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花生品种氮素利用特征相关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花生品种氮素利用特点,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19个花生品种氮素积累与若干指标的差异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氮素含量与积累量、氮素荚果生产效率、氮素生物效率、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等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品种间变异系数为6.2%~32.0%。花生不同器官氮积累量与其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1 1~0.920 8,而与氮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收获指数高有利于氮素荚果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增加营养体和总生物产量有利于提升氮素生物效率;总生物产量及其向生殖体的分配比例对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很大影响;土壤氮和根瘤固氮是花生主要氮源,供氮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6.4%和40.7%,生产上应注意充分挖掘其供氮潜力。综上可知,高产花生植株需要有足够的总生物产量和氮积累,并能够将其较多地分配到生殖体;选育产量和氮素或氮肥效率同时高的品种是可能的。本研究结果为花生氮高效品种筛选、培育及节氮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氮高效玉米自交系的筛选指标及其子粒氮素营养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对高产氮高效型、高产氮低效型、低产氮高效型、低产氮低效型四个类型玉米自交系氮效率筛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后,高产氮高效型和高产氮低效型根系氮素转移量增加,对子粒氮的贡献率提高。低氮下高产氮高效型根系氮转移量对子粒氮的贡献率高于高产氮低效型,高氮和低氮条件下两种基因型子粒氮主要来源于粒重形成阶段营养体的转移,而氮素不足时高产氮高效型后期根系氮素吸收能力比高产氮低效型更具有优势。无论高氮还是低氮条件下,对高产氮高效基因型的筛选,子粒吸氮量和吐丝期茎叶总氮量是重要的辅助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37个高产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育氮高效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根本途径。为探明我国北方目前主推高产春玉米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性,本研究选择该区域高产品种37个,采用盆栽试验,依粒重和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划分其类型,分为高产高效(I)、高产中效(Ⅱ)、中产中效(Ⅲ)及低产低效(Ⅳ)4种类型。其中,中产中效型品种最多,为56.8%;高产高效型品种最少,仅为8.1%;高产中效型和低产低效型品种分别为13.5%和21.6%。4个类型品种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效率开花前差异不显著,开花后是产生差异的关键时期;成熟期I型品种干物质和氮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而Ⅳ型品种向根和茎秆的分配比例较高。同时,I型品种的氮转移量、氮转移效率和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3类型品种。经相关和通径分析,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粒重及氮含量与氮素子粒生产效率显著相关。所以,较高的粒重和较低的植株氮含量是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效率油菜品种产量和品质对供氮水平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明不同氮效率油菜产量和品质对供氮水平的反应动态,揭示油菜氮效率与品质的关系,本文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两种氮效率油菜品种在06、3、6、12、15 mmol/L 5种不同氮水平下(用N1N5表示)的氮效率、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油菜子粒产量、油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氮效率和油分含量下降; 而子粒脂肪酸组成变化较小,所测定的7种脂肪酸中,芥酸和花生烯酸含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略有下降,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的子粒产量、芥酸和花生烯酸含量随供氮水平的变化幅度更大,油分含量下降幅度更小。所有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子粒产量、油分含量和油分产量均高于氮低效品种,亚油酸含量略高于而亚麻酸含量略低于氮低效品种,子粒蛋白质、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含量两品种没有差异。总之,提高氮水平有利于增加油分产量,氮高效品种的增加幅度大于氮低效品种,但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因此,氮高效品种不会因高效吸收利用氮素而降低油分含量或使油菜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们对农田氮肥过量施用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不同基因型水稻氮营养效率的研究得到了普遍重视。采用177个粳稻基因型在两个施氮水平下进行田间筛选试验来评价水稻的产量、吸氮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水稻的产量和吸氮量随之增加,氮生理利用效率却随之降低;在相同的供氮水平下,不同水稻基因型之间的产量、吸氮量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水稻在两个供氮水平下的产量水平把水稻分为四个类型: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双低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氮高效基因型可描述为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都有较高的产量,同时意味着氮高效品种能吸收大量的氮或有较高的氮生理利用效率。水稻成熟时较低的秸秆氮浓度可表明水稻具有较高的氮生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27个玉米自交系的氮素生产效率。结果表明,高氮和低氮水平下,高产氮高效型玉米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低产氮低效型,吐丝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最高。施氮后,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下降。高氮条件下,氮素子粒生产效率与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低氮条件下,氮素子粒生产效率与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呈显著相关性。高氮和低氮条件下,高产氮高效型生育后期植株氮积累量高于低产氮低效型,氮积累量的差异主要在于吐丝后氮积累,高产氮高效型生育后期根系具有强吸收能力,子粒氮素利用效率高;施氮后,后期氮吸收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7.
