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明确当前粤西已收集油梨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加强油梨种质资源的利用。【方法】以保存于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的 53 份油梨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偏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油梨的 7 个质量性状(叶形、叶缘、叶尖形状、叶片颜色、叶面状态、花型、叶柄凹槽)和 12 个数量性状(枝条粗度、节间长度、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度、花序侧轴长度、花序宽度、花序主轴长度、花梗长度、花瓣长度、萼片长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已收集油梨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在 0.094~1.228 和 1.373~1.921 之间,表明油梨数量性状相对质量性状多样性更丰富。19 个油梨表型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的有 29 对,呈显著相关的 21 对。主成分分析表明,6 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 72.396%,其中叶柄长度、枝条粗度、花瓣长度、花序侧轴长度、叶缘和叶面状态为主要性状。聚类分析显示,当欧氏距离为 15 时,可将 53 份油梨种质资源分为 4 大组群,组群Ⅰ花序较小,组群Ⅱ枝条粗度最粗,组群Ⅲ叶宽最窄,组群Ⅳ花序侧轴长度最长。【结论】粤西已收集保存的 53 份油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丰富,调查的 19 个表型性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叶柄长度、枝条粗度、花瓣长度、花序侧轴长度、叶缘和叶面状态可作为油梨资源评价及育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观赏桃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以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为依据对观赏桃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评价的可行性,为观赏桃种质资源评价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8份观赏桃种质的10个质量性状(花型、花瓣类型、花瓣颜色、雌雄蕊高度比、花粉育性、萼筒内壁颜色、花药颜色、叶色、树型、生长势)和6个数量性状(花径、节间长度、花芽/叶芽、单花芽/复花芽、花芽起始节位、生育期)数据,并通过赋值法对质量性状指标进行分级。在对所有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观赏桃种质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异程度均较质量性状高。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些性状间存在内在的关系,使得信息重叠。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6个表型性状指标转化为10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可反映38份观赏桃种质表型性状的主要特征信息,其所包含的表型性状因子可以作为观赏桃种质创新和亲本选择的主要性状指标。对38份观赏桃种质16个性状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利用欧氏距离、运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9附近将其聚为8个类群,发现直观表现特征最明显的树型、花瓣类型、叶色、生长势等是进行不同类群区分的主要表型性状。【结论】利用表型性状数据,以质量性状调查为依据,结合对数量性状的观测,分析观赏桃种质资源多样性并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核桃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变异来源,分析了2个群体251份核桃种质资源的9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分化系数及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7.45%、1.86;群体间大多性状及群体内全部性状的F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4个性状的群体间F值较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9.15%,而种群内则为90.85%;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与干周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9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分别表征叶片大小、叶柄、小叶数及叶片形状。核桃叶片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可作为群体划分依据,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会影响树体营养物质的累积,进而影响干周加粗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澳洲坚果种质资源花序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为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以及创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花序表型性状的观测和描述方法参照《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和《澳洲坚果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范》,数据统计分析应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结果】40份供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中90%种质小花为乳白色、50%种质小花自花序轴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77.5%种质无批次开花;花序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6.30%,小花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60%。聚类分析将40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4.79时分为2个组群,组群内的种质资源以花序长度和小花数量聚类;主成分分析结果将6个表型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花量、花色、开花顺序因子),解释的总变异为71.752%,更为直观地展现了花序表型特点,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结论】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花序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花序长度、小花数量、小花颜色和小花开放顺序是花序表型性状多样性构成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18个枣品种叶片、枣头、二次枝、枣吊、花等表型性状的调查研究,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明确各品种间的表型变异丰富度及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表明:各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94%~63.34%,平均变异系数为20.60%,各器官变异大小为花表型性状>叶片表型性状>枣头表型性状>枣吊表型性状>二次枝表型性状。在叶片描述型性状多样性分析中发现Shannon-wiener指数为0.76~1.70,Simpson指数为0.32~0.61,大小与Shannon-wiener指数排列一致,顺序为叶基形状>叶尖形状>叶片形状>叶缘形状>叶片光泽 >叶片颜色>叶片状态。相关性分析中得出多对极显著性相关关系,较为清晰地体现出各器官和各组织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得出6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75.64%,说明该6个主成分能够代表118个枣品种的大部分信息;结合主成分特征向量绝对值大小发现叶片长、宽、叶面积、二次枝长节间度、枣吊叶片数、花序花朵数、花序数对枣种质资源具有较强的描述能力,可以作为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将现有种质分为6个大类,同一类别共性明显,不同类别差异较大,除第6类山东大柿饼外其余类别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构成。  相似文献   

6.
