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湘南双季杂交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018为材料,比较研究3种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7:2:1,N1;6:3:1,N2;5:4:1,N3)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N2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N1处理,其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较高。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茎蘖数居中,但成穗率最高,且孕穗之后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各品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N2处理最高;N3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N1处理,但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胶稠度随穗肥比例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以N2处理最低,处理间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从稻米RVA谱特征参数来看,N1处理稻米食味品质最好,略优于N2处理,N3处理米质最差。综合考虑产量与稻米品质,N2处理(分蘖肥:穗肥:粒肥=6:3:1)是湘南双季杂交稻较理想的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2.
以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施氮水平设置为120,150,180,225 kg/hm2(分别记作N1、N2、N3、N4),考察各处理的产量及其形成和分蘖动态、剑叶SPAD值、剑叶光合速率以及干物质积累等变化指标。结果表明: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各处理产量均呈N1、N4、N2、N3依次增加的变化趋势;4个供试组合在分蘖盛期的总生物量呈N1、N2、N3、N4依次增大的变化趋势,在齐穗后13 d、成熟期4个组合的总生物量均呈N1、N4、N2、N3依次增大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发现,齐穗后13 d、成熟期的叶干质量、茎鞘干质量、穗干质量、根系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生物总量和剑叶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说明,在120~180 kg/hm2,增加施氮量有利于双季稻取得高产;增加施氮量可促进分蘖盛期干物质的积累,但过量施氮会影响生长后期干物质的积累;齐穗后较大的生物总量和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有利于双季稻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灌溉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陵两优942和领优华占分别为早晚稻材料,设置N1~N3共3个施氮水平(早晚稻均分别为150,120,0 kg/hm2)和W1~W3共3个灌溉方式(早晚稻均分别为水层灌溉W1、湿润灌溉W2、干湿交替灌溉W3),研究不同水肥协同处理对双季杂交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SPAD值,但在早晚稻上整体呈N1和N2的SPAD值相近,而灌溉方式呈W3既能使早晚稻保持较高SPAD,也能避免后期贪青晚熟;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在一定程度上同施氮量呈正比,在早稻(全生育期)和晚稻(生育前期)N1和N2之间的LAI值相近,但在晚稻(生育后期)N1高于N2,而灌溉方式对早晚稻LAI值影响较小,主要以W3略高;增施氮肥能显著促进水稻干物质量的积累,除早稻(乳熟期)单株干物质量呈N2高于N1和晚稻(齐穗期)呈N1高于N2外,早晚稻其余时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呈N1和N2相近,整体上说明减氮并不会显著降低水稻单株干物质量,灌溉方式对早稻影响较小,对晚稻影响较大,整体早晚稻单株干物质量以W3增长效果...  相似文献   

4.
2013年宁都县晚稻新品种对比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试验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试验品种(含2个对照品种)共22个,按生育期长短分为早熟组和中迟熟组。1.1.1早熟组品种有吉丰优268、五优308、五优华占、湘菲优8118、荣优225、协优洲282、赣6优88、五优328、H优518、泰优398、岳优9113为对照(对照1)。1.1.2中迟熟组品种有荣优华占、五优15、泰优淦3号、天丰优101、科优6418、内5优8105、欣香优1608、益丰优218、湘优华占、中3优810、天优998为对照(对照2)。  相似文献   

