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追踪检测虾夷扇贝品质变化过程中的存活指标,生理指标以及电子鼻气味图谱的变化,建立保活流通过程中不同等级的活品虾夷扇贝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购买市场上不同状态的活品虾夷扇贝,分别通过学习向量量化(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LVQ)、概率(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s,P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神经网络对测试样品快速模式分类,最后通过对电子鼻传感器的筛选探索便携式快速品质鉴别设备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24 h的极端胁迫环境放置较为完整的模拟了虾夷扇贝在保活流通过程中状态变差的过程;将电子鼻数据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与存活指标(开口率、缩边率以及死亡率)和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耗氧率以及海水浊度)相结合可以把品质变化过程中的虾夷扇贝分成5个等级,并分别得到每个等级的扇贝气味指纹图谱;3种神经网络均可以对测试样品等级进行快速测定,其中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兼具精确和快速的特点,测试样本T全部预测为等级4,测试样本N全部预测为等级3,从交叉验证到仿真预测所用时间仅为7.652 s;筛选得到的8个电子鼻传感器也可以对不同等级鲜活虾夷扇贝气味特征进行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2.
虾夷扇贝捕捞网具的改进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该文针对目前扇贝捕捞网具捕捞效率低及耗能大等问题,通过对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 a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底播养殖海域海底状况与网具捕捞效果的调研,提出了虾夷扇贝捕捞网具的改进措施,并在辽长渔养15021号扇贝采捕船上进行了2个阶段海上生产对比试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阶段在原生产网具的基础上,安装扭簧式弹性拨贝齿及增大网目等措施,在拖网航速为4kn时,改造后网具单网平均捕捞量较生产网具提高了36.5%,扇贝破损量降低了49.4%,泥沙量降低了21.9%,单位捕捞耗油量降低了27.8%。第二阶段改造网具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大网口扫海面积,并且将网身改为"宽口窄尾"结构,添加一道网口链及辅网衣,并加装主网拐雪橇板、拐前拨贝齿及网底托架小车,在拖网航速为4kn时,单网捕捞量较第一阶段改造网具提高了102%,扇贝碎贝量降低了161%,泥沙量降低了209%,单位捕捞耗油量降低了24.6%;而较原生产网具单网平均捕捞量提高了200%,扇贝破损量降低了236%,泥沙量降低了296%,单位捕捞耗油量降低了45.6%。由此说明新型虾夷扇贝捕捞网具具有高效、节能和低生态等特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海上转运系统作业装备落后及作业方式不合理,致使作业效率低、用工人数多、以及扇贝缩边死亡与碎贝现象严重等问题,通过对獐子岛虾夷扇贝海上转运系统的调研,提出了一种转运方案,并对转运装备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海上生产对比试验,得出以下结论:为虾夷扇贝采捕船配备甲板拣贝作业系统与可折叠式装贝笼箱,优化了采捕船拣贝、装箱、装卸舱等作业模式,使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且用工人数减少2人/艘,作业时间缩短了约0.6 h;运输船采用可折叠式装贝笼箱代替原转运笼箱,使笼箱装卸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且作业时间缩短了约0.52 h;采用改造后虾夷扇贝转运系统运输,扇贝缩边死亡率与碎贝率显著降低,其中扇贝平均缩边死亡率约为1.92%,且5个月试验扇贝缩边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原转运系统相比显著降低(P0.05),降低了约1.43%;改造后平均碎贝率约为0.84%,且5个月试验碎贝率无显著差异(P0.05),较原转运系统显著降低(P0.05),降低了约1.99%;改造后的虾夷扇贝海上转运系统经济效果显著,每年可节省费用约2 853.6万元。