枣种质资源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物种的稳定性和进化潜能,利于优异资源的筛选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也为引种和资源筛选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塔里木大学枣种质资源圃177份材料12个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1)枣叶片以卵圆形、叶尖钝尖、叶基圆形、叶缘钝齿类型居多,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1.22。(2)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9.30%~42.79%,平均变异系数为23.59%。(3)主成分分析中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面积因子这一特征向量的贡献率为23.04%。(4)综合描述性状与数量性状,将其分为6大类群,充分反映各资源之间的亲属关系。【结论】 177份枣种质资源的叶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叶基性状、叶片形状、锯齿数、锯齿高度、叶面积和叶周长在种群间的差异较大,进化潜力更大,是枣多样性分析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性状优良的山桐子种质资源材料,为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收集的373份山桐子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29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及评价,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这373份山桐子种质的叶长、叶宽、叶柄长、树高、胸径、枝上高变异系数分别为17.31%、17.62%、29.26%、42.49%、42.37%和5.68%。其性状间变异范围为0.84%~42.49%,其中,叶长/叶宽变异系数最小,胸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树高与胸径、轮生枝条、枝上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长、叶柄长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胸径>叶宽>叶柄长>轮生枝条>枝上高>当年生侧枝数。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9个性状可归纳为以下3个主成分,即叶长、胸径、树高,说明山桐子的叶片和株茎性状对品种分类影响较大,三者的累计贡献率达63.37%。聚类分析依据表型特征可将373份种质聚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包括184份...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H. Hu)不同优选种质间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0个优选种质枝条和叶片的1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并对聚类分组表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幅度为10.22%~46.63%,平均变异系数为22.02%;不同种质间变异差别明显,RC17平均变异系数最大(18.79%),RC01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1.27%)。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04%,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2.61%;聚类分析结果将20份掌叶覆盆子种质分为3大类,其中第Ⅰ类包括10份,第Ⅱ类包括9份,第Ⅲ类包括1份。Ⅰ类与Ⅱ类组间叶脉角和叶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Ⅰ类与Ⅲ类组间地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裂宽和叶脉角存在显著差异(P<0.05);Ⅱ类与Ⅲ类组间地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裂宽和叶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探讨优选种质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将为掌叶覆盆子资源保存及构建核心种质提供数据基础以及新品种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大果甜杨桃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及挖掘其优异种质资源,提高优胜大果甜杨桃种 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 5 种大果甜杨桃种质资源 为研究材料,对 6 个复叶性状、3 个顶生小叶性状和 3 个侧生小叶性状进行测定,通过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叶片表型及多样性特征。【结果】12 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 9.97%~28.94%,平 均变异系数为 16.86%,多样性较为丰富;大果甜杨桃叶片 12 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为其叶片 性状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成分分析将 12 个数量性状分为 4 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80.723%, 可作为大果甜杨桃叶片性状选择的综合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平方欧氏距离为 5 时,将所有材料分为 3 个类群,第 2 类群在复叶长、复叶宽、复叶主轴长等 9 个表型性状指标中均最优,可作为叶片性状育种优先考 虑的种质资源。【结论】综合各供试杨桃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结果,大 果甜杨桃 2 号在复叶长、复叶宽、复叶主轴长、复叶鲜质量、小叶数量、顶生小叶长、侧生小叶长、侧生小叶 宽和侧生小叶鲜质量 9 个表型性状指标中表现较优,可作为叶片性状育种优先考虑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艾纳香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为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59份艾纳香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9个数量性状和13个质量性状的测定,并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数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株高(2.072),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花枝数(32.76%);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片形状(1.201)。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数量性状中,冠幅与株高、叶宽、叶柄长度、花枝长度、花枝开张角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质量性状中,叶脉花青苷显色强度与主茎花青苷显色强度、叶片边缘花青苷显色强度和叶柄花青苷显色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前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4.32%,根据各性状的载荷量大小将各因子依次命名为产量因子、显色因子、叶光滑度因子、叶片边缘因子、叶片形状因子、叶片绿色因子和花枝角度因子。