施磷对花生积累氮素来源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花生吸收土壤氮、肥料氮、大气固氮量及比例和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原因,可为花生生产中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花生根系干物重和根系活力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大,根瘤数和根瘤鲜重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多,植株各器官含氮量和15N丰度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和15N积累量均表现为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花生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11.34%~12.69%之间,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在33.95%~47.75%之间,吸收大气氮的比例在40.90%~53.36%之间,增施磷肥减小了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增加了吸收肥料氮和大气氮的比例。花生氮肥利用率在34.65%~47.53%之间,氮肥土壤残留率在31.42%~36.00%之间,氮肥损失率在21.05%~29.35%之间。氮肥利用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氮肥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减少。综上所述,增施磷肥由于显著提高了花生根系干物重、根系活力和根瘤数及根瘤鲜重,促进了花生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对大气氮的固定,进而提高了植株体氮素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最终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8.
施氮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们对农田氮肥过量施用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和农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不同品种玉米氮素营养效率的研究得到普遍重视。本文选择在我国主要应用的15个玉米品种,在0、120kg.hm 2、240 kg.hm 2氮水平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32D22"、"滑玉14"、"豫丰335"、"新单29"、"中科11"和"漯单9号"在施氮量为120 kg.hm 2时产量最高;"先玉335"、"浚单18"、"蠡玉13"、"浚单20"、"农大108"、"NE8"、"豫禾988"和"洛玉4号"在施氮量为240 kg.hm 2时产量最高。以产量差异的显著性关系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5个玉米品种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个类型。在3个氮水平下,"蠡玉13"都表现为高产品种,"先玉335"都表现为中产品种,"豫丰335"和"豫禾988"都表现为低产品种。根据玉米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的氮效率,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类型,"郑单958"、"浚单20"、"蠡玉13"、"浚单18"和"漯单9号"为双高效型,"农大108"、"NE8"、"豫禾988"、"豫丰335"和"洛玉4号"为双低效型。根据产量和氮效率的聚类分析结果,"蠡玉13"和"浚单20"在中氮和高氮时都是高产又高氮效率的品种;"郑单958"和"漯单9"在中氮时是高产高氮效率的品种;而"豫丰335"、"豫禾988"、"NE8"和"洛玉4号"在中氮和高氮时都是低产又低氮效率的品种;"农大108"在高氮时是低产又低氮效率的品种。玉米产量与氮营养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吸收效率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氮素利用效率与秸秆吸氮量之间存在抑制作用,氮素利用效率与氮收获指数间有很好的协同作用。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施氮水平下,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对产量有较大的作用,而氮素吸收效率对产量的作用很小。在低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吸氮量对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氮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氮效率的差异,为氮高效马铃薯品种栽培种植提供参考依据。2016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低氮(150 kg/hm2)和常规氮(300 kg/hm2)两个施氮水平,对27个马铃薯品种氮效率差异及其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施氮水平下,供试马铃薯品种各性状指标均存在差异。以低氮条件下产量平均值、常规施氮条件下产量平均值、耐低氮胁迫指数平均值为依据,将供试马铃薯品种的氮效率分为双高效耐低氮型、双高效不耐低氮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耐低氮型、双低效不耐低氮型6类。2017与2018年通过田间试验对双高效耐低氮型冀张薯12号和双低效不耐低氮型尤佳70进一步研究,发现冀张薯12号氮效率及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均显著大于尤佳70,该研究可为马铃薯氮高效耐低氮品种的筛选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先玉335(XY335)、 郑单958(ZD958)、 内单314(ND314)及四单19(SD19)4 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高产春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当地农户常规施氮(FCN)和高产施氮(HYN)水平下其花粒期的干物质、 氮素转移及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施氮水平下先玉335与郑单958均较内单314与四单19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农户常规施氮水平下,产量高低为郑单958、 先玉335内单314、 四单19,分别为13512、 13381、 12260和11932kg/hm2;高产施氮水平下,各品种产量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内单314四单19,分别为16364、 15895、 13916和12717 kg/hm2。农户常规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产量形成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而在子粒氮素积累上,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吐丝期之后的氮素合成量。高产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产量形成的差异来自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吐丝期之后干物质的合成,且在子粒氮素积累上,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的差异来自于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与吐丝期之后氮素合成量。氮高效型品种在农户常规施氮及高产施氮水平下均能有效提高子粒产量及氮素含量,且在高施氮量条件下更能有效利用氮素,增加花粒期干物质及氮素吸收转移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小黑麦氮高效利用品种‘Clxt82’、‘PI429186’和氮低效利用品种‘Clxt74’为材料,研究0(不施氮)、0.033 g(N)·kg-1(低氮)和0.066 g(N)·kg-1(正常氮)3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生长时期氮素在器官间和器官内不同功能性氮素分配的特性。结果表明:氮高效利用品种在氮素不足的条件下优势更明显,抽穗期高效利用品种和低效利用品种间生物量的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不施氮、低氮和正常供氮时‘Clxt82’、‘PI429186’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为‘Clxt74’的1.55倍、1.19倍、1.06倍和1.79倍、1.35倍、1.30倍。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氮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氮和正常供氮处理,在分蘖期、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低效利用品种,而在抽穗期差异则不大。随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在叶片和穗部的分配比例减小,在茎的分配比例增大;分蘖期和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茎中氮素分配比例小于低效利用品种,叶片氮素分配比例则大于低效利用品种。抽穗期氮高效利用品种穗部氮素分配比例大于低效品种,而叶部则相反。各生育时期各器官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总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和低氮处理,拔节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31倍、1.76倍和1.12倍、1.35倍,而结构性氮含量则是低效品种的86.12%、64.01%和80.82%、71.51%;抽穗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01倍、1.11倍和1.04倍、1.13倍,结构性氮含量为低效品种‘Clxt74’的74.99%、63.08%和75.78%、62.84%;各时期品种间功能性氮素含量差异不大。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利用品种通过降低结构性氮素含量、增加营养性氮素含量来满足氮素的利用和体内循环。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不同区域水稻氮肥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2009年,在四川省不同区域布置水稻氮肥田间试验,通过研究施氮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拟明确氮素吸收特征和氮肥利用效率,为不同区域水稻推荐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成都平原区、川中丘陵区、盆周山区和川西南山地区的增产率分别为22.4%、33.7%、38.9%和33.1%。不同区域间由于地形、气候、土壤肥力等差异较大,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用氮肥可使百千克籽粒吸氮量提高0.19 kg,当吸氮量为281.8 kg hm-2时,川西南山地区水稻产量可达10.0 t hm-2。氮肥吸收利用率以成都平原区最低(32.2%),盆周山区最高(36.7%),不同区域农学效率平均变幅为11.5~14.4 kg kg-1。地形差异是影响四川省不同区域水稻氮肥施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区域的地形差异合理调整氮肥用量是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有机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ue to the relatively late start of organic rice (Oryza sativa L.) research in China, there is a still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rice varieties, organic fertilizer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especially the mechanisms of nitrogen (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Three rice varieties, Nanjing 5055, Nanjing 9108, and Nanjing 46, were grown at organic farming (OF) with three organic fertilizer levels (103.2, 160.8, and 218.4 kg N ha-1)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CF) with regular chemical fertilizers. Rice grain yields, yield components, and quality,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lant N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during the 2012 and 2013 growing seasons. Compared with CF, OF had a significantly reduced yield. Nanjing 9108 showe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number of panicles per unit area and the percentage of filled grains, and had the lowest yield. The effects of fertilizer type and application rate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main growth periods were significant for all varieties. The N content and uptake of organically grown rice were lower compared with that of rice under CF. The N recovery efficiency and N agronomic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whereas N physiological efficiency and 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were greater under OF than under CF. Under OF, the processing quality showed a slight but insignificant decline, protein content and gel consistency increased, and amylose content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under CF.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under OF, grain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 uptake. The medium organic fertilizer level (160.8 kg N ha-1) was found to be the optimum fertilizer treatment, and Nanjing 46 appeared to be the best variety for organic rice cultivation. To increase rice grain yields and reduce the potential risk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organic agriculture,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improve the N use efficiency in organic rice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效率夏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与氮营养诊断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建立豫中地区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比较不同氮素利用率玉米品种模型差异,探讨基于此的氮营养指数用于诊断、评价玉米氮素营养的可靠性,为实现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伟科702和中单909两个不同氮利用效率的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连续三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共设5个氮肥水平(0、120、180、240和360 kg/hm^2),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两个玉米品种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收获期干物质的影响,基于不同时期干物质和植株氮浓度建立两个品种临界氮稀释曲线,分析不同氮利用率品种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差异和氮营养指数及其与相对地上部生物量和相对产量的关系。【结果】中单909的氮利用率显著高于伟科702。在各生育时期,两个玉米品种地上部生物量随施氮量变化表现为N0 –0.341,中单909 Nc=30.801DM–0.370)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相比中单909的模型参数,伟科702的参数a提高了15.70%,参数b降低了7.84%,且参数a变化值大于参数b。同一时期两个品种基于此模型的氮营养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施氮量低于180 kg/hm^2时,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氮营养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氮营养指数一直升高。氮营养指数与相对地上部生物量、相对产量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本文建立的豫中地区的两个品种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及氮营养指数,可以很好地诊断和评价玉米植株氮素营养状况。不同氮利用率品种间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参数存在差异,氮高效的品种具有较低的单位生物量氮浓度和较高的曲线斜率,其各时期临界氮浓度低于氮利用率低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胶东地区不同花生品种的养分吸收分配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我国花生种质资源丰富,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更新速度较快,且栽培方式、栽培条件各异,不同类型花生对养分的吸收、分配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明确花生种植面积较大的胶东地区不同花生品种的养分需求特性,本研究分析比较了5个花生品种对N、P2O5、K2O的吸收、分配特性,以期为该地区花生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以鲁花11、丰花5、花育25、潍花10和青花6为试材,在平度市白埠镇良种繁殖场进行试验,并分别于花生播种后50 d(开花期)、90 d(荚果膨大期)和125 d(收获期)取样,同时测定花生根系(包括果针)、茎枝、叶片、荚果等器官的干鲜重及氮、磷、钾含量,收获时测定花生荚果产量、百果重、单株荚果数、饱果率等指标。【结果】丰花5和花育25的荚果产量较高,平均为5578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青花6和潍花10则相对较低,分别是丰花5的82.0%和84.5%。大粒丰花5及小粒青花6的饱果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不同花生品种各养分的累积分配特征及养分利用效应存在显著差异,鲁花11和花育25的N、P2O5、K2O累积量均较高,潍花10的3种养分累积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取样时期各花生品种对N、P2O5、K2O的吸收累积量均表现为NK2OP2O5。播后50 d,5个花生品种整株的养分需求量平均为N 28.29 kg/hm2、P2O56.03 kg/hm2和K2O 16.32 kg/hm2,分别占全生育期总需求量的13.0%、15.2%和19.9%;N、P2O5、K2O累积速率最快的时期是播种后50 90 d,3种养分需求量平均为N 134.02 kg/hm2、P2O528.17 kg/hm2和K2O 72.35kg/hm2,分别占总需求量的61.7%、71.0%和79.6%;播种后90 125 d,各品种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分别降低为54.77 kg/hm2、5.45 kg/hm2和-6.60 kg/hm2,各占总需求量的25.2%、13.8%和-8.04%;生育前期养分主要累积在地上部,后期则大部分集中在荚果中,且整株花生的K2O可能会出现负吸收现象;潍花10荚果的N、P2O5、K2O生产效率和干物质生产效率均较高。【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鲁花11和花育25为养分高效累积型品种,潍花10为养分生理利用高效率品种,丰花5为养分利用高效率品种;对于荚果养分分配系数较高的品种,尤其要重视营养生长期的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氮肥利用率低的现象,选择北方典型稻区——天津市宝坻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区,以整个稻田生态系统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氮素输入和输出模型,并以水稻普通种植模式(CK,水稻单作)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立体种养殖模式(RF,水稻-鱼-虾-蟹共作+田埂+沟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结果表明,两种水稻种植模式氮素的输入主要来自灌溉、施肥和降雨,其中RF输入氮肥128.25 kg(N)·hm-2,与CK相比减少11.75 kg(N)·hm-2,与南方种植水稻地区相比,氮肥施用量减少14%~52%,RF从源头减少氮素输入,降低了营养元素流失风险。CK氮素的输出主要包括土壤固定、氨挥发、侧渗流失和水稻吸收,RF与CK相比,氮素的输出还包括鱼虾蟹的吸收,由于RF特殊的田埂-沟渠生态净化系统,通过侧渗损失的氮素(以NO3--N为主)较CK减少9.33 kg(N)·hm-2。试验期间,RF和CK氨累积挥发量分别为8.91kg(N)·hm-2和21.54 kg(N)·hm-2,RF氨挥发速率为6.9%,比CK低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3%;收获期,RF与CK相比,水稻产量增加6.65%,表明稻田养殖鱼虾蟹不会降低水稻产量。RF氮素利用率为64.3%,比CK高19.7%,既实现了水稻丰产,又减少了氮素流失。因此,在满足水稻灌溉需求的北方地区,可以开展水稻立体种养殖模式,以控制北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油菜生长后期体内氮素转运及再分配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影响油菜生长后期氮素再分配的生理因素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本文在严格控制氮素供应水平的砂培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2个油菜品种吸收氮素后在体内的分配、转运及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供试2个油菜品种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籽粒含氮量、植株全氮、籽粒全氮、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均存在较大差异,且以上差异因氮素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常氮处理下,品种"742"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籽粒全氮、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高于品种"814";低氮处理下,品种"742"的植株含氮量、籽粒含氮量、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高于品种"814",而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植株全氮和籽粒全氮低于品种"814"。采用15N示踪方法测定油菜生长后期氮素再分配的结果表明,供试油菜品种生长后期营养器官氮素减少量及其比例、转向生殖器官的氮素再分配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氮素水平下,品种"742"大多数营养器官的氮素减少量均高于品种"814",而且茎的减少量差异最为明显。常氮水平下,品种"742"根、叶中氮素减少比例均少于品种"814",而茎中氮素减少量远远大于品种"814";低氮水平下,品种"742"根、茎、叶中氮素减少比例均大于品种"814"。在常氮和低氮处理下转向生殖器官的氮素再分配量均表现为,品种"742"向角果皮再分配的氮素低于品种"814",向籽粒再分配的氮素则高于"814"。T检验结果表明,2个品种除常氮条件下向角果皮再分配的氮素之外,其他再分配氮素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油菜生长后期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氮素再分配有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油菜生长后期氮素损失量表现为,品种"742"在常氮处理下的氮素损失量及其比例小于品种"814",低氮处理时反之。  相似文献   

18.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2006~2007年度73个、2007~2008年度98个)为材料,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子粒生产效率(NUEg) 进行聚类并研究了不同NUEg 类型的氮素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间NUEg达显著差异。随着NUEg增加,子粒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以及子粒中的氮素占全株氮素比例都逐渐增加;而茎枝和果壳中的氮素积累量以及占全株氮素的比例都逐渐减小。生产上提高油菜NUEg,可以通过高NUEg品种的选择以及合理栽培措施调节使营养器官氮素更多向子粒中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