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刈割时期对不同类型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8个不同类型牧草品种在呼和浩特地区不同刈割期的产量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的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其鲜、干草产量最高;禾本科牧草的最佳刈割期是盛花期. 8个牧草品种在盛花期刈割鲜草年产量显著高于现蕾期.苜蓿品种年鲜、干草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粗蛋白年产量,苜蓿以现蕾期刈割最高,禾本科牧草盛花期刈割最高.粗脂肪年产量,苜蓿以例花期刈割最高,禾本科牧草则以盛花期刈割时较高.同期相比,苜蓿的蛋白和脂肪产量均高于禾本科牧草.综合产量和品质表现认为,紫花苜蓿FGC-301、FGE-201及无芒雀麦适合在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刈割次数对林下黑麦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下种草养禽是一种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为了优化林下牧草的刈割方式,获得较高产量的优质牧草。以林下黑麦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刈割次数处理(1、2、3、4、5次),比较不同刈割次数对其生长性状、干物质累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4次处理,林下黑麦草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86.53 t/hm~2和11.83 t/hm~2,刈割5次处理,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下降10.27%和7.79%。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林下黑麦草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等营养成分含量有上升趋势,粗纤维含量有下降趋势。另外,各处理以第2茬和第3茬黑麦草干草产量和品质较高。与非林下黑麦草比较,林下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稍有下降。本试验条件下,林下黑麦草刈割4次可兼顾高产与优质,并且适当延长第2茬和第3茬生长时间,有利于产量和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刈割周期对热研11号黑籽雀稗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刈割周期对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 cv. Reyan No.11)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90d刈割周期粗蛋白质产量最高,达3897 kg/hm2;间隔75d刈割周期鲜草产量最高(135.8t/hm2);间隔120d刈割周期干草产量最高(38.6t/hm2);间隔120d刈割周期株高生长动态和分蘖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在品质方面,间隔90d刈割周期黑籽雀稗品质最好,粗蛋白质含量最高(13.13%),粗纤维含量最低(25.79%)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春性大麦在新疆地区作为青贮饲料的最佳刈割时间,以垦啤麦13、P13-3和甘啤4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刈割期(抽穗期、灌浆期、灌浆10d和蜡熟期)干物质产量、营养品质和青贮品质。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的推迟,垦啤麦13和P13-3干物质含量和干草产量显著增加,P13-3蜡熟期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参试的3个品种(系)中P13-3在蜡熟期干草产量最大,达到14 731.46kg/hm 2。随着刈割期的推后,3个春性大麦品种(系)干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垦啤麦13和P13-3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上升。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大麦青贮后乳酸、乙酸和丁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垦啤麦13和P13-3在灌浆10d后青贮其发酵品质显著高于抽穗期和灌浆期。因此,从产量和品质两方面综合考虑,新疆地区春性大麦最佳青贮刈割时间为灌浆10d。  相似文献   

5.