由此说明,改造后的虾夷扇贝海上转运系统具有高效、高收益等特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虾夷扇贝浮筏养殖作业改造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针对目前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浮筏养殖作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耗能高以及尾气和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对獐子岛虾夷扇贝浮筏养殖作业工作模式与回收养殖吊笼方式的调研,提出了虾夷扇贝浮筏养殖作业的改进方案,并通过海上生产对比试验,得出以下结论:第1阶段以8 m长浮筏养殖作业船为母船,安装了电动拔梗装置、拔笼装置、抖笼装置、筛苗装置以及齿形滑轮滑梗装置,改变单纯依靠人力工作的作业模式为机械化作业模式,不仅用工人数及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并且拔笼量较原浮筏养殖作业平均每天单船提高了56.01%,耗能费用降低了13.95%;第2阶段在保留第1阶段机械化设备的基础上,对养殖作业船只的作业模式进行了改造,用船长12 m、船宽3.3 m、型深0.7 m,尾挂机型号洋马/CY1115,最大功率16.2 kW的作业船代替了原来船长8 m、船宽2.4 m、型深0.5 m,尾挂机型号ZS195,最大功率9.7kW的作业船,并省去了辅助运输船舶,将养殖作业和辅助运输合并为一条船。试验结果显示,拔笼数量较第1阶段改造的浮筏养殖作业模式平均每天单船提高了31.69%,较原浮筏养殖作业模式平均每天单船拔笼量提高了1.05倍。第2阶段改造的浮筏养殖作业船的装载和运输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平均每天单船耗能费用与第1阶段改造的浮筏养殖作业模式无显著性差异,较原浮筏养殖作业模式降低了14.12%。同时第2阶段改造的浮筏养殖作业模式较原浮筏养殖作业模式其单船年节省费用1.08万元。由此说明改造后的浮筏养殖作业装备及作业方式具有节能、高效等特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小型冷库多效冷凝制冷机组的能耗及节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解决目前我国小型冷库用风冷机组在高温季节运行时存在耗能大、制冷效率低、开机时间过长、压缩机排气压力超高造成故障停机等问题,设计研制出一种集风冷、水冷和蒸发冷却于一体的多效冷凝制冷机组。以10 t保鲜冷库(0~3℃)为试验库,在室外温度36℃左右的条件下,利用热电偶、数据采集系统、三相电参量监测仪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等对多效冷凝制冷机组进行了节能和安全高效运行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多效冷凝制冷机组平均每次降温用时仅0.38 h,与风冷机组比较,节电46%以上,压缩机排气温度降低了28.79℃,排气压力降低了0.9 MPa。多效冷凝制冷机组的翅片管簇式换热器冷凝温度较低、温度场均匀。因此,多效冷凝制冷机组应用于小型冷库节能效果显著,属节能、高效、安全型制冷机组。  相似文献   

6.
DX-180型玻璃钢扇贝拖网渔船优化改造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日本引进的DX-180型玻璃钢扇贝拖网渔船在獐子岛海域捕捞过程中出现的高能耗、低产量等问题,通过对该渔船与獐子岛扇贝捕捞主力船型(辽长渔养15021钢质扇贝拖网渔船)的技术指标差异性分析得出,该渔船配备的捕捞网具与作业模式无法满足中国海域扇贝捕捞需求。因此,该文提出优化捕捞网具与作业模式,并通过在獐子岛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底播海域的海上对比试验论证其改造的合理性。试验分2阶段进行,第1阶段通过增大网具扫海面积并对作业参数进行优化与论证,确定在沙砾底、泥沙底和泥底的最佳拖网航速与曳纲长度;第2阶段进行海上生产对比试验,并以单位捕捞油耗、单位捕捞效率和单位捕捞成本为经济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DX-180型扇贝拖网渔船的捕捞量与耗油量均得到有效改善。与预替代的辽长渔养15021钢质扇贝拖网渔船相比,虽单位捕捞油耗与钢质拖网渔船基本持平,但在单位捕捞效率和单位捕捞成本方面均优于钢质拖网渔船,其中单位捕捞效率提高了37.5%,单位捕捞成本降低了26.0%,符合扇贝低碳化产业发展需求,对中国推广玻璃钢扇贝拖网渔船从技术与经济性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虾夷扇贝网具存在捕捞效果差、海底生境影响严重等问题,该研究基于水下视频监控技术,设计了水压板导流与随动式惊扰相结合的拖曳网架结构。采用FLUENT软件对改造后捕捞网具的水下拖曳水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在拖曳水深在30~50 m、拖曳速度为1.8 m/s、网口高度为350 mm时,采用22.5°~30°负迎角弧式水压板,可减轻顶部湍流对底栖鱼类的兼捕影响,且随动式惊扰装置满足作业要求,此时拖曳稳定绳长约为156.80~261.34 m、稳定角度为11.03°、稳定拖曳力为2275.83 N。