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梅果渣作为一种加工副产物,富含酚类、糖类和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物质。为实现资源化利用,本研究采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将其加工成杨梅果渣粉,并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果渣粉物理性质、风味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干燥的样品具有更低的堆积密度,更高的L*值和a*值,同时,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花色苷含量最高,还原力、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更强,具有高总糖含量和低总酸含量,并保留有更多的醛类、酯类和酮类成分。热风干燥样品与真空干燥样品在物理性质和抗氧化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热风干燥样品中总糖含量较低。真空干燥效果最差,样品中总酸含量较高,尤其是较高的乙酸含量影响了杨梅果渣粉的风味。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则具有较高的果香和脂肪香。综合评价,冷冻干燥更适于加工杨梅果渣粉。  相似文献   

2.
为选择合适的富硒魔芋干燥技术,通过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 eclairage,CIE)色度学系统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自然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技术对富硒魔芋颜色、葡甘聚糖含量、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技术对富硒魔芋的颜色、葡甘聚糖含量、硒含量有显著影响。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葡甘聚糖颜色影响程度递减,真空冷冻干燥前后魔芋的总体色差(ΔE*)最小,为3.826 2,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能最大程度保持富硒魔芋颜色;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中葡甘聚糖含量依次增多,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的葡甘聚糖含量达到54.8%;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中总硒和有机硒含量依次减少,自然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分别达到1.651 μg·g-1和1.365 μg·g-1,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中无机硒含量最多,为0.396 μg·g-1。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可以减小干燥前后富硒魔芋颜色变化,提高干燥后富硒魔芋中葡甘聚糖和无机硒含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干燥方式对甘薯叶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甘薯叶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甘薯叶综合开发和干燥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薯品种‘台农71’和‘胜南’的叶片为材料,研究蒸干结合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60℃/50℃/40℃热风干燥共5种干燥方式对甘薯叶功能成分(总酚、总黄酮、绿原酸类成分、β-胡萝卜素、维生素D3、维生素E、抗坏血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抗氧化能力(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定)和外观色泽(叶绿素、色值)的影响,并分析各功能成分间及功能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甘薯叶中检测到的游离酚酸主要包括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5种干燥方式对甘薯叶中功能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真空冷冻干燥下,‘台农71’叶片中游离酚酸总量最高,达到38.4 mg·g-1DW,是其在60℃热风干燥下含量的25.6倍。真空冷冻干燥和蒸干结合热风干燥下,叶片中总酚、总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差异相对较小,但都显著高于60℃/50℃/40℃ 3种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下,两个材料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是3种热风干燥的1.7—5.3倍和1.7—3.8倍。抗坏血酸在真空冷冻干燥下有较好的保留(175.3—441.1 mg/100 g DW),而在热风干燥中含量极低(3.4—5.7 mg/100 g DW)。维生素D3α-生育酚在蒸干结合热风干燥下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不同干燥方式下甘薯叶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真空冷冻干燥和蒸干结合热风干燥的自由基清除率较高,显著高于3种热风干燥。