磷钾配合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郊地区于2003-2005年进行了紫花苜蓿配合施肥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为形状指标,测定并分析了不同磷钾肥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合施肥可显著提高苜蓿的产量(p<0.05),其中施肥处理6(45.8 kg/hm2P2O5和12.5 kg/hm2K2O)中对提高苜蓿产量的效果最为明显。2004年和2005年的鲜草产量分别为67900.5 kg/hm2和97320 kg/hm2,比对照增产19.3%和10.7%;干草产量分别为18870 kg/hm2和22999.5 kg/hm2,比对照增产22.9%和2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之间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不同施磷肥梯度对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设4个磷肥施肥梯度,分别为P0(0 kg/hm~2)、P1(50 kg/hm~2)、P2(100 kg/hm~2)、P3(150 kg/hm~2)。结果表明,苜蓿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高后减少;酸洗纤维素、中洗纤维素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100 kg/hm~2时,苜蓿粗蛋白含量(19.87%)、全年干草产量(2 957 kg/hm~2)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川东北地区种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以6个双低油菜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刈割时期的生物产量、植物学特性、营养成分,及油菜农艺性状与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并对饲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初花期进行第1次刈割,各品系具较好再生性,整个生长季可实现2次刈割,刈割间隔为35~37天;2次刈割时鲜草产量分别为43.24~50.89、13.94~20.03 t/hm2,年鲜草产量为57.40~70.46 t/hm2,年干草产量为6.11~7.28 t/hm2,其中,‘中绵油783’鲜草产量最高,为70.46 t/hm2,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2)初次刈割时各品系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南油714’株高显著高于(P<0.05)其他品系,达162.11 cm;‘中绵油783’叶片数最多,为19.11片;‘南油658’茎叶比最低,为0.91。(3)第1次刈割时‘南油12’粗蛋白含量为15.64%,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中绵油783’中性洗涤纤维最低,‘13杂768’酸性洗涤纤维最低,分别为25.65%和20.80%。(4)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品系株高逐渐增高,进入结荚后期株高不再变化;叶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初花期叶片数最多;干物质含量、茎叶比随生育期推进而持续升高。(5)各品系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整体呈降低趋势,初花期最高,为12.87%~15.64%;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大部分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粗灰分含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降低;粗脂肪大部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盛花期最高。各品系第1茬饲草相对饲喂价值为231.20~262.47,‘中绵油783’与‘13杂768’差异不显著,但两者显著高于(P<0.05)其他品系。‘中绵油783’在试验地综合性能表现最优,可在相似生态区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8.
3个饲用小黑麦品种中饲1048、石大1号、甘农2号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刈割次数下,对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株高、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饲用小黑麦在济源地区1次刈割鲜草产量抽穗期最高,干草产量乳熟期最高;抽穗期前1次刈割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均大于刈割2次,乳熟期前1次刈割干草产量高于2次刈割、3次刈割,鲜草产量低于2次刈割、3次刈割,乳熟期前2次刈割、3次刈割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大麦、小麦饲草产量与品质的差异,明确适宜刈割次数,以具代表性的2个饲用大麦(95033、盐丰1号)与2个小麦(扬麦18、1331)品种(系)为材料,设置不同刈割次数(1、2、3次),比较不同大麦、小麦品种(系)饲草产量与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大麦饲草产量高于小麦,其中盐丰1号鲜重、干重最高,分别为5.68、1.37kg/m~2;1次刈割的饲草产量最高,鲜重、干重分别为5.49、1.52kg/m~2,显著高于2、3次刈割。除粗蛋白、钙含量变化因品种(系)而异,其他饲草品质指标在品种(系)间无明显差异。扬麦18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9.23%),95033的钙含量最高(1.13%);大麦粗蛋白产量高于小麦,1次刈割高于2、3次刈割。不同茬次饲草品质存在差异,再生茬饲草的粗蛋白、粗灰分、钙含量显著下降,磷含量以2茬次饲草最高,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上升,说明多次刈割后饲草品质下降。结果显示,大麦饲草产量及粗蛋白产量均高于小麦,更适宜用作饲草,以乳熟末期1次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10.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及根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以2年生紫花苜蓿阿尔贡奎因(MedicagosativaL .Algonquin)为试材,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及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干草产量以3次刈割最高,粗蛋白质产量以 4次刈割最高,营养品质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提高;根干重以3次刈割最高、5次刈割最低,根中粗蛋白质和总糖的含量均以5次刈割最低。