通过海上捕捞对比试验得出,在拖曳速度为1.5、1.8和2.0 m/s时,改造后捕捞网具与生产用捕捞网具在捕捞量方面无显著差异(P>0.5),在碎贝量和底栖鱼类兼捕量方面显著降低(P<0.5)。单网平均捕捞量的偏差率分别为6.30%、0.59%和5.55%,单网平均碎贝量的偏差率分别为90.63%、84.78%、85.29%,单网底栖鱼类平均兼捕量的偏差率分别为78.57%、81.25%、84.85%。且在拖曳速度为1.8 m/s时,与生产用网具相比,单网平均捕捞量偏差率最低,单网平均碎贝量的偏差率最低,底栖鱼类平均兼捕量显著减少,符合环境友好型捕捞网具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底播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苗种海上抽样分级计数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以及分级计数误差高等问题,通过对獐子岛虾夷扇贝底播作业模式和抽样分级计数方式的调研,设计了能够适应海上收购、分级计数、底播等要求的贝苗分级计数装置,该装置由分级筛选机构与排队传送计数机构组成,可同时实现4种规格贝苗的分级与计数。试验分2阶段进行,第1阶段分别对影响分级筛选机构分级准确性与排队计数机构统计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分析与验证,确定贝苗分级计数装置的最佳工艺参数,其中分级贝苗投入量2.5 kg/min、筛网孔径增量?2 mm、筛网电机转速130 r/min、筛面与水平方向夹角2°、筛网长度1.2 m时分级效果最佳,计数筛选投入量为2 kg/min、排队上档板与传输方向夹角θ1=45°、下档板与传输方向夹角θ2=30°、传动带电机转速为115 r/min时计数效果最佳;第2阶段在小长山岛海区进行海上对比试验,贝苗分级规格从小到大分别为<30、30~35、>35~40、≥40 mm。4次试验中,≥40 mm规格的贝苗机械与人工分级计数的偏差率分别为2.82%±0.19%、2.33%±0.30%、2.28%±0.15%、2.90%±0.11%,>35~40 mm规格贝苗分级计数偏差率分别为3.05%±0.14%、4.26%±0.15%、4.38%±0.19%、3.66%±0.23%,30~35 mm规格贝苗分级计数偏差率分别为2.26%±1.01%、1.75%±1.02%、2.10%±1.39%、2.29%±1.639%,<30 mm贝苗规格分级与计数偏差率分别为9.04%±1.56%、11.44%±1.79%、7.63%±3.03%、9.23%±4.89%,同种规格机械与人工分级计数偏差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采用机械分级与计数统计在2人辅助(筛选与计数投苗工作)的情况下,完成20 kg贝苗分级计数所需时间平均为16.9 min,作业效率为0.59 kg/min,为人工作业(每组8人同时工作)效率的4.54倍,且作业人数减少6人,作业强度大幅降低。采用贝苗分级计数装置对贝苗进行抽样分级作业经济效果显著,每次底播期分苗作业(2个月完成0.67亿个贝苗的分级与计数)可节省费用约为62.512万元。由此说明,贝苗分级计数装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增加经济性等方面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于GF-2数据结合多纹理特征的塑料大棚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大棚在全球范围的大量使用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及时准确的塑料大棚空间分布信息是农业生产和土壤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塑料大棚的使用改变了土壤表面的光谱特性和空间结构,塑料薄膜材质的特殊性,使其反射光谱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仅依靠地物反射光谱特征难以准确识别塑料大棚。本文以GF-2影像作为单一数据源,针对塑料大棚特有的空间分布细节信息,分析不同纹理提取算法对塑料大棚识别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纹理能有效提高基于遥感影像的塑料大棚识别精度;2)使用单一纹理算法识别不同空间分布结构塑料大棚的分类方案中,采用LBP (local binary pattern)纹理算法的塑料大棚识别精度均优于GLCM (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PSI (pixel shape index)纹理算法,其中研究区A基于LBP纹理特征的塑料大棚识别总体精度为96.85%,Kappa系数为0.95,研究区B的总体识别精度为95.58%,Kappa系数为0.94;3)本文使用3种不同的纹理特征组合分类方案,均能提高塑料大棚的识别精度,但不同纹理特征组合算法运用到空间结构差异较大的2个区域时表现不同。