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芝麻主要农艺性状对其单株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河南地区种植的优质芝麻品种,本试验以20个不同来源的芝麻品种为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单株产量与株高、始蒴高度、空梢长度、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并对供试品种进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芝麻品种的单株蒴果数、千粒重、每蒴粒数、果轴长、株高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关联度依次是单株蒴果数果轴长千粒重每蒴粒数株高始蒴高度空梢长度。20个品种中,皖芝5号、郑杂芝3号、漯芝16号和项芝秸叶黄综合评价较好,其等权关联系数和加权关联系数排序均居前4名,更适宜河南地区大规模种植。单株蒴果数、果轴长、千粒重和每蒴粒数对芝麻产量的影响较大,实际育种中应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鲜食大豆农艺性状与鲜荚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气候条件下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方法]以江苏省南通市引进的7个推广品种为材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9个农艺性状与鲜荚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鲜食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关联度的大小依次为:单株荚数>主茎节数>生育期>分枝数>鲜百率重>株高>多荚百分率>标准荚数>出仁率。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是影响鲜食大豆鲜荚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出仁率、标准荚数、多荚百分率对产量影响则较小。[结论]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荚数、主茎节数、生育期对鲜荚产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于灰色关联度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对2003年河南省夏芝麻区域试验中10个参试品种(系)的株高、腿高、黄稍长、果轴长、蒴长、单株蒴数、每蒴粒数、千粒重、生育期、病株率10个主要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性状与芝麻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千粒重果轴长单株朔数生育期株高蒴长每蒴粒数病株率腿高黄稍长。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30个芝麻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蒴数、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正相关;苗期与单株粒重负相关,花期、全生育期与单株蒴数正相关;株高与单株蒴数正相关,始蒴高与蒴粒数、空稍尖度与蒴粒重负相关,果轴长与单株粒重正相关,单株粒重主要取决于苗期长短和单株蒴数、蒴粒重.高产育种要以开花早、花期长,株高适中、始蒴矮、果轴长、结蒴多、千粒重高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杂交棉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湘杂棉8号为材料,2008~2010年在湖南常德研究了不同密度下杂交棉生育期的差异、农艺性状的变化以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方面,现蕾前无差异,现蕾后各生育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推迟但差异不大;农艺性状变化总体上符合随着密度的增加第一果枝节位、株高增高,而果枝数、果节数和单株成铃数减少的规律;从单位面积产量构...  相似文献   

6.
芝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和高产育种是当前芝麻科研中的主要课题。本文采用驻芝二号(中熟、普通分枝型)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进行通径分析,探讨芝麻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栽培和高产育种提供主攻方向。一、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1983—1985年三年播期试验资料,以驻芝二号为例进行统计分析。每播期三次重复,取有代表性的植株20株进行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研究的主要性状是:总节数、现蕾节数、成蒴节数、果轴长、株蒴数、蒴粒数、千粒重,以单株粒重为产量指标。用BASIC语言编制出性状相关的通径  相似文献   

7.
高品质陆地棉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飞宇  张天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03-4504
[目的]研究高品质陆地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的关系。[方法]于2007年采用田间试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单株皮棉产量为指标,根据系统聚类中的最小离差平方和法将24个高品质系聚为高、中、低产3大类型,比较3大类型单株皮棉产量和10个农艺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对10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高、中、低产3大类型在株铃数、衣分、衣指、果节数和生育期等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高产类型的株铃数、衣分和衣指最大,而果节数和生育期最小(短)。株铃数和铃重与单株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果节数与单株皮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株铃数、铃重和果节数对高品质陆地棉单株皮棉产量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对高品质陆地棉品种的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江西红壤旱地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秋芝麻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芝麻株高、主茎果轴长和单株干物质重有显著的影响,其中7月1日播种的株高最高,单株干物质重最重;种植密度对始蒴部位和主茎果轴长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始蒴部位有升高的趋势,而主茎果轴长有缩短的趋势;播期对芝麻单株蒴果数和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提早播种有利于单株蒴果数和产量的提高;密度和播期对芝麻含油量的影响不显著;最适宜的播期和密度组合为7月10日播种、种植密度45.0万株/hm2,在此条件下,芝麻产量最高,达1147.5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抗灰斑病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选用了近年黑龙江省审定的17个抗灰斑病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各性状及性状组基因型值进行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并建立了以产量性状为目标的各性状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产量性状组的单株粒数、3粒荚数、单株荚数;农艺性状组的生育期、单株节数及株高,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组间以正相关为主;生育日数与百粒重呈正相关、底荚高与4粒荚数呈负相关;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组间典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且生育日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产量性状的选择应以株高中等、生育期适中、单株多有效节数、较低的结荚部位、粒中等大、单株粒数多为选育目标,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可通过生育日数及百粒重等性状间接达到。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江西秋芝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西红壤旱地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秋芝麻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芝麻株高、主茎果轴长和单株干物质重有显著的影响,其中7月1日播种的株高最高,单株干物质重最重;种植密度对始蒴部位和主茎果轴长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始蒴部位有升高的趋势,而主茎果轴长有缩短的趋势;播期对芝麻单株蒴果数和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提早播种有利于单株蒴果数和产量的提高;密度和播期对芝麻含油量的影响不显著;最适宜的播期和密度组合为7月10日播种、种植密度45.0万株/hm2,在此条件下,芝麻产量最高,达1147.5kg/hm2。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9~2012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20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宁麦2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其产量水平主要分布在6000~7500 kg/hm2,平均穗数为465.6万/hm2,平均穗粒数为38.3粒,平均千粒重为38.2 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千粒重的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2.