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总黄酮、总绿原酸、维生素D3α-生育酚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甘薯叶抗氧化能力与总酚、总黄酮及各绿原酸类成分的含量也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真空冷冻干燥和蒸干结合热风干燥能较好地保留甘薯叶中总酚、绿原酸及衍生物、黄酮、维生素D3α-生育酚、抗坏血酸等功能成分,使叶片干燥后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与真空冷冻干燥相比,蒸干结合热风干燥具有成本低和耗时短的优势,是实际生产应用中干燥保留甘薯叶多酚和黄酮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豆腐柴叶干粉营养组分、抗氧化活性和适制性的影响。采用漂烫及不同干燥方式处理豆腐柴叶并分为新鲜组(F)、冷冻干燥组(FD)、热风干燥组(HAD)、新鲜漂烫组(FB)、漂烫+冷冻干燥组(BFD)、漂烫+热风干燥组(BHAD)6组。结果表明,与HAD组相比,FD组干粉色泽翠绿,且能维持较高的氨基酸、还原糖、总酚与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6.16 mg·g-1、61.98 mg·g-1、6.31 mg·g-1和106.56 mg·g-1。其中,FD组、BFD组和HAD组干粉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FRAP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采用不同处理的干粉制作柴叶豆腐,结果表明,BFD组干粉制作的柴叶豆腐色泽翠绿,凝固时间短,出品率高,渗出液少,且硬度、弹性、内聚性、胶黏性、咀嚼性指标高,感官评分为83.33±2.86。因此,采用漂烫+冷冻干燥的方式处理豆腐柴叶,其干粉既能保留部分的营养成分又具有强抗氧化能力,且能制作出品质较佳的柴叶豆腐。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这两种干制方式所得沙田柚果渣粉膳食纤维(DF)和黄酮的组成、含量及理化功能特性,为沙田柚副产物在功能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沙田柚榨汁后的果渣为原料,通过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制方式,得到沙田柚果渣粉,分别测定两种果渣粉可溶性DF(SDF)和不溶性DF(IDF)的含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沙田柚果渣粉的微观结构,测定其持水力、持油力和吸水膨胀力;采用福林酚法及硼氢化钠/氯醌比色法测定沙田柚果渣粉的总酚、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其单体黄酮组成,采用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热风干燥沙田柚果渣粉总DF(TDF)含量(46.10 g/100 g DW)显著高于冷冻干燥果渣粉(P<0.05),两种干制方式得到的沙田柚果渣粉IDF/SDF比值较为均衡,分别为1.5和1.6,热风干燥果渣粉持水力((7.55±0.43)g·g-1 DW)和持油力((1.94±0.08)g·g-1 DW)略高于冷冻干燥果渣粉,但后者的吸水膨胀力(12.25 mL·g-1 DW)显著高于前者(P<0.05);沙田柚果渣粉中酚类物质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占总酚含量的95%以上,热风干燥果渣粉总酚含量(5.54 mg GAE·g-1 DW)显著高于冷冻干燥果渣粉(P<0.05),但二者总黄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13.11和11.45 mg CE·g-1 DW;与其他柑橘属水果主要单体黄酮为柚皮苷不同,沙田柚果渣粉主要单体黄酮为柚皮苷和melitidin,占其总黄酮含量的70%以上;热风干燥果渣粉较冷冻干燥果渣粉显示出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其ORAC、ABTS和FRAP值分别为141.28、4.63和20.98 μmol TE·g-1 DW。【结论】沙田柚果渣粉同时富含DF和黄酮,且其DF的水合性质和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常见的水果副产物,是良好的DF和黄酮补充剂,适合用于功能食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南瓜叶资源,以南瓜干燥成叶为材料,以超声波辅助水提取法提取南瓜叶多糖,研究超声波功率、时间、温度、料液比对南瓜叶多糖得率的影响,以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以DPPH自由基法、羟基自由基法和FRAP法测定南瓜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影响南瓜叶多糖得率各因素的主次顺序是超声波时间>功率>温度>料液比,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时间25 min、温度65℃、料液比1︰30、功率160 W,此工艺条件下南瓜叶多糖得率为12.54 %。南瓜叶多糖对DPPH自由基IC50为3.20 mg·mL-1,对羟基自由基IC50为2.63 mg·mL-1,FRAP值为75.18 μmol TE·g-1。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菠萝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以新鲜菠萝为原料,采用微波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3种方式,分析干燥后菠萝片的感官评分、色泽、质构、营养品质,以及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制备的菠萝片,感官评分最高,达到86分,弹性、回复性较强。