基于表型性状,以离差平方和法在遗传距离为10处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有39份材料,占总数的24.53%;类群Ⅱ有38份材料,占总数的23.90%;群Ⅲ有82份材料,占总数的51.57%。【结论】159份艾纳香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片形状的变异类型较为丰富,叶宽可作为日后选育高产艾纳香种质的指导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国内外236份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筛选优质种质,为黄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良亲本材料,也为优良基因挖掘及种质资源利用、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云南省内、省外及国外的236份黄瓜种质为试料,对其12个性状(2个质量性状和10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通过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这些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质种质。【结果】236份黄瓜种质变异系数最大的是雌花节率,为145.46%,变异系数最小为叶形指数,为4.6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高于质量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633,以子叶宽最高,为2.092,以叶色最低,为0.389。雌花节率与叶色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下同),与子叶长、子叶宽、结瓜习性、成株叶长和叶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下同),与第一雌花出现节位、雄花节率、节间长和主蔓长呈极显著负相关;第一雌花出现节位与雄花节率和结瓜习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形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雌花节率和子叶宽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0.823%,第一因子是雌花节率主分量,第二因子是成株叶宽主分量,第三因子是第一雌花出现节位主分量,第四因子是子叶长主分量,第五因子是叶色主分量。236份黄瓜种质材料分成八大类群(Ⅰ~Ⅷ),其中第Ⅵ类群和Ⅶ类群的生长势强,雄花占比多,在育种中可作为父本材料,第Ⅷ类群的雌花占比多,单性结实率高,在育种中可作为母本材料。【结论】236份黄瓜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选择育种潜力巨大。在黄瓜育种时,可将叶面积、叶色、第一雌花出现节位、结瓜习性和雌花节率等性状作为产量性状进行改良,且选育早熟高产品种时应注重第一雌花出现节位、雄花节率和结瓜习性等性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 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并对大蒜种质资源进行初步鉴定及综合评价,以期全面了解大蒜种质资源特性,对今后开展大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184份大蒜种质资源的株高、假茎直径、叶长、叶宽和单头鳞茎重等12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计算其变异系数,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84份大蒜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4.072%~67.993%,其中,假茎直径、叶长、叶片数和鳞茎盘厚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0.00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蒜种质资源不同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鳞茎高、鳞茎横茎、鳞茎盘直径、鳞芽背宽和鳞芽高是影响蒜头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蒜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包含在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6.226%,主要因子为鳞茎横径、株高、单头鳞茎重、鳞芽高、鳞茎高、鳞茎盘厚和叶片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4份大蒜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20.00处可聚为七大类群,其中第Ⅳ和Ⅴ类群种质的综合表现较好,且大部分为贵州本地资源。通过计算184份大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得分,筛选出综合得分较高的21份种质,其中有20份种质来自贵州。【结论】184份大蒜种质资源遗传差异较大,其中贵州大蒜种质资源综合表现优异,是筛选优良大蒜种质资源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10个省份(群体)211份中国板栗种质资源花序相关性状表型多样性和遗传特点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中国板栗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信息,挖掘优异基因材料,并为现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板栗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中提供的方法,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板栗种质资源圃内211份中国板栗资源的15个花序相关表型性状进行系统调查,量化赋值后,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Shannon-weaver指数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采用MEGA 7.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我国板栗资源花序相关性状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23%和1.70,其中每果枝雌花个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0.66,雄花序比例变异系数最小为7.37,序轴粗度比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99,每果枝两性花序个数、两性花序比例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41。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板栗遗传变异和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江苏群体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5.53%;河北群体多样性水平最高,多样性指数1.86;安徽群体遗传变异和表型多样性水平均最低,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96%和0.95。