加入GLCM的纹理特征组合能提高分布范围较大且聚集度高的塑料大棚识别精度(研究区A塑料大棚斑块平均面积为3.39 hm2,聚集度指数为80.64),对于塑料大棚使用面积小且分布破碎的区域识别精度提升效果不明显(研究区B塑料大棚斑块平均面积为1.37hm2,聚集度指数为72.98)。本试验结果中研究区A的地物光谱特征、NDVI和3种纹理特征组合的大棚识别精度最高,总体识别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了98.13%和0.97,研究区B的地物光谱特征、NDVI、PSI和LBP纹理特征组合识别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96.13%,Kappa系数为0.95)。基于影像对象的多纹理特征能够实现塑料大棚的精细识别,该方法对塑料大棚空间分布精确制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短波红外波段对玉米大豆种植面积识别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短波红外波段(1100~2500nm)设置对于作物分类精度提高的影响,同时也为新型传感器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和应用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北安市北部为研究区域,选择美国LandSat-8携带的陆地成像仪(operational land imager,OLI)数据,基于单时相和多时相条件下,在海岸蓝(433~453 nm)、蓝(450~515 nm)、绿(525~600 nm)、红(630~680 nm)、近红外(845~885 nm)5个波段的基础上,采用陆续增加1560~1660 nm(SWIR 1)、2100~2300 nm(SWIR 2)两个短波红外参与分类的方式,基于最大似然分类方法,比较分析了短波红外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的遥感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在单时相影像分类条件下,短波红外波段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玉米和大豆的分类识别能力,相比无短波红外参与分类,引入1个短波红外波段后总体分类精度从87.0%提高到90.8%,提高了3.8个百分点,Kappa系数由0.74提高到0.82,且“椒盐现象”显著减少。玉米分类的用户精度从原来的85.4%提升到91.5%,提高了6.1个百分点;制图精度从89.6%提升到90.3%。大豆分类的用户精度从88.9%提升到90.2%;制图精度从84.5%提高到了91.5%,提高了7个百分点。从分离度结果分析,玉米和大豆分类的分离度从1.53提高到了1.93,表明短波红外波段可以显著提升玉米和大豆的分离能力。在多时相影像分类条件下,短波红外波段的引入对于提高玉米和大豆的识别能力提高有限,引入1个短波红外波段条件下,相比无短波红外参与分类,总体分类精度从92.4%提高到92.9%,仅提高了0.5个百分点,表明短波红外波段并未提升多时相作物分类有效信息。从短波红外个数分析,无论在单时相还是多时相条件下,引入2个短波红外波段与1个短波红外波段面积提取总体精度没有明显变化,5景影像2个短波红外波段相关性都在0.96以上,表明相关性很强的冗余波段的引入,对农作物面积识别精度的提高能力有限。研究结果定量阐明了短波红外谱段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的区分能力,为中国国产卫星短波传感器的波段设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辅助一种近海捕贝作业平台的方案决策,使其达到较佳经济效果,以解决近海扇贝养殖捕捞生产中的能耗大、劳动强度高、捕捞效率低以及捕捞效果差的问题,该文根据给定的营运条件、捕捞能力和贝类资源情况,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论证研究。选取捕贝平台的拖网主机功率、平台跨距、平台锚次横移时间、平台总建造成本、平台拖网速度作为论证的参数,以单位面积捕捞油耗、单位捕捞成本、捕捞效率为经济评价指标,建立了近海捕贝作业平台技术经济论证模型。基于该模型利用比较论证方法对渔船捕捞方式与捕贝作业平台捕捞方式进行了经济性计算,然后对选取的技术经济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平台拖网主机功率400~470 k W、平台跨距0.5~3.0 km、平台锚次横移时间2.0 h以下、平台捕捞拖网速度1.4 kn以上、平台总建造成本低于2750万元时,平台捕捞方案比渔船捕捞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实例计算证明,利用该文提出的技术经济论证模型,通过比较分析论证方法,可得到捕捞作业平台的技术参数范围,为新型近海捕贝作业平台的技术参数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射流剥离扇贝闭壳肌的试验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满足扇贝闭壳肌剥离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高效性要求,该文将水射流技术应用于海湾扇贝闭壳肌剥离中并进行试验研究。