真空冷冻干燥后的菠萝片维持了较好的色泽,其维生素C(VC)(837.2 mg·kg-1)、总糖(133.98 mg·g-1)、总酚(0.28 mg·g-1)和可溶性蛋白(0.57 mg·g-1)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微波干燥后的菠萝片VC、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热风干燥后的菠萝片总糖含量最低。真空冷冻干燥与热风干燥后的菠萝片中检测到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相似,但其含量相对较高;而微波干燥后的菠萝片中检测到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最少,且因局部受热不均,产生了特有的带有焦糖香的5-甲基呋喃醛、2-乙酰基呋喃等风味物质。综合营养品质与挥发性风味考虑,真空冷冻干燥制备的菠萝片品质最佳,热风干燥的次之,微波干燥处理的营养和风味...  相似文献   

8.
以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fengdan’)花为材料,采用晒干、热风干燥(40、60、80℃)、微波干燥(中低火、中火、中高火)、真空冷冻4种方法对牡丹花进行干燥,测定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凤丹花还原糖、蛋白质、维生素C、黄酮、多酚含量,选取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清除率、亚硝酸盐清除率和铁氰化钾还原4个抗氧化指标,评价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牡丹花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牡丹花的多酚含量为11.71 mg/g,黄酮含量为11.85 mg/g,显著高于其他干燥方法处理的样品含量;冷冻干燥处理的还原糖含量为23.79%,与60℃热风干燥处理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干燥处理;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牡丹花蛋白质含量为63.87 mg/g,仅次于晒干处理。同一浓度条件下,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牡丹花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清除率、亚硝酸盐清除率、铁氰化钾还原力均最强。不同干燥方法对牡丹花营养、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影响较大,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牡丹花蛋白质、多酚、黄酮含量高,较好保留了牡丹花营养与活性成分,是牡丹花较优的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Folin-Ciocalteu法对陕西产的2种鹿蹄草的多酚定量,并用DPPH法、ABTS法、FRAP法3种方法进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经过粗提后,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的多酚物质含量为185.81 mg·g-1,明显高于雅美鹿蹄草(Pyrola decorata)的多酚物质含量133.81 mg·g-1,鹿蹄草中的总酚物质含量平均是雅美鹿蹄草的1.39倍;对于每个种的各个部位来说,总酚含量:叶>全株>根茎>花,叶与花中含量差距最大,其比值为2.02(鹿蹄草)、1.26(雅美鹿蹄草)。用3种方法测得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结果一致,清除自由基能力即抗氧化性较强的是鹿蹄草的多酚提取物,其次是雅美鹿蹄草的多酚提取物,抗氧化性测定结果显示,2种鹿蹄草的抗氧化性与其酚类物质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从麦胚清蛋白分离制备高活性抗氧化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究能有效地从小麦胚芽清蛋白二步双酶酶解物中分离得到高活性抗氧化肽的工艺。【方法】以小麦胚芽清蛋白为原料,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能力为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指标,通过胰蛋白酶进行酶解,依次采用超滤膜和凝胶过滤色谱(Sephadex G-75)对酶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活性较高的组分;采用碱性蛋白酶对获得的活性较高组分进行酶解,通过凝胶过滤色谱(Sephadex G-15)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纯化其酶解产物;采用质谱技术(ESI-TOF MS/MS)对抗氧化活性最高的组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3个活性组分(峰)Pa、Pb、Pc,采用DPPH法和Fe2+螯合能力测定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的结果都显示,在3个组分中,提取率为23.1%的组分Pb抗氧化活性最强(P<0.05),因此选取组分Pb进行下一步碱性蛋白酶酶解。该酶解物经Sephadex G-15分离后得到Pd和Pe两个组分(峰),经抗氧化活性测定,选取提取率为52.1%的高抗氧化活性组分PdP<0.05)进一步通过RP-HPLC进行疏水性分离,得到P1、P2、P3、P4、P5五个活性组分(峰),其中提取率为7.3%的组分P3的抗氧化活性最强(P<0.05),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能力的EC50值分别为1 mg·mL-1、0.6 mg·mL-1。