测量性状中,除雄蕊长和序轴粗度比外,其余性状均为群体间差异显著,花序长、花轴粗、花簇密度、每果枝两性花序个数、两性花序比例、雄花序比例、每果枝雌花个数这7个性状,群体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地域间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序形态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花序数量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但花序形态和花序数量间相关性不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总信息量的84.18%,每果枝两性花序个数(0.931)、花序粗(0.912)、花序长粗比(-0.889)、花序长(0.864)、每果枝雌花个数(0.828)、雄花序比例(-0.821)、两性花序比例(0.820)、雄蕊长(0.806)8个性状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是板栗花序相关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为标准,将211份资源分为5个类群,并筛选出9份两性花序数量多、雌雄比例高且高雌花量的板栗资源。聚类分析将211份资源分为8个类群,花相关表型性状变异相同的材料大多聚在一起,变异较大的类群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结论】 中国板栗资源花序相关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高,地域间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程度不同,群体间性状差异显著。花序形态表型性状和花序数量表型性状内部的相关性较明显,但花序形态和花序数量间相关性不明显。筛选出8个性状可作为板栗花形和花量的综合评定指标,9个两性花序数量多、雌雄比例高且高雌花量的板栗资源可作为性别调控、改善产量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疆树上干杏种内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为其相关特性和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新疆伊犁地区的6个树上干杏株系为材料,在2008年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于2009和2010年连续2年系统观测6个株系的1年生枝、皮孔、叶片、花及果实的19项形态学指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评价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并对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树上干杏6个株系的花冠直径、叶长、叶宽、节间长、果实和果核大小等形态学性状均存在差异;各形态指标在种内存在一定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单果质量(26.22%),其次为核鲜质量(20.49%),与花、叶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19项形态学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多个性状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树上干杏的种内变异丰富,可以通过对一些形态学性状的早期选择,获得果实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求库尔勒香梨杂交植株性状早期选择的有效指标.[方法]观察12个库尔勒香梨杂交组合一年生实生苗的叶形、叶基、叶缘、叶脉、叶片颜色等叶片形态特征,测定各杂种实生苗组合的株高、地径、叶长、叶宽、叶柄长等相关植株性状,对杂交组合间植株性状分离变异状况及差异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2个库尔勒香梨杂交组合中,父本为早酥、晋蜜、翠冠、酸梨生长势较强,父本为81-15-10杂交组合叶片出现明显变异,呈掌状缺刻形,一年生杂种实生苗在组合内各性状存在分离变异,其中叶片大小和株高变异系数最大,可以作为杂交苗植株性状早期选择的有效指标.[结论]库尔勒香梨杂种实生苗组合内各植株性状的分离表现结果,可为库尔勒香梨杂交育种的早期性状鉴定和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四川省莴笋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四川省地方莴笋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四川不同地区收集的108份莴笋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并对其17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108份莴笋种质资源的不同表型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8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10,其中,茎叶基部形状均为心胀形,茎叶附着方式均为无叶柄,故H'为0,肉质茎皮色的H'最高; 9个数量性状的H'为1.85~2.03,变异系数为0.07~0.24,H'最高的是肉质茎长,变异系数最高的是毛重。主成分分析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3.79%,包括12个表型性状。108份莴笋种质材料可划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主要是肉质茎大小和长度中等的资源;第Ⅱ类群肉质茎均较长,而且肉质茎较粗,单茎重较重,是具有高产特征的种质资源;第Ⅲ类群主要是节间较密的类型。【结论】四川省莴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但部分质量性状的遗传指数较低,需加强对现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开展莴笋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有利于实现莴笋高产优质育种以及填补当前市场缺乏种类,其中第Ⅱ类群可用来选育高产品种,第Ⅲ类群可用来选育当前四川市场上缺乏的叶色紫色、叶形为长椭圆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研究189份引进棉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新疆棉花育种及创新种质资源提供资源基础。 【方法】 选取引进的189份棉花种质资源的6个农艺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鉴定、筛选优良性状的棉花种质资源材料。【结果】 189份棉花种质在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4.669%~11.877%,平均为8.712 %;5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69%~9.311%,平均为6.136%。各性状间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同步改良棉花关键性状指标有难度;主成分分析将11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740%,各主成分反映生育期、株高等生物学特征与单铃重、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等经济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各性状协同配合有利于各性状的同步提高。将189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在遗传距离为10.0时所有材料被划分为 7个类群,各类群性状特征差异明显。【结果】 189份棉花种质资源第Ⅲ类群、第Ⅵ类群和第Ⅶ类群中马克隆值的均值分别为4.17、4.03和4.08,均达到A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