为了保证闭壳肌的剥离质量和效率,优化水射流喷射路径,对水射流喷射路径进行拟合,得到闭壳肌剥离时水射流的初始入射角。以闭壳肌剥离效果的感官评分为考核目标进行了剥离试验,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射流压力、入射角度和喷射距离的取值范围。应用Box-Behnken design进行试验设计,并应用响应面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了剥离效果评价标准和数学模型。通过对响应面图的分析,得出了适用于水射流剥离闭壳肌的优化工作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射流压力应控制在2~4 MPa、射流入射角度控制在23°~33°、射流喷射距离控制在30~40 mm。当射流压力为3 MPa、射流入射角为23°、喷射距离控制在30 mm时,扇贝闭壳肌剥离效果最好。该文可为扇贝剥离设备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A sand cultur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eawater (5% and 10%) treatments on plant growth, inorganic ions, indole alkaloid concentrations and yields of Catharanthus roseus, in an effort to increase the alkaloid yield by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he total fresh and dry weights and tissue K+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but Na+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in the plant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C. roseus under seawater stress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 concentrations and yields of vindoline, catharanthine, vinblastine and vincristine increased under seawater stress. The concentrations and yields of these alkaloids were higher in 5% seawater-treated plants than those in the 10% seawater-treated plants. Considering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5% seawater treatments could reduce the cost of producing alkaloid. In the control plants, the highest alkaloid concentrations reached a peak at 100 days after planting, suggesting that plant harvest must be optimized in terms of growth duration.  相似文献   

14.
A sand cultur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eawater (5% and 10%) treatments on plant growth,inorganic ions,indole alkaloid concentrations and yields of Catharanthus roseus,in an effort to increase the alkaloid yield by artificial cultivation.The total fresh and dry weights and tissue K +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but Na +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in the plant roots,stems and leaves of C.roseus under seawater stress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The concentrations and yields of...  相似文献   

15.