最后通过质谱技术(ESI-TOF MS/MS)鉴定组分P3的结构,得到其氨基酸序列为AREGETVVPG,分子量为1 013.51 Da,纯度约为85%,与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多肽AREGETVVPG(纯度95%以上)的抗氧化活性相比,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步双酶酶解结合超滤膜、凝胶过滤色谱和RP-HPLC等蛋白分离纯化技术为直接得到单一的高活性抗氧化肽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干燥方式对苦瓜营养与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加工方式对苦瓜营养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及品质特性的影响,为苦瓜干燥加工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优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营养成分(多糖、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总抗氧化能力(ORAC)、感官特征(色泽、硬度)和微观结构为评价指标,研究真空冷冻干燥、日晒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真空热干燥共6种干燥方式对苦瓜营养成分、抗氧化活性、感观和质构品质的影响。【结果】在营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方面,除真空冷冻干燥外,其余5种干燥方式下苦瓜中多糖提取率无显著降低;热泵干燥多糖含量最高为29.22 mg·g~(-1) DW,微波干燥最低为16.91 mg·g~(-1) DW。干燥后Vc、总酚、总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和ORAC值均有所下降。热泵干燥Vc含量最高,微波最低,分别为84.81和6.64 mg·100 g~(-1)。热风干燥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32.04 mg GAE·g~(-1)和7.44 mg CE·g~(-1);真空冷冻干燥最低,分别为14.14 mg GAE·g~(-1)和0.36 mg CE·g~(-1)。热泵干燥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日晒最低,分别为0.86和0.11 mg·g~(-1) DW。热泵、微波和真空热干燥ORAC值均较高,分别为226.44、224.66、244.10μmol TE·g~(-1);真空冷冻干燥最低,为113.23μmol TE·g~(-1)。在感观品质方面,加热干燥会引起苦瓜的褐变,真空冷冻干燥可以较好的保持苦瓜的色泽;热泵干燥叶绿素a和b含量最高,日晒干燥含量最低;日晒干燥苦瓜硬度最高,真空冷冻最低。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发现真空冷冻和真空热干燥苦瓜呈现蜂窝状松散结构,热风、热泵和日晒干燥苦瓜组织结构紧缩,微波干燥组织破裂,但无明显收缩。【结论】不同干燥方式对苦瓜营养与品质特性的影响差异较大。综合比较,热泵和热风干燥苦瓜营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损失较小,真空冷冻干燥苦瓜色泽和质构特征较好,日晒和微波干燥苦瓜的综合品质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桃果肉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桃果肉中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为桃的品质育种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水蜜桃、蟠桃和油桃3种类型共15个品种的桃果肉为试验材料,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检测各品种中的酚类物质,采用1,1-二苯基-2-苦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FRAP)3种方法测定抗氧化能力,并利用相关性分析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供试品种总酚与总黄酮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0.35—2.54 mg CHA·g-1 FW和0.08—3.32 mg RE·g-1 FW。整体上蟠桃总酚及总黄酮含量高于水蜜桃和油桃,‘早露蟠桃’的含量最高。3种类型桃果实中共检测到酚酸6种(没食子酸、香草酸、原儿茶酸、阿魏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和类黄酮4种(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在桃果实中的含量最为丰富,不同类型桃果实的酚类物质组成与含量明显不同。其中,水蜜桃以表儿茶素和绿原酸为主,变异范围为37.57—105.49μg·g-1和40.19—49.8μg·g-1;蟠桃以表儿茶素、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儿茶素为主,变异范围分别为35.94—297.32μg·g-1、36.14—80.57μg·g-1、1.45—29.26μg·g-1和0—44.64μg·g-1;油桃以绿原酸和儿茶素为主,变异范围为30.97—48.05μg·g-1和9.22—53.73μg·g-1。