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迄今为止,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在江西安置区已生活了7-11年,通过对比三峡移民在外迁磨合期前后的经济与生产经营、社会与公共生活、政治与文化生活和三峡移民社会治安状况来考察江西三峡移民的社会融入程度,我们发现三峡移民在江西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已趋稳定,但在生产生活资料、资金扶持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让三峡移民"逐步能致富",是促进三峡移民真正转变成江西居民、在江西长期安居乐业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195-197
三峡工程是世界伟大工程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治理开发与保护长江,在1992~2009年的17年间,共迁移了12座城市和县城、114座集镇,搬迁安置的移民数量达到124.55万人,三峡库区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最多的水利工程移民,经过近十几年的移民发展,三峡库区移民安置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百万移民的迁移目标,且移民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三峡库区移民的致富之路逐渐开始。虽然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取得较大成果,但是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库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分析影响三峡库区移民就业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政府制定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失地移民基本状况和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分析了现阶段三峡库区农村失地移民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失地移民的就业问题,提出用生态补偿的方式为库区筹措资金,构建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为构建和谐稳定的三峡库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林青  覃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94-13797
结合重庆库区开县县内搬迁移民生产安置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三峡库区移民生产安置的可持续性。研究发现,库区淹没线上土地安置容量严重不足、工商业发展滞后及40多岁和50多岁外地务工的农民回流库区,对现有生产安置方式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挑战。为此,要长久保持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国家在三峡库区后续发展中应重点实施具体的产业移民政策和公共事业促进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5.
当今农村,农业女性化特征日益明显,作为农村妇女中的特殊群体,移民妇女的贫困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引入性别视角,以阿玛蒂亚·森的理论来分析移民妇女贫困原因,并针对三峡库区移民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经济开发与移民开发战略》,是《三峡库区经济开发与移民开发研究》的第一子课题。此课题以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发展战略学为理论指导。以三峡库区区情和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为依据,系统论证了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与经济开发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等,重点论证了三峡库区经济开发与移民开发的战略途径。此研究成果为三峡库区的经济开发与移民开发战略规划的制定及其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可行的措施,必书对国家三峡库区移民领导机关和库区各县(市)政府起到应有的咨询作用。  相似文献   

7.
罗素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75-11277
首先,阐述了三峡库区后移民时代发展现状:一是生态库区的定位与发展存在矛盾;二是采取市场选择、政府引导的开发性移民模式;三是移民后期扶持任务艰巨;四是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环境治理。其次.概括和梳理得到三峡库区后移民时代发展可采取的路径:一是扶持移民安稳致富;二是支持库区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加大中央财政政策的支持。最后,从财政政策视角提出了三峡库区后移民时代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促进生态移民搬迁及移民安稳致富的财税政策措施,具体包括促进移民就业的财税政策措施、为移民提供社会保障的财税政策措施、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追加后续投资解决迁建遗留的问题四大措施;二是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具体包括发挥产业基金的产业造血功能与优化库区产业结构、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引导资金投向三峡库区、增强地方财力的财税政策措施三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前三峡库区大规模的移民外迁已经结束,实现了三峡工程移民目标"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第一步。在后三峡时期,如何实现其有效市民化问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三峡移民作为农民城市化中的特殊群体,多数在被动市民化的状态下进行的城市化转变,由相对落后的库区农村,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进入相对陌生的城市,并必须完成市民化生活的巨大跨度,他们与主动市民化的农民相比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以了解后三峡时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尤其是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期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移民政策、经济状况、社会交往、移民年龄及文化程度、移民心态等方面解析三峡移民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三峡移民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深化对移民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三峡库区移民的历史现实问题,分析了库区移民致富面临的政策支撑发展机遇及问题与挑战,以库区丰都县龙孔镇示范产业生产基地为例,初步探索出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万元增收"创新模式,建设示范园区生产基地,创新产业合作模式,为移民提供新的致富之路,提高移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水库移民历史和三峡库区移民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三峡库区移民开发的运作机制、动作内容,提出了三峡库区移民开发运作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移民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水库移民历史和三峡库区移民情况的基础上,阑述了三峡库区移民开发的运作机制和运作内容,提出了三峡库区移民开发运作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隐患在移民.目前,三峡库区大规模移民外迁已经基本结束,基本实现了三峡工程移民目标"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第一步.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在生产、生活以及思想状况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并指出了政府、移民自身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库移民的迁移会引起移民居住地的变迁、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生产关系与产业结构的瓦解和重组.该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南阳市A区和B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调查结果,分析了水库移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可持续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管理机构不健全.据此提出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架构,加强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移民管理机构,以促进水库移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产业空心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库区存在的工业规模小、企业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以及由于三峡移民所产生的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原因;提出了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效益型工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壮大商贸流通和旅游产业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及构建库区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协同发展、实施科技兴库和人才战略、加大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隐患在移民。目前,三峡库区大规模移民外迁已经基本结束,基本实现了三峡工程移民目标“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第一步。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在生产、生活以及思想状况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并指出了政府、移民自身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66-2567
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施国家"移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移民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带作为为三峡工程作出突出贡献的区域,在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的背景下将如何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库区移民收入现状,以三峡库区万州为例,分析了移民增收缓慢的根因,分别从库区移民扶持保障、项目产业、生态建设、对口支援4个方面探讨了移民致富策略。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移民过渡期贫困风险和扶贫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因果树分析方法,对江西省移民扶贫移民过渡期贫困风险发生的四大因子(搬迁风险、生产风险、生活风险和社会边缘化风险)及其深层因子进行了非结构性的定性分析,并提出应从提升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实行"同伴压力"小额贷款、制定为移民创造脱贫增收机会的政策及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引入移民参与决策机制等方面来弱化移民过渡期贫困风险.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以来,商洛市生态移民专项项目的建设稳步推进使得退耕还林成果得以有效巩固。截至2015年,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0万hm2、生态移民超过50 000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商洛市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移民项目在实施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搬迁人数和投资完成情况进展缓慢、部分生态移民搬迁后出现返迁现象、移民的主观搬迁意愿不强烈、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滞后和部分移民安置点的社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改善退耕农户生存和发展"为中心、把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移民项目后续建设、规范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社会管理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