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庆缙云山楠竹林地不同时间尺度降雨量再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楠竹林是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典型植被类型,通过对楠竹林地设置的径流小区2002-2007年水文观测资料研究,定性和定量揭示了该植被类型降雨-径流过程特征的变化规律,并得出降雨过程中,林冠截留、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土壤、枯落物等影响因子对降雨量的分配情况。研究证明,(1)2002-2007年,楠竹林的降雨的年际分布比较稳定;降雨量比较集中出现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2%,峰值出现在7月。(2)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与降雨保持密切的响应关系,在对降雨量的分配中,地表径流占30.7%,地下径流占15.2%。(3)楠竹林地的土壤最大分配降雨量为19 mm,枯落物最大分配降雨量为4.6 mm,林冠截留分配降雨量13.2%。本研究旨在为长江流域森林生态水文研究中树种选择、植被建设提供参考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林冠截留分配特征,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天然樟子松林固定样地,对其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进行定位观测。通过26场降雨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樟子松林在观测期内林冠截留总量为123.48mm,占同期降雨量的25.04%。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平均林冠截留率(11.14%~36.15%)相比,天然樟子松林的林冠截留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观测期内穿透雨总量和树干径流总量分别为362.85mm和6.79mm,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73.58%和1.38%。观测发现,当降雨量PG5.2mm时,樟子松才会产生树干径流,且树干径流量随树干径级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运用修正的Gash模型模拟林冠截留,模拟值低于实测值5.12mm,相对误差为4.15%,说明修正的Gash模型适用于大兴安岭地区天然樟子松林。  相似文献   

3.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对大气降雨的再分配有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通过对河北省木兰国营林场油松林穿透降雨、冠层截留量和树干径流的观测,分析了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降雨再分配的特征。结果表明:油松林的穿透降雨量、冠层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67.07%,29.79%,3.10%。油松林冠层穿透降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86,R2=0.893),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成幂函数关系(R2=0.765);根据回归方程,当林外降雨量大于0.264mm时,可发生穿透降雨,当林外降雨量大于4.89mm时,可发生树干径流;林冠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进行了再分配。  相似文献   

4.
对冀北山地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3种典型林分林冠层降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穿透雨量、径流量和林冠截留量都增加,林冠截留率降低;3种林分穿透雨量分别为115.31,115.08,125.94mm,分别占林外降雨总量的68.94%,68.81%,75.31%;3种林分单株树干径流量分别为4.35,5.90,6.24mm,分别占降雨总量的2.56%,3.47%,3.67%;可用线性回归方程来分别拟合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间的关系,均取得较好结果。引用林冠截留概念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冀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降雨的林冠截留特征。  相似文献   

5.
秦岭火地塘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采用水量平衡的方法研究了火地塘林区混交林对降雨的再分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7-10月份,试验区内林冠截留量126.58mm。树干茎流量11.69mm,透过雨量588.2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17.43%,1.61%和80.96%,大部分降水以林内雨的形式进入林下;枯落物截留水量85.01mm,占同期降雨总量的11.75%,在蓄留降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林地土训蓄水量变幅为53.45mm,对削减洪峰流量、调节河川径流、缩短枯水期有重要意义;在林分水量平衡中,蒸发散量为521.01mm,径流总量为155.24mm,土壤贮水量变化量为+50.09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726.34mm的71.73%,21.37%和6.9%,蒸发散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输出中最重要的一项。  相似文献   

6.
晋西黄土区森林流域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该采用对比流域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了水量平衡要素:降雨量,蒸发散量、截留量、径流量的分配规律及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植被条件对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流域水量平衡分配表,研究结果表明:到达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的降水主要分配在蒸发散量,林冠截留量,极少量的地表径流上,并得出了为充分发挥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来抑制水土保持林的蒸发耗水,使更多的水分拦蓄在土壤-转换层  相似文献   

