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白云星  周运超  周鑫伟  张春来 《土壤》2020,52(2):414-420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即喀斯特土壤。通过对喀斯特土壤已发表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后寨河小流域内2 755个土壤剖面信息,探讨了喀斯特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其差异,对喀斯特土壤进行了定义并辨析了在纯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土壤与喀斯特区域土壤的区别。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共有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3大土类,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 250 m以上的区域,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分布相应增多,水稻土和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 350 m以下的区域;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峰丛洼地及中、西部山峦上,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洼地及中部河流西侧,黄壤分布无明显规律;不同土类剖面形态特征差异较大,石灰土平均土壤厚度(49.68 cm)低于水稻土(84.33 cm)和黄壤(85.54 cm),但石灰土平均石砾含量(7.94 g/kg)却远高于水稻土(4.28 g/kg)和黄壤(4.54 g/kg);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的土壤厚度与坡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平均坡度分别为18.92°、1.52°和3.23°。根据喀斯特的定义,喀斯特土壤应是喀斯特岩石发育形成的石灰土,而不应理解为分布在喀斯特区域的土壤,但大量文献中存在着对喀斯特土壤定义混淆的现象,辨别二者对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普定后寨河小流域土壤剖面信息也证明纯碳酸盐岩区域不仅仅有石灰土,还存在其他土壤类型,因此喀斯特区域土壤包含喀斯特土壤和非喀斯特土壤,而喀斯特土壤应特指由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石灰土。正确认知土壤的基本属性、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和土壤与母岩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辨别二者。  相似文献   

2.
土壤分化促成与改良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风化成土作用是生态系统矿质元素的重要来源,也是全球矿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介绍了道库恰耶夫创立的五大成土因素学说,分析了影响山地土壤成土过程的主要驱动因子,针对目前国内外土地破坏与退化情况,介绍了不同材料对退化山地风化土壤促成和改良的作用,提出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式加速成土过程机理和技术的研究来解决退化土壤恢复过程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环境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所产生的环境变异作了论述。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不仅使土壤质量发生变异,而且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都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自然植被减少、土地退化、石漠化已成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变异的重要特征。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建是治理贵州喀斯特环境变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植物—土壤生态系统的有机物动态,土壤有机质(SOM)主要库类——土壤C,N,P,S循环特点;阐述了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CENTURY结构。利用CENTURY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情形下内蒙古草原生态典型区土壤有机质动态。由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看,CENTURY对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动态有良好的模拟能力,同时又可有效地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环境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灰土(岩性均腐土)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状况等)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层次分异较明显,土层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粘壤土和粘土为主;土壤容重适宜,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良好,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强。退化生态系统(裸地)的土壤各种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减弱。提出评价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性的主要指标,并得出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灌丛+弱度侵蚀、森林+轻微侵蚀〉荒草+泥沙淤积、旱地+中度侵蚀〉裸地+强度侵蚀。  相似文献   