综合考虑 ,试验地区在水浇地条件种植紫花苜蓿以1年刈割3~4次为宜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documented the effects of barley companion crop seeding rate and cutting stage on alfalfa establishment in a highland area. Alfalfa was established with barley at seeding rates of 0, 60, 120 and 180 kg ha?1 and cut at the milk‐dough and ripe grain stages. In most cases, hay yield and composition of herbage were affected by companion crop seeding rate and cutting stage. Total hay yield increased from 3294 to 5131 kg ha?1 when the companion crop seeding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0 to 180 kg ha?1 at the milk‐dough stage. Legume and weed growth was suppressed by the companion crop during establishment, but using a barley companion crop decreased alfalfa plant losses in the seeding year. Few residual effects of barley were seen on hay yield in the subsequent year, but residual effects of companion crop treatments on weed suppression continued in all clippings of the second yea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falfa should be sown with a barley companion crop in highland areas with adequate moisture. The seeding rate for barley is about the same as that for barley grown alone, and the companion crop could be harvested for hay or grain in the establishment year.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施肥量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Xinmu No.4)为材料,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比施肥对苜蓿的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中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产量、品质影响不同。N2P2K3组合的鲜草产量最高(83.62t.hm-2),N2P2K1次之,分别比N0P0K0(65.17t.hm-2)增产28.31%、20.42%。各处理叶、茎的粗蛋白含量均是第一茬较高;各处理、各茬次中的叶蛋白含量均高于茎,而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低于茎秆中含量;第一茬叶蛋白较高的是N2P2K0,为30.94%;三茬平均叶蛋白含量较高的是N1P2K2,为28.44%,N2P1K2次之,N2P2K2最低,为23.00%。综合分析认为,试验区2年生苜蓿的最佳施肥配比是N2P2K3组合,即120 kg.hm-2 尿素+90 kg.hm-2 过磷酸钙+90 kg.hm-2 硫酸钾。  相似文献   

13.
旨在确定较优的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方式。分析在不同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方式下对葡萄枝条数、叶片数、节间长等生理指数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在不同弥雾微环境调控技术处理下,葡萄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叶面积指数与叶片数、枝条数及单叶面积等有关,不同处理中WP4、WP5的叶面积指数最大,WP2和WP3居中,而对照CK处理最小。在产量的表现上,对照处理的产量为29275.5 kg/hm2,仅高于WP5(28591.5 kg/hm2),WP3产量最高,为38313 kg/hm2,相比对照高出30.9%,其后是WP1、WP2和WP4,分别为33906 kg/hm2、33361.5 kg/hm2和32124 kg/hm2。葡萄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在灌溉定额9150 m3/hm2,每天喷水1次,每次1~2 h,每次喷水量在105~120 m3/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葡萄产量。  相似文献   

14.
旨在为‘张杂谷’的节水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4 年在张家口农科院宣化试验站(115°3′N,40°63′E)进行,以‘张杂谷3 号’为材料,设置4 个灌水处理:①杂交谷子全生育期不灌水(T0);②于拔节期灌水(T1);③分别于拔节、抽穗期灌水(T2);④分别于拔节、抽穗、灌浆期灌水(T3),探讨了不同灌溉条件下‘张杂谷’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灌溉使灌浆期叶片水势提高0.04~0.31 Mpa,株高及生物量分别提高21.1~34.05 cm、2675.07~4103.88 kg/hm2。(2)与T0相比,灌溉下T1、T2、T3产量分别增加了1256.36 kg/hm2、2155.62 kg/hm2、2105.93 kg/hm2。(3)T1、T2、T3处理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WUEy)分别比T0提高9.33%、19.2%、14.88%,且WUEy 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干旱年型,对‘张杂谷3 号’而言,于拨节、抽穗期进行2 次灌溉是获得高产与高WUEy 的有效措施。(2)灌溉下产量与WUEy 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提升群体生物量与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bm)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沧州地区水分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搜集黄淮北片的18个小麦品种进行春季灌水处理,利用室内和田间调查等方法,分析了灌水次数对不同品种的茎蘖动态、叶面积系数、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浇1水比浇0水的处理平均增加产量1021.05 kg/hm~2;浇2水比浇1水的处理平均增加产量900.00 kg/hm~2。在灌浆期对小麦各品种的旗叶叶面积调查发现,0水的叶面积最小,平均为18.15 cm~2,浇1水的叶面积为20.34 cm~2,浇2水的叶面积最大为24.05 cm~2。