7.
樟树人工林冠层对大气降水再分配规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湖南株洲20 a生樟树人工林的降雨分配规律进行了2 a的观测。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1 321.4 mm,其中16.869 mm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占年降雨量的1.28%,林内穿透水为957.4 mm,占72.45%。另外,林冠年截留量为345.749 mm,占年降雨量的26.17%。在次降雨中,降雨量越小,截留率越大,雨强越小,林冠截留作用的效益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林冠截留直接影响到果树对降雨的有效利用,通过野外测定和统计分析,系统研究了京郊果林杏树(Apri-cot)林冠对降雨的截留特征。观测期间(2008年6-9月),共观测到降雨528.9mm,按以下比例被杏树林冠分配:穿透降雨83.2%,林冠截留16.0%,树干径流0.8%,各分量与林外降雨的回归结果表明:林内穿透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建立杏树林分的Horton改进模型,结果表明:表征林冠吸附容量的参数Ic*m为2.139mm,表征区域降雨蒸发能力的参数α为6.7%。Horton改进模型较好地解释了林冠截留吸附、湿润与蒸发机理,阶段模拟值和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Horton改进模型适用于京郊杏树果林冠层截留计算。  相似文献   

9.
冀北山地阔叶林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昱程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1):107-110,115
[目的]探讨冀北山地阔叶林林冠层的穿透降雨、冠层截留和树干径流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为该地区的森林建设、森林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PSS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对林地降雨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林分的穿透雨占的比例是最大(占到总比例的70.22%),林冠截留其次(为28.20%),而树干径流占得比例最小(为1.58%);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有比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7 9),林分在降雨比较小的时候是不会有穿透雨的,当林外降雨量达到0.78mm时开始出现穿透雨。林冠截留在降雨的再分配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R^2=0.9703),阔叶树林在降雨达到4.88mm时才会出现树干径流,但是树干径流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时滞性的大小和林木本身及雨量的强弱都有很大的关系,当叶面积指数较小,并且枝干夹角成45%,林木表面光滑则形成比较容易。[结论]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有重要影响,冀北山地阔叶林林冠层的水文效应与森林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喀斯特阔叶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贵州省喀斯特阔叶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进行研究,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森林生态功能分析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喀斯特阔叶林的降雨分配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间野外实测的25场降水数据对森林林冠层、灌木层的降雨截留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观测期内降雨以小雨和中雨为主,降雨总量为208.25mm;树干流总量为21.83mm,占降雨总量的10.48%,变化范围为0~14.3%;林间穿透雨总量为186.89mm,占降雨总量的89.7%。灌木层截留总量为34.86mm,占降雨总量的16.74%;林冠截留的总量为22.58mm,占同期降雨的10.84%。当林外降雨量大于1.15mm时,研究区内开始产生树干流,且树干流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灌木截留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林冠层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喀斯特阔叶林对降雨具有较强的截留和再分配作用,对区域水量平衡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森林涵养水源经济价值核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石小亮  陈珂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5):169-172,179
[目的]分析吉林省各植被类型的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及森林生态系统总的涵养水源价值量,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降水截留率和降水量的测定数据为基础,应用降水截留率与森林林冠、降水量的关系得到森林涵养水源实物量,利用影子工程法得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结果](1)吉林省年均降水量为1 179.9mm,各植被类型的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为:天然林人工林乔木林经济林;(2)每年森林涵养水源总量为7.24×1010 m3,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量为1.81×1011元。[结论](1)吉林省水资源流出量大于流入量,属于人口与生态双重缺水的省份;(2)森林植被类型虽然丰富,但森林资源存在区域分布不均,人工林树种单一且有着过伐林的资源结构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辽河源不同林龄油松林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定量评价不同林龄油松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采用水量平衡法和综合蓄水量法,对辽河源地区3种不同林龄油松林的降雨再分配、凋落物持水能力、土壤蓄水能力以及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共观测到112次降雨,累计降雨量902.2mm,平均降雨量8.1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分别占总降雨量的25.2%,35.5%,26.4%和12.9%;(2)不同林龄油松林的林冠截留、林内降雨和树干茎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24.1%,72.9%和3%;林内降雨与林外降雨呈显著正线性关系;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冠截留能力增加,而树干茎流先增加后减少;(3)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大吸湿比和有效拦蓄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增加,土壤入渗速率提高,蓄水能力增加;(5)不同林龄油松林水源涵养能力表现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在不同林龄的油松林中,随着演替的进行,林分对降雨的分配与截流能力、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3.