6.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喀斯特高原山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石漠化综合治理对喀斯特高原山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贵州省毕节鸭池示范区石桥小流域为例,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对小流域内的土壤侵蚀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强度等进行动态监测,探讨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小流域内土壤侵蚀得到控制,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果明显,从而减少负熵的输出,使系统向"有序"状态发展;通过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及C/N比值的研究,得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性(P<0.01),随着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开展,土壤肥力结构得到优化;土壤呼吸强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反映石漠化综合治理综合效应的间接指标,但这种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通过以上研究旨在提高生态监测整体能力,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西南喀斯特不同石漠化过程中典型土壤水力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土壤水分参数与土壤水分库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呈先陡后缓的趋势,当土壤水吸力S<300 KPa时,土壤含水量θm下降很快,且陡直,土壤水分释放快,释放量大;当水吸力S超过300 KPa,直至1.5 MPa吸力段时,θm变化平直,土壤水分释放慢,释放量小。(2)未石漠化的荔波森林黑色石灰土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达587.8 g/kg,有效水含量达435.8 g/kg,明显高于其它受到石漠化影响的土壤。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主要因素。(3)喀斯特地区土壤较薄,土壤总库容和有效库容较低,是石灰岩地区土壤易发生侵蚀性退化和干旱的重要原因。通透库容占总库容的比例为:未石漠化的荔波原始森林黑色石灰土>潜在石漠化的普定灌丛黑色石灰土、玉米地棕色石灰土>轻度石漠化的荔波玉米地黄红壤,石漠化的发展减弱了土壤抗侵蚀能力。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颗粒组成及0.3~0.03 mm孔隙度是影响土壤水分库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水库消落带碳氮输移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晴  王伟  操瑜  孙君瑶  李伟 《土壤》2021,53(5):881-889
水库消落带处于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域。受水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影响,消落带土壤、植物与水库水体间频繁发生碳氮物质交换转化。河流-水库碳埋藏及其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当前消落区相关研究仅对植物、土壤或水体等单个对象开展碳氮输移循环研究,而并未将水库消落带作为整体考虑其对河流-水库碳氮输移转化的贡献。本文综合消落带土壤淹水后碳氮含量变化、植被碳氮输入、土壤侵蚀研究,阐明消落带营养物质向筑坝河流的输入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与此相关的消落带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明确消落带对筑坝河流碳氮元素转化的作用。提出当前亟待开展消落带碳氮输入源追溯、土壤侵蚀和温室气体通量长期监测,并基于同位素等技术手段明确消落带在水库碳氮输移转化中的贡献等若干问题,旨在系统明确碳氮元素在消落带和水体间的输移、水土界面的多途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转化过程,评估水库消落带在河流上、下游及河口碳氮输送转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土壤渗滤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清镇王家寨喀斯特小流域9个样地的土壤渗滤水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退化程度的加剧,黑色石灰土地区土壤渗滤水中的HCO3-,Ca2+,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黄壤地区土壤渗滤水中的Mg2+离子浓度均呈升高趋势。初步认为,植被和土壤的双重退化是控制石漠化发育过程中渗滤水化学组成的主要原因,当植被系统的退化先于土壤系统时,水—土反应强度的影响更大,渗滤水化学组成表现为HCO3-和Ca2+含量随石漠化的发育而减少;当土壤系统的退化先于植被系统时,水—土反应时间的影响更大,渗滤水的化学组成则表现为HCO3-和Ca2+含量随石漠化的发育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在喀斯特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下苔藓结皮及覆被土壤的养分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新的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的苔藓结皮覆被土壤、移除结皮(一年后)以及裸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石漠化(无、轻、中、重度)生境下有无结皮覆被及不同土层深度(结皮层、0~5 cm、5~10 cm)对土壤酶活性、土壤碳氮磷含量及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1)苔藓结皮层土壤脲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随着石漠化的等级的升高而升高,而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则无显著变化;无石漠化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碳/磷、氮/磷比值显著高于轻、中、重度石漠化区。(2)土壤碳氮磷含量及计量特征、酶活性在结皮层与结皮下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结皮层显著高于结皮下0~5 cm和5~10 cm土壤。(3)与苔藓结皮相比,除脲酶活性外,移除结皮一年后的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碳氮磷含量及计量特征均有所减少,而与裸土相比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苔藓结皮的存在提高了其覆被土壤的酶活性及碳氮磷含量,突出了苔藓结皮在退化喀斯特石漠化生境...  相似文献   

11.
唐美珍  郭正元  袁敏  徐珍 《土壤》2005,37(4):421-425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除草剂碘甲磺隆钠盐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量超过田间推荐用量7倍的浓度范围内,碘甲磺隆钠盐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当其浓度为1mg/kg时,在不同培养时间下,碘甲磺隆钠盐施用后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呈现出轻微的抑制-激活-恢复的过程;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碘甲磺隆钠盐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抑制性随土壤有机质的增加、pH值的降低而加强;碘甲磺隆钠盐对土壤呼吸作用有一定的影响,浓度愈大,土壤呼吸强度初期抑制愈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由抑制转为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到12天后施药土壤与对照组土壤的呼吸强度基本上趋于一致。实验结果表明,碘甲磺隆钠盐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小,属于低毒或无实际危害的农药。  相似文献   

12.
SOIL CLASSIFICATION IN THE SOIL SURVEY OF ENGLAND AND WAL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classification as a basis for soil mapping in England and Wales is briefly reviewed, and a system for future use is described. The things classified are soil profiles, and classes are defined by relatively perman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be observed or measured in the field, or inferred within limits from field examination by comparison with analysed samples. Profile classes are defined at four categorical levels by progressive division, and are termed major groups, groups, subgroups, and soil series respectively. Classes in the three higher categories are defined partly b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il material and partly b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articular diagnostic horizons, or evidence of recent alluvial origin, within specified depths. Soil series are distinguished by other characteristics, chiefly lithologic, not differentiating in higher categories. Most of the soil groups, regarded as the principal category above the soil series, are closely paralleled in other European systems, in the U.S.D.A. system (7th Approximation with subsequent amendments), or in both. Compared with the system used hitherto, the main innovations are the use of specific soil properties to define classes at all categorical levels, and the separation at group level of classes based primarily on inherited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The soil-profile classification provides a uniform basis for identifying soil map units, considered as classes of delineated soil bodies. When a map unit is identified by the name of a profile class, it is implied that most of the soil in each delineation conforms to that class, and that unconforming inclusions belong to one or more closely related classes or occupy an insignificant proportionate area. Map units identified by land attributes not differentiating in the profile classification are termed phases.  相似文献   