控释氮肥对寒地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控释氮肥施用最佳用量,试验设5个处理,研究水稻控释氮肥对寒地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水稻植株的株高、促进分蘖数形成,且T4处理(控释氮肥90%)施用好于普通尿素施用;提高干物质积累,成熟期控释氮肥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与T2处理相比提高了4.82%~10.78%,与T1处理相比提高了12.45%~18.41%。控释氮肥处理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T4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944.44 kg/hm2,与T2处理相比提高7.3%,与T1处理相比提高19.0%,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从产量和农艺性状分析,控释尿素90%处理是比较理想的肥料用量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16个参试旱稻品种(系)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产量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春丰A006产量高于对照旱9710,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株高、千粒重、有效分蘖、成粒率对产量作用更为明显;高产的原因主要是生物量较高。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成粒率和千粒重,更有利于旱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宁麦18的产量表现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宁麦18是采用改良集团法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种。利用2008~2011年江苏省淮南组和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18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麦18在参试品种中平均产量均为第1位,江苏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8%和4.6%,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7.8%和7.2%。宁麦18适应度较高,变异系数、回归系数和Shukla变异系数均较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稳产性。宁麦18平均穗数486.7万/hm2、穗粒数41.4粒、千粒重35.7 g,产量三因素协调性较好。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作用较小。因此,在宁麦18的高产栽培中,应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稳定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鲁单981产量及其产量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鲁单981,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个体产量、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以及群体消光系数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则呈现升高趋势。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为45000-60000株/hm^2时,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群体净同化率高,可获得较高的玉米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1.亚种间杂交稻与汕优63比较,在产量形成上有如下特点:一是分蘖力弱;二是抽穗前的干物质生产量多,而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量少;三是库容量大,但叶面积系数不高,高效叶面积率低,抽穗期单位叶面积负担的库容量高;四是每穗粒数多,结实率低,秧数少。2.亚种间杂交稻高产组合选配的主要指标有:分蘖力强、干物质生产能力强、库容量和叶面积均大,但库容量/叶面积比较低。3.亚种间杂交稻高产栽培的对策是增加穗数,减少粒数,在保持较高的库容量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叶面积,增加干物质生产量,抽穗后加强田间管理,防止早衰。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磷钾营养水平对超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氮磷钾营养水平,对耐肥型和广适型超级稻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同。耐肥型超级稻吉粳88以N200 kg/hm2、P100 kg/hm2、K120 kg/hm2时,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表现最好。广适型超级稻吉粳83以N100 kg/hm2、P750 kg/hm2、K90 kg/hm2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表现最好。耐肥型超级稻吉粳88以N250 kg/hm2、P100 kg/hm2、K60 kg/hm2时产量构成因素最好,广适型超级稻吉粳83以N100 kg/hm2、P75 kg/hm2、K90 kg/hm2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8.
氮素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优质小麦京冬8号为材料,在晋东南地区研究了氮素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为160 kg/hm2的前提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追肥可明显提高产量,以拔节期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产量最高;返青期和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而且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大,分蘖成穗效果越明显;随着追氮时期后移与追氮比例的增大,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对影响产量的成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x4)、单茎产量(x5)作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2 782.53+1 432.16x(4r=0.901 8**),说明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之间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以为玉米生产上合理密植提供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号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设52 500、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号种植密度在52 500~82 500株/hm2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其中,在60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低。2个品种穗行数、行粒数和粒长随密度变化不大,穗粒重随密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丹玉86号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均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75 000株/hm2密度时最小;丹3363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号穗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出籽率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3363穗粗在60 0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小,出籽率在52 500~7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82 500株/hm2密度时降低。丹玉86号在75 0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大、粒厚最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小、粒厚最大;丹3363粒宽和粒厚随密度变化不明显。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生产上应结合品种自身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