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层积对肉苁蓉种子后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层积处理过程中肉苁蓉种胚的生长与发育,并对层积前后种子内部蔗糖、可溶性总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5℃低温层积处理,可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胚的形态后熟,种子胚率由24.1%增长到62.4%左右.经过后熟作用,种子中蔗糖、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
光照对黑豆种子萌发进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涉及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为研究不同波长光线对种子萌发进程的影响以及在萌发过程中种子中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变化,对黑豆种子萌发前后呼吸代谢、蛋白质含量、糖含量以及核酸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黑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呼吸速率的变化符合“S”形曲线,存在明显的呼吸滞缓期;萌发前后,种子内蛋白质总量下降47%;可溶性糖含量下降47%;DNA含量增加171%,RNA含量未见明显变化.经不同波长光线照射后,种子萌发强度变化明显,其中可见光区域内,长波长光线较短波长光线对种子萌发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而280 nm的紫外光也显著提高种子萌发强度.研究结果可为适当调整种子萌发外界条件,提高种子萌发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东京桐(Deutzianthus tonkienensis)种子为材料,研究测定了种子萌发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期间,脂肪含量先下降后逐渐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脂肪酶活力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淀粉含量先平稳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α-淀粉酶活力、可溶性糖含量都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东京桐种子最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且种子最早萌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DNA、RNA、蛋白质和类脂等大分子物质的含量变化以及凝集素类物质的存在等方面,探讨了杉木种子和胚胎发育的生化变化。1.种胚在7~8月正处于分化发育旺期,干重显著增加,胚的大小增长迅速,平均长度此时增长最快,从7月至8月平均增长7.4倍。2.种子的核酸总量也以7~8月增加最快(增加2倍)。DNA的含量也在7~8月增加最快(增加3倍多),而后趋平缓。RNA含量的变化与DNA的变化大致相似,在7~8月增加近2倍,较显著。3.在DNA、RNA含量增加的同时,种子内蛋白质、类脂的含量均相应增加。7~8月间,蛋白质含量从108.19微克/粒增至662.30微克/粒(增加5倍多),种子成熟时为1760.45微克/粒。类脂含量一直持续增加,到种子成熟时达2.04毫克/粒种子。4.种胚干重从7月的分化期到成熟期持续增加,8月为0.33毫克/胚,到成熟时为1.00毫克/胚(增加2倍)。核酸总量随胚发育而增加,成熟时达12.58微克/胚。DNA和RNA含量也随胚发育而逐渐增加,到胚分化完全后的10月下旬,含量达到高峰,DNA为3.48微克/胚,RNA为9.10微克/胚。蛋白质和类脂也如此,达高峰时蛋白质为455.57微克/胚,类脂为0.47毫克/胚。但以种子中每毫克粒干重和胚干重为单位的DNA和RNA的含量却随种子的发育和胚的分化而减少,蛋白质含量仍增加,至成熟后才下降。这可能由于细胞内含物和结构物质的增加所致。从胚珠提取液的凝血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杉木在授粉前的胚珠中就存在凝集素类物质,且活性相当高。同样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和雌配子体(胚乳)中都发现凝集素类物质的存在,其凝血活性随胚发育而增加,但胚乳中则仅在前期存在凝集素类物质。  相似文献   

5.
《种子》2018,(10)
[目的]研究红松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特性和变化规律,探明红松种胚发育成熟的机制,为红松种子发育的人工调控与体胚发生中碳源、有机物的添加提供参考。[方法]以处于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红松种子作为研究材料,监测种胚形态发育过程,分析可溶性糖、淀粉与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红松种胚发育先后经历原胚期、裂生多胚期、柱状胚期、子叶胚前期、子叶胚期;原胚期至子叶胚前期是红松种子的快速生长阶段,裂生多胚期至子叶胚前期种子重量增加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快速增加后迅速降低的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呈现持续递增的变化趋势,子叶胚前期和子叶胚期淀粉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与淀粉变化近似,但全程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结论]红松种胚发育过程形态变化明显,形态建成与器官分化过程可溶性糖大量积累,发育晚期期可溶性淀粉与蛋白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贵州野生毛葡萄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野生毛葡萄种子为试材,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吸水量和细胞膜透性、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等指标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葡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水量变化呈“快-慢-快”趋势,膜透性、粗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逐渐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测定了5个不同土壤类型白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在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和一些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不同土壤类型白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比较结果是:褐土>荒漠土>黄棕壤>棕钙土>黄绵土;种子在吸水萌发的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升后降,但是还原糖含量一直在增加;在48h前,不同土壤类型的白榆种子淀粉酶总活力、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在萌发的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β-淀粉酶活性在48 h后开始急剧下降,总淀粉酶活性在56 h时达到最高值,其中种子活性最高的是褐土,最低的是黄绵土,之后都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8.
不同层积条件下滇重楼种子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滇重楼种子休眠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为滇重楼的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对两种条件下层积160天内种子的胚率变化、贮藏物质的变化、POD与SOD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整个层积过程中,滇重楼种子胚率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显著降低,POD活性显著升高;在云南西双版纳自然大田条件下种子,胚率高达11.59;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分别降低到3.14mg/g、 2.72mg/g、 24.56mg/g, POD活性增高到10.35 U/(g*min)。与恒温层积相比,大田条件下种子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较好,更有利于其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9.
Ca/GA对渗透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中蛋白质变化的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苹  山仑 《作物学报》1998,24(4):437-446
小麦萌发时,种子胚乳总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其中由于提供萌发所需氮化物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逐渐减少,合成数种启动种子萌发所需酶蛋白等的清蛋白逐渐增加,胚中蛋白质各组分随种子萌发过程垃逐渐增加,渗透胁迫下,萌发种子胚乳清蛋白和胚中蛋白质中组分的增加,以及胚乳中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降解均受抑制,因此,种子萌发与其基因蛋白质密切相关,Ca处理在萌发后期才对种子蛋白质变化起促进作用,GA和Ca+GA  相似文献   

