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不同寄主植物对朱砂叶螨种群增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研究了6种寄主植物对朱砂叶螨种群内在增殖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朱砂叶螨嗜食寄主植物为大豆、绿豆,其次是西瓜、棉花,非嗜食植物为芝麻和玉米.在不同寄主上,雌螨平均历期、平均单雌产卵量、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种群加倍天数均有明显不同.根据各作物上朱砂叶螨种群动态模型计算,棉花和绿豆或大豆间作,1月后螨害程度比棉花单作增加5.7倍或6.7倍;和芝麻或玉米套种,则不利于螨害发展.因此,建议棉花宜与芝麻、玉米间作,避免与绿豆和大豆套种.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不同寄主植物种群间的微卫星引物扩增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卫星引物PCR扩增方法,对河南棉花、烟草和番茄上的棉铃虫种群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所选三条引物对研究的棉铃虫种群扩增的DNA多态性明显;棉铃虫在寄主植物烟草和番茄上的种群亲缘关系很近,二者与寄主植物棉花上的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最后从棉铃虫与其寄主植物的关系方面探讨了棉铃虫防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恒温(27℃±1℃)、恒湿(70±5)%RH条件下,研究了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芝麻5种寄主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寄主及其不同部位上取食的棉铃虫,其发育历期、蛹重、存活率、成虫的繁殖力和寿命均有显著差异;棉铃虫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密度较高,且不同作物上的幼虫发育参差不齐。作者认为,田间多种作物并存的局面是造成棉铃虫世代混杂、防治困难及猖獗危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ISSR在高粱属植物遗传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雪恩  陈沁  印丽萍  王伟 《作物学报》2008,34(8):1480-1483
以高粱、杂交高粱、甜高粱、苏丹草、黑高粱和假高粱6种不同高粱属植物为实验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关系。结果表明,这6种高粱属植物在DNA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从110条ISSR引物中成功筛选到22条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182条带,其中差异性条带153条,多态条带比率(PPB)为84.0%。基于遗传距离系数的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可以将6种高粱分为两大组,相互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5。另外可以根据一些多态性高的引物所扩增得到的品种特异性条带区分所有不同高粱种,如引物IR89、IS16等。这些为研究高粱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和进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寄主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家和地区普遍发生和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寄主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病菌种内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寄主抗病性的遗传在种间和种内材料间亦存有差异。为了定向而有效地培育抗病品种、合理进行品种布局,对此类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桂清  陈捷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即沈137,78599-1,Mo17,478,C8605-2,E28,598,Va35,K12,作为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8个主栽品种,即沈试29,沈试31,铁单9,掖单13,丹413,丹玉18,沈农87,东单54,作为辅助鉴别寄主,从而确定了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高粱粒灌心法进行接种,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北方玉米主产区的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研究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分化,通过病级评价可将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I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V为弱致病类型,Ⅱ,Ⅲ2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而致病类型V属于不确定类型。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灰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巴西网藓原变种(Syrrhopodon prolifer var.prolifer)是花叶藓科(Calymperaceae)网藓属(Syrrhopodon)植物,分布于中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研究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子标记对采集于海南省尖峰岭主峰、海南省尖峰岭雨林谷、海南省吊罗山基地、海南省吊罗山槟榔林、广东省鼎湖山西坑老鼎以及广东省鼎湖山庆云寺6个自然种群的38份标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旨在为巴西网藓原变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筛选出的5对引物共扩增出208条清晰的条带,其中147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0.67%,种群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007,Shannon's信息指数为0.4702,表明巴西网藓原变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6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4185,种群间基因流为0.6948,表明58.15%的遗传变异在种群内,41.8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说明其种群内的遗传分化相比种群间遗传分化较为明显。聚类分析显示,同一采集地点的标本有些并没有聚在一起,而地理位置较远的标本聚在一支,表明巴西网藓原变种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关系很小。本研究为巴西网藓原变种的种群间遗传分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生物测定和离体酶活性测定 ,研究了取食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寄主植物的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性及体内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寄主植物对棉铃虫体内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显著影响 ,不同寄主植物具有诱发棉铃虫对杀虫剂敏感性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正>棉铃虫是多食性害虫,不仅为害棉花,还可为害小麦、玉米、番茄、辣椒、芋头等作物和牵牛花、葎草等杂草(柏立新等,1997)。近年来虽然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玉米面积稳中有升,玉米上棉铃虫发生普遍,导致棉田3、4代棉铃虫发生数量明显上升。笔者通过对东台市玉米上棉铃虫多年的调查,掌握了其发生现状,并与棉田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探析其对棉田棉铃虫测报与防治的影响。一、玉米田棉铃虫发生现状1.为害周期较长多年的调查资料表明,棉铃虫常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面积分类系统调查、田间自然为害试验与罩笼接蛾试验 ,对棉铃虫主要寄主潜在适合度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主要寄主作物对棉铃虫的潜在适合度的表达程度都以生殖生长阶段优于营养生长阶段 ,不同生育期之间都以开花期适合度最高。影响同一寄主作物适合度的主要因素除生育期以外 ,还有品种抗性、寄主生长势、棉铃虫发生代次与种群数量、环境气候因素与作物布局等。感虫品种、寄主生长势强、棉铃虫主害代与发生基数大、环境气候适宜等 ,棉铃虫寄主适合度表达程度就高。据此 ,可进一步优化棉铃虫种群调查测报与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1.
玉米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危害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军 《种子科技》2005,23(5):289-290
玉米红蜘蛛又称玉米叶螨、火蜘蛛、火龙、红杆溜等,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是世界性的大害虫.它的寄主很广泛,我国已知的有32科、113种植物.其中包括玉米、棉花、高粱、豆类、瓜类、烟草;苹果、梨、桃等果树;桑、槐等树木;夏至草、旋花、车前等杂草.玉米红蜘蛛对玉米产量的危害极大,减产幅度为15%~50%,且危害过的玉米茎叶不能用作饲草.下面谈谈玉米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危害情况和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安阳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阳地区棉蚜寄主专化型情况,进行了棉蚜不同寄主转接的适合度测定。结果显示,棉花上与黄瓜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后其存活率及繁殖力均明显下降,不能建立种群;棉花上的棉蚜转接到西葫芦上时,其存活率及繁殖力与其原寄主无显著差异;黄瓜上的棉蚜转接到西葫芦上时,其净增殖率及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地高于其原寄主;黄瓜上棉蚜对西葫芦的适应性比棉花上棉蚜强。表明安阳地区棉蚜存在黄瓜和棉花两种寄主专化型,且都可以利用西葫芦。进一步对3种植物苗期叶片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游离氨基酸种类及总量均在西葫芦中最多,棉花中次之,黄瓜中最少。寄主植物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的多少会影响棉蚜的生长与繁殖,可能是棉蚜寄主专化型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杂志于2008年9月19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农科院吴孔明研究员科研团队有关转基因抗虫棉的一项成果。该论文以棉铃虫种群地位演化与Bt棉花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棉铃虫是世界性农业害虫,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在我国连年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和蔬菜等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苏云金杆菌(Bt)是一种微生物杀虫剂,经基因工程改造后能表达成的棉花被称为励棉,  相似文献   