DPPH清除速率、ABTS和FRAP值分别为0.21—7.01μmol TE·g-1 FW、0.66—8.57μmol TE·g-1 FW和0.59—5.60μmol TE·g-1 FW,综合抗氧化指数依次为:蟠桃水蜜桃油桃。供试品种中,‘早露蟠桃’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最高。总酚、总黄酮、新绿原酸、表儿茶素与DPPH清除速率、FRAP及ABTS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不同类型桃果实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差异较大,表儿茶素和绿原酸是水蜜桃的主要酚类物质,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和新绿原酸是蟠桃的主要酚类物质,绿原酸、儿茶素是油桃的主要酚类物质。蟠桃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高于水蜜桃和油桃,表儿茶素和绿原酸在桃果实抗氧化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咯菌腈对四种牡丹叶片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究咯菌腈对牡丹黑斑病菌(Alternaria suffruticosae)、黄斑病菌(Phyllosticta commonsii)、腔孢叶斑病菌(Hainesia lythri)和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paeoniae)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及产孢的抑制活性,分析咯菌腈在牡丹病害化学防治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咯菌腈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咯菌腈对孢子萌发、产孢时间及产孢量、芽管伸长及芽管和孢子形态的影响。【结果】咯菌腈对腔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01μg·mL~(-1),其次为黑斑病菌和黄斑病菌,分别为0.07和0.35μg·mL~(-1);咯菌腈对4种病菌的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腔孢叶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1.26μg·mL~(-1),对其他3种病菌孢子萌发的EC_(50)在3.27—3.45μg·mL~(-1);0.1μg·mL~(-1)咯菌腈对4种病菌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抑制率在40%—70%,表明咯菌腈对4种病菌分生孢子芽管伸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各浓度间差异显著,其中对腔孢叶斑病菌芽管伸长抑制的EC_(50)为0.04μg·mL~(-1),抑制作用最强,对其他3种病菌芽管伸长的EC_(50)在0.08—0.22μg·mL~(-1);咯菌腈对黑斑病菌和黄斑病菌分生孢子和芽管的致畸作用强烈,可导致孢子及芽管膨大、过度分枝,而对叶霉病菌和腔孢叶斑病菌致畸作用较弱,芽管及孢子形态基本正常;咯菌腈可推迟黑斑病菌、黄斑病菌及叶霉病菌的产孢时间,对黑斑病菌产孢量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05μg·mL~(-1),对叶霉病菌次之,EC_(50)为0.38μg·mL~(-1),但对腔孢叶斑病菌产孢有促进作用。【结论】咯菌腈对牡丹黑斑病菌及腔孢叶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腔孢叶斑产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叶霉病菌和黄斑病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黄斑病菌菌丝生长及叶霉病菌产孢的抑制作用强烈;由于咯菌腈内吸活性较弱,无法抑制已侵入牡丹叶片的病原真菌的生长,故建议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施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已对众多常规杀虫剂产生了高度抗性。论文针对烟粉虱的高效治理问题,通过室内和田间联合应用昆虫病原真菌与化学农药,评价其是否对烟粉虱防治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烟粉虱的有效防控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在前期试验已经筛选到一株对Q型烟粉虱毒力较高的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菌株Mf96基础上,先于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喷雾法,在3个浓度梯度(1.0×108、1.0×107、1.0×106个孢子/mL)的黄绿绿僵菌(Mf96)分生孢子悬乳剂中添加1.8%阿维菌素WP,分别配制成含0、15、30、45和60 µg·mL-1剂量的1.8%阿维菌素WP溶液,并喷到Q型烟粉虱2龄若虫体表,检测其死亡率。在体视显微镜下记录单位面积内的孢子沉积数量。田间试验中,分别将黄绿绿僵菌Mf96菌株悬乳剂(1.0×108个孢子/mL)和1.8%阿维菌素WP(60 µg·mL-1)单用和混用后喷施于NC95烟草上,评价其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结果】实验室条件下,Mf96菌株悬乳剂从第4 天到第8 天对“Q型”烟粉虱2龄若虫的LC50从1 376降至183个孢子/mm2。Mf96菌株与阿维菌素(60 µg·mL-1)混合作用7 d后,真菌LC50从378降至46个孢子/mm2。低剂量的阿维菌素对黄绿绿僵菌Mf96菌株的分生孢子和菌丝生长没有影响。