5.
氮肥运筹对湘南双季杂交稻产量与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湘南双季杂交稻产量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018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比较研究3个基蘖肥、穗肥、粒肥比例(N1:7:2:1,N2:6:3:1,N3:5:4:1)对双季稻产量和抗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方式对双季稻产量有显著影响,N2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协调效果最好,产量最高;各品种在基蘖肥比例为50%~60%的条件下,抗折力较大,倒伏指数较小,但个别品种表现出年际间差异;与N1处理相比,N2和N3处理株高较矮、重心较低、茎壁较厚、节间较短且节间充实度较高,N2和N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提高抗倒伏能力的关键在于降低株高、重心高度和单茎鲜重,提高倒4节间茎秆粗度和充实度。综合考虑各品种倒伏指数和产量性状,基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6:3:1的处理能够较好地协调水稻的产量性状与抗倒伏能力,达到高产和抗倒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氮肥施用量对机插优质晚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为筛选适合优质丰产机插晚稻的最佳氮肥用量,以优质双季晚稻泰优398、黄华占、天优华占、美香新占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机插条件下设0、135、180、255 kg hm–2四个施氮水平,测定产量构成及稻米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肥可增加优质双季晚稻产量,施氮量为180kghm–2时产量最高。除黄华占的整精米率外,施氮量为180 kg hm–2时各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机插优质双季晚稻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米粒长宽比变大,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均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减少;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逐渐下降,消减值增加,糊化温度呈上升趋势。适当增施氮肥可改善机插优质晚稻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和营养品质,但RVA特性有变劣趋势。180 kg hm–2的施氮量可使机插优质双季晚稻优质和高产达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不同调控技术对晚稻机插秧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芬  屈成  王鑫  杨漫  陈光辉  王悦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3):113-118
为了探索不同调控处理对晚稻机插秧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H优518’和‘岳优911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的条件下进行了用烯效唑浸种、多效唑喷雾拌种、两次叶面喷多效唑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晚稻品种‘H优518’和‘岳优9113’在烯效唑浸种处理下苗高、叶龄、成秧率、百株鲜重均相对较大,能显著提高机插质量,全生育期缩短1天,干物质重量最大,产量最高分别为7354.5 kg/hm~2和7236 kg/hm~2。多效唑喷雾拌种的处理产量次之。两次叶面喷多效唑的处理茎基宽最大,但全生育期延长1天。综合来看,烯效唑浸种处理最有利于培育健壮的晚稻机插秧秧苗,提高插秧质量,缩短生育期,保证机插秧产量,有利于水稻机械化栽培。  相似文献   

8.
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杂交晚稻品种五优308为材料,针对双季机插稻生产中存在的前期发不起、中期控不住、后期穗小苗弱影响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问题,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每穴苗数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和每穴苗数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机插早晚稻均以中氮高苗组合(早稻N12D5,晚稻N13D4)产量最高,早稻为8.12t/hm 2,晚稻为9.62t/hm 2,但与低氮高苗组合(早稻N10D5,晚稻N11D4)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吸收利用率早晚稻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每穴苗数的增加而升高。其中早稻氮素吸收利用率以N10D5处理最高,晚稻虽以N13D4处理最高,但与N11D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所表现出的趋势基本和产量一致。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单株苗数,可使早稻比当前习惯施氮量减少16.7%,晚稻可减少15.4%。早稻氮素利用率提高10.66%,晚稻提升1.99%。由此可见,合理地增加每穴苗数和降低施氮量既可以获得足够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实现高产,又可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探究氮肥处理对强筋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开展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藁优2018(A1)、师栾02-1(A2)和石优20(A3)3个具有代表性的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氮水平,0(N0)、180(N1)、240(N2)和300kg/hm2(N3),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石优20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藁优2018容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不同处理组合中,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强筋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醇溶蛋白含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不利于千粒重和容重的增加;其中籽粒产量以N2处理最高,蛋白质含量以N3处理最高。石优20产量最高,藁优2018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师栾02-1的综合表现较好;所以在氮肥底追比例5:5、追施氮肥时期为拔节期条件下,种植石优20和藁优2018施纯氮240kg/hm2;种植师栾02-1施纯氮180kg/...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适合江苏省种植的12个中粳稻(含籼/粳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0N(全生育期不施氮)、200N(全生育期施纯氮200kg/hm 2)和360N(全生育期施纯氮360kg/hm2)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各品种产量、氮肥利用率和一些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3个施氮水平产量均最高,库容量大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其他品种产量对氮肥响应的表现不一。在较低氮(0N、200N)条件下,淮稻13号和武运粳30的产量较高,宁粳1号和扬粳4038的产量较低。在高氮(360N)条件下,宁粳1号和扬粳4038产量较高。在较低施氮量条件下,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高的品种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及群体生长速率,这些指标可作为筛选氮高效品种的农艺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11.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的意义和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产权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该文着重介绍了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概况、意义及其与品种审定的异同,使读者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1施肥技巧 大白菜施肥原则是:整地重施有机肥,苗后分次巧追肥。追肥要掌握“少量多次、前少后多、分期供给”。肥后及时浇水,以达到肥水均匀,充分发挥肥效。  相似文献   

13.
我国蔬菜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也是我国目前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产销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特别是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蔬菜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1 播种面积1987~1999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由533.3万hm2,发展到1333.3万hm2,增长139.5%。1.2 总产量1987~1999年,全国蔬菜总产量由1.55亿t增加到4.05亿t,增长161.3%,使年人均鲜菜占有量达到330.7kg(世界各国人均105kg……  相似文献   