14.
植物杂种优势的发现和利用是本世纪农业生产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作物育种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已成为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一条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我国在水稻、高粱、玉米、棉花、油菜、谷子等一些主要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各类作物中,除了玉米、菠菜等便于人工去雄的雌雄异花或异株的植物以外,对于大多数自花或常异花授粉的植物来说,利用杂种优势的一个关键是要解决去雄的问题。植物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SSR-PCR标记的不同种群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SR-PCR分子标记对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爆裂型、甜质型、糯质型6个种群共72份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57对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计检测出222个等位基因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出2-8个等位基因,平均3.89个。试验材料间Nei’S遗传距离变幅为0.0793-0.6637;爆裂型、甜质型、糯质型3个特用玉米种群内材料间平均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种群间平均遗传距离,3个普通玉米种群(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则表现为种群内、种群间平均遗传距离无明显差异;特用玉米种质间遗传距离变异幅度总体上小于普通玉米种质间以及特用玉米与普通玉米间遗传距离的变异幅度。根据UPGMA法,将18个特用玉米自交系分为三个组,与其种群划分基本相符。试验用大部分普通玉米种质均可划入以标准测验种为代表的5个杂种优势类群中,而又以PB群、旅大红骨群和BSSS群为主,分别占31.5%、16.7%和14.8%。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对玉米制种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梅 《种子科技》2005,23(2):111-112
1玉米螟的危害特点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玉米钻心虫".玉米螟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它的食性复杂,危害寄主种类达200种以上.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谷子、高粱、水稻、棉花等,其中以玉米受害最重.  相似文献   

17.
<正>棉铃虫是世界性农业害虫,除危害棉花造成大量落蕾落铃减产外,还可危害玉米、花生、蔬菜、豆类和花卉植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方棉区大暴发以后,各地全力以赴把它当作棉虫的首要防治对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危害有所减轻。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来,该虫的危害又有所回升,纵观棉铃虫发生的防治方法,湘北洞庭湖棉区抓住关键时间开展用药,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严格掌握防治时期。棉铃虫幼虫一般在孵化后第二天就能危害棉花生长点,在第四天转移到幼蕾蛀孔危害,幼虫钻蛀前  相似文献   

1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9):2949-2955
高粱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和大麦的重要作物之一,虽然高粱基因组已经完成了测序,但是针对高粱测序品种BTx623,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的缺乏,阻碍了高粱遗传育种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发展。本研究以高粱基因组测序品种BTx623幼胚为外植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抗草铵膦的Bar基因为筛选标记进行高粱遗传转化。通过筛选愈伤组织对不同浓度草铵膦的适应性,确定了高粱品种BTx623遗传转化中合适的草铵膦浓度为2.5 mg/L。以BTx623幼胚为外植体转化材料,通过农杆菌遗传转化方法,获得抗性愈伤组织。通过在分化培养中添加浓度为0.006 7 mg/L的ZNC,建立了高粱品种BTx623的植株再生体系,获得了再生植株。因此,本研究成功获得了抗性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建立了高粱品种BTx623遗传转化及再生体系,这对高粱功能基因组研究和遗传育种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及其常规非转基因亲本泗棉3号、苏棉12为材料,以野生寄主苘麻为对照,以生命表形式研究这5种寄主对棉大卷叶螟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叶片的棉大卷叶螟室内种群不能完成1个世代,在低龄幼虫时就全部死亡,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08和0.01,远远小于1;取食野生寄主苘麻的幼虫发育最快,5个虫龄的累计存活率达到52.8%,均高于2个常规棉花品种泗棉3号(48.2%)和苏棉12(37.3%),同时雌成虫寿命和产卵持续期长,雌性比率超过50%,显示出较大的生殖潜能;泗棉3号和苏棉12上棉大卷叶螟的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1.61和1.12,表明棉大卷叶螟种群在这2个品种棉田呈增长态势。研究表明,2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的大面积推广不会加重棉大卷叶螟的危害,如果没有外来虫源的不断补充,转基因棉田的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将不可能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近日该校植物保护学院吴益东教授课题组在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是该课题组继2012年揭示棉铃虫田间种群Bt抗性遗传多样性之后的又一重要进展。为了延缓害虫对转基因Bt抗虫作物抗性的产生,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通常采用庇护所策略,即在Bt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