不同浓度黄绿绿僵菌(低、中、高)孢子悬乳剂分别与不同浓度阿维菌素(0、15、30、45 和 60 µg·mL-1)复配处理后,Q型烟粉虱2龄若虫有不同僵虫率,其中以阿维菌素30 µg·mL-1与黄绿绿僵菌高浓度悬乳剂复配处理Q型烟粉虱2龄若虫产生的僵虫率最高,达86.8%。对照(悬乳剂基础配方)和单独喷施阿维菌素处理中未见到僵虫。田间喷施真菌孢子悬乳剂、药剂和菌药混剂后5 d和10 d,菌药混用的Q型烟粉虱若虫虫口减退率均最高,分别为53.6%和85.7%;5个随机抽查时间得到校正防效变化趋势与虫口减退率趋势一致,25 d菌药混用的校正防效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达88.9%;5个随机抽查时间得到的对照组虫口减退率均为负值。【结论】黄绿绿僵菌Mf96菌株与阿维菌素联合在实验室和田间防治Q型烟粉虱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因此,利用黄绿绿僵菌Mf96分生孢子悬乳剂与低剂量1.8%阿维菌素WP联合防治Q型烟粉虱是一项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微黄青霉ZF1及其代谢产物对禾谷镰孢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前期从土壤中筛选获得的1株具有生防效果的微黄青霉(Penicillium minioluteum)ZF1,进一步分析其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效果,以及其培养滤液与化学药剂混配的抑菌能力和对玉米叶片、籽粒的侵染能力,明确该生防菌的开发利用价值,为防治禾谷镰孢引起的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微黄青霉ZF1对禾谷镰孢的抑菌能力,微黄青霉ZF1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孢的抑菌作用;通过玻璃纸法测定微黄青霉ZF1次生代谢产物对禾谷镰孢菌落生长的影响;比较咯菌腈、微黄青霉ZF1菌株培养滤液及咯菌腈和培养滤液混配3个处理对禾谷镰孢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分别在5叶期和乳熟期检测微黄青霉ZF1对玉米叶片和籽粒的侵染能力。【结果】微黄青霉ZF1能够明显抑制禾谷镰孢生长,抑制作用达到81.33%,抑菌面积为16.21 cm2;去玻璃纸PDA培养基上,ZF1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对禾谷镰孢生长的抑制作用达到55.46%;菌株培养滤液稀释10、20、50和100倍后对禾谷镰孢菌抑制作用分别为81.04%、64.46%、22.67%和1.12%,但微黄青霉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孢菌丝形态影响不明显;咯菌腈和微黄青霉菌培养滤液复配后对禾谷镰孢的抑制作用比二者单独使用有所增强,咯菌腈抑制禾谷镰孢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5值分别为0.0162和0.5287 μg·mL-1;10%微黄青霉菌培养滤液和0.5 μg·mL-1咯菌腈对禾谷镰孢的抑制率分别为86.45%和95.13%,二者复配后降低了对禾谷镰孢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5值,延长了作用时间,EC50和EC95值分别为0.0023和0.4011 μg·mL-1,培养4 d后咯菌腈抑菌作用丧失,而0.5 μg·mL-1咯菌腈与10%微黄青霉菌培养滤液复配后较0.5 μg·mL-1咯菌腈单独作用时间延长了10 d。接种微黄青霉至玉米叶片和受伤的玉米籽粒,仅在叶片表面和伤口处产生微寄生霉层。【结论】微黄青霉ZF1菌株及其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孢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咯菌腈和培养滤液复配对禾谷镰孢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独使用咯菌腈的处理。研究结果可为微黄青霉菌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为禾谷镰孢茎腐病和穗腐病的防治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苦瓜果肉中皂苷总含量、7种单体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差异,为明确苦瓜中主要皂苷单体组成含量,筛选高皂苷含量及高活性的苦瓜品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13个苦瓜品种皂苷总含量,高效液相法测定7种皂苷单体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采用4-硝基酚-2-D吡喃葡萄糖苷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同时分析组成含量和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个不同品种苦瓜果肉皂苷总含量呈显著性差异,含量变幅为(0.52—1.20)g/100g DW,平均值为0.79 g/100g DW,变异系数为21.65%。7种皂苷单体含量的平均值依次为:苦瓜苷A(Momorcharaside A)5.32μg·g-1 DW,苦瓜皂苷A(Momordicoside A)25.42μg·g-1 DW,Karaviloside XI 3.96μg·g-1 DW,苦瓜皂苷F2(Momordicoside F2)66.95μg·g-1 DW,苦瓜皂苷K(Momordicoside K)183.70μg·g-1 DW,(23E)-3β,7β,25-trihydroxycucubita-5,23-dien-19-al 40.13μg·g-1 DW,Kuguacin N 3.87μg·g-1 DW。不同品种苦瓜总皂苷ORAC指数变幅为2 747.76—15 584.07μmol Trolox·g-1,平均值为8 879.48μmol Trolox·g-1,变异系数为34.91%;α-葡萄糖苷酶IC50值变幅为1.55—4.96 mg·m L-1。