肥配施处理(OF1)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平均较单施化肥(CF)提高10.5%;50%有机肥配施处理(OF2)与单施化肥(CF)无显著差异,但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