10.
常旭  陈健  许艳梅  徐兴友 《种子》2017,(5):11-14
在25℃的恒温培养箱中无光照条件下培养叶底珠种子,测定叶底珠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叶底珠种子的发芽率为99%,随着叶底珠种子的萌发,含水量迅速增加,淀粉含量降低,培养第4天时降至最低值,后有所升高;淀粉酶活性至第6天增至最高,6d以后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粗脂肪含量在培养的0~6 d变化不大,6d以后迅速下降;蛋白质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但总体变化不大;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以甘蔗与斑茅杂交和回交后代为供试材料,进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供试材料中,海南斑茅92-105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60=60m,属原始的1A型染色体,其他材料的核型均属2B型。以拔地拉(2n=80=70m+10sm)为母本、海南斑茅92-105为父本的杂交后代崖城96-66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70=68m+2sm;以崖城96-66为母  相似文献   

12.
13.
中美两国玉米育种思路和技术水平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最近5年,美国先锋公司培育的杂交种大举进入我国许多省和全国玉米区域试验。这些代表美国15~20年前育种水平的杂交种所到之处,表现突出。先锋公司品种在每个区试组均列居第二名、第三名,产量潜力高,而且在年份间和地区之间产量稳定,所以先锋公司品种在部分地区种子销售十分紧俏。而我国育种者培育的品种则退居次要位置。两相比较,暴露出国内的品种存在许多严重缺陷,主要是对环境敏感,抗逆性差,产量不稳定。这些试验结果引起我们对育种目标、育种思路、技术路线和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深刻的反恩。  相似文献   

14.
迷人杜鹃种子特性与萌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迷人杜鹃种子的千粒重、吸水率、种皮透水性和种皮抑制物质,并统计在不同的贮藏方式、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萌发温度的处理下迷人杜鹃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并对所得数据作方差分析与LSD检验,结果表明:迷人杜鹃种子细小,千粒重仅有0.171 g,种皮透水性良好,种皮没有抑制种萌发的物质.室温干藏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大.而低温贮藏不利于种子的萌发.迷人杜鹃种子在自然光暗交替的光照下发芽率更高,出苗更整齐.恒温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5.
16.
W. Lange 《Euphytica》1971,20(1):14-29
Summary From crosses between diploid and autotetraploid cytotypes of Hordeum vulgare L. (cultivated barley) and H. bulbosum L. (bulbous barley grass) diploid, triploid and tetraploid interspecific hybrids were produced. Both directly and after vegetative segregation crosses in either direction also gave rise to haploids and dihaploids resembling H. vulgare. The use of embryo culture was necessary. Plant morphology of the hybrids was much like that of H. bulbosum, although the hybrid plants were less vigorous. Meiosis in the hybrids was more or less disturbed, and this seemed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high level of sterility.  相似文献   

17.
张妙娟  张若晨 《种子》2020,(4):50-54
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珍稀濒危植物独叶草SCoT-PCR反应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建立最佳的独叶草SCoT-PCR反应体系,并利用36份种质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独叶草SCoT-PCR的最优反应体系(25μL)中:Mg^2+为1.5μL、dNTPs为1.50μL、Taq酶为0.3μL、Primer为1.2μL、DNA为3.0μL。建立的SCoT-PCR反应体系可用于该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白菜和黑芥种间杂种的获得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丰富大白菜的抗病基因类型,特别是培育根肿病抗性种质,以品质优良的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pekinensis)自交系为母本,具有黑腐、根肿病抗性的野生黑芥(B.nigra)为父本,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了13株杂种植株.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3种方法对杂种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杂种的花粉活力及其育性.结果表明:杂种表型介于白菜和黑芥双亲之间,SRAP分子标记结果的聚类分析表明杂种在DNA水平上更趋向于白菜母本.F1雄蕊发育不好,花粉育性低,13株杂种中,仅获得杂种H4的回交后代.杂种H4的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超过18条,约48%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6条,超过了预期杂种染色体的数目.不育F1植株染色体数目等于和少于18条,结果提示杂种育性和细胞染色体数目有一定关系,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提高了杂种的育性.  相似文献   

19.
芥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性状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芸薹属内遗传和变异类型极其丰富,这为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提供了条件。通过甘蓝(B. oleracea,2n=CC=18)和芥菜型油菜(2n=AABB=36)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六倍体新物种,为油菜育种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本文选用芥菜型油菜和黄籽羽衣甘蓝(B. oleracea var. aceaphala,2n=CC=18)进行种间杂交,在10个杂交组合中,共授粉559朵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