14.
Oil and protein crops are of growing importance in cropping system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compare oil crops of linseed, rapeseed, sunflower and protein crops of faba bean and white lupin for grain production, residual plant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Two field experiments with either oil or protein crops were conducted in 1993 and 1994, respectively. Total dry matter production, grain yield, residues, N concentrations and mineral N in the soil were measured.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N uptake and residues varied greatly among species and between years. In 1993, oil crops gave up to 3 t ha−1 grain and 16 t ha−1 residues with sunflower, while in 1994 up to 5 and 11 t ha−1, respectively, were recorded with winter rape. Protein crops showed an opposite reaction in years. Nitrogen uptake and residual N amounts were correlated with dry matter production. Plant residues of oil crops contained 20–140 kg N ha−1; those of protein crops up to 80 kg N ha−1. Despite the variation of residual plant N the variability of mineral N in the soil at harvest was hardly influenced by crops and amounted to only 20–50 kg NO3-N ha−1.  相似文献   

15.
Some novel concepts of chemomics/molomic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hydrocarbomics, alcophenomics, carboxomics, pepitomics, metabonomics, etc. like genomics, protomics and glycomics in bioomics. Some examples are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 chemomics and/or molomics methodology and technology based chemoinformatics and bioinformatics and their wide applications in Chemistry and Biology.  相似文献   

16.
种子萌发是一种关键的生态和农业性状,由调控种子休眠状态和萌发潜势的内在和外部信息所决定,在植物随后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休眠是指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暂时不能萌发。乙烯是一种简单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气体植物激素,在分子、细胞和整体植物水平调节植物的代谢。在适宜和逆境条件下,乙烯通过与其他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影响植物的行为。本文主要综述乙烯的生物合成与信号、乙烯在种子萌发和休眠释放中的作用以及乙烯与植物激素脱落酸和赤霉素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试图为解释乙烯调控种子萌发与休眠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谷子和小麦的淀粉、蛋白质结构、性状的差异,探索改良谷子品质的新思路,通过籽粒总蛋白提取法提取小麦与谷子的总蛋白,通过小麦谷蛋白提取方法提取小麦与谷子的谷蛋白,通过醇类物质提取小麦和谷子中的醇溶蛋白,并通过SDS-PAGE对总蛋白及谷蛋白条带进行鉴定、A-PAGE对醇溶蛋白带谱进行鉴定,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籽粒内部结构,分析小麦与谷子蛋白和淀粉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谷子谷蛋白含量低,存在一定量的醇溶蛋白,且存在一定的多态性;小麦淀粉包含A、B、C 3种淀粉粒,淀粉体间隙紧密填充蛋白体,谷子淀粉体呈多边形,体积小于小麦淀粉体,且仅含有2种类型的淀粉粒。谷子、小麦的淀粉类型、谷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醇溶蛋白具有品种间特异性,谷子的醇溶蛋白带谱数量明显低于小麦,为从淀粉发育、蛋白质含量等方面改良谷子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硫处理在果蔬保鲜与加工中的利与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硫处理在果蔬保鲜与加工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作杀菌剂、贮藏剂、护色剂等,与其它方法相比硫处理有许多优势.首先,不需要冷藏处理即可杀菌或抑菌保鲜,能够较好地保持原料的品质;其次,用量少,价格低廉,使用简便;再次,SO2易挥发,残留量低.因此,硫处理在许多种果蔬保鲜和加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Y05-222A和Y06-136R杂交得到的135株F2群体为研究材料,测定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脯氨酸(Pro)、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等6个生理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对F2群体进行偏度及峰度分析。结果显示,以上6个生理指标在F2群体中P>0.05,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显示,这些指标与抗盐碱系数均呈极显著相关(正相关或负相关),且相关系数与总间接通径系数方向一致。POD活性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5003,可见POD直接影响抗盐碱性;CAT活性和Pro含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317和-0.0384,间接影响抗盐碱性;SOD活性、MDA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直接或间接影响抗盐碱性。POD、SOD、Pro、CAT、可溶性蛋白和MDA各生理指标的抗盐碱作用表现为POD>CAT>Pro>可溶性蛋白>MDA>SOD。叶片数、株高、茎粗和盘径与抗盐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性表现为叶片数>盘径>株高>茎粗。以上结果可为研究油用向日葵抗盐碱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果蔬食品的褐变与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生产实际,对果蔬食品产生褐变的机理及其控制途径进行探讨。通过遗传学途径,培育果蔬新品种,使之不含易氧化变色物质,增强其天然抗褐变性,是控制果蔬褐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