【结论】不同品种苦瓜果肉皂苷总含量、单体组成含量、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有显著差异。皂苷是苦瓜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但并非苦瓜抗氧化活性主要贡献物质。(23E)-3β,7β,25-trihydroxycucubita-5,23-dien-19-al是主要活性单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参考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兽药质量标准,建立了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建立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的方法,可有效的分析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的有关物质,为制剂的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仪器方法按照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兽药质量标准要求,色谱条件:流动相为高氯酸钠缓冲溶液(精密称取NaClO_4·H_2O_3.45g于1 000 m L水溶解,加入磷酸12 m L,乙腈115 m L,三乙胺调pH3.6),流速为1 m 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量为20μ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干乳期)中有关物质的检测限及其浓度;考察该检查方法精密度及仪器精密度;考察样品主成分及有关物质的稳定性及线性相关性;对样品以适当条件的破坏后对该方法进行专属性考察,例如使用0.2 mol·L~(-1) HCl溶液、0.2 mol·L~(-1) NaOH溶液对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进行4 h的破坏;使用10%H_2O_2溶液对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进行30 min的破坏;以及90℃高温对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进行1 h的破坏。对比样品破坏前后主成分峰面积的降解程度,有关物质含量的变化程度,主成分峰与杂峰之间及有关物质峰与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以及杂质峰个数的变化等主要参数。并对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干乳期)三批样品中的有关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经过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后,当样品主成分浓度为7.5μg·m L~(-1)时,有关物质的信噪比≥3,按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有关物质浓度为0.05μg·m L~(-1);100μg·m L~(-1)浓度样品进样精密度RSD达到0.8%,方法精密度RSD达到0.6%;主成分在7.5—300μg·m L~(-1)浓度范围内,按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有关物质浓度范围为0.05—2μg·m L~(-1),有关物质浓度对峰面积线性回归分析方程为y=45935x-130.03,相关系数r=1。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在一定时间内在强酸、强碱、氧化、高温破坏条件下均有降解,以破坏前样品主成分含量为100%计,使用10%H_2O_2溶液对制剂进行30 min的氧化破坏后主成分含量降解达30%左右,在90℃高温下对制剂进行1 h的高温破坏后主成分含量降解达20%左右,使用0.2 mol·L~(-1) HCl溶液和0.2 mol·L~(-1) NaOH溶液对制剂进行4 h的酸、碱破坏后主成分含量降解均在10%左右。破坏前后主成分峰与有关物质峰的保留时间均未发生变化,主峰与杂峰以及杂峰与杂峰之间分离度均大于1.5,杂质峰含量发生变化,杂质数量破坏后均有增加。对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干乳期)三批制剂有关物质含量进行检测后,按HPLC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显示有关物质峰面积均未超过主峰峰面积的2%,符合兽药质量标准的规定。【结论】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有关物质检测方法简便易行,专属性强,灵敏度好,精密度高,可应用于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有关物质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肌注氟苯尼考在鸭疫里氏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并比较肌注氟苯尼考在2周龄健康和鸭疫里氏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240只鸭随机分为2组,各120只鸭,其中一组用鸭疫里氏杆菌腿部感染,分别以30 mg·kg~(-1)体重单剂量肌内注射氟苯尼考,采血点为给药前和给药后5、10、15、20、30、45 min和1、1.5、2、4、8、10、14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氟苯尼考的浓度,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223 n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其体积比为26和74,流速为1 m L·min-1,色谱柱为Agilent C18(4.6 mm×150 mm,5μm),进样量为20μL。