随着浇水次数的增加,各品种的容重有所下降,不孕小穗数下降,株高逐渐增大。该研究认为在沧州地区每少浇1水,产量损失900.00 kg/hm~2。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当地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滴灌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设3780 m3/hm2(W1)、3360 m3/hm2(W2)、2940 m3/hm2(W3)、 2520 m3/hm2(W4)、2100 m3/hm2(W5). 5个滴灌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各处理复播大豆全生育期的株高及茎粗均表现为W2>W1>W3>W4>W5;叶面积指数及叶日积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处理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值,以W2处理最高,分别为5.66和97.83 m2?d; W2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干物质总量及产量均为最高,其中产量为3133.25 kg/hm2,较W1、W3、W4、W5处理的分别提高了8.08%、11.48%、27.87%、47.73%;灌溉水利用效率在W2、W3、W4之间则差异不显著,但W1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得出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膜下滴灌量为3360 m3/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个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连续4年(2015-2018年)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草产量比较,探究苜蓿农艺性状与草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苜蓿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株高与干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54;分枝数、茎粗、叶片数、节间距、叶宽、鲜干比、叶茎比与干草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0.264、0.284、-0.064、0.344、-0.110和0.153,相关性较低且不显著(P>0.05)。株高可作为苜蓿草产量预测评价指标,国外品种WL354、康赛、标靶、岩石、挑战者、大银河和WL343在4年中干草产量突出,达80 000kg/hm2以上,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对饲草燕麦不同生育期的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营养成分以及饲料相对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晋北旱作条件下,饲草燕麦从孕穗期到蜡熟期株高增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鲜干比、茎叶比、干草产量变化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孕穗期最低,蜡熟期最高。鲜草产量乳熟期达到最高,为33777.78㎏/hm&;amp;lt;sub&;amp;gt;2&;amp;lt;/sub&;amp;gt;。干草产量从孕穗期持续增加,蜡熟期达到最高,为10184.71㎏/hm&;amp;lt;sub&;amp;gt;2&;amp;lt;/sub&;amp;gt;。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开花期最高,为10.00%,蜡熟期最低,为7.07%。饲料相对值(RFV)乳熟期最高,为95.85,蜡熟期次之,为86.03。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晋北地区旱作条件下,饲草燕麦在调制青贮饲料时应在开花期至乳熟期收割;调制干草时应在乳熟期至蜡熟期收割。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佳灌溉与施氮方式组合。以‘定西42号’春小麦为材料,采用水氮互作的方法,设4种灌溉量(单位面积水深50 mm、100 mm、150 mm、200 mm)和3种施肥方式(拔节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拔节期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和50 kg/hm 2)。(1)灌溉量150 mm与开花期施氮肥40 kg/hm 2处理时,小麦产量都最高。(2)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含水量最高,不同施氮处理,各个土层含水量高低顺序为分蘖期<开花期<拔节期。(3)小麦植株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减少。(4)分蘖期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拔节期,0~10 cm土层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开花期,灌溉量150 mm和追施纯氮肥40 kg/hm 2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最高。灌溉量150 mm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方式搭配,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产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水分节约最有益。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重要农区,农业生产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苜蓿已经全面引入该区农业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该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及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是全国的16%和18%,水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在该区将长期存在。筛选适应该区旱作条件下的苜蓿新品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进国内外10个苜蓿品种,完全旱作条件下开展3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旱作条件下产量较高的苜蓿品种分别是RS、中苜一号、BG-1和R-1,3年干草平均产量分别为6761.4kg/hm2、5991.8kg/hm2、6103.6kg/hm2和5980.2kg/hm2,分别比对照敖汉苜蓿增产55.5%、37.8%、40.3%和3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