13.
土壤环境中的多氯联苯(PCBs)及其修复技术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郑海龙  陈杰  邓文靖 《土壤》2004,36(1):16-20
本文着重介绍了土壤中PCBs污染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危害,总结了土壤中持久性污染物PCBs的迁移转化规律,回顾并比较了近年来国内外PCBs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最后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丁昌璞 《土壤学报》2008,45(1):66-75
以原位测定资料作基础,首次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主要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和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同属于氧化性土壤,Eh为440~730mV,还原性物质量相当于Mn2+0.00~4.01×10-5molL-1,一年内基本上处于氧化状态,物质转化迁移微弱;水稻土的Eh为670~-70mV,还原性物质量相当于Mn2+0.01~17.8×10-5molL-1,变动范围从氧化性到还原性,氧化还原状况随水分条件而周期性变化,物质转化迁移的强度和速度远甚于前两者;依据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可将其划分为氧化性、氧化还原性、还原性三种类型;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特点为:Eh与还原性物质量之间相关性良好、具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分异、不均一性显著、变动的范围宽和变化的可逆性强。  相似文献   

15.
DDTs在土壤中的老化规律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DDTs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及其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结果表明。DDTs在土壤中存在老化现象。此类物质在土壤中的可提取态含量随着老化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并呈现初始老化速率较快,而后老化速率减慢的趋势。在开始的0—30d,其老化的速率较快,o,p’-DDT、p,p’-DDT、o.p’-DDE、p,p’-DDE和p,p’-DDD在土壤中的老化减少量分别是其添加量的53.5%、52.1%、31.4%、36.0%和38.3%。DDTs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量和生物富集系数也表现出随时间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并呈如下规律:p,p'-DDE〉p,p’-DDD〉o,p’-DDE〉o,p'-DDT〉p,p'-DDT。老化虽然可使DDTs的可提取态含量降低。但仍可以在蚯蚓体内有一定的生物富集,潜在的生态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Man's initial occupation of the British landscape was subject to broad physical constraints which are still apparent from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nd place-name interpretation. The influence of soils in initial settlement establishment is seen to be difficult to interpret several thousand years later a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cluding soils, have changed. Conversely, man's effect on the soils surrounding his settlements is evident through agricultural and other activities. These activities have increased in their impac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soil studies shows man's interaction with the country's most basic resource.  相似文献   

17.
六六六在土壤中持留和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结果表明:(1)六六六在旱地土壤中的持留性一般比稻田土壤高;(2)土壤中六六六残留量的β/γ比值较大;(3)稻田土壤中六六六残留量很低。这主要是由于六六六在稻田土壤中的降解比旱地土壤快得多,以及β-666在土壤中比γ-666更稳定而造成的。实验表明不同作物对土壤中六六六残留量的吸收不同。稻米中六六六残留量与收割时土壤中残留量相关系数等于0.379,没有明显相关;而花生中残留量与土壤中残留量呈极显著相关。实验观察到六六六的降解速率随土壤水份、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适量的有机质能促进六六六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文章讨论了六六六在土壤中降解的可能历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种石灰性土壤(Lou土)与磷酸盐的反应动态过程,短期反应的等温吸附研究表明,在低磷浓度下,以吸附反应机制为主,吸持态磷的同位素交换性随着吸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浓度下,以形成磷酸盐的沉淀反应机制为主,吸持态磷的同位素交换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和吸持量磷数量的增加而了降低。认为在低施磷水平下,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磷的吸持起重要作用。本文还探讨了在长期(260天)恒温恒湿培养过程中,土壤可溶  相似文献   

19.
The micro electrode of Evans and Naylor was modified to permit measurements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soil an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oxygen in (a) agar which contained yeast and glucose and served as a model of a respiring water-saturated soil; (b) saturated spherical soil aggregates; (c) partly saturated columns of fine soil crumbs. Measurements in (a) and (b) but not in (c) agreed closely with predictions by diffusion theory. The disagreement appeared to result from water being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columns.  相似文献   

20.
土壤改良剂在放射性污染植物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炀锐  宋刚  陈永亨 《核农学报》2012,26(1):186-191
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和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显重要。本文介绍了土壤改良剂的种类以及在植物固定技术和植物萃取技术方面的作用;总结了不同类型改良剂在放射性污染土壤改良中的应用和对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并从吸附与离子交换、螯合与络合等方面阐述了土壤改良剂的主要修复机制。分析了常用改良剂在土壤放射性污染修复的研究现状和植物修复中的应用潜力,及其主要修复机制和存在问题,为将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