药动学分析软件Win Nonlin 5.2.1以非房室模型拟合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计算相关的药动学参数,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药动学参数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氟苯尼考在健康鸭体内的峰浓度(Cmax)为(22.88±3.11)μg·m L-1,表观分布容积(Vd/F)为(2.39±0.81)L·kg~(-1),体清除率(ClB/F)为(0.64±0.11)L·h-1·kg~(-1),消除半衰期(t1/2β)为(2.57±0.51)h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7.28±7.87)μg·m L-1·h;氟苯尼考在感染鸭体内的峰浓度(Cmax)为(19.77±1.82)μg·m L-1,表观分布容积(Vd/F)为(2.44±0.46)L·kg~(-1),体清除率(ClB/F)为(0.63±0.08)L·h-1·kg~(-1),消除半衰期(t1/2β)为(2.74±0.54)h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8.11±6.62)μg·m L-1·h。统计分析氟苯尼考在健康鸭和感染鸭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除了Cmax差异显著(P0.05),其他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两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相比较,感染鸭体内的Cmax显著低于(P0.05)健康鸭体内的C_(max),其他参数无显著性差异。氟苯尼考以30 mg·kg~(-1)体重肌内注射在健康和感染鸭体内具有吸收迅速,峰浓度高,体内分布广泛,消除较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籽粒硒的含量及调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取样调查和田间叶喷硒肥试验,研究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籽粒硒含量状况、硒含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硒含量的农艺措施。【方法】分别于2008-2009、2009-2010、2010-2011年小麦季收集中国不同麦区73份春小麦和582份冬小麦共计655份田间小麦样品,调查籽粒产量并测定籽粒硒含量。于2010-2011年在14个省(市)的30个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开展叶面喷施硒肥试验,设叶面喷施清水或0.017%亚硒酸钠2个处理,于拔节中、末期各喷施1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测定拔节前植株样品的硒含量和收获后籽粒产量和硒含量。【结果】655份小麦籽粒样品平均硒含量为64.6 µg·kg-1,远不能满足以小麦为主食人群对硒的营养需求,变幅为0-821.0 µg·kg-1,春、冬小麦平均分别为67.5和64.2 µg·kg-1。有63%缺硒,19%偏低,仅有8%富硒,未发现有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中毒水平。小麦籽粒硒含量在不同区域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各地的田间试验表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喷硒和喷硒平均产量分别为6 650和6 649 kg·hm-2。叶喷硒肥使籽粒硒含量显著提高,不喷硒时,籽粒硒含量平均为31.0 µg·kg-1,喷硒116 g·hm-2使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到647.8 µg·kg-1,达到了富硒水平,但没有达到中毒水平。每施用1.0 g Se·hm-2,籽粒硒含量平均提高5.3 µg·kg-1,施用51 g Se·hm-2可将小麦籽粒硒含量从平均31.0 µg·kg-1提高到300 µg·kg-1以上。小麦籽粒硒含量不受产量的影响,但不喷硒时籽粒硒含量与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硒含量和拔节前植株硒含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硒含量在6.3-30.7 µg·kg-1每增加1.0 µg·kg-1,不喷硒时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2.1 µg·kg-1,拔节前植株硒含量在0-147.2 µg·kg-1每增加1.0 µg·kg-1,不喷硒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0.7 µg·kg-1。喷硒后籽粒硒含量和硒强化指数均与拔节前植株硒含量极显著正相关。拔节前植株硒含量每增加1.0 µg·kg-1,喷硒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5.7 µg·kg-1,籽粒硒强化指数平均增加0.043 μg·kg-1(g·hm-2-1。【结论】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拔节前土壤施硒提高土壤有效硒水平、在拔节中期或末期叶面喷施硒肥等,均可使植株累积较多的硒,并在灌浆期向籽粒转移,从而提高籽粒硒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