隆小华  刘兆普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79-182,186
试验采用温室水培试验的方法,系统评价了7个典型品种菊芋对0.15%,30%海水的响应,并对不同品种菊芋对海水处理响应的生理指标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15%和30%海水处理下地上部和根鲜重、干重、含水率较对照降低,30%海水处理下更显著,而地上部和根Na^+和Cl^-含量随海水浓度增加显著增加,在15%和30%海水处理下菊芋幼苗地上部和根K^+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菊芋幼苗地上部和根鲜重和干重与根部N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地上部和根鲜重与地上部和根部Cr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地上部和根干重与地上部和根部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据菊芋在海水处理下的表现分为3种类型:高度耐海水型、中度耐海水型和低度耐海水型。在评价不同基因型菊芋对海水的响应时,地上部和根鲜重、干重及含水率的下降幅度和Na^+、K^+和Cl^-含量可作为主要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
蒸汽式扇贝开壳装置工作参数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得到蒸汽式扇贝开壳装置蒸汽工作参数的最优匹配,提高扇贝深加工的产品品质,以开壳效果感官评分值为考察目标进行单因素试验,明确影响开壳效果的蒸汽喷射时间、喷射距离和蒸汽排量的最佳取值范围。采用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扇贝开壳组合试验,建立了扇贝开壳效果感官评分值与喷射时间、喷射距离和蒸汽排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响应面优化分析法,得到了蒸汽式扇贝开壳装置的最佳工作参数匹配。结果表明:采用蒸汽发生器,压强控制在0.3~0.4 MPa、温度控制在142.92~151.11℃,当喷射时间设定在3.5 s、喷射距离设定在30 mm和蒸汽排量设定6 mm球阀门开度为90°,扇贝开壳率为93.3%,开壳效果感官评分值为94.53分。该研究为即食扇贝加工设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2年在黄河三角洲进行海水灌溉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水灌溉后土壤剖面中盐分含量有所上升,并在0~100cm土层中有盐分积累现象;土壤中存在的盐分主要以NaCI为主,Na^ 和Cl^-与土壤全盐含量呈直线线性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海水灌溉后土壤的钠吸附比(SAR)在0~60crn土层内有所升高;土壤的pH值在海水灌溉前后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残余碳酸钠(RSC)都为负值。因此,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运用海水灌溉不会引起土壤的碱化,并使土壤性质变差,但在海水灌溉过程中必须防治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海水灌溉时提高植物耐受盐分胁迫的有效调节措施,以抗性玉米品种农大108为材料,研究了用20%和70%海水分别驯化的萌发种子和萌发期幼苗在生长后期50%海水胁迫过程中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海水处理过程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幼苗鲜质量明显下降,其中种子驯化能减弱胁迫对上述特性的不利影响,70%海水驯化种子缓解了对叶绿体色素和光合作用的破环,20%海水驯化种子减轻了幼苗鲜质量的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chla/chlb)、根系活力、幼苗干质量和根冠比明显上升,其中驯化处理有利于胁迫下幼苗根系活力和根冠比的升高,20%海水驯化种子促进了幼苗干质量和根冠比的增加,70%海水驯化幼苗对chla/chlb和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比20%海水驯化种子稍微明显一些。说明在不同发育阶段采取合理的驯化方式可以提高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海水胁迫的适应能力,从而改善植物对灌溉海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proposes macro‐engineering using tactical technologies that stabilize and vegetate barren near‐coast sand dune fields with seawater. Seawater that would otherwise, as commonly postulated, increase the Earth–ocean volume. Anthropogenic saturation of the ground with pumped seawater should fix widespread active sand dune fields in deserts (such as the westernmost Sahara). Seawater extraction from the ocean, and its deposition on dune sand, is made via solar‐powered pipeline. Stabilisation of one major erg in Mauritania is evaluated as a case study. The financial cost of the macroproject is estimated as a few billion US$—less than about 0·1 per cent of the USA's 2007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initial investment may be between 0·6 and 1·1 billions U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气候带海水灌溉下滨海盐土水盐运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自2001年开始,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模拟相互验证的方法,对山东莱州(暖温半干旱带)、江苏大丰(暖温湿润带)、海南乐东(热带湿润带)进行了海水灌溉下滨海盐土水盐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各气候带适宜的灌溉定额下,未作任何人为调控措施,半干旱的莱州虽呈自然积盐的趋势.但即使用50%的海淡水混灌,2年0~60cm土层盐分仍未超过3‰,江苏大丰用60%的海淡水灌溉,海水灌溉携入的总盐量与1m土体淋失的盐量持平,而海南乐东盐分收支平衡的海淡水比例为75%;(2)在半干旱的山东莱州,0~60cm各土层含盐量变幅起伏较大,表明蒸发为盐分运动的控制因子,而在湿润的江苏大丰,30cm以下土层含盐量平稳,ST水控制盐分运动的作用增强。两个气候带,在整个夏季,各海水灌溉处理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下层土壤;(3)海水灌溉明显降低土壤水吸力,表明海水灌溉可以缓解土壤水的蒸发,越是干旱,这种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