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缺乏,水资源,特别是土壤水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势在必行。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上黄生态试验站对多年生人工柠条林林冠截留,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等进行了定位观测,对林地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柠条林次降雨林冠截留随降水量增加而逐渐增加,地表径流与林外降雨量为直线关系。影响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因素为天然降水,其次为林冠截留。土壤水分补给量与降雨量为线性关系;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水分最大入渗深度为170~270cm。偏早年随着柠条林生长并进入速生期,柠条林地耗水量加大,土壤早化加剧。丰水年土壤补给量剧增,但柠条林依然生长不良,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只能等到来年被植物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油松与华山松人工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是岷江上游区域主要的群落类型,采用水量平衡的方法,研究了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穿透量、树干茎流量等指标。通过混交林对24场降雨分配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83.47mm、穿透量81.43mm、茎流量2.00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50.o%,48.8%,1.2%;幂函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而线性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恢复重建后的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森林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林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3个生态作用层次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4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林内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呈二元线性关系。林冠截留率为16.91%~67.84%,平均为38.19%,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枯落物储量为16.21-32.42t/hm^2,平均为20.69t/hm^2,依次为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各种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截留的降雨量总量为450.3-686.3t/hm^2,针阔混交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好,阔叶林、楠竹林次之,灌木林最小。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森林植被的综合涵养水源能力进行评价,旨在为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呈正相关,且最大持水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的90%以上,表明土壤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最重要的一层,是整个森林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贮蓄库和调节器;2)针叶林中油松和侧柏的冠层一次降水截留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林冠结构更加适应该地区气象条件,林冠层降水再分配能力也优于其他林型;3)混交林郁闭度低,有利于林下灌、草丛的生长,其枯落物现存量比纯林和人工林更高,虽然林冠一次截留量低但林下具有丰富的枯落物层而更易涵养水源;4)天然林综合蓄水能力整体高于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综合蓄水能力仅次于刺槐、侧柏和油松天然林。综上可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天然林长期封育和合理控制优势树种密度及增加植被覆盖率对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该区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可增加乡土树种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市水土保持与水资源系统保护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措施对地表水资源的调节是通过其对天然降水分配性质的改变而实现的 ,森林林冠截留的降水量约占降水量的 10 %~ 40 %。植物能通过改变降雨的分配性能 ,有效提高其对降水的涵蓄能力和对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坡地修梯田消除了产生水土流失的条件 ,蓄水池、旱井、水窑提高了对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 ,淤地坝具有蓄洪水、削洪峰、拦泥沙、涵养水源的作用。太原地区实行以水为中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能够协调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8.
莲花湖库区水源涵养林水文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莲花湖库区流域人工林主要林型的降水截持效益、林地和荒草地枯落物层持水性能、土壤层物理性状及其蓄水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杂木林林冠截留率分别为34.83%,13.05%,19.61%,树干茎流率分别为6.79%,0.58%,4.01%,穿透率分别为58.37%,86.18%,77.66%。林冠截留量、茎流量、穿透率与降水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分别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模型。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2.024.0 t/hm2,其大小顺序为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荒草地。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2.9445.97 t/hm2,排序为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荒草地。几种主要林型和荒草地有效拦蓄率变化范围为53.45e.95%,排序为红松林>杂木林>兴安落叶松林>荒草地。各林型土壤最大蓄水量变化范围为1 838.62 186.3 t/hm2,依次为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红松林>荒草地。土壤非毛管蓄水量为16.2625.28 mm,依次为兴安落叶松林>红松林>杂木林>荒草地。林地土壤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草地。从土层厚度来说,土壤入渗速率随土层厚度的下移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即空间特征表现出土层上部>中部>下部。本试验为研究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以及进一步综合评价该地区的森林生态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太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文综合比较了太湖地区主要森林类型中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涵养水源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平均值为4.68~14.4 t/hm2,持水量为11.6~29.99 t/hm2,持水率为187.24%~246.22%;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层的毛管孔隙度变动于39.01%~44.21%,非毛管孔隙度为10.21%~16.53%;而土壤层的初渗率变动于11.94~19.06 mm/min,稳渗率为3.77~6.74 mm/min。总体来看